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战反思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日本文学,村上春树,大江健叁郎,平成,女流文学,奇鸟行状录,《万叶集》,吉田,侵华战争,短篇小说集
二战反思论文文献综述
温潇[1](2019)在《平成文学留给日本今天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进入令和时代后的第一场主场外交G20领导人峰会不久前在大阪顺利举行。在中日领导人达成的十点共识中,“中日应以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为纽带,持续加强人文领域交流合作”“积极开展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民心相通”等令人印象深刻。人是文明(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7-22)
刘英[2](2018)在《二战后美国公路叙事中的流动性与冷战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和60年代的美国正是冷战文化阴云密布,消费主义大肆宣传,郊区化日益扩张,种族矛盾不断加剧、民权运动一触即发的动荡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美国公路叙事并未抽身于矛盾的漩涡,而是直击各种冲突的交点,通过驾车、搭车、乘车等流动性体验,对美国冷战策略鼓吹的美国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对美国冷战策略中故意掩盖的种族主义真相进行揭露。在冷战背景下,公路叙事中"流动性"更深广的意义是其所代表的跨界和超越精神打破了美国冷战思维中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对美国冷战逻辑的深刻反思。(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刘颖,李红红[3](2018)在《从《我们的父辈》看当代德国对二战的历史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的父辈》作为第一部以战败国为主视角反映二战的电视剧,在浓重的反思色彩下,建立起战争亲历者和后辈面对历史的敞开对话,反映了当代德国人的集体回忆和自我救赎,对战争罪责的反思达到了更广泛、更深刻的层次。(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8年06期)
龚雪晖[4](2018)在《中日反思二战纪念馆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虽然在1972年时实现了两国邦交的正常化,且在两国间持久、稳定和健康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两国友好交往的背后却一直有着暗流涌动,特别是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抬头,日本屡次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以及中日两国在“二战史观”上的理解与论述上的分歧,不仅使两国民众间的友好度持续走低,也为中日两国间的友好交往产生了壁垒。中日两国的不同二战史观,即是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华历史的认识上有着不同的论述和较大的分歧。本文以两国的二战相关纪念馆为切入点,分析中日两国不同二战史观的形成原因。因为目前二战的亲历者不断逝去,但但战争留个我们相关的集体记忆却一直被很好的保存和传承着。纪念馆作为特殊的记忆载体,对大众的集体记忆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中国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日本的广岛和平纪念馆作为代表进行比较,看中日两国在战后对那场战争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以及探索了形成这种思维模式的原因。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中日两国对于二战的反思问题,所以正文部分主要讨论两国的二战史观在战后反思中起到的作用和影响。正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日两国的战争记忆和纪念馆的具现化形式。主要以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中论述了两国对二战的态度。第二部分,中日两国纪念馆的比较。主要以代表纪念馆进行重点比较,从修建、参访者以及纪念形式不同方面进行比较,看纪念馆展示出来的两国的不同二战史观。中国方面是为了显示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性,而日本方面更多是突出平民受到的伤害,以此加深战争“受害国”的映像。第叁部分,中日两国间迥异二战史观的形成原因。主要论述了中日形成不同历史认识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以及不同历史认识对于战争责任和遗留问题的影响。总之,作者试图以两国纪念馆为切入点对中日两国产生不同二战史观原因的进行了分析和系统探讨,力求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使两国树立正确二战史观,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林倩倩[5](2018)在《德国教科书中对“二战历史”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却在很多人的心理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德国人也在不断反思,并用各种教育方式让后代能够铭记这段历史。本文从德国黑森州文理中学10-12年级的历史教课书看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德国的二战历史教育经历了一段曲折且复杂的时期,这也使得德国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经历了这样一段时期,从“掩盖式”、“揭露式”、到如今的“反思式”。黑森州文理中学10-12年级称为文理中学高级部,文理中学高级部将历史课作为基础课。文理中学高级部的历史课程分为入门阶段和资格阶段,并且规定了基础课程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德国将二战历史内容放在了“德国民主与独裁——魏玛共和国和国家社会主义”这一单元中,分为“魏玛民主与纳粹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与国家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政策”、“魏玛共和国的外交政策与国家社会主义的外交政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公民身份和工业社会”、“屠杀犹太人”、“抵抗国家社会主义”的6个必修内容和“欧洲法西斯主义”、“魏玛共和国第叁帝国在现在历史上的判断”、“第二次世界大战”这3个选修内容。通过对教科书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德国人对于二战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否定希特勒和纳粹主义”、“对种族屠杀的反思”、“对集体罪责的认识”。从德国教科书中对二战历史的反思,可以看出德国人不仅自身正视历史、反思战争罪行,而且要求德国青少年接受历史的真相。通过历史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如实讲解二战历史,并进行讨论,从而达到反思战争罪行,承担战争的罪责的目的,同时也培养青少年痛恨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正如德国前总理科尔说过“纳粹德国使世界陷入恐怖和惊骇,这段屠杀时期,这段杀戮各国人民的时期,是德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最痛苦的一章。但是,我们毕竟知道观察和了解纳粹的罪过,能够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给下一代,这就是我们所要理解的、‘从历史中学习’这句话的含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1)
张辰成[6](2017)在《苏俄二战题材影视剧的文化反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联,作为一个曾经的影视剧大国,出现过很多电影艺术大师。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性上,苏联电影都曾经走在世界电影发展的前列。苏联影片以其独特的璀璨艺术风格创作出许许多多惊世之作,我们所熟知的苏联电影曾横扫国际影坛,包揽了几乎所有的电影大奖,正因为苏联电影的这种独特性,它区别于好莱坞电影、欧洲电影、苏联电影独树一帜,独成一派。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电影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谷之后也重新走上复兴之路,特别是近些年佳作不断,这与继承了苏联影视剧独特的艺术风格密不可分。细数苏联影视剧成功的典范,我们可以发现,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一直以来就是苏俄影视业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苏俄的战争题材影片在世界电影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和非常大的比例。苏联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与国、战胜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纵观苏俄二战题材的影视剧,其主题不仅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作用,在表现在对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及对领袖的讴歌之中,也常常通过影视剧触及人性与对战争的反思层面。影片中也会更多地关注对战争本身的思考、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摧残以及人们对战争的本身的反抗、厌战与逃跑,从而揭示出战争对整个人类的灾害。缺少对苏俄影视剧的基本了解和认识,我们对世界影视发展的认知是欠缺的。同样对于苏联二战影片的研究,对于如何拍摄战争电影中国战争影片该如何创作和发展也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立足于苏俄二战题材的影视剧,从影视剧作的角度深刻剖析苏俄影视剧是如何认识战争,如何反思战争。在苏俄影视创作者的眼中,战争到底是什么样的。和平年代的人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战争,表达深刻的反战目的。并以此来达到对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文化反思。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阐述了对于苏俄电影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概况。第一章从历史学的角度,从荧幕之下分析了俄罗斯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特点,并还原了苏联发法西斯战争的概况和重大战役,以卫国战争的惨烈来剖析俄罗斯民族精神在战争中集中体现出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第二章从影视学的角度分析苏联二战题材影视剧继承了苏俄电影创作理念的哪些优秀传统,在不同的年代有哪些艺术流派创作特点,以此来阐述苏俄二战影片创作观念的发展转变。第叁章第四章是影视与历史的结合,分别从苏俄经典二战影片的镜头语言特殊视角,以及影视剧主题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来分析影视作品是如何还原历史记忆,苏俄人民是如何批判战争反对战争,苏俄军民是用什么精神取得了最终的反法西斯胜利,战争又给苏俄人民带来了怎样的战争创伤。最终从苏俄二战题材影视剧中的历史态度中找到苏俄影视剧成功的秘密。(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6)
王冬[7](2017)在《从二战反思的角度分析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半个多世纪,但德国人对二战的反思从未停止。二战的反思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是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从战争结束初期的“废墟文学”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父亲文学”,以二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长盛不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反思的角度也发生一定的变化。本篇论文选取了1995年出版的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分析这部作品来探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德国社会对二战的反思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朗读者》不仅在德国,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被译成二十五种语言。论文主要分析了小说中对参与战争的那一代人的人物塑造,对“战后一代”的人物塑造以及两代关系的探讨,进而深化到小说对罪责问题的看法,对“战争一代”罪人身份的解读,最后对“战后一代”是否对战争承担一定的责任以及其共同罪责如何界定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探讨来确定德国社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二战的态度,并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的分析来推动德国社会进一步思考,应当如何正确地面对纳粹的过去。(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19)
许逸含,殷姝瑶,南楠[8](2017)在《联邦德国文学界对二战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开始了漫长的反思之路。德国对战争的忏悔与反思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文学界亦涌现出一批文学家,通过文学作品揭露法西斯罪行、批判纳粹统治、反映社会现实,呼吁民众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其中,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铁皮鼓》透过主人公眼中的怪诞世界揭示了小市民的狂热性和劣根性,这些"小人物"的自私狭隘、盲目顺从导致了纳粹上台,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铁皮鼓》是德国战争文学到反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7年02期)
蒋思聪[9](2016)在《德累斯顿与长崎反思二战大不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德国,有关死亡集中营的纪录片在电影院公开上映,每个人都去看,全民反思。而在日本,战争罪行是个"敏感话题""不好的事情",人人避之。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同盟国在向轴心国发动的反击行动中,对德国和日本的一些城市进行了猛烈轰炸。其中,1945年2月13日至15日,英国和美国的轰炸机对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的狂轰滥炸和同年8月9日美国轰炸机在日本长崎投下的原子弹,不仅都彻底摧毁了这两座城市,还都导致数万人死亡。二战结束后,德累斯顿和长崎都建立了博物馆,以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过,从馆藏的内容和说明来看它们大不相同。(本文来源于《初中生学习(低)》期刊2016年Z2期)
吴克燕[10](2016)在《从《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看多重对比视角下的二战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许多国家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历史回顾和反思。2015年6月初,中央电视台播出了4集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本文将从多重对比视角探究该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一、"任意想象"与"严谨说理"对比下的二战反思建国以来,抗日战争一直是中国文艺界的主要历史题材。在影视艺术普及后,抗日战争这段历史通过先进的影视技术和精湛的拍摄艺术不断呈现在影视媒介上。其中,(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6年03期)
二战反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50和60年代的美国正是冷战文化阴云密布,消费主义大肆宣传,郊区化日益扩张,种族矛盾不断加剧、民权运动一触即发的动荡时期。面对如此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尖锐的社会矛盾,美国公路叙事并未抽身于矛盾的漩涡,而是直击各种冲突的交点,通过驾车、搭车、乘车等流动性体验,对美国冷战策略鼓吹的美国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对美国冷战策略中故意掩盖的种族主义真相进行揭露。在冷战背景下,公路叙事中"流动性"更深广的意义是其所代表的跨界和超越精神打破了美国冷战思维中的二元对立,实现了对美国冷战逻辑的深刻反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战反思论文参考文献
[1].温潇.平成文学留给日本今天的思考[N].文汇报.2019
[2].刘英.二战后美国公路叙事中的流动性与冷战反思[J].广东社会科学.2018
[3].刘颖,李红红.从《我们的父辈》看当代德国对二战的历史反思[J].文学教育(上).2018
[4].龚雪晖.中日反思二战纪念馆的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18
[5].林倩倩.德国教科书中对“二战历史”的反思[D].上海师范大学.2018
[6].张辰成.苏俄二战题材影视剧的文化反思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7].王冬.从二战反思的角度分析本哈德·施林克的小说《朗读者》[D].青岛大学.2017
[8].许逸含,殷姝瑶,南楠.联邦德国文学界对二战的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
[9].蒋思聪.德累斯顿与长崎反思二战大不同[J].初中生学习(低).2016
[10].吴克燕.从《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看多重对比视角下的二战反思[J].当代电视.2016
标签:日本文学; 村上春树; 大江健叁郎; 平成; 女流文学; 奇鸟行状录; 《万叶集》; 吉田; 侵华战争; 短篇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