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混合气论文-贾江峰

可燃混合气论文-贾江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燃混合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燃,可视化定容燃烧平台,可燃组分,初始条件

可燃混合气论文文献综述

贾江峰[1](2019)在《可燃组分对末端混合气早燃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石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汽油机朝着增压直喷方向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异常燃烧现象——“超级爆震”。目前针对该现象的理解尚未充分,仍未发现有效的控制策略,已成为阻碍增压直喷汽油机进一步提升功率密度的一大难题。本文围绕超级爆震循环中必然出现的“早燃”现象,针对可燃组分对末端混合气早燃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关于早燃成因与其影响因素的观点尚未统一,本文基于可视化定容燃烧试验平台,对很可能是早燃成因的可燃组分(机油与汽油)进行了研究。为避免机油和汽油的掺混,将微量机油和汽油组分单独引入燃烧室,观测其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并分别选取了甲烷气体和丙烷气体作为燃料,进行对比分析。首先,搭建可视化定容弹试验平台,制定试验方案。然后,将机油分别引入甲烷混合气及丙烷混合气,借助光学手段观察是否引起末端混合气早燃;改变初始压力、机油喷射量、燃空当量比、缸壁初始温度,研究以上初始条件对机油早燃的影响规律;采集缸内燃烧压力,对燃烧特性进行分析,计算机油自燃时未燃区的平均温度。最后,更换为汽油组分,重复以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将微量机油和汽油喷入燃烧室均能诱发早燃现象。不同的是,机油组分只诱发了甲烷混合气的早燃,没有引起丙烷混合气末端早燃;而汽油组分在两种混合气末端均诱发了早燃现象。在相同初始条件下,机油组分引起早燃的时刻要早于汽油组分。对早燃出现时未燃区的平均温度进行计算,得出机油组分自燃时的温度约为725K,汽油组分自燃时的温度约为830K。机油组分对甲烷混合气早燃影响的研究表明,随初始压力增大,甲烷混合气燃烧速度变慢,机油早燃时刻滞后,却更易达到自燃状态,早燃出现时对应的火焰半径变小,由早燃引燃的着火区域增大;随机油喷射量的增多,甲烷混合气出现早燃的时刻提前,当机油量超过1.52mg时,对早燃时刻的影响减弱;甲烷/空气混合气当量比为1时,出现早燃的时刻最早,当量比为1.1时早燃时刻与当量比为1时最接近,混合气过浓或过稀都能抑制早燃发生,过浓时早燃时刻最滞后;随缸壁温度的升高,缸内悬浮的机油液滴数量更多、粒径更小,混合气早燃的时刻提前。汽油组分分别对甲烷和丙烷混合气早燃影响的研究表明,随初始压力增大,早燃时刻稍有滞后,且0.4MPa-0.8MPa初始压力的甲烷混合气均出现了早燃,而丙烷混合气初始压力达到0.8MPa时才开始出现早燃。当汽油喷射量由1.0mg增大至2.0mg时,甲烷混合气的早燃时刻差异很小;汽油喷射量低于1.0mg时,丙烷混合气不易出现早燃,随汽油喷射量增多,丙烷混合气早燃时刻提前,当汽油喷射量达到2.0mg时破坏了丙烷混合气的层流燃烧,末端出现不止一个早燃点。在本次试验条件下,由于燃烧弹内初始温度和发动机压缩上止点时温度相差较大,可燃组分的早燃没有引起明显的压力波动和爆震现象。但早燃的出现缩短了燃烧过程,增大了燃烧压力、压力升高率和燃烧放热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万春[2](2017)在《农用柴油发动机的燃烧室与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阐述农用柴油发动机燃烧室的类型和混合气的形成原理,农用柴油机比汽油机燃烧室结构和工艺、混合气的形成要复杂,此文主要对广大农机手普及柴油内燃机动力源认知。(本文来源于《农村科技》期刊2017年12期)

王学军[3](2015)在《简单化油器及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化油器是利用被吸入的流动空气的动能雾化汽油,并促进可燃混合气的形成。文中对简单化油器及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5年09期)

唐勋华,李宏[4](2014)在《谈汽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气缸内的可燃混合气通过火花塞点火燃烧,使气缸内气体的压力、温度急剧升高,为膨胀做功积聚能量。在燃烧过程中,燃料的燃烧是否正常,与混合气的浓度有很大关系,只有燃料正常的燃烧,才能在燃烧进程位于上止点附近最大限度的提高缸内气体的压力和温度,燃料燃烧的是否完全、最高压力点的位置、压力增长率是否合适,对发动机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农机使用与维修》期刊2014年06期)

李自力,尚兴彬,唐建峰,刘杨,李盈[5](2013)在《非标况下可燃混合气爆炸极限确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液化过程中,甲烷量的不断减少,会使得气体中甲烷浓度有可能穿过爆炸极限而导致气体具有爆炸可能性;同时,液化过程中,压力与温度的变化,会造成液化过程中的一个非标况环境,而现有对于非标况下可燃混合气的爆炸极限的研究却很少,因此对于煤层气液化过程中的爆炸安全难以进行评价。本文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找出各种方法的技术关键,以设计一条切实可行的研究路线来确定非标况下的可燃混合气爆炸极限,评估煤层气液化过程的爆炸风险。(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期刊2013年04期)

孔彤,韩志玉,陈征,邓鹏[6](2013)在《喷油参数对汽油机冷起动可燃混合气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进气道喷射汽油机冷起动时前3个循环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进行了叁维数值计算,采用多组分燃油模型研究了喷油量、喷油时刻、喷油位置、燃油温度以及2次喷射对混合气形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喷油量的增加,缸内当量比线性上升,但过高油量将抑制燃油蒸发;在闭阀喷射时,过早喷油使得燃油蒸发率下降,进气阀背面喷油位置的燃油蒸发率大于进气道底面;在开阀喷射时,混合气形成不均匀,气阀内侧缸内附壁油膜最少,当量比最大;燃油温度过高可抑制油膜蒸发;2次喷射有益于缸内当量比提高,附壁油膜减少。(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栾晓梅[7](2012)在《GDI内燃机可燃混合气组织方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所引起的能源与环境危机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汽车行业为保持其发展,各大汽车厂商致力于开发更加节能环保的汽车动力系统。目前大部分乘用车采用的动力系统是汽油机,汽油机燃油经济性较柴油机差,降低汽油机的能耗已成为汽车行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开发既具有汽油机噪声小、颗粒排放低、低温启动性及动力性好等优点又兼具柴油机功率大、燃油经济性好等优势的车用内燃机是最主要的目标。其中缸内直喷(GDI)技术已成为车用汽油机主要发展趋势。GDI内燃机缸内可燃混合气的组织是关键技术,由于难以实现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的测量,采用CFD方法仿真计算缸内混合气形成过程成为重要的研究手段。本文从以下四方面仿真研究GDI内燃机可燃混合气的组织。研究滚流气道对组织缸内可燃混合气的影响。滚流气道是在普通汽油机进气道的基础上,增大进气道与气缸轴线的夹角修改而成。活塞采用平顶活塞,用Pro/E建立“进气道-燃烧室”叁维几何模型。利用专业的内燃机CFD软件FIRE对其进行网格划分,设置求解器各参数,对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滚流气道能够形成需要的滚流,对GDI缸内可燃混合气的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喷油提前角、内燃机工况对此滚流气道GDI内燃机缸内可燃混合气组织的影响。分析计算结果发现:本文所研究的GDI内燃机其最佳喷油提前角为46°曲轴转角,所允许的喷油提前角范围为36°~56°曲轴转角。且本人设计的滚流气道在不同的内燃机工况下都能形成足够强度的滚流,以便组织缸内可燃混合气。研究燃烧室结构(即活塞顶面结构)对组织缸内可燃混合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平顶活塞,顶面既有凹坑又有凸起的活塞结构,能够将较浓的可燃混合气锁定在火花塞周围,其它区域为逐步变稀的混合气,实现GDI汽油机的分层燃烧,提高燃油经济性。研究工况变化对GDI内燃机的可燃混合气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特殊活塞顶面结构的燃烧室形式,在低转速小负荷及高转速全负荷工况下都能较好地组织缸内可燃混合气。各种工况下均可把最优点火提前角控制在8°~30°,有利于内燃机的功率输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2-07-01)

许万军[8](2009)在《煤矿载重汽车化油器及形成可燃混合气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煤炭载重汽车化油器的结构、原理,化油器对可燃混合器形成的重要作用,可更好地掌握煤矿载重汽车的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09年08期)

任福忱[9](2009)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可燃混合气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的设计必须解决:出口温度品质、喷嘴的震动、NOx的生成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是燃烧室内可燃混合气的形成过程。它将决定着燃烧的稳定性、燃烧效率、温度场品质、污染物排放等。根据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内燃烧品质改善、提高燃油喷雾的蒸发速率、提高可燃混合气中燃油气相浓度的需要,本文参考他人燃油在蒸发管内喷雾蒸发的实验研究,引入了燃油蒸发和反应放热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在一定的几何参数范围内,用CFD软件结合UDF编程对可燃混合气形成过程的流场、温度场以及多相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符合较好。本文对雾化燃油在热惰性气体和热空气中的物理、化学蒸发所形成的射流(头部)区、射流混合蒸发区、近壁回流区以及充分发展稳定区的流动、混合、传热和蒸发规律进行了对比研究。对雾化燃油蒸发所经历的加热初始段、升温过渡段和相变蒸发段等叁个阶段的混合、传热特性与实验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利用雾化燃油在热空气中化学蒸发过程发生冷火焰反应的蒸发、释热规律模型,深入揭示了雾化燃油高效蒸发的规律和途径。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对可燃混合物形成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合理提高空气入口温度、适当增加油气比使温升稳定,能够增大雾化燃油的蒸发速度和混合物的油气浓度,扩大雾化燃油的蒸发区域。通过计算,研究了蒸发管的最佳长度。本文的研究工作比较系统、深入地揭示了可燃混合气形成的规律。研究结果为航空发动机燃烧室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期刊2009-01-15)

胡喜山,朱文刚,朱国忠[10](2006)在《可燃混合气浓度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油机是营林生产的主要动力。汽油机性能的好坏与林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影响汽油机性能的因素很多,其中,可燃混合气浓度对汽油机性能的关系是最主要的。浓混合气可以使汽油机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而稀混合气能使汽油机获得较好的经济性。如何兼顾动力性与经济性,要视汽油机的具体工作情况而定。(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06年06期)

可燃混合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阐述农用柴油发动机燃烧室的类型和混合气的形成原理,农用柴油机比汽油机燃烧室结构和工艺、混合气的形成要复杂,此文主要对广大农机手普及柴油内燃机动力源认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燃混合气论文参考文献

[1].贾江峰.可燃组分对末端混合气早燃影响的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李万春.农用柴油发动机的燃烧室与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原理[J].农村科技.2017

[3].王学军.简单化油器及可燃混合气的形成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

[4].唐勋华,李宏.谈汽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过程[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4

[5].李自力,尚兴彬,唐建峰,刘杨,李盈.非标况下可燃混合气爆炸极限确定方法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13

[6].孔彤,韩志玉,陈征,邓鹏.喷油参数对汽油机冷起动可燃混合气形成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

[7].栾晓梅.GDI内燃机可燃混合气组织方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8].许万军.煤矿载重汽车化油器及形成可燃混合气的作用[J].煤炭技术.2009

[9].任福忱.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可燃混合气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

[10].胡喜山,朱文刚,朱国忠.可燃混合气浓度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的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

标签:;  ;  ;  ;  

可燃混合气论文-贾江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