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杨栅锈菌论文-沈阔程

松杨栅锈菌论文-沈阔程

导读:本文包含了松杨栅锈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松杨栅锈菌,叶片结构,蜡质,重寄生菌

松杨栅锈菌论文文献综述

沈阔程[1](2019)在《叶表蜡质及重寄生菌对松杨栅锈菌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作为杨树叶锈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严重阻碍着杨树的发展及林业生态经济建设。松杨栅锈菌作为一种专性寄生真菌,对寄主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并与寄主共同进化的作用十分明显。此外,锈菌本身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同时也面临着其他真菌的重寄生。为进一步提高对松杨栅锈菌的防治,本研究主要从不同杨树叶片结构与抗锈病相关性、蜡质在非寄主抗性中作用、锈菌重寄生菌互作关系3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以下结果:1、通过对杨凌及秦岭29种不同杨树夏孢子堆密度调查发现:不同派别杨树对松杨栅锈菌抗锈病能力具有显着差异,青杨派杨树为最易感病寄主,黑杨派杨树具有较强抗锈性,白杨派杨树为松杨栅锈菌的非寄主。通过杨树叶片结构与抗锈病能力相关性研究发现:杨树叶片蜡质厚度及表皮细胞壁厚度在不同杨树抗锈病性中均具有一个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可以作为生产实践中快速筛选抗锈病杨树的形态学指标。2、杨树蜡质主要由大量的醇、烷烃,脂肪酸、酯及少量酮、酚、醚、酰胺组成,其中醇类占比最大,为30%左右。通过易感病寄主太白杨(P.purdomii)、抗性寄主69杨(P.deltoides cv.‘I-69’)、非寄主毛白杨(P.tomentosa)叁种具有代表性杨树蜡质溶液的抑菌试验证明了,非寄主杨树蜡质中具有抑菌成分,在非寄主抗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运用统计学筛选蜡质抑菌成分并进行验证试验,成功筛选到4种抑菌蜡质成分。4种成分分别为:Aucubin,hexakis(trimethylsilyl)ether、Catechol,2TMS derivative、7,9-Di-tert-butyl-1-oxaspiro(4,5)deca-6,9-diene-2,8-dione、Trifluoroacetamide,2TMS derivative。进一步对4种抑菌成分的构效关系(QSAR)分析表明:4种成分具有较高的毒性风险但不存在基因毒性(致癌性),具有生产应用潜力。3、分离到一株对松杨栅锈菌具有显着抑制能力的重寄生菌,经鉴定为枝孢霉(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枝孢霉代谢产物可消解松杨栅锈菌夏孢子细胞壁,抑制锈菌萌发;枝孢霉菌丝可造成夏孢子细胞壁的破裂从而侵入到锈菌夏孢子原生质体吸取营养,造成锈菌死亡,并且枝孢霉还可产生大量微小并且具有穿透性的寄生性孢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余仲东,陈祖静,曹支敏,任争争,冯世强[2](2017)在《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型性状分离及AvrL567同源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松杨栅锈菌小种无毒基因型性状分离规律和其无毒基因序列与欧美小种无毒基因序列的差异和系统学关系。【方法】以秦岭厚畛子落叶松上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HZ3542的性子器为雄性亲本,与秦岭火地塘落叶松上2号小种HF2369性子器为雌性亲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初步获得F1代锈孢子堆。通过对太白杨离体叶片接种反应型统计,分析松杨栅锈菌2号生理小种无毒基因型,并根据亚麻锈菌无毒基因Avr L567(accession:AAS66952)设计和筛选引物,利用同源扩增技术,对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经测序、比对后构建最大似然系统树。【结果】2号生理小种无毒基因表现型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来自秦岭厚畛子太白杨不亲和性亲本为Aa无毒基因型,来自秦岭火地塘的亲和性亲本为aa基因型。在F1代锈孢子堆群体(P=0.01)和F1代夏孢子堆群体(P=0.05)中,抗∶感表现型均按1∶1分离。无毒基因型以坏死斑有无和褪绿斑大小为重要标准,潜育期长短和夏孢子堆密度、直径大小等数量性状为辅助标准进行判断,并在PCR扩增中得到检验和证实。筛选引物对Avr Pr1(5'-TAATCCTCGTTGACATCAGTC-3',5'-AAGCTTGAGAGCTCCGCTC-3',Tm=53.5℃)可以稳定扩增出800~900 bp的产物。ML系统树表明,真菌无毒基因序列总体上同源性较低,但本研究所供试的17条序列可分为2个群,栅锈菌无毒基因序列聚在一个分支上,其中5条中国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序列同加拿大2条MLP无毒基因序列聚在同一个亚分枝上,另一条序列与法国松杨栅锈菌、美国亚麻锈菌等菌聚在另一个亚分支上。【结论】中国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无毒基因为单显性遗传,其无毒基因序列同加拿大的小种无毒基因序列同源性高。(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7年05期)

熊应平[3](2017)在《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识别及萌发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的机器视觉技术在林业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检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对于传统的生物学显微检测方法,其具有效率高、客观性强、准确度高等特点,能显着提高林业病害预测准确性和实效性。本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加权平均值法、中值滤波法和分段线性变换对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进行预处理,利用改进的迭代阈值分割算法对非粘连,不重迭的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进行分割;运用距离变换、灰度形态学重建和分水岭相结合的方法对粘连的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分割,最终得到每个目标担孢子的连通区域。在此基础上利用基于极半径函数的傅立叶描述子和连通区域检测方法识别和计数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中萌发的担孢子数量和总的担孢子数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的对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中目标担孢子进行识别和统计,这为预测松杨栅锈菌担孢子萌发数学模型提供直接的依据。在相同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下,选取不同时刻的松杨栅锈菌担孢子进行观测并获取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运用上述方法对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进行处理,获取松杨栅锈菌担孢子萌发率离散数据,建立了松杨栅锈菌担孢子萌发率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本文运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3软件编写并实现了松杨栅锈菌担孢子萌发模型预测系统,为青杨叶锈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5-02)

陈敏[4](2017)在《受松—杨栅锈菌侵染的杨树miRNA表达特征及其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叶锈病是由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引起的非常严重的一种杨树病害,在世界范围内造成重大损失。micro RNA(miRNA)是一类长20~24 nt的小分子单链非编码RNA,能在转录后水平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细胞分化、新陈代谢及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等过程。杨树作为重要的的模式树种,对于miRNA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国内外对杨树非生物胁迫下的miRNA研究主要集中在冷、热、干旱、高盐、机械压力胁迫下miRNA的种类及其调控作用。但是在杨树生物胁迫尤其是世界性重大病害的锈菌侵染下的miRNA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受松-杨栅锈菌侵染下的川杨miRNA的种类,预测miRNA的靶基因,并对其中与抗病相关的靶基因进行验证,最后构建miRNA过表达载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入杨树,从而深入了解杨树受病原菌侵染时miRNA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受锈菌侵染川杨miRNA多样性构建非亲和与亲和性杨树-栅锈菌互作条件下的杨树s RNA文库,进行高通量测序。在叁个文库中共鉴定得到90个已知的miRNAs,属于42个家族,来自313个基因组位点。丰度高的已知miRNA家族有Mi R156、Mi R166、Mi R167、Mi R168等,这些miRNAs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用Mireap软件一共预测出378个新的miRNAs,来自508个基因组位点。丰度高的miRNA有novel_mir_75、novel_mir_144、novel_mir_91等。用q RT-PCR进一步分析川杨受落叶松-杨栅锈菌侵染后0、12、24、48、96和144 h10个miRNAs的时间动态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iRNA的表达水平随着锈菌病程的发展而变化,且在不同菌系侵染下存在差异。在接种无毒菌株Sb052后大部分miRNAs在48 hpi上调,相反,在毒性菌株Th053侵染48 hpi大部分miRNAs下调。从这些结果推测,miRNA可能通过改变某些miRNA的表达,来间接调节相关防卫基因的表达,在锈菌侵染杨树后发挥重要作用。2.川杨miRNA靶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采用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程序在叁个文库中预测了大量的靶基因,对这些靶基因进行KEGG通路注释分析发现,对于已知miRNAs,占总靶基因百分比最多的途径是新陈代谢途径,然后是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而对于新的miRNA,占靶基因最多的途径是植物-病原菌互作途径,新陈代谢途径次之。因此,在杨树受到病原菌侵染后,主要是植物-病原菌互作和新陈代谢途径起作用。对叁个文库中的miRNA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一共鉴定出38个已知的和92个新的miRNAs差异表达,这些miRNAs在响应病原菌胁迫时发挥重要作用。相同miRNA的表达水平在不同的锈菌处理下表达不同,且在锈菌侵染下川杨miRNAs的表达水平更多的表现为抑制。在差异表达的miRNAs中,有27个(20个新的和7个已知的)miRNAs的靶基因与锈菌侵染有关,通过KEGG pathway注释发现这些靶基因主要是调控编码抗病蛋白、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转录因子和其他相关蛋白的基因。3.靶基因验证及miRNA对靶基因的调控用RLM-5’RACE验证与病害相关的mi R482a的靶基因RPM1和RPS2及切割位点,结果表明mi R482a与两个靶基因m RNA均在特定位点互补,mi R482a对RPM1在一个位点切割,但是,它对RPS2的切割位点有两个。且RPM1和RPS2与数据库中毛果杨的NBS-LRR类家族蛋白基因相似性较高。对靶基因RPS2进行全长扩增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3012 bp的全长序列,编码751个氨基酸,包含2256 bp的开放阅读框。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其具有NBS-LRR类抗病基因典型的NB-ARC和LRR结构域。靶基因编码的预测蛋白在NCBI中进行Protein BLAST,序列比对结果揭示该序列与毛果杨的推测抗病基因NBS-LRR家族蛋白相似性最高,因此推测该靶基因是NBS-LRR类抗病蛋白基因。采用q RT-PCR技术,检测在叶锈菌侵入的不同时段,川杨叶片miRNA及其抗病相关靶基因的时间动态表达,结果表明mi R482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在亲和互作和非亲和互作中存在差异。mi R482a对靶基因的调控可能发生在侵染的后期(96 hpi~144 hpi),引起川杨叶片对栅锈菌不同反应型的差异。4.mi R482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介导的川杨遗传转化从川杨基因组中克隆mi R482a前体DNA片段,并将其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 BI121,通过冻融法转入根癌农杆菌GV3101,成功构建mi R482a过表达载体,用于川杨遗传转化。组培苗愈伤组织诱导和生根培养基最适激素浓度组合分别为MS+6-BA1.0 mg/L+α-NAA 0.2 mg/L和1/2MS+α-NAA 0.02 mg/L。选择川杨叶片作为外植体,在上述激素组合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川杨组培苗,并移栽成功,为川杨的遗传转化提供材料。遗传转化过程中,诱导愈伤组织和生根选用的卡那霉素浓度分别为10 mg/L和20 mg/L,脱菌筛选培养基中羧苄青霉素的浓度为600 mg/L时可以有效抑制农杆菌的污染,且在该浓度下叶盘分化成苗,为进一步研究验证mi R482对川杨抗病性基因的调控功能提供了经验。(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熊应平,王阿川[5](2016)在《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识别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担孢子萌发数量计数问题,提出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对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的识别及自动计数。首先,运用形态学重建滤波算法去除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噪声;然后利用二维阈值化进行图像分割;再对分割后的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作距离变换;最后利用分水岭算法对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进行有效分割,实现了对分水岭算法过分割问题的改进。利用孔洞检测算法,实现了松杨栅锈菌担孢子的自动计数。(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于丹,曹支敏[6](2015)在《松杨栅锈菌无性发育阶段组织学染色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并分析了荧光增白剂和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2种荧光染色方法对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无性发育不同阶段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染色处理后能够较清楚地观察到锈菌的夏孢子、萌发的芽管、附着胞、气孔下囊、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及吸器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荧光增白剂处理后不易观察到锈菌的侵染菌丝、吸器母细胞及吸器等结构。因此,偶联Alexa 488荧光素的小麦凝集素荧光染色方法可以作为研究松杨栅锈菌与寄主杨树互作的一种组织病理学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王阿川,龚文强,王淑君,瓮岳太,薛煜[7](2014)在《松杨栅锈菌担孢子萌发的数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引起的落叶松—青杨叶锈病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苗圃和造林地的林木叶部病害,严重影响苗木的成活率。本研究根据线性拟合求出离散点间满足的相互关系,用最小二乘法求一个形如y=a+bx2的经验公式,使它与观测数据拟合,得到担孢子萌发模型:f(x)=a1x2+a2x+a3,为该病的流行病学、预测预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森林病虫》期刊2014年06期)

陈祖静,曹支敏,苟兴庆,姜自如[8](2010)在《杨树与松杨栅锈菌互作中寄主活性氧及抗性相关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杨树与落叶松-杨栅锈菌互作中活性氧(ROS)产生、抗性相关酶活性动态变化与寄主抗病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杨树种或品种与该锈菌不同小种菌系的互作进程中寄主叶片ROS代谢和抗性相关酶活性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免疫、抗病组合寄主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分别于接种后0.5,1天时迅速爆发且升幅最大,此后继续出现1~2个高峰,整个进程中明显高于感病组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杨树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免疫、高抗组合杨树在接种2天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快速升高且强度大,而感病组合无明显变化;几丁质酶活性与寄主抗病性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0年08期)

余仲东,李秀信,郭志青,任争争,曹支敏[9](2010)在《温度和叶表化学物质对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适宜温度范围为10~24℃,最适温度20℃左右。供试的2菌株对温度有不同的依赖性。TH菌株温度适应性范围较宽,GL菌株较窄。在最适温度范围内,供试的2个菌株呈现相同的萌发动力学模式,萌发最大速率出现在4~12h,温度越高,最大萌发速率出现时间越晚,并随时间的延长,萌发速率逐渐减小。在5、30℃,萌发速率有2~3个峰值,第1峰值最大,第2、第3峰值逐渐减小或消失。26℃下峰值呈现过渡型状态,有1个较小的次高峰。供试的2菌株,TH的萌发速率较GL稍高并在出现时间上略前。最适萌发条件下,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的卜氏杨和毛白杨提取物对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有不同的影响。毛白杨所有提取物在接种12h内,均抑制夏孢子的萌发,而卜氏杨乙醚提取物则促进夏孢子萌发,其余则抑制夏孢子萌发。所有水提取物在接种12h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接种12~24h,2种杨树叶片正丁醇萃取物对夏孢子萌发速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余仲东,郭志清,李秀信,任争争,曹支敏[10](2009)在《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的理化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最适温度范围10-24℃,最适温度20℃左右。供试的两菌株对温度有不同的依赖性。TH菌株温度适应性范围较宽,GL菌株较窄。在最适温度范围内,供试的两个菌株呈现相同的偏峰萌发动力学模型,萌发最大速率出现在4-12小时之间,温度越高,最大萌发速率出现时间越晚,并随时间增长,萌发速率逐渐减小。在5C,30C,萌发动力学呈现3峰曲线,第一峰值最大,第二、第叁峰值逐渐减小。26C下峰值呈现过渡型状态,有1个较小的次高峰。供试的两菌株,TH的萌发速率较GL稍高并在出现时间上略前。最适萌发条件下,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等不同极性溶剂的卜氏杨和毛白杨提取物对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有不同的影响。毛白杨所有提取物在前12h内,均抑制夏孢子的萌发,而卜氏杨乙醚提取物则促进夏孢子萌发,其余则抑制夏孢子萌发。所有水提取物在前12h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在12h-24h之间,两种杨树叶片正丁醇萃取物对夏孢子萌发速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本文讨论了叶表可能成分对夏孢子萌发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5 森林病害及其防治论文集》期刊2009-11-07)

松杨栅锈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松杨栅锈菌小种无毒基因型性状分离规律和其无毒基因序列与欧美小种无毒基因序列的差异和系统学关系。【方法】以秦岭厚畛子落叶松上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HZ3542的性子器为雄性亲本,与秦岭火地塘落叶松上2号小种HF2369性子器为雌性亲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初步获得F1代锈孢子堆。通过对太白杨离体叶片接种反应型统计,分析松杨栅锈菌2号生理小种无毒基因型,并根据亚麻锈菌无毒基因Avr L567(accession:AAS66952)设计和筛选引物,利用同源扩增技术,对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经测序、比对后构建最大似然系统树。【结果】2号生理小种无毒基因表现型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来自秦岭厚畛子太白杨不亲和性亲本为Aa无毒基因型,来自秦岭火地塘的亲和性亲本为aa基因型。在F1代锈孢子堆群体(P=0.01)和F1代夏孢子堆群体(P=0.05)中,抗∶感表现型均按1∶1分离。无毒基因型以坏死斑有无和褪绿斑大小为重要标准,潜育期长短和夏孢子堆密度、直径大小等数量性状为辅助标准进行判断,并在PCR扩增中得到检验和证实。筛选引物对Avr Pr1(5'-TAATCCTCGTTGACATCAGTC-3',5'-AAGCTTGAGAGCTCCGCTC-3',Tm=53.5℃)可以稳定扩增出800~900 bp的产物。ML系统树表明,真菌无毒基因序列总体上同源性较低,但本研究所供试的17条序列可分为2个群,栅锈菌无毒基因序列聚在一个分支上,其中5条中国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序列同加拿大2条MLP无毒基因序列聚在同一个亚分枝上,另一条序列与法国松杨栅锈菌、美国亚麻锈菌等菌聚在另一个亚分支上。【结论】中国松杨栅锈菌2号小种无毒基因为单显性遗传,其无毒基因序列同加拿大的小种无毒基因序列同源性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杨栅锈菌论文参考文献

[1].沈阔程.叶表蜡质及重寄生菌对松杨栅锈菌的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余仲东,陈祖静,曹支敏,任争争,冯世强.松杨栅锈菌无毒基因型性状分离及AvrL567同源序列分析[J].林业科学.2017

[3].熊应平.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识别及萌发模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4].陈敏.受松—杨栅锈菌侵染的杨树miRNA表达特征及其调控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熊应平,王阿川.松杨栅锈菌担孢子显微图像识别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6

[6].于丹,曹支敏.松杨栅锈菌无性发育阶段组织学染色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

[7].王阿川,龚文强,王淑君,瓮岳太,薛煜.松杨栅锈菌担孢子萌发的数学模型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4

[8].陈祖静,曹支敏,苟兴庆,姜自如.杨树与松杨栅锈菌互作中寄主活性氧及抗性相关酶变化[J].林业科学.2010

[9].余仲东,李秀信,郭志青,任争争,曹支敏.温度和叶表化学物质对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

[10].余仲东,郭志清,李秀信,任争争,曹支敏.松杨栅锈菌夏孢子萌发的理化因素分析[C].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5森林病害及其防治论文集.2009

标签:;  ;  ;  ;  

松杨栅锈菌论文-沈阔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