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滩海西部地区论文-石刚,张金川,唐玄,荆铁亚,边瑞康

辽河滩海西部地区论文-石刚,张金川,唐玄,荆铁亚,边瑞康

导读:本文包含了辽河滩海西部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气成藏,成藏期次,流体包裹体,生烃史法

辽河滩海西部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石刚,张金川,唐玄,荆铁亚,边瑞康[1](2014)在《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油气成藏时间和成藏期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油气成藏时间和成藏期次,运用流体包裹体法和生烃史法分析了研究区成藏时期。流体包裹体法分析认为滩海西部地区油气聚集具有两期成藏、先油后气的特点,成藏时间分别为26~19 Ma和10~3 Ma;生烃史法分析认为滩海西部地区主生油期为33.5~5.2 Ma,主要生气区间为24.6~0.0 Ma。引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2种计算方法的理论前提不同,结果显示包裹体法确定的成藏区间落在生烃史法确定的区间范围以内,与理论假设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4年03期)

冯磊,吴伟[2](2012)在《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沙一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地貌恢复研究是油气储层预测的重要内容,古地貌恢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物源、古水流等沉积特征的判断。针对辽河滩海西部地区钻井分布不均的特点,在钻井资料地层厚度压实校正基础之上,提出利用地震资料进行井间古地貌趋势补偿,将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有机地融合。通过在辽河滩海西部沙一段应用表明,该方法效果良好,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古地貌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2年03期)

王建平,樊太亮,高志前,侯伟,李一凡[3](2012)在《辽河滩海西部海南—仙鹤地区古地貌特征及其控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维地震和测井资料分析,以层序地层分析和古地貌恢复技术相结合,根据地层剥蚀状况,将层序界面分为洼陷带内的平行不整合面、凹陷边缘超覆带的角度不整合面、旋转断块顶部的角度不整合面和潜山顶部强烈剥蚀不整合面4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界面类型采用不同的剥蚀地层恢复方法,重建了辽河滩海海南—仙鹤地区关键构造期古地貌形态。研究发现海南—仙鹤地区发育下切谷、陡坡断裂坡折带、古凸起等多种古地貌单元,古地貌整体呈现沟、梁斜列,下切沟谷和陡坡断裂坡折带发育,物源面积大、物源方向与海南断层斜交等特点。古地貌对物源体系、层序构成和砂体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具有"大沟对大扇,小沟对小扇"、砂体平面上分布受断层坡折控制、纵向分布受体系域控制等特点。(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2年02期)

周宗明,于炳松,张聪,王宏语,张迪[4](2011)在《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古近系岩性和地层圈闭形成条件与发育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叁维地震资料解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层序发育、沉积充填演化特点,对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古近系岩性和地层圈闭的形成条件及发育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砂岩透镜体圈闭和地层超覆圈闭,其中砂岩透镜体圈闭可分为低位浊积扇圈闭、高位滑塌扇圈闭和近岸水下扇圈闭。沉积坡折和断裂坡折是各体系域中岩性、地层圈闭砂体发育的主要条件,岩性、地层圈闭发育模式以低位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发育透镜体圈闭、湖侵体系域发育地层超覆圈闭为主。(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1年01期)

魏明月[5](2010)在《下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下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地处整个下辽河坳陷的西南部,在大地构造背景上北临内蒙地轴,西临燕山台褶带,东靠辽东台隆。此地区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近年来成为辽河油田勘探的重点区域。本文以实测的地质剖面为基础,以钻井资料为依托,以构造地质学为指导,进行了地震剖面的解释工作,完成了该地区区域构造格架,阐述了下辽河滩海西部地区的地层特征和断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主要论述了断裂对构造单元展布、地层及沉积体系的控制。研究表明,下辽河滩海西部凹陷是海南断裂控制的东断西超的箕状半地堑断陷,平面构造格局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特征。此区断裂活动非常发育,对西部滩海地区构造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以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在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简单的阐述了西部滩海地区的构造特征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从研究成果来看,西部滩海地区的复杂多样的构造运动使得该地区烃源岩分布广泛,尤其是第叁系发育着良好的生油层,此外,盖层断裂的组合方式也控制了油气的运移,为本地区油气储藏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前第叁系演化的基础上论述了葫芦岛潜山的构造特征及其勘探的可行性,葫芦岛潜山带作为油气运聚的主要指向区,是十分有利的油气富集区,油气可能通过砂体、断层、潜山面等输导层运移,聚集于潜山带复式圈闭中,这对西部滩海地区油气勘探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0-05-01)

刘琳[6](2010)在《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构造类型与油气聚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是形成于中-新生代的陆相断陷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经历了裂陷和坳陷两大伸展阶段。实际勘探证明认识构造特征对分析滩海西部地区圈闭和油气藏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叁维精细构造解释成果为基础,通过对构造特征的深入研究,将该区构造类型划分为断块、背斜和构造变换带叁类。根据断块中断层的形成序次与排列形式可划分为顺向、反向、地堑、地垒和“楔形”断块五类;背斜的形成主要与断裂活动与潜山上的差异压实作用有关,发育有牵引背斜、逆牵引背斜、重力滑塌背斜与披覆背斜;构造变换带主要发育于凹陷内部相对高的构造部位,主要受基底形态和断裂活动的影响,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横向隆起、走向斜坡、斜向背斜与地垒四类,且各类变换带的发育程度、分布范围均有所不同。通过对研究区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区内发育以海南洼陷为主的生油洼陷,其发育沙叁段有效烃源岩,同时形成碎屑岩和潜山两大类储盖组合。经有机包裹体与埋藏史分析认为东营末期和馆陶末期是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且油气输导体系以断裂、不整合面和连通砂体为主,成藏条件好。研究区主要发育有断块、断鼻、断背斜和披覆背斜四类构造油气藏。通过对典型区域油气藏的构造类型与成藏条件的深入分析,总结了各类油气藏的油气聚集特征和分布规律。断块油气藏主要沿断裂带分布,但规模较小;断鼻油气藏可沿断裂带和走向斜坡型变换带分布,且规模较大;断背斜和披覆背斜油气藏的分布主要与伸展背斜带相对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0-05-01)

陈晓巍[7](2009)在《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处于辽河盆地陆上地区西部凹陷与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的过渡区带。论文利用大量的油田实际资料,运用裂陷盆地伸展构造原理及解析方法,以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为重点,初步探讨了构造演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主要的成果与认识有:研究区以伸展构造为主,主要表现为复杂或复式半地堑,兼有走滑构造。根据断裂的形成期次和发育特征,将研究区断层划分为断陷期继承型、坳陷期继承型、前新生界断层衰退型、东营期终止型和坳陷期发展型5种类型。断裂在剖面上为阶梯状、羽状、“y”字形、马尾状以及“入”字型组合形式,在平面上呈阶梯式、雁列式、帚状式以及分支式展布。根据基底起伏、构造变形及变换带展布等特点,可划分为6个构造单元:即笔架岭潜山披覆复式构造带、西部斜坡带、葫东断阶带、仙鹤月牙断鼻构造带、双南构造带和海南洼陷带;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点。圈闭可分为构造和地层2大类及6种类型,包括断裂背斜、披覆背斜、断鼻、断块、地层超覆和古潜山等圈闭。通过构造发育史分析表明,研究区经历了裂陷和坳陷两大构造演化阶段,其中裂陷阶段具有幕式特点,可划分为裂陷Ⅰ幕、裂陷Ⅱ幕、裂陷Ⅲ幕和裂陷Ⅳ幕。构造演化控制了不同沉积体系的分布及其发育,与地层层序相互对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李克冰[8](2009)在《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古近系储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辽河滩海西部凹陷古近系碎屑岩是重要的勘探对象。通过对其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以及据此进行有利储层的分布预测是提高勘探成功率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文在研究古近系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储层特征及其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并进行了有利储层分布的预测。沉积相研究表明,滩海西部地区古近系主要发育7中沉积相,15种沉积亚相,及30种沉积微相。沉积相类型为:河流相、辫状河叁角洲相、扇叁角洲相、近岸水下扇相、湖泊相、滩相和湖湾相。沉积亚相类型为:扇叁角洲平原亚相、扇叁角洲前缘亚相、前扇叁角洲亚相、叁角洲平原亚相、叁角洲前缘亚相、前叁角洲亚相、扇根亚相、扇中亚相、扇端亚相、滨湖亚相、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深湖亚相、曲流河亚相和辫状河亚相。沉积微相主要研究类型为:中远河道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口坝微相、远砂坝微相、前缘席状砂微相和湖底扇。主要储集砂体类型为扇叁角洲和辫状河叁角洲。储层物性统计表明,滩海西部古近系主要以高孔高渗-高孔中渗储层为主,储存物性良好。以叁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储层物性最好,其次是叁角洲前缘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和远砂坝,前缘席状砂相对较差。储层处于早成岩B至晚成岩A亚段。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交代作用等。第一次生孔隙发育带与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溶解有关,第二次生孔隙发育带可能受埋藏成岩过程中硅质胶结物和硅质岩屑(燧石岩)的溶解作用控制。砂岩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储层质量主要受控于受沉积相带、碎屑组成、沉积物源及成岩作用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古近系主要目的层段进行的储层评价和有利储层分布预测,认为东叁上段有利储集砂体类型为辫状河叁角洲和叁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葵花岛、太阳岛、笔架岭和海南地区。东叁下段仍主要发育辫状河叁角洲和叁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笔架岭、海南、葵花岛和龙王庙地区。沙一段有利储集砂体类型为扇叁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在西部凹陷,是笔架岭地区的主要含油气储层之一。沙二段有利储集砂体类型为扇叁角洲一湖底扇体系,主要分布在西斜坡带两期坡折带及其下方。(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陈江华[9](2009)在《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古近纪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岩心和钻(测)井等多种资料,重点对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古近纪的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开展研究。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该地区叁维地震资料,结合钻(测)井资料,对工区各层序界面进行了划分识别,分析总结了关键界面的特征性质,厘定了辽河滩海西部地区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在古近系共识别出4个二级层序(SSQ1-SSQ4),11个叁级层序(Sq1-Sq11)。其中SSQ1对应于沙四段;SSQ2对应于沙叁段,内部可进一步划分为Sq2,Sq3两个叁级层序;SSQ3对应于沙一二段,可进一步划分为Sq4,Sq5两个叁级层序, Sq4对应于沙二段,Sq5对应于沙一段;SSQ4对应于东营组,可进一步划分为Sq6-Sq11六个叁级层序,Sq6-Sq7对应于东叁段,Sq8-Sq9对应于东二段,Sq10-Sq11对应于东一段。通过连井对比、井震结合等方法,建立了滩海西部地区古近系综合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该区古近系不同层序平面充填和纵向演化规律,认为滩海西部地区层序发育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带、南北分区的特点。结合连井、地震剖面以及层序厚度图,在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古近系识别出两种成因类型的坡折带,即断裂坡折带(同沉积断层坡折带)和挠曲坡折带。同时,结合工区构造活动特征,明确了古近系重点层段的坡折带成因机制及展布特征。指出断裂坡折带主要发育在边界大断层海南断裂一侧和西斜坡北部斜坡-洼陷突变部位,挠曲坡折带则主要发育在葫东斜坡和西斜坡。在坡折带识别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坡折带对层序发育样式及其沉积的控制作用。认为断裂坡折带控制了低位域的发育,坡折带之上不发育低位域,低位域以盆底充填体系为主,水侵体系域由扇叁角洲体系和滨浅湖体系组成,高位域则是由扇叁角洲体系和冲积扇体系组成。挠曲坡折带控制同样控制了低位域的发育,低位域主要由浅湖体系组成,水侵体系域主要由辫状河叁角洲体系和滨浅湖体系组成,高位域主要由曲流河叁角洲和叁角洲平原体系组成。挠曲坡折带之下对低位砂体的控制作用比较明显,坡折带之上发育河流和叁角洲沉积。(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郑兆惠[10](2009)在《辽河滩海西部地区烃源岩测井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烃源岩为油气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受取芯和成本的限制,并且烃源岩具有非均质性,单纯的采用离散的实验室测定值来评价烃源岩显然存在弊端。并且研究区油气勘探程度较弱,导致对辽河滩海西部地区烃源岩的认识不够系统。鉴于测井资料具有分辨率高、数据连续性好等特点,论文结合辽河滩海西部地区的实际地质背景,试图建立适合研究区测井资料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从而达到更准确地识别辽河滩海西部地区的烃源岩、合理地预测其烃源岩分布的目的。测井曲线对岩层有机碳含量的响应,是利用测井曲线识别和评价烃源岩的基础。论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及测井曲线对烃源岩的异常响应等资料,建立了适合辽河滩海西部地区4种沉积微(亚)相—间湾、浊积体、前叁角洲及河口坝所对应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计算模型。由于沉积环境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展布,是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函数,直接影响着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因此在参数确定过程中,结合了沉积微相(或沉积亚相),求解不同沉积环境所对应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计算模型中的待定参数,建立了4种沉积微(亚)相有机碳含量计算公式。利用TOC与测井响应关系模型,分层位(沙叁段、沙一段、东叁段)识别了研究区烃源岩。依据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地质背景及有效烃源岩界定标准,参考计算典型井位有机碳含量值,预测了研究区沙叁段、沙一段、东叁段烃源岩的主要分布海南洼陷附近。探讨研究控制烃源岩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有效烃源岩分布的合理性。并结合烃源岩的厚度、地化指标等因素,评价了辽河滩海西部地区的烃源岩。划分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有效烃源岩和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海南洼陷。研究成果可为指导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具有相似地质条件地区有效烃源岩的识别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09-05-01)

辽河滩海西部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地貌恢复研究是油气储层预测的重要内容,古地貌恢复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物源、古水流等沉积特征的判断。针对辽河滩海西部地区钻井分布不均的特点,在钻井资料地层厚度压实校正基础之上,提出利用地震资料进行井间古地貌趋势补偿,将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有机地融合。通过在辽河滩海西部沙一段应用表明,该方法效果良好,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古地貌分布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辽河滩海西部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石刚,张金川,唐玄,荆铁亚,边瑞康.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油气成藏时间和成藏期次[J].特种油气藏.2014

[2].冯磊,吴伟.井震结合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应用——以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沙一段为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

[3].王建平,樊太亮,高志前,侯伟,李一凡.辽河滩海西部海南—仙鹤地区古地貌特征及其控砂作用[J].现代地质.2012

[4].周宗明,于炳松,张聪,王宏语,张迪.辽河滩海地区西部凹陷古近系岩性和地层圈闭形成条件与发育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

[5].魏明月.下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6].刘琳.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构造类型与油气聚集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7].陈晓巍.辽河滩海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与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8].李克冰.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古近系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9].陈江华.辽河滩海西部地区古近纪坡折带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10].郑兆惠.辽河滩海西部地区烃源岩测井识别[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标签:;  ;  ;  ;  

辽河滩海西部地区论文-石刚,张金川,唐玄,荆铁亚,边瑞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