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缺失论文-时曼丽

对等缺失论文-时曼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等缺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建筑术语,顺应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等

对等缺失论文文献综述

时曼丽[1](2015)在《从顺应论角度看古建筑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对等与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建筑术语(以下简称为AA terms)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流传下来的,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以着名古建筑大师楼庆西编着,李竹润翻译的“中国基本情况系列丛书”《中国传统建筑》为研究蓝本,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叁个角度对其中常用古建筑术语翻译进行了探讨分析。文章从对古建筑术语的分类、常见译法及特点出发,从顺应论的语境、结构、动态和意识程度等四个研究视角,通过对比分析30个例子,47对译语与源语,阐述了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对等与缺失。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一、该论文从顺应论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叁个角度出发,具体结合古建筑术语翻译实例,提出了术语翻译中材料、命名、装饰和颜色等方面的文化特征,证明术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选择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活动,需要译者既要有双语基础,也要有双文化背景。二、该论文结合国内外有关建筑术语翻译的研究,重点论证古建筑术语翻译中的常见翻译策略,从而提出了音译、意译和音译结合意译等叁种不同翻译策略选择对古建筑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对等与缺失现象会产生必然影响。叁、该论文从宫殿建筑、坛庙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等六个方面,以顺应论的结构、语境、动态和意识程度等四个研究视角为出发点,研究了古建筑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对等与缺失,开创了古建筑术语翻译研究的新视角,弥补了当前人们对古建筑术语翻译中文化特征研究的不足。以上叁点不仅是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更证明了顺应论的结构、语境、动态和意识程度等四个视角对古建筑术语翻译中应用的合理性和对古建筑术语翻译现象的解释力。本文从音译、意译和音译结合意译等翻译策略的角度入手,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翻译提供了些许建议。同时,提出了古建筑术语翻译中的材料、命名、装饰和颜色等四个方面的文化特征,为更好地发扬中华古建筑文化服务,也为外国友人通过古建筑术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平台。(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张艳[2](2011)在《动态对等视角下Hawkes《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文化缺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中西的交流日益密切,当然文化的共享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承载这种文化的语言。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许多外国人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当代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说“如同在做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因此要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得到传播,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译者不仅要传达源语言的意思,更要传递其文化。而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的四大名着之一《红楼梦》来说,其中国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对其翻译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其中较为出名的西方人的译本当推David.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他的译本旨在传递意思,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即西方读者,可是他却忽视了其中的文化传播,致使在翻译时出现了一些文化缺失现象,使西方读者得到了与中国读者不同的信息和感受。由于中西的距离较远,二十世纪前的交流很少,造成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很大。有些文化是相同的,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语言来表达;而有些文化却是大相径庭,所以在翻译时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这就造成了一种翻译时的文化空缺或文化缺失。在这个信息发达,交流密切的时代,怎样使译文达到既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又传递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作者将以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为指导,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着名的翻译界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他的理论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理论就被介绍到中国。在西方翻译论中,奈达的理论成为最早而且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他的动态对等理论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理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方式提供了方向,在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本论文以霍克斯的译本前叁十回为例从四个方面找出其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补偿这种缺失的策略,为以后的英语翻译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1-12-01)

刘雄姿[3](2010)在《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在翻译中的处理——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与“文化缺失”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习语中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宗教文化,神话故事,历史,风俗观念等。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对等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意义上的对等,以及美学功能上的对等。同时,为了防止文化缺失,还应该对部分特定的文化意象加以保留,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教育教学)》期刊2010年06期)

李佳,何大顺[4](2009)在《浅析对等理论在文化缺失补偿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缺失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对等理论是奈达提出的并在国际翻译界有深远影响的重要理论。在翻译中正确运用对等理论是完成一篇优秀译文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译苑新谭》期刊2009年00期)

李文娟[5](2009)在《基于动态对等理论的含有特殊法律意义的普通词汉译中对等缺失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律翻译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法律翻译一直被法律界和翻译界所忽视!法律翻译被翻译学者认为只是特殊目的翻译的一个分支,或者是翻译研究的第叁个分支。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法律翻译在加强各国之间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法律学家和翻译学家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并有大量的法律翻译方面的研究出现。尽管如此,大多数的学者仅仅从总体上谈论法律翻译,他们更多的关注术语翻译中的错误,从而给出他们认为正确的译法,很少有学者把具体的翻译理论和法律术语的翻译结合起来,用具体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通过对法律术语的定义,分类及特征做详细的综述,使读者对法律术语有清晰的了解。通过文献综述和作者的日常实践,作者发现法律术语汉译中对等缺失现象频繁出现,并不可避免。同时,作者总结了法律术语汉译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1)误译或望文生义;2)术语内涵的不对等;3)生硬直译,不能为译入语读者所接收。并总结了引起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1)法律体系的差异;2)文化背景的差异;3)社会制度的差异;4)语言的差异。就法律术语翻译中对等缺失的现象,作者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四种补偿策略:直译加注释,释义,使用非法律专业的中性词和创造新词。并列举来自《1940年美国投资公司立法》中的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通过采用一个有价值的翻译理论,作者希望能把动态对等理论同翻译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用动态对等理论来指导、分析翻译实践,这为法律术语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通过一个可操纵的动态翻译过程,作者希望能对翻译实践做出一点启发。然而,此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仍不成熟,仅供读者参考和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对等缺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中西的交流日益密切,当然文化的共享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承载这种文化的语言。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许多外国人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学习中国语言。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当代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说“如同在做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因此要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国家得到传播,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译者不仅要传达源语言的意思,更要传递其文化。而作为具有“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之称的四大名着之一《红楼梦》来说,其中国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对其翻译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其中较为出名的西方人的译本当推David.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他的译本旨在传递意思,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即西方读者,可是他却忽视了其中的文化传播,致使在翻译时出现了一些文化缺失现象,使西方读者得到了与中国读者不同的信息和感受。由于中西的距离较远,二十世纪前的交流很少,造成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很大。有些文化是相同的,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语言来表达;而有些文化却是大相径庭,所以在翻译时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词语。这就造成了一种翻译时的文化空缺或文化缺失。在这个信息发达,交流密切的时代,怎样使译文达到既使目标语读者理解,又传递了中国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作者将以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为指导,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着名的翻译界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他的理论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理论就被介绍到中国。在西方翻译论中,奈达的理论成为最早而且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他的动态对等理论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传统翻译理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方式提供了方向,在中国翻译界形成了“言必称奈达的局面”。本论文以霍克斯的译本前叁十回为例从四个方面找出其中存在的文化缺失现象,探讨补偿这种缺失的策略,为以后的英语翻译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等缺失论文参考文献

[1].时曼丽.从顺应论角度看古建筑术语翻译中的文化对等与缺失[D].合肥工业大学.2015

[2].张艳.动态对等视角下Hawkes《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文化缺失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1

[3].刘雄姿.英语习语中文化信息在翻译中的处理——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与“文化缺失”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

[4].李佳,何大顺.浅析对等理论在文化缺失补偿中的应用[J].译苑新谭.2009

[5].李文娟.基于动态对等理论的含有特殊法律意义的普通词汉译中对等缺失现象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对等缺失论文-时曼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