导读:本文包含了后现代主义作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斯奈德,荒野,生态
后现代主义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钟铃[1](2017)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栖居荒野——斯奈德的生态诗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现代是人类生态学的时代,现代文化的语境中,生态问题已然是一个生或亡的问题。美国文学作品里,生态思想和环境意识屡见不鲜,这样的作品在内容上既有对于自然的认同,更有对工业社会的反思和批判。而本文将着重从"共享生态"、"无言独华"和"思与境谐"这叁方面,阐述后现代作家代表斯奈德的生态诗学思想。(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09期)
付瑶[2](2014)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现实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侨民作家谢尔盖·多纳托维奇·多甫拉托夫的名字对于中国大多数读者来说很陌生,但是,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名字在俄罗斯却非常响亮。不同于大多数俄罗斯持异见的侨民作家,多甫拉托夫从未公开批评或反对苏联政权,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忠实于生活,本真地描述当时的生活形态,由此向读者展示苏联社会生活的荒谬及无序;不同于典型的、以大量的词语游戏解构苏联官方话语权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多甫拉托夫为自己选择了叙述者的名号,以此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追求:用最简单、最准确的词语描述最真实的生活,从而达到解构神话的目的。多甫拉托夫自称为叙述者,他认为,作家的创作目标在于向读者描述生活的意义,是一份崇高且不易的工作。作家是带有哲学思辨的角色,在其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艺术美学功用,还有社会意义。与作家相比较,叙述者的责任就相对朴实而简单:叙述者只需将社会的千姿百态如实地再现还原,忠实记录叙述者所处的时代与个人。也正因此,多甫拉托夫在散文中大量运用自己的生平经历,以达到文本真实效果最大化的目的。而该手法——自传性也成为多甫拉托夫创作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多甫拉托夫以罕见的坦诚记录生活,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也给读者带来许多疑问,如:多甫拉托夫的小说应该归入哪一类?是虚构小说还是纪实回忆?这在多甫拉托夫的研究中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该问题的答案在此也必须直接指出:多甫拉托夫的散文不是纪实回忆,而是他运用艺术手法——“伪纪实”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伪纪实主义是多甫拉托夫创作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在描述真实生活经历的过程中作者往往标注上错误的时间,这并不是多甫拉托夫记忆混乱的结果,而是他有意识地暗示读者,以帮助其区分现实和艺术虚构。而在这样的真实与虚构的碰撞下,其作品便最有效地达到了提升当时社会的荒诞性的效果。多甫拉托夫经常谈及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传统文学。其中,普希金——俄罗斯传统文学的代表者、“一切开端的开端”对多甫拉托夫的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普希金对纯文学的把握能力,他的美学观点——高度的思想自由,对一切事物的高度接受能力,与笔下人物的关系,用词简洁的特点等都对多甫拉托夫产生了巨大影响。上述特点在多甫拉托夫的文章及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尤其是他的中篇小说《保护区》。保护区的故事发生在米哈伊尔科夫普希金保护区,普希金和多甫拉托夫都生活过的地方。两位文学家跨越时间在同一个空间相遇,而多甫拉托夫会如何理解普希金的存在?他如何理解当时存在的普希金神话?所有的答案在《保护区》中都会找到。多甫拉托夫作为俄罗斯侨民文学“第叁浪潮”的代表作家,在俄罗斯和其他国家都有专题研究,但在我国尚属未完全开垦的领域。多甫拉托夫在俄罗斯文学进程中的重要性使得我们有必要系统研究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色以对俄罗斯文学史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本论文的现实意义在于:1)目前,系统的研究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点——自传性和伪纪实主义的研究在中国还相对较少;2)对多甫拉托夫的研究有益于研究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叁章层次、内容分明的讨论全面地分析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点,系统地将这位知名于俄罗斯和美国的作家介绍给中国读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多甫拉托夫的作品,尤其是中篇小说《保护区》。本论文的学术新意在于:1)系统分析了多甫拉托夫创作中最鲜明的自传性和伪纪实主义两大特点;2)以《保护区》为分析例证详细地分析了多甫拉托夫在创作中与普希金的关系。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多甫拉托夫创作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多甫拉托夫的认识。笔者希望,本论文能够为今后该方向的科研工作起到辅助作用,也为其他喜欢研究类似题目的人提供一个范例,同时也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较好的、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多甫拉托夫及其作品感兴趣和喜爱俄罗斯文学的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色。本论文的结构是由引言、正文(叁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引言部分简述了的多甫拉托夫的文学创作及如今对多甫拉托夫的研究情况,交代了本论文的选题理由、现实意义、主要目的、研究对象、学术新意、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简述了论文结构。正文第一章叙述了多甫拉托夫的自我评价及他对两类文学活动家——作家和叙述者的认识。第二章分为两小节,分别详述了多甫拉托夫自传性和伪纪实主义两大特点。第叁章由两小节组成,详细阐述了多甫拉托夫与俄罗斯经典文学代表普希金的关系,包括多甫拉托夫对普希金的继承与对普希金形象的解构,并以多甫拉托夫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保护区》为分析例证。结语部分回顾全文得出以下结论:1.多甫拉托夫的生活充满曲折,而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回顾作家的一生,多甫拉托夫始终坚持个性的独立,在自己的文本中发出了“我”的声音。多甫拉托夫不同于其他的侨民作家,也不追随于苏联官方文学,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想自己只是个叙述者”。2.多甫拉托夫自称叙述者事出有因:多甫拉托夫的文学目的在于向读者展示出最真实的生活样貌,以此揭露生活的荒诞。多甫拉托夫将自己对生活正常状态的向往藏于深处,藏于对其所描述的生活进行幽默嘲讽的表层之下。3.多甫拉托夫在实现自己的文学目的过程中运用了自传性描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增加了文本的可信度,降低了作者的地位,帮助作者回忆过去的同时让读者相信叙述者,相信作者。文中叙述者的内心独白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氛围,能使读者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4.多甫拉托夫的小说建立在伪纪实主义描述的基础上:作家有意地错误使用从自身生活经历抽取出来用于文本的片段细节,以此暗示读者文本的虚构性,从而达到作品真实性最大化的目的。真实与虚构的混合帮助多甫拉托夫实现秘密隐藏的文学理想:反映真实社会生活的荒诞,并且激发读者自发地思考正常生活的概念。5.多甫拉托夫与普希金的关系:多甫拉托夫继承了普希金用词简洁、凝练的文本风格,在作品中与普希金多次呼应。另一方面,多甫拉托夫在散文中,尤其在中篇小说《保护区》中不仅体现了对普希金的继承,也向读者展示出了当时普希金神话的现状并对此完成解构。(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4-01)
印玲[3](2008)在《现实主义内容与后现代主义形式的有机结合——论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创作风格》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创作倾向可以概括为是后现代的现实主义。她以宏大的时代和世界作为创作背景,其笔触几乎涉及20世纪所有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把具有传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同时,她又在其作品中创新性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成为把现实主义内容与后现代主义形式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之所以莱辛能够取得现实主义题材与后现代主义技巧高度统一的成就,在客观上说,与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和20世纪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现代主义文学的式微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有关;在主观上说,则与她个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和文学经历以及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对她的影响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05期)
李万武[4](2008)在《一上路就迷失的教训》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新时期登上文坛的那一批作家,在他们的文学观念形成期,先入为主地混合着接受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强势影响,这应该算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现代主义其实只是短时段里的流派性质的文学现象,在世界文学版图上并不属于真正的高端文学。倾情于现代主义的中(本文来源于《辽宁日报》期刊2008-01-07)
曾艳钰[5](2007)在《再现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种族与性别——评当代美国黑人后现代主义女作家歌劳莉亚·奈勒》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劳莉亚.奈勒在《布鲁斯特地方的女人们》和《林墩区》中,通过"井"的意象描述了生活在井底又无力揭开井盖的城市黑人的生活境遇,这种境遇是美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在《贝雷的咖啡馆》中,奈勒通过对基督教传统的颠覆和解构,向美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而在《妈妈.戴》中,奈勒则希望通过构建一个理想化的黑人南方社会为黑人指出一条揭开井盖之路。通过多重叙述、延异、讽仿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技巧,奈勒再现了后现代境遇下的种族和性别问题,表达出了延异中的美国黑人梦想。(本文来源于《当代外国文学》期刊2007年04期)
邱巧如[6](2007)在《论台湾作家骆以军的后现代主义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至今,台湾新生代小说家骆以军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创作出版了一批相当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引起台湾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充分肯定,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研究骆以军的文学创作对研究整个台湾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具有非凡的意义。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积极探索关于骆以军及其文本写作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借助曾艳兵教授《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所阐述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观点,通过具体分析和解读骆以军的文本作品,分“骆以军后现代主义创作的发生”、“骆以军与后现代主义创作”和“骆以军后现代主义创作的当代意义”等叁个方面研究和阐述了骆以军的后现代主义创作论。研究表明,骆以军的小说创作充分展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语言游戏”等多种重要特征,有力印证了骆以军归属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判定,并得出骆以军文学创作体现了台湾新生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实现了西方文学形式与台湾本土内容的巧妙结合,展现其认真负责的创作精神等基本结论。(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7-07-01)
崔玲[7](2007)在《现实与幻想的合奏:菲利普·罗斯的《鬼作家》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文坛对菲利普·罗斯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一些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充斥着反犹,色情和自我放纵,但也有批评家赞赏他作品中丰富的内容,不凡的幽默和新颖的表现手法。我认为他作品的复杂性也在于多种叙述方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斯一生都在实验各种叙述方法。《鬼作家》就是最好的例子。通过分析这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本文探究了现实主义写作模式和后现代叙述策略在小说中的体现以及它们的融合所产生的喜剧和放大效果。本文由六部分构成,前言对全文进行总体介绍,结语部分综述全文。第一章界定与分析文本有关的文学术语,即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互文性、去经典、元小说。这些定义分别参考了达米安·格兰特、埃德蒙德·史密斯、吉拉尔·热奈特、麦克·里法特尔、伊哈布·哈森和马克·柯里的理论。第二章分析文本是怎样通过现实主义方法再现洛诺夫和朱克门两位作家和他们所追求的艺术。洛诺夫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创作的是非人格化的艺术。然而朱克门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追求的是扮演的艺术。第叁章讨论互文性,去经典和元小说在文本中的体现。通过互文罗斯巧妙地把多位作家的作品嵌入到《鬼作家》中。而通过去经典—重写《安妮日记》的结局,罗斯打破了安妮作为犹太圣徒的形象。文中的评论语言和元叙述及罗斯和朱克门经历的相似引发的对生活和艺术的关系的讨论暴露了它的互文性。第四章指出通过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文本所获得的艺术效果。现实和幻想的冲突造就了文本的喜剧效果。同时通过现实的再现和互文的相结合,文本又获得了放大的艺术效果。结语说明了当代文化情景的复杂和作家所遭遇的残酷现实是导致罗斯在小说中融入两种相互排斥的写作模式的真正原因。他告诉我们当代文化情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已不可能仅用一种写作模式来表达而需要融合多种写作模式。(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7-04-01)
张晨[8](2006)在《“新生代”作家的后现代主义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作家是当前备受文坛关注的焦点。他们的作品极具个性化、感性化的创作特征。新生代作家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同步“成长”。新生代作品中蕴含着“平面化”、“边缘化”、“零散化”等后现代主义因素。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新生代作家产生了强大影响力。(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许奇[9](2006)在《当代畅销书女作家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存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所讨论的当代畅销书女作家特指继琼瑶之后成长起来的一批时尚的女性作家,比如卫慧、棉棉、九丹、赵波、安妮宝贝等。这些畅销书女作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小资情调更可以被看成是后现代主义的表征。由经济发展和信息时代等建构了这一系列作品的物质语境,在这些作家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元素,也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构成了这一系列作品的性别语境。这一语境与后现代主义产生时的时代背景近似,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代畅销书女作家作品的性质,这一性质不仅表现在作品与语境特征的紧密联系上,同时也影响了作品的精神内核,使其呈现虚无的特征。精神而外,当代畅销书女作家们在审美追求上也热衷于使用后现代式的创作技巧和模式。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后现代主义在作品中的存在并非完全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它们的出现可能更大层面上归结为文化语境对于写作主体的强大渗透。(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6-10-01)
张治国[10](2005)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先锋作家的技术操作》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苏童、余华等青年作家创作了一大批显示后现代主义特征的先锋(又称“后新潮”)小说。他们醉心于文本技术操作实验,用形式构成论置换内容本体论,从而颠覆了传统小说规范,并以此表明其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其形式革命对以后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05年09期)
后现代主义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俄罗斯侨民作家谢尔盖·多纳托维奇·多甫拉托夫的名字对于中国大多数读者来说很陌生,但是,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名字在俄罗斯却非常响亮。不同于大多数俄罗斯持异见的侨民作家,多甫拉托夫从未公开批评或反对苏联政权,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忠实于生活,本真地描述当时的生活形态,由此向读者展示苏联社会生活的荒谬及无序;不同于典型的、以大量的词语游戏解构苏联官方话语权的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多甫拉托夫为自己选择了叙述者的名号,以此展示自己的文学创作追求:用最简单、最准确的词语描述最真实的生活,从而达到解构神话的目的。多甫拉托夫自称为叙述者,他认为,作家的创作目标在于向读者描述生活的意义,是一份崇高且不易的工作。作家是带有哲学思辨的角色,在其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艺术美学功用,还有社会意义。与作家相比较,叙述者的责任就相对朴实而简单:叙述者只需将社会的千姿百态如实地再现还原,忠实记录叙述者所处的时代与个人。也正因此,多甫拉托夫在散文中大量运用自己的生平经历,以达到文本真实效果最大化的目的。而该手法——自传性也成为多甫拉托夫创作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多甫拉托夫以罕见的坦诚记录生活,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也给读者带来许多疑问,如:多甫拉托夫的小说应该归入哪一类?是虚构小说还是纪实回忆?这在多甫拉托夫的研究中是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而该问题的答案在此也必须直接指出:多甫拉托夫的散文不是纪实回忆,而是他运用艺术手法——“伪纪实”加工而成的文学作品。伪纪实主义是多甫拉托夫创作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在描述真实生活经历的过程中作者往往标注上错误的时间,这并不是多甫拉托夫记忆混乱的结果,而是他有意识地暗示读者,以帮助其区分现实和艺术虚构。而在这样的真实与虚构的碰撞下,其作品便最有效地达到了提升当时社会的荒诞性的效果。多甫拉托夫经常谈及文学,尤其是俄罗斯传统文学。其中,普希金——俄罗斯传统文学的代表者、“一切开端的开端”对多甫拉托夫的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普希金对纯文学的把握能力,他的美学观点——高度的思想自由,对一切事物的高度接受能力,与笔下人物的关系,用词简洁的特点等都对多甫拉托夫产生了巨大影响。上述特点在多甫拉托夫的文章及作品中都能得到体现,尤其是他的中篇小说《保护区》。保护区的故事发生在米哈伊尔科夫普希金保护区,普希金和多甫拉托夫都生活过的地方。两位文学家跨越时间在同一个空间相遇,而多甫拉托夫会如何理解普希金的存在?他如何理解当时存在的普希金神话?所有的答案在《保护区》中都会找到。多甫拉托夫作为俄罗斯侨民文学“第叁浪潮”的代表作家,在俄罗斯和其他国家都有专题研究,但在我国尚属未完全开垦的领域。多甫拉托夫在俄罗斯文学进程中的重要性使得我们有必要系统研究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色以对俄罗斯文学史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本论文的现实意义在于:1)目前,系统的研究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点——自传性和伪纪实主义的研究在中国还相对较少;2)对多甫拉托夫的研究有益于研究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叁章层次、内容分明的讨论全面地分析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点,系统地将这位知名于俄罗斯和美国的作家介绍给中国读者。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多甫拉托夫的作品,尤其是中篇小说《保护区》。本论文的学术新意在于:1)系统分析了多甫拉托夫创作中最鲜明的自传性和伪纪实主义两大特点;2)以《保护区》为分析例证详细地分析了多甫拉托夫在创作中与普希金的关系。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对多甫拉托夫创作特点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多甫拉托夫的认识。笔者希望,本论文能够为今后该方向的科研工作起到辅助作用,也为其他喜欢研究类似题目的人提供一个范例,同时也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较好的、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多甫拉托夫及其作品感兴趣和喜爱俄罗斯文学的人们更深刻地了解多甫拉托夫的创作特色。本论文的结构是由引言、正文(叁章)、结语和参考文献构成。引言部分简述了的多甫拉托夫的文学创作及如今对多甫拉托夫的研究情况,交代了本论文的选题理由、现实意义、主要目的、研究对象、学术新意、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简述了论文结构。正文第一章叙述了多甫拉托夫的自我评价及他对两类文学活动家——作家和叙述者的认识。第二章分为两小节,分别详述了多甫拉托夫自传性和伪纪实主义两大特点。第叁章由两小节组成,详细阐述了多甫拉托夫与俄罗斯经典文学代表普希金的关系,包括多甫拉托夫对普希金的继承与对普希金形象的解构,并以多甫拉托夫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保护区》为分析例证。结语部分回顾全文得出以下结论:1.多甫拉托夫的生活充满曲折,而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回顾作家的一生,多甫拉托夫始终坚持个性的独立,在自己的文本中发出了“我”的声音。多甫拉托夫不同于其他的侨民作家,也不追随于苏联官方文学,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想自己只是个叙述者”。2.多甫拉托夫自称叙述者事出有因:多甫拉托夫的文学目的在于向读者展示出最真实的生活样貌,以此揭露生活的荒诞。多甫拉托夫将自己对生活正常状态的向往藏于深处,藏于对其所描述的生活进行幽默嘲讽的表层之下。3.多甫拉托夫在实现自己的文学目的过程中运用了自传性描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增加了文本的可信度,降低了作者的地位,帮助作者回忆过去的同时让读者相信叙述者,相信作者。文中叙述者的内心独白营造出一种隐秘的氛围,能使读者与作者和文本之间的距离缩短。4.多甫拉托夫的小说建立在伪纪实主义描述的基础上:作家有意地错误使用从自身生活经历抽取出来用于文本的片段细节,以此暗示读者文本的虚构性,从而达到作品真实性最大化的目的。真实与虚构的混合帮助多甫拉托夫实现秘密隐藏的文学理想:反映真实社会生活的荒诞,并且激发读者自发地思考正常生活的概念。5.多甫拉托夫与普希金的关系:多甫拉托夫继承了普希金用词简洁、凝练的文本风格,在作品中与普希金多次呼应。另一方面,多甫拉托夫在散文中,尤其在中篇小说《保护区》中不仅体现了对普希金的继承,也向读者展示出了当时普希金神话的现状并对此完成解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现代主义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1].钟铃.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栖居荒野——斯奈德的生态诗学批评[J].中国文艺家.2017
[2].付瑶.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现实书写[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3].印玲.现实主义内容与后现代主义形式的有机结合——论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创作风格[J].甘肃社会科学.2008
[4].李万武.一上路就迷失的教训[N].辽宁日报.2008
[5].曾艳钰.再现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种族与性别——评当代美国黑人后现代主义女作家歌劳莉亚·奈勒[J].当代外国文学.2007
[6].邱巧如.论台湾作家骆以军的后现代主义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7
[7].崔玲.现实与幻想的合奏:菲利普·罗斯的《鬼作家》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D].厦门大学.2007
[8].张晨.“新生代”作家的后现代主义因素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
[9].许奇.当代畅销书女作家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存在[D].苏州大学.2006
[10].张治国.“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先锋作家的技术操作[J].江汉论坛.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