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儒家礼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儒家“礼”文化,艺术表达,高校舞蹈赏析教学
儒家礼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于涛[1](2019)在《高校舞蹈赏析中儒家“礼”文化的艺术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把儒家文化进行融合发展,既开辟了舞蹈艺术形式本体发展的空间,亦探索出舞蹈文化产业化的新方向,进而共同促进艺术消费文化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本文结合高校舞蹈赏析课教学,分析并融入儒家礼仪精神,通过结合作品的艺术表达将儒家"礼"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大学生的礼仪学养、文化内涵传承、对当代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9年29期)
黄克顺[2](2019)在《儒家礼乐文化与高校德育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系统工程。随着情况的变化,目前高校德育面临一些问题。儒家礼乐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高校德育可吸取礼乐文化的有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实现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连接、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结合、课堂讲授和礼乐陶冶的结合等方面努力实践。(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9年22期)
杨日晨[3](2019)在《儒家礼乐文化的形成与构建及其育人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礼乐文化源远流长,对华夏"礼义之邦"和文明风尚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它使人修身养性,谦和有礼。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礼乐文化不断被时代重新构建。当下的社会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特别需要儒家礼乐文化为其打造健康积极的信仰,使其成长为社会人才、国家栋梁,因此,探寻儒家礼乐文化的育人价值意义重大。(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范禹[4](2019)在《儒家“礼”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其中"礼"是儒家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孔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中"礼"文化的内涵最为丰富,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有着自身的闪光点。(本文来源于《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延瑞芳[5](2018)在《论儒家礼乐文化的本原:以《礼记》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标志。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之际,早期儒家从自然天道与人之性情两个维度展开了对礼乐本原的探索,发掘了礼产生、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为传统礼文化提供了思想支撑和哲学依据。这一理论建构既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又属于礼乐文明体系中的顶层设计。儒家肯定天道是礼的形上本原与终极根据。礼既表现为对天道的遵从和效仿,又随着时势的变迁有着因革损益。而"诚"是天道的本质属性,也是礼乐教化的核心。儒家还体认到人之性情是礼的内在和现实本原。人的"天命之性"以"中"为本、以"和"为归。人情是人性的发显,既有不脱离日用伦常者,也有"过犹不及"者。礼以制中,既发端于人的自然性情和欲望,又强调对人情的顺导与节制,也就注定了拥有能够不断自我创新、返本开新的学术根基、哲学品格和思想传统。(本文来源于《原道》期刊2018年02期)
张策,沈永福[6](2019)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时代镜鉴》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先民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仁"注入到"礼乐"之中,充分注重"仁"对"礼乐"的涵养,并以"乐"调和"礼",以"礼"规范"乐",强调"礼"外"乐"内,相生相谐,形成了内容丰富、教育色彩浓厚的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对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怡垚,徐元勇[7](2019)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及现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礼乐教化为主干的儒家文化贯穿其中,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以"序天地"为核心的儒家礼教在政治与伦理道德方面形成君臣尊卑、长幼有序的等级伦理关系;以"和天地"为目的的儒家乐教强调人与自然之和以及人与社会之和;以"修身"为目标的儒家礼乐教化从外在"礼"之约束内化为内在"乐"之协调统一,是古代道德教化的重要内容;传承与发扬中华礼乐文化之精义,是在当今社会中寻求稳定和谐的发展之道,使中华民族在"和而不同"中海纳百川、生生不息。(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俞霏,梁惠娥[8](2018)在《论中国古代服饰中儒家礼文化的价值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儒家礼文化为视域,通过剖析古代服饰制度、服饰形制、色彩及纹样所体现出的尊卑有序、天人合一、礼法自然、忠孝精神,展现儒家"为礼而服"对中国古代服饰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探讨中国古代服饰中所蕴含的儒家政治思维、宗教思想及伦理道德观为主流的礼文化的价值呈现。(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8年11期)
冯文楠[9](2018)在《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当代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儒家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最为灿烂和辉煌的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起之所在。我国的礼仪传统以及风尚习俗无不受儒家礼乐文化的影响,在礼与乐的紧密结合下,不仅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化,也铸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起源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散漫的原始巫术风俗到禁锢的礼乐制度又发展为一种人文教化的文化传统,其在促进社会稳定、构建政治文明以及对人们风俗习惯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先秦时期儒家礼乐文化具有独特的恭敬、仁爱和中庸的特征,凝聚了儒学的核心思想又蕴含了人文、理性和自由的精神价值。但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中也存在着缺点和糟粕:过分强调了等级秩序和维护了封建的统治、繁琐的礼仪又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同时泯灭了主体的个性与思想的创新。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在当代社会并没有过时,依旧能够给我们现代生活以启示和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本文的新意和特色之处在论文的最后两章:首先,突破集中研究先秦儒家礼乐文化内涵的局限,正确的看待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在社会实际应用的中的作用,以客观历史的角度在比较中发掘礼乐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以利于更好的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其次,发掘先秦儒家礼乐文化与当代社会结合的契合点,分析其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积极人生观的培养,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维护以及探寻其在当代教育应用中对学生思想和人格的熏陶和塑造价值,这也是本文的重点之所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金峻阳[10](2018)在《易学自然观视域下儒家礼乐文化义理内涵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哲学发展的各个时期中,以子学时代最为繁荣鼎盛,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可谓气象蓬勃,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儒、墨、道、法、阴阳家等。至汉代董仲舒之主张盛行,子学时代被经学时代所代替,儒学成百家之首。自此,儒学便奠定了在中国文化中之主流地位的基础,时至今日仍影响深远。而与我们最息息相关的莫过于儒家礼乐文化。中华文化,到周朝而具规模,依孔子而言,周朝之典章轨制,即所谓礼乐制度,是“上继往圣,下开来学”的,这于《论语·八佾第叁》中体现的尤其显明。而提及对礼乐之研究,多以伦理哲学和人文社会学之角度为主,却鲜少有从形而上的自然观之视角出发对其义理内涵进行认识和探究。当代科学发展至此,其内部形成了新的自然观,并有部分科学家认为其发展趋向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相类似的。而且,当代科学在某些层面上向中国传统自然哲学观回归的发展态势,被许多人视为“科学重新发现了易学”。《周易》之范畴体系不仅为中国古代科学提供了宇宙观、方法论的基础和指导,并且易学之自然观的理性思维模式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科学性和逻辑性,是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此,现从自然观之角度对礼乐文化进行一种创新性的阐释,并对其思想体系进行合乎逻辑的梳理,是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周易》分为《易经》、《易传》两部分,相传《易传》是孔子晚年与其弟子对《易经》作的注解,虽有学者对此有所质疑,然孔子对《易经》的研究以及儒家哲学与《周易》脉络相承的关系是不可否认的。周易在“推天道以明人事”之过程中,表现出了仁义、贵民的价值取向,在其宇宙自然观的基础上还推导出了“礼义有所错”,并逐步形成了以自然观为准绳的礼乐文化制度,使得周礼更为系统化和理论化。这一点在《论语·八佾第叁》中有所彰显。可以说,《易》是《论语》的基础,《论语》是《易》的某种应用和规矩,尤是对人事的应用和规矩,礼乐文化便是人事应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易学自然观以阴阳为核心,以五行之动态运转为逻辑运行模式,以八卦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象征符号。阴阳化育成物,物在阴阳相济的基础上参照五行运动变化,以八卦之象类之。天地阴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在其中效法天地行之,有内外、上下,然后礼乐成。礼乐以仁为本,是政法之辅,故而《八佾》上承《学而》之仁孝与《为政》之仁政。礼以主敬,乐以主和,礼行之,乐和之,礼乐相偕则上下、内外和也,故又下接《里仁》之和。可见,建立在易学自然观基础上的儒家礼乐文化系统是逻辑严密的。故而,本文将从阴阳、五行、八卦之原理出发,对其进行详细阐述。易本就是包罗万象之学问,涵摄了自然和人事,在处理人文理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方面是贴合实际,且可塑性极强的。儒家礼乐文化就是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实践产物,在中国古代发挥了重要而恒常的作用,乃至今日,其中的某些思想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介于其“与时谐行”的灵活性和“学以致用”的实际性,现结合当今语境特点和社会需求,从易学自然观之视角对儒家礼乐文化的义理内涵进行新的梳理,阐释其逻辑性和科学性,并以《论语·八佾第叁》为例进行详细的阐发,最终落脚到其应用价值方面,探究其如何在现当代社会中彰显更为有力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儒家礼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校德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系统工程。随着情况的变化,目前高校德育面临一些问题。儒家礼乐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德育价值。高校德育可吸取礼乐文化的有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实现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连接、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结合、课堂讲授和礼乐陶冶的结合等方面努力实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家礼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于涛.高校舞蹈赏析中儒家“礼”文化的艺术表达[J].传播力研究.2019
[2].黄克顺.儒家礼乐文化与高校德育实践[J].文教资料.2019
[3].杨日晨.儒家礼乐文化的形成与构建及其育人价值[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
[4].范禹.儒家“礼”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5].延瑞芳.论儒家礼乐文化的本原:以《礼记》为中心[J].原道.2018
[6].张策,沈永福.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时代镜鉴[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
[7].吴怡垚,徐元勇.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内涵及现代价值[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李俞霏,梁惠娥.论中国古代服饰中儒家礼文化的价值呈现[J].东岳论丛.2018
[9].冯文楠.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当代反思[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0].金峻阳.易学自然观视域下儒家礼乐文化义理内涵探究[D].山西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