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校峰
我们不能盲目地提高对高中学生的教育标准,我们应当是在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样的话,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就显得很重要。而具体到高中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他们的规则意识,而这些,则是贯穿到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的。
1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培植学生的法制意识
1.1关注新生入学后的养成教育。高中一年级的新同学,由于他们生活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所接受的初中教育不同,所形成的习惯也就不同。高一年级新生入校后的这个时期成为对他们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优秀班集体的建设做好了准备。
在这里,以下几个环节和时间段尤其值得重视,即老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所上的第一节课、第一次上操、第一次集会、第一次收交作业,第一周、第一月、第一学期的工作等等。
1.1.1给学生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一个人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比较深刻,而且难忘。班主任对学生留的第一印象更是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甚至决定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所以说,在和学生见面的第一天,班主任老师要在穿着打扮、举手投足、言谈等方面注意,做到穿着得体,举止文雅,谈吐文明,做事利索,绝不拖泥带水,对家长学生和蔼可亲。这样,无论是给家长,还是给学生都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而因为这美好的第一印象而在家长心中产生的对班主任的敬重、信任则为以后的教育产生助力作用。
1.1.2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新同学开学后的前几天,人多、事杂,加上老师学生互不了解情况,使得班主任忙前忙后,还往往顾此失彼。所以说,作为新同学的班主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忙而不乱,井然有序。可以做下面一些梳理:总共有哪些工作要做,第一天首先要处理哪些事,哪些事需要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完成,学校有哪些规章制度需要让学生学习,哪些制度是首先要领会的等等。经过这样的梳理,你就可以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了。
1.1.3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实施有效地教育的前提是对学生进行深入而细致的了解。就像是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开处方之前必须要经过望闻问切及各方面检查,了解了病人的情况,掌握了病因,才好开处方,才好对症下药。所以,作为起始年级的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了解,为后面对学生实施有效地教育做好准备。了解学生可采用以下办法:一是家访,走进学生家庭,真实地感受学生家庭的氛围,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教育孩子的方法;二是制作并填写“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内容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兴趣爱好、特长、理想、主要亲属及社会关系、毕业学校等;三是访问初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大体掌握其在初中阶段的情况及成长历程。有了这些第一手的资料,班主任就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教育才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制定班级制度,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要建立班级内的制度体系,对学生在学校内各个方面的行为要求提出具体地遵守准则。这些制度要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并具有稳定性。在具体的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切实感受这些制度的要求,知道需要做什么,哪些是不能做的,使得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当然,只有制度而不去落实是不行的,反而会养成学生无所谓的坏毛病。况且,学生只有将制度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之中去,制度才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只有在不断地落实制度的过程中,学生的规则意识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所以,面对高中一年级的新生,要有布置、有检查;无法检查,就不要布置。按要求去落实,才是最重要的。经过这样的训练,班级工作才会有力度,班主任要求过的,学生才会重视,大家都养成了按规则办事的习惯,班主任就轻松了。
2在班级学习生活中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
原国家教育部德育处孙学策处长认为,评价一个学校文明与否的首要标志是学校校舍的无比洁净。同样,评价一个班级先进与否,文明与否的首要标志就是教室环境是否无比洁净。很难想象,教室内到处可以乱扔字纸、废胶带,早晨进教室值日生很勤奋的扫了一大堆垃圾放在教室门口,在值周老师检查之前很紧张地清理掉,这样的班级会成为一个文明班集体。那么,怎么才能使教室变得无比洁净或趋向于无比洁净?
2.1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堵绝垃圾源。只有把产生垃圾的源头堵绝了,才会从根本上解决卫生的问题。据观察,垃圾主要来自于:废纸、废胶带、食品袋、下雨或下雪后在鞋底粘的泥土等。其实,这里的实质还是卫生习惯差的问题。我们要针对这些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他们的良好卫生习惯。可以采取的办法是:不随意从作业本上撕纸,各科随堂检测的纸由课代表提前统一准备好;食品包装袋装在口袋里或自己准备塑料袋装好,回家时带走;随时保持鞋底的干净,下雨天或下雪天要有意识地在外面把鞋底蹭干净再进教室。
2.2改变班级内做卫生的制度。从一天几打扫到几天一打扫,这是卫生工作中的一个质的飞跃。只要有人打扫,就有人扔垃圾;扫几次地,每次必定都有垃圾;打扫越多,垃圾越多。这就是垃圾不灭原理。因此,班里不允许扫地,不安排扫地的值日生,谁的跟前有了垃圾,就找谁追究责任,垃圾自然就不会产生。同样,其它方面也是一样,将卫生责任分清楚,但不安排统一的做卫生时间,也就是所说的取消做卫生,谁负责的地面脏了,谁自己找时间想办法,目标就是时刻保持干净。
在学生时刻接触的这些学习生活实际中,有具体的规定,有明确的要求,照着这些规定和要求去做的过程,就是按照规则办事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过程。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