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木豆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木豆素(CSA),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UGT),自微乳释药系统(SMEDDS),生物利用度
木豆素论文文献综述
姬赐玉[1](2019)在《基于调控肠道UGT代谢策略构建木豆素自微乳及其生物利用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口服是临床优选给药方式,由于简便性和安全性,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然而,由于口服药物在吸收之前会发生首过效应,影响其生物利用度。与首过效应相关的酶类在肝脏、肠道中较为丰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UGT)就是其中的一种,该酶会对酚类化合物进行降解,使其发生葡萄糖醛酸化反应,生成无药理活性的代谢产物,减少血药浓度,使其生物利用度降低。木豆素(CSA)是一种天然酚类化合物,因其抗氧化特性,而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然而UGT代谢严重的限制了 CS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使其不能很好的发挥药效。因此,抑制UGT代谢是提高CSA 口服吸收、增强药效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对CSA进行含量检测,并对CSA的体内、体外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方法学验证;制备了有抑制UGT活性自微乳(SME-1)处方:油相 Labrafil,乳化剂 RH40/Labrasol,助乳化剂 PEG400(w/w/w=2:6:2);无抑制UGT活性的自微乳(SME-2)处方:油相大豆油,乳化剂OP-10,助乳化剂丙叁醇(w/w/w=1:4.5:4.5);并对制备的自微乳SME-1和SME-2的粒径、电位、分布、载药量及体外释放进行表征和测定;通过对自微乳SME-1及SME-2对Caco-2细胞实验,探讨自微乳的摄取、转运机制;通过离体肠外翻实验,探讨木豆素自微乳对小肠吸收、代谢的影响;最后将SME-1、SME-2及原药经灌胃给予大鼠后,采用HPLC检测CSA及其代谢产物(CSA-G)的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SME-1对CSA药代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SA体内、体外HPLC方法学考察均符合相应要求。SME-1与SME-2粒径分别为25.69 nm和22.45 nm,电位分别为-8.06 mV和-10.46 mV,载药量皆为40 mg/g。SME-1和SME-2的药物释放在12 h分别达到48.58%和55.23%。Caco-2细胞摄取和转运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对木豆素的摄取量SME-1组明显高于SME-2组;对木豆素转运速率SME-1组高于SME-2组。离体肠外翻实验结果显示,在120 min内,SME-1组CSA转运百分含量最高,为7.79%;而另外两组SME-2和原药组仅仅达到了 1.17%和0.7%。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与SME-2组比SME-1将CSA生物利用度从35.40%提高至57.26%,同时SME-1组显着抑制CSA在体内的UGT代谢。总之,SME-1通过调控肠道UGT代谢,提高了 CSA生物利用度。(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期刊2019-06-30)
王丽莎[2](2019)在《木豆素改善学习记忆作用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脑计划已经将AD列为重要关注的叁大神经和精神疾病之一。AD发病的危险因素多样化,机制复杂化,尚不明确,为其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目前AD临床治疗药物仅能减轻症状,不能延缓或终止病理进程,并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AD的新药研发迫在眉睫。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药具有巨大的潜力。目前研究显示有多种芪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AD作用。木豆素(cajaninstilbeneacid,CSA)是从木豆[Cajanusc cajan(L.)Millsp.]叶中提取的一种活性芪类化合物,具有神经保护等作用。因此推测CSA有可能成为治疗AD的候选药物。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对候选药物的动力学特征进行早期评价,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降低成本和风险,获得最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国内外没有关于CSA改善学习记忆的研究报道,其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仅有两篇文献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采用不同的动物模型对CSA在学习记忆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评价,然后从多个层面揭示其作用机制,最后在整体动物以及细胞水平探讨其体内动力学过程和吸收转运机制。完成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1.木豆素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药理作用研究首先建立Aβ寡聚体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模型,然后采用建立的Aβ寡聚体脑内注射模型以及慢性睡眠剥夺模型,通过空场、物体位置识别、水迷宫和避暗行为学检测方法评价CSA对模型动物学习记忆障碍的药理作用。结果表明,海马CA1区双侧注射Aβ1-42寡聚体(100pmol/只)可以成功建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在Aβ寡聚体脑内注射模型和慢性睡眠剥夺模型中,灌胃给予CSA(7.5、15和30mg/kg)不影响模型小鼠的自主活动,可以改善模型小鼠对物体位置的短期辨别记忆能力,提高水迷宫实验中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增强模型小鼠在避暗实验中获得和保持被动回避能力。2.木豆素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首先建立测定小鼠血清和海马组织中色氨酸(tryptophan,Trp)及其代谢产物(犬尿氨酸、犬尿喹啉酸、3-羟基犬尿氨酸、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谷氨酸(glutamicacid,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然后从多个层面研究CSA改善Aβ寡聚体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机制,主要包括:采用尼氏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监测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状态以及海马内Aβ的含量;采用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Trp及其代谢产物、Glu和GABA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GluN1和GluN2B受体以及下游PKA/CREB/BDNF/TrkB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线性、灵敏度和稳定性,可用于比较不同实验组动物体内各待测物含量的差异;CSA改善Aβ1-42寡聚体诱导的学习记忆障碍可能是通过清除海马中Aβ,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维持Trp代谢的正常水平,逆转Glu和GABA水平失调,抑制GluN2B过度表达和上调PKA/CREB/BDNF/TrkB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3.木豆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首先鉴定大鼠体内CSA的主要代谢产物并建立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然后采用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CSA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排泄途径,最后基于Caco-2细胞模型研究CSA的肠道吸收转运机制。结果表明,血浆、胆汁和尿液中主要存在五种CSA代谢产物(M1-M5),分别为CSA-3-O-glucuronide、CSA-2-COO-glucuronide、6,12-dihydroxy CSA、3-hydroxy-5-methoxystilbene-3-O-glucuronide和6-hydroxy CSA-3-O-glucuronide,说明葡萄糖醛酸化和氧化反应是其主要代谢途径;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线性、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可用于CSA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CSA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为44.36%,首过效应使CSA转化成大量的CSA-3-O-glucuronide限制其吸收,CSA的肝肠循环、组织分布和肾脏重吸收等药代动力学特性延缓其体内消除过程,延长作用时间;CSA及其代谢产物M1-M5以胆汁排泄为主,总排泄量约占给药量的78%,CSA以原型形式从胆汁和尿液中排泄的总量约占给药量的0.6%,而M1-M5的总排泄率为81%,说明CSA在体内被广泛代谢,生成大量的代谢产物;CSA在Caco-2细胞模型中以跨细胞膜途径的被动扩散方式进行转运,吸收良好。综上所述,CSA在不同动物模型中均表现出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海马中Aβ,抑制胶质细胞活化,维持Trp代谢正常水平,逆转Glu和GABA水平失调,抑制GluN2B过度表达和上调PKA/CREB/BDNF/TrkB信号通路等有关;CSA 口服时以被动扩散方式迅速吸收,缓慢消除,存在首过效应、肝肠循环、组织分布和肾脏重吸收等药代动力学特性,主要代谢途径为葡萄糖醛酸化和氧化反应,以胆汁排泄为主。本研究有助于了解CSA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药理作用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为其在治疗AD方面的新药研发奠定基础,并为甚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张梦荻[3](2019)在《木豆素抗抑郁活性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心理功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难题。由于目前在临床运用的抗抑郁药物仍存在许多不足,开发新型抗抑郁药物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木豆素(Cajaninstilbene acid,CSA)是存在于木豆[Cajanus cajan(Linn.)Millsp.]叶中的一种苗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抗菌等药理作用。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CSA具有显着的神经保护作用,能够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等途径保护神经元,具有潜在的抗抑郁活性。而目前还没有研究对CSA的抗抑郁效应进行考察和报道。因此,本文首次通过抑郁动物模型和行为学检测评价CSA的抗抑郁作用,并结合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假说,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神经递质、色氨酸(tryptophan,TRP)代谢和突触可塑性这几个方面对CSA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发现一种可以有效防治抑郁症的候选化合物,从而进一步开发成为抗抑郁新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CSA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CSA急性毒性研究。连续7天口服给予雄性BALB/c小鼠CSA后进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结果显示,CSA在30mg/kg剂量下可以显着缩短悬尾实验小鼠的不动时间;CSA在30、60mg/kg剂量下可以显着缩短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该结果提示CSA在一定剂量下具有抗抑郁作用。急性毒性实验显示,CSA 口服给药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674.5 mg/kg,95%可信区间为572.8~798.2 mg/kg,属低毒。2.CSA 对慢性不可预测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对雄性BALB/c小鼠进行CUMS造模,通过体重、糖水偏爱实验、空场实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等行为学检测进一步探究CSA的抗抑郁作用。结果显示,CUMS应激引起了小鼠的抑郁样行为,包括糖水偏爱指数下降,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延长,悬尾不动时间延长。CSA15、30 mg/kg可以显着升高模型小鼠的糖水偏爱指数,有效减少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期,CSA30mg/kg可显着减少CUMS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并增加其做功数,提示CSA具有抗抑郁作用。而体重测试、空场实验表明CSA对于小鼠的体重和自主活动没有显着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动物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无明显延长,且给药后动物的不动时间也无明显改变。3.CSA对CUMS模型小鼠血清皮质酮水平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的方法测定动物血清内皮质酮的含量。结果表明,CUMS造模引起了小鼠血清内皮质酮水平的显着升高,而给予CSA15mg/kg后可以显着减少CUMS小鼠血清皮质酮的水平,说明CSA可能通过抑制HPA轴功能而产生抗抑郁作用。4.CSA对CUMS模型小鼠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通过LC-MS/MS法检测小鼠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CUMS小鼠皮层中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谷氨酸(glutamate,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含量显着减少。CSA7.5mg/kg 可以显着提高CUMS小鼠皮层中NE、Glu和GABA的含量,CSA 15 mg/kg可以显着提高CUMS小鼠皮层中NE、Glu和DA的含量,而CSA 30 mg/kg可显着提高CUMS小鼠皮层中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与正常组比较,CUMS小鼠海马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含量显着减少且CSA7.5mg/kg、15mg/kg可以逆转这一趋势。综上说明,CSA可能通过调节脑内的神经递质水平进而产生抗抑郁活性。5.CSA对CUMS模型小鼠TRP代谢的影响。通过LC-MS/MS法检测小鼠皮层、海马和血清中TRP代谢物的水平,包括TRP、5-HT、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犬尿喹啉酸(Kynurenic acid,KYNA)、3-羟基犬尿氨酸(3-Hydroxykynurenine,3-HK)和 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cacid,5-HIAA)。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皮层中TRP、KYNA含量显着减少。CSA7.5mg/kg和15mg/kg可显着提高皮层内KYNA含量,而CSA30mg/kg可显着提高皮层内5-HT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海马中KYN含量显着升高。但帕罗西汀、CSA均未显着改变CUMS小鼠海马内TRP及其代谢物的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中5-HT、KYNA含量显着减少,KYN含量显着增加。帕罗西汀、CSA7.5 mg/kg可显着降低模型小鼠血清中KYN含量,CSA 30 mg/kg可显着提高模型小鼠血清内KYNA的含量。说明CSA抗抑郁作用的产生可能与其能够调节TRP代谢有关。6.CSA对CUMS模型小鼠皮层内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及通路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小鼠皮层内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CUMS应激能显着降低小鼠皮层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phic factor,BDNF)、原肌球蛋白受体相关激酶B(Tropomyosin receptor-related kinase B,TrkB)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densityprotein-95,PSD-95)的水平,并且抑制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的磷酸化,而这些改变均可被CSA所逆转。说明CSA可能通过上调BDNF/TrkB和Akt/mTOR通路,促进CUMS小鼠皮层内突触后蛋白的合成来促进突触可塑性,并最终产生抗抑郁作用。7.基于脑微透析技术探究木豆素对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细胞间液神经递质和色氨酸代谢物水平的影响。采用正常雄性SD大鼠及CUMS雄性SD大鼠通过脑微透析技术动态收集CSA给药后6 h内清醒大鼠mPFC中的微透析样品,LC-MS/MS法检测其中神经递质和TRP代谢物的水平。结果表明CSA可以提高正常清醒大鼠mPFC细胞间液中NE、Glu和ACh的水平,降低KYN的水平。对于CUMS大鼠,CSA可以提高其mPFC细胞间液中KYNA的水平,并降低5-HIAA以及KYN的含量。说明CSA能够快速地调节mPFC细胞间液中的神经递质水平和TRP代谢。以上结果提示,CSA能有效改善甚至消除抑郁模型动物所表现出的抑郁样行为,并可能通过调节HPA轴、神经递质水平、TRP代谢及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和通路产生抗抑郁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4-01)
张磊,薛司徒,姜海伦,季兴跃,刘睿[4](2019)在《木豆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并合成新型木豆素衍生物,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和对ERα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Horner-Wadsworth-Emmons反应、选择性去甲基反应、异戊烯基化反应等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测试目标化合物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卵巢畸胎瘤细胞PA-1的体外抗增殖活性,采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部分化合物对MCF-7细胞ERα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共合成23个木豆素衍生物,其中,18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13)C-NMR谱和高分辨质谱确证。目标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测试结果表明,受试化合物对PA-1细胞的抑制活性明显强于对HT-29和MCF-7细胞。其中,B环引入羟基的衍生物对3种测试细胞株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且与木豆素和他莫昔芬相比,化合物11下调ERα蛋白表达水平作用更明显,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张梦荻,王丽莎,李晨晨,陶雪,周云丰[5](2019)在《木豆素对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小鼠的抗抑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木豆素于抗抑郁方面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模型(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进行糖水偏好实验评价经木豆素处理的小鼠的快感缺失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小鼠血清皮质酮的含量,采用LC-MS/MS法检测小鼠皮层和海马中多种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木豆素可以逆转CUMS引起的糖水偏爱指数降低和血清皮质酮水平升高。并且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层和海马中相关神经递质的含量发生了显着的改变,而木豆素给药对于CUMS小鼠体内相关神经递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木豆素可能通过降低血清皮质酮水平和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来实现抗抑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孙友强,刘予豪,陈雷雷,王超,珍妮弗·迪克娜[6](2018)在《木豆素通过阻碍破骨细胞形成预防骨质疏松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木豆素单体对骨质疏松症(OP)等类溶骨性疾病的防治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提取并培养小鼠BMM和RAW264.7细胞,进行MTS、TRAc P染色、荧光素酶基因报告、PCR、Western blot、ROS清除、钙离子震荡等体外实验;建立OVX小鼠模型,观察Micro-CT形态学,HE、TRAc P染色等组织形态学试验,探讨木豆素预防OVX小鼠的骨丢失作用;最后通过木豆素胶囊治疗40例OP患者(时间0.5-1.1年),观察治疗前后患者骨密度的改变情况。结果:木豆素可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和骨吸收;抑制破骨标志基因以及NF-κB和NFAT通路上下游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另外,还可抑制活性氧(ROS)以及钙离子震荡反应。此外,通过小鼠卵巢切除动物模型实验,发现木豆素能够扭转由卵巢切除术引起的骨丢失,实验组Micro-CT见骨量增加、TRAc P染色中破骨细胞减少、HE染色中骨量增多等表现。临床研究发现,木豆素胶囊可改善OP患者的骨密度(P<0.01)。结论:木豆素通过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和破骨细胞的功能来减少OVX小鼠的骨丢失,从而预防骨质疏松。(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孙友强,刘予豪,陈雷雷,王超,珍妮弗·迪克娜[7](2017)在《木豆素通过阻碍破骨细胞形成和RANKL诱导的信号通路从而预防人和小鼠骨质疏松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质疏松是一种溶骨性疾病,机理主要表现为破骨细胞形成明显增强和骨吸收逐渐增多。当前,筛选出可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的药物对于治疗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木豆素是一种天然化合物,提取自中药木豆叶,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其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炎和抗癌作用,然而其在骨质疏松症中是否有预防作用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木豆素单体对骨质疏松症等类溶骨性疾病的防治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通过提取并培养12周龄C57BL/6小鼠BMM和培养RAW264.7细胞,进行MTS、破骨细胞生成TRAcP染色、Luciferase荧光素酶基因报告、PCR、Western Blot、ROS清除、钙离子震荡等体外实验;并通过建立OVX小鼠模型,观察作用后的小鼠Micro-CT形态学,股骨近端骨组织HE,TRAcP染色等组织形态学试验,探讨木豆素对于OVX小鼠的骨丢死等方面的作用效果;最后通过木豆素胶囊(主要含木豆提取物)治疗40例OP患者,随访时间0.5-1.1(0.86±0.31)年,观察治疗前后的患者骨密度的改变情况,明确该木豆素治疗OP的临床疗效。结果:木豆素可通过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和骨吸收;并且能够抑制破骨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破骨标志基因如CTSK,V-ATPase-d2,TRAcP,Calcitonin receptor,NFATc1和C-Fos的表达;还能够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上下游通路中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RANKL诱导的NF-κB和NFAT通路的活性。另外,还可抑制RANKL诱导的活性氧(ROS)反应以及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重要的钙离子震荡反应。此外,通过小鼠体内卵巢切除动物模型试验,我们发现木豆素能够扭转由卵巢切除术引起的骨丢失,具体表现为microCT实验组比对照组骨量增加,TRAcP染色见破骨细胞减少,HE染色见骨量增多等表现。临床研究发现,40例患者的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性别是影响因素)。图1.木豆素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A)为木豆素的分子结构,(B)为用不同浓度的木豆素处理RANKL刺激5天后的破骨细胞的代表性图像,图像放大100倍,比例尺为100μm,(C)为用不同浓度的木豆素处理后的TRAcP染色的总体表观图。(D)为MTS试验的结果,在不同浓度的木豆素作用48小时后,细胞增殖不受影响,结果证实木豆素对破骨细胞没有毒性。(E)木豆素对成骨细胞分化的作用。(F)对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ALP活性的影响。图E和F通过使用茜素红钙结节形成染色的ALP活性检测发现,木豆素并不促进也不抑制骨重塑中的成骨细胞分化功能图2.木豆素抑制破骨细胞对羟基磷灰石的骨吸收和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RANKL诱导的基因表达水平(A)为在羟磷灰石涂层表面(刻度尺=500μm)上的TRAcP染色和破骨细胞吸收后的代表性图像。(B)为TRAcP染色定量分析后破骨细胞的数量统计图。(C)为每个破骨细胞的羟基磷灰石表面吸收面积的百分比的定量分析。(D)对使用RANKL和不同浓度的木豆素刺激5天后的破骨细胞提取总的RNA,并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破骨细胞标记基因CTSK,V-ATPase-d2,TRAcP,降钙素受体,NFATc1和C-Fos的表达水平明显有降低图3.木豆素抑制RANKL刺激的NF-κB活性和IκBα和ERK降解(A)用NF-κB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构建体稳定转染的RAW264.7细胞。首先用木豆素处理1小时,然后用RANKL刺激6小时。裂解后离心的上清被收集起来用BMG Polar Star Optima发光读数器测量荧光素酶活性。(B)用木豆(10μM)预处理1小时,BMM细胞用RANKL(100ng/ml)刺激0,5,10,20,30和60分钟。提取蛋白,检测IκB-α和β-肌动蛋白表达。然后使用ImageJ统计,确定IκBα除以β-肌动蛋白条带和ERK除以ERK磷酸化的密度比值图4.木豆素抑制RANKL刺激的NFAT活性和NFATc1和V-ATPase-d2的表达(A)用NFAT荧光素酶报道构建体稳定转染的RAW264.7细胞。首先用木豆素处理1小时,然后用RANKL刺激24小时。裂解后离心的上清被收集起来用BMG Polar Star Optima发光读数器测量荧光素酶活性。(B)BMM细胞用木豆素(10μM)预处理1小时,然后用RANKL(100ng/ml)刺激0,1,3,5天。提取蛋白,检测NFATc1,V-ATPase-d2和β-肌动蛋白的表达水平。然后使用ImageJ统计,确定NFATc1除以β-肌动蛋白条带和V-ATPase-d2除以β-肌动蛋白条带的密度比值。图5.木豆素阻断RANKL诱导的Ca2+振荡图和抑制RANKL诱导的ROS清除RANKL刺激会导致Ca2+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其引发Ca2+振荡,导致NFATc1转录因子的稳定化和核易位。试验结果显示,在RANKL刺激的BMM中观察到细胞内Ca2+振荡。(E)在破骨细胞形成试验发生过程中的第叁天,RANKL治疗组细胞内ROS水平与对照组(100%)相比明显升高至335±42%,ROS水平降低至146±36.6%3.(D)10μM木豆素预处理BMM降低了ROS的活性图6.木豆素通过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小鼠卵巢切除术引起的骨丢失(A)为假手术组,OVX组和OVX组加木豆素组(10mg/kg木豆素)的骨小梁的micro-CT代表图,图中显示木豆素有保护骨丢失的作用。(B)骨量/总体积(BV/TV),(C)小梁数(Tb.N),(D)小梁厚度(Tb.Th)和(E)小梁分离度(Tb.Sp)的定量分析。数量分别为N=9,10,9,分别相对于OVX未处理,对照组,木豆素治疗组。(F,G)为叁组之间的H&E和TRAcP染色的脱钙骨的代表性图像,刻度尺=500μm。(H)骨量/总体积(BV/TV),(I)破骨细胞表面/骨表面(Oc.S/BS)和(J)破骨细胞数/骨表面(N.Oc/BS)的定量分析图7.木豆素胶囊促进OP患者的骨密度图7A代表骨密度检测部位的一例骨质疏松病例。我们测试了患者治疗前后的骨密度BMD情况。经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含木豆素胶囊提高了OP患者的骨密度(图7B)。经过亚组分析,我们发现胶囊增加了65岁以上和65岁以下组,T评分<-2.5和-1<T评分<-2.5的骨密度。这些都表明木豆素胶囊促进OP患者的骨密度(图7C)。结论:木豆素通过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和破骨细胞的功能来减少OVX小鼠的骨丢失;木豆素胶囊可改善OP患者的骨密度,这些都证明了木豆素可作为抗骨质疏松等溶骨性疾病的一种潜在治疗选择。讨论木豆素是从木豆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已知木豆具有治疗糖尿病,麻疹[16],抗真菌剂[17]以及抗氧化活性的作用[18-20]。木豆素也被报道在RAW264.7细胞中具有抗炎症作用[21],在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细菌中的抗菌作用[22],在PC12细胞中抗氧化作用[23],PC12细胞中的抗凋亡作用[24],抗肝炎作用[25]和MCF7细胞中的抗癌特性[26]。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探讨了木豆素对破骨细胞形成和活性的影响,以及对OVX诱导的骨丢失小鼠模型的影响。最后进行了木豆素胶囊治疗临床OP患者的临床试验。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豆素在2.5μM和更高浓度时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发生。此外,我们的研究显示,在所有这些试验浓度的作用下,BMM的增值不受影响,说明木豆素没有细胞毒性。我们发现木豆素对破骨细胞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我们也发现木豆素显着抑制破骨细胞标记基因表达。此外,木豆素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中抑制了NF-κB的活性。NF-κB是RANKL激活的主要信号分子,是破骨细胞发生的关键调节因子[35]。RANK和RANKL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蛋白酶体的IκB和NF-κB的释放快速降解,NF-κB从细胞质转移到细胞核并引发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转录,从而影响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36-39]。在这里,我们证明CSA抑制NF-κB活化和IκBα的降解。此外,我们还发现CSA抑制ERK的磷酸化,ERK是破骨细胞分化和存活的重要信号调节剂[40]。C-Fos是破骨细胞中由ERK激活的AP-1转录因子的一个成分。我们的研究也发现c-Fos的蛋白表达被木豆素抑制。类似,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的方法,我们证明木豆素能降低NFAT活性。我们的Western blot方法和这个结果一致。RANKL诱导的NFATc1是导致破骨细胞形成的另一重要信号通路[41,42]。NFAT信号激活磷脂酶Cγ(PLCγ),导致细胞内Ca2+的释放,导致了钙调节的磷酸酶的活化和NFATc1的转录和自动扩增[43]。NFATc1信号通路在NF-κB通路的下游。因此,木豆素抑制NFATc1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信号传导也有可能使直接抑制NFATc1 [44]。已知NF-κB与微小球蛋白相关的转录因子(MITF)和肌细胞增强因子2(MEF2)协同转录激活V-ATPase-d2,共同调节骨内稳态[45]。如预期的那样,我们发现在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发生后,V-ATPase-d2水平被木豆素降低。据报道,在骨组织中,ROS生成是骨细胞功能的一个关键调节因素,因为氧化状态影响矿化组织的病理生理学[34]。成熟破骨细胞内的Ca2+振荡的变化有助于调节破骨细胞的骨吸收[46]。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木豆素也可能通过阻断ROS清除和钙振荡活性来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基于体外试验的结果,我们继而进行了OVX卵巢切除小鼠动物模型试验,评估木豆素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功能。我们的micro-CT结果显示,OVX小鼠可以通过木豆素的治疗免受骨丢失。动物试验的骨组织形态学分析证实了这一结果。组织学进一步表明,木豆素保护卵巢切除术诱导的骨丢失的机制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形成和破骨细胞的功能。这些实验结果与体外结果一致。此外,我们还共有40名OP患者服用木豆素胶囊,结果显示,这种胶囊促进了这些患者的骨密度,这些也为木豆素抑制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提供了有力证据。我们的研究首次证明了木豆素能够通过抑制NFκB和NFATc1通路来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因此,除了抗炎,抗细菌,抗氧化,抗细胞凋亡,抗肝炎和抗癌特性[47-51]外,我们的细胞试验、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的都表明木豆素在骨质疏松症和其他溶骨性疾病具有新的潜在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孙友强,刘予豪,陈雷雷,王超,珍妮弗·迪克娜[8](2017)在《木豆素通过阻碍破骨细胞形成和RANKL诱导的信号通路从而预防人和小鼠骨质疏松症》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骨质疏松是一种溶骨性疾病,机理主要表现为破骨细胞形成明显增强和骨吸收逐渐增多。当前,筛选出可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的药物对于治疗骨质疏松症至关重要。木豆素是一种天然化合物,提取自中药木豆叶,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其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炎和抗癌作用,然而其在骨质疏松症中是否有预防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木豆素单体对骨质疏松症等类溶骨性疾病的防治作用及具体机制。方法通过提取并培养12周龄C57BL/6小鼠BMM和培养RAW264.7细胞,进行MTS、破骨细胞生成TRAcP染色、Luciferase荧光素酶基因报告、PCR、Western Blot、ROS清除、钙离子震荡等体外实验;并通过建立OVX小鼠模型,观察作用后的小鼠Micro-CT形态学,股骨近端骨组织HE,TRAcP染色等组织形态学试验,探讨木豆素对于OVX小鼠的骨丢死等方面的作用效果;最后通过木豆素胶囊(主要含木豆提取物)治疗40例OP患者,随访时间0.5-1.1(0.86±0.31)年,观察治疗前后的患者骨密度的改变情况,明确该木豆素治疗OP的临床疗效。结果木豆素可通过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和骨吸收;并且能够抑制破骨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破骨标志基因如CTSK,V-ATPase-d2,TRAcP,Calcitonin receptor,NFATc1和C-Fos的表达;还能够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上下游通路中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RANKL诱导的NF-κB和NFAT通路的活性。另外,还可抑制RANKL诱导的活性氧(ROS)反应以及破骨细胞分化过程中重要的钙离子震荡反应。此外,通过小鼠体内卵巢切除动物模型试验,我们发现木豆素能够扭转由卵巢切除术引起的骨丢失,具体表现为micro-CT实验组比对照组骨量增加,TRAcP染色见破骨细胞减少,HE染色见骨量增多等表现。临床研究发现,40例患者的治疗前后的骨密度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性别是影响因素)。结论木豆素通过抑制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和破骨细胞的功能来减少OVX小鼠的骨丢失;木豆素胶囊可改善OP患者的骨密度,这些都证明了木豆素可作为抗骨质疏松等溶骨性疾病的一种潜在治疗选择。(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9-21)
刘长河,郝然,刘婷,王艳艳,任孝德[9](2016)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木豆叶中球松素、木豆素C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木豆叶中球松素、木豆素C的方法。方法:采用DiKMA Diamonsil OD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2%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96 nm;柱温:40℃。结果:球松素、木豆素C在0.002~0.02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球松素);r=0.999 5(木豆素C)。球松素平均回收率为99.0%,RSD为1.29%;木豆素C平均回收率为98.7%,RSD为1.72%。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可行,结果稳定可靠,可为木豆叶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姜保平,杨瑞武,刘新民,刘亚旻,常琪[10](2012)在《木豆素A对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研究木豆素A对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相应的保护途径。采用100μmol.L1皮质酮与PC12细胞作用48 h,诱导PC12细胞损伤,然后与不同浓度的木豆素A孵育24 h。检测细胞存活率、LDH渗漏量、细胞内Ca2+浓度及caspase-3活性。结果显示,PC12细胞与皮质酮孵育48 h后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而LDH漏出量、细胞内Ca2+浓度及caspase-3活性均显着升高;木豆素A(4.0、8.0及16.0μmol.L1)具有改善作用,但量效关系不明显。研究表明,木豆素A对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Ca2+浓度及caspase-3活性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木豆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发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脑计划已经将AD列为重要关注的叁大神经和精神疾病之一。AD发病的危险因素多样化,机制复杂化,尚不明确,为其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目前AD临床治疗药物仅能减轻症状,不能延缓或终止病理进程,并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AD的新药研发迫在眉睫。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药具有巨大的潜力。目前研究显示有多种芪类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AD作用。木豆素(cajaninstilbeneacid,CSA)是从木豆[Cajanusc cajan(L.)Millsp.]叶中提取的一种活性芪类化合物,具有神经保护等作用。因此推测CSA有可能成为治疗AD的候选药物。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对候选药物的动力学特征进行早期评价,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降低成本和风险,获得最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国内外没有关于CSA改善学习记忆的研究报道,其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仅有两篇文献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采用不同的动物模型对CSA在学习记忆方面的药理作用进行评价,然后从多个层面揭示其作用机制,最后在整体动物以及细胞水平探讨其体内动力学过程和吸收转运机制。完成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叁个方面:1.木豆素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药理作用研究首先建立Aβ寡聚体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模型,然后采用建立的Aβ寡聚体脑内注射模型以及慢性睡眠剥夺模型,通过空场、物体位置识别、水迷宫和避暗行为学检测方法评价CSA对模型动物学习记忆障碍的药理作用。结果表明,海马CA1区双侧注射Aβ1-42寡聚体(100pmol/只)可以成功建立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在Aβ寡聚体脑内注射模型和慢性睡眠剥夺模型中,灌胃给予CSA(7.5、15和30mg/kg)不影响模型小鼠的自主活动,可以改善模型小鼠对物体位置的短期辨别记忆能力,提高水迷宫实验中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增强模型小鼠在避暗实验中获得和保持被动回避能力。2.木豆素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首先建立测定小鼠血清和海马组织中色氨酸(tryptophan,Trp)及其代谢产物(犬尿氨酸、犬尿喹啉酸、3-羟基犬尿氨酸、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谷氨酸(glutamicacid,Glu)和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然后从多个层面研究CSA改善Aβ寡聚体所致小鼠学习记忆障碍的机制,主要包括:采用尼氏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监测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状态以及海马内Aβ的含量;采用建立的分析方法测定Trp及其代谢产物、Glu和GABA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GluN1和GluN2B受体以及下游PKA/CREB/BDNF/TrkB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线性、灵敏度和稳定性,可用于比较不同实验组动物体内各待测物含量的差异;CSA改善Aβ1-42寡聚体诱导的学习记忆障碍可能是通过清除海马中Aβ,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维持Trp代谢的正常水平,逆转Glu和GABA水平失调,抑制GluN2B过度表达和上调PKA/CREB/BDNF/TrkB信号通路等发挥作用。3.木豆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首先鉴定大鼠体内CSA的主要代谢产物并建立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然后采用建立的分析方法研究CSA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排泄途径,最后基于Caco-2细胞模型研究CSA的肠道吸收转运机制。结果表明,血浆、胆汁和尿液中主要存在五种CSA代谢产物(M1-M5),分别为CSA-3-O-glucuronide、CSA-2-COO-glucuronide、6,12-dihydroxy CSA、3-hydroxy-5-methoxystilbene-3-O-glucuronide和6-hydroxy CSA-3-O-glucuronide,说明葡萄糖醛酸化和氧化反应是其主要代谢途径;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线性、灵敏度、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可用于CSA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CSA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为44.36%,首过效应使CSA转化成大量的CSA-3-O-glucuronide限制其吸收,CSA的肝肠循环、组织分布和肾脏重吸收等药代动力学特性延缓其体内消除过程,延长作用时间;CSA及其代谢产物M1-M5以胆汁排泄为主,总排泄量约占给药量的78%,CSA以原型形式从胆汁和尿液中排泄的总量约占给药量的0.6%,而M1-M5的总排泄率为81%,说明CSA在体内被广泛代谢,生成大量的代谢产物;CSA在Caco-2细胞模型中以跨细胞膜途径的被动扩散方式进行转运,吸收良好。综上所述,CSA在不同动物模型中均表现出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清除海马中Aβ,抑制胶质细胞活化,维持Trp代谢正常水平,逆转Glu和GABA水平失调,抑制GluN2B过度表达和上调PKA/CREB/BDNF/TrkB信号通路等有关;CSA 口服时以被动扩散方式迅速吸收,缓慢消除,存在首过效应、肝肠循环、组织分布和肾脏重吸收等药代动力学特性,主要代谢途径为葡萄糖醛酸化和氧化反应,以胆汁排泄为主。本研究有助于了解CSA改善学习记忆障碍的药理作用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为其在治疗AD方面的新药研发奠定基础,并为甚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木豆素论文参考文献
[1].姬赐玉.基于调控肠道UGT代谢策略构建木豆素自微乳及其生物利用度评价[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9
[2].王丽莎.木豆素改善学习记忆作用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3].张梦荻.木豆素抗抑郁活性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4].张磊,薛司徒,姜海伦,季兴跃,刘睿.木豆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9
[5].张梦荻,王丽莎,李晨晨,陶雪,周云丰.木豆素对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小鼠的抗抑郁作用[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9
[6].孙友强,刘予豪,陈雷雷,王超,珍妮弗·迪克娜.木豆素通过阻碍破骨细胞形成预防骨质疏松症[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7].孙友强,刘予豪,陈雷雷,王超,珍妮弗·迪克娜.木豆素通过阻碍破骨细胞形成和RANKL诱导的信号通路从而预防人和小鼠骨质疏松症[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
[8].孙友强,刘予豪,陈雷雷,王超,珍妮弗·迪克娜.木豆素通过阻碍破骨细胞形成和RANKL诱导的信号通路从而预防人和小鼠骨质疏松症[C].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7
[9].刘长河,郝然,刘婷,王艳艳,任孝德.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木豆叶中球松素、木豆素C的含量[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
[10].姜保平,杨瑞武,刘新民,刘亚旻,常琪.木豆素A对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