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排水渠论文-李玉凤,刘红玉,王翠晓

农业排水渠论文-李玉凤,刘红玉,王翠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业排水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景观生态,农业排水渠,湿地景观结构,别拉洪河流域

农业排水渠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凤,刘红玉,王翠晓[1](2009)在《农业排水渠结构对别拉洪河流域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流域尺度,利用G 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叁江平原别拉洪河流域1967—2005年3个时段农业排水渠和湿地景观结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定量讨论了排水渠系对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①1967年后农业排水渠的修建改变了流域水文格局,使完整流域分化为特征明显的3个亚区;②在过去的30多年中,流域内排水渠规模和密度不断增加,结构复杂化,尤其在1983年后增加趋势尤为明显;排水渠密度在空间上发生明显分异,上游>中游>下游;③流域湿地的景观结构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湿地面积减少、景观多样性降低、结构严重破碎化趋势;④农业排水渠的建设是导致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王翠晓[2](2008)在《别拉洪河流域农业排水渠系对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分布于水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湿地类型的分异主要受控于水文条件。无论自然还是人为干扰都是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而影响湿地。东北叁江平原是我国着名的湿地分布区,别拉洪河流域位于平原腹地。近年来,该区内以农垦为目的的排水渠建设,直接改变了湿地水文状况,使湿地景观变化显着。为此,本文从流域尺度,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通过对别拉洪河流域1967、1983和2005年叁个时期农业排水渠系和湿地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的定量化分析,讨论了农业排水渠系对流域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农业排水渠系时空变化十分明显。从时间变化来看,该流域排水渠始建于1967年,到1983年有渠共395条,总长度达880.28km,渠密度为0.2042km/km~2;2005年排水渠增为1480条,总长度和密度都增加为原来的2.3倍,且结构趋于复杂化。从空间变化来看,排水渠系规模和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渠密度最大,为0.9475 km/km~2;中游的数量最多,总长度最大,分别为882条和1205.37km;下游排水发生在1983年,渠密度最低为0.1298 km/km~2,规模最小。(2)湿地景观结构时空变化十分显着。首先,从时间动态来看,由于近40年来大规模农业开发活动,导致湿地面积大量减少:1967年湿地面积为3927.03km~2,1983年湿地丧失25.85%,2005年累计丧失率高达72.78%,目前仅有1068.80km~2湿地残存。伴随湿地面积的减少,其景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湿地景观破碎化非常严重,斑块数量不断增加,1967年湿地景观斑块为435个,1983增加到495个,2005年增至2475个;另外,湿地景观多样性不断降低,其指数由0.8028降为0.4047;离散性和破碎度指数也不断增加,分别由1967年的0.1679、0.1105增加到2005年的2.6413、2.3160,说明湿地景观异质性降低,破碎化严重。其次,从空间差异来看,主要表现为流域湿地覆盖率存在差异,1967年表现为上游(99.40%)>下游(96.67%)>中游(82.54%);随着农业开发中湿地不断丧失,到2005年湿地累计丧失率存在差异,上游92.34%>中游77.07%>下游53.71%;同时湿地景观结构空间变化明显,2005年,景观分离度指数表现为:上游(4.8425)>中游(2.1278)>下游(0.9535),湿地景观破碎化指数表现为:上游(7.1429)>中游(3.3750)>下游(1.3939),说明上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更为严重。(3)农业排水渠系对湿地景观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两者相关分析表明,首先,排水渠规模与湿地斑块数具有最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666,说明排水渠系是导致湿地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排水渠密度直接影响湿地景观多样性,说明排水渠密度的增加是导致湿景观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农业排水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湿地分布于水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湿地类型的分异主要受控于水文条件。无论自然还是人为干扰都是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而影响湿地。东北叁江平原是我国着名的湿地分布区,别拉洪河流域位于平原腹地。近年来,该区内以农垦为目的的排水渠建设,直接改变了湿地水文状况,使湿地景观变化显着。为此,本文从流域尺度,利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通过对别拉洪河流域1967、1983和2005年叁个时期农业排水渠系和湿地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的定量化分析,讨论了农业排水渠系对流域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农业排水渠系时空变化十分明显。从时间变化来看,该流域排水渠始建于1967年,到1983年有渠共395条,总长度达880.28km,渠密度为0.2042km/km~2;2005年排水渠增为1480条,总长度和密度都增加为原来的2.3倍,且结构趋于复杂化。从空间变化来看,排水渠系规模和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渠密度最大,为0.9475 km/km~2;中游的数量最多,总长度最大,分别为882条和1205.37km;下游排水发生在1983年,渠密度最低为0.1298 km/km~2,规模最小。(2)湿地景观结构时空变化十分显着。首先,从时间动态来看,由于近40年来大规模农业开发活动,导致湿地面积大量减少:1967年湿地面积为3927.03km~2,1983年湿地丧失25.85%,2005年累计丧失率高达72.78%,目前仅有1068.80km~2湿地残存。伴随湿地面积的减少,其景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湿地景观破碎化非常严重,斑块数量不断增加,1967年湿地景观斑块为435个,1983增加到495个,2005年增至2475个;另外,湿地景观多样性不断降低,其指数由0.8028降为0.4047;离散性和破碎度指数也不断增加,分别由1967年的0.1679、0.1105增加到2005年的2.6413、2.3160,说明湿地景观异质性降低,破碎化严重。其次,从空间差异来看,主要表现为流域湿地覆盖率存在差异,1967年表现为上游(99.40%)>下游(96.67%)>中游(82.54%);随着农业开发中湿地不断丧失,到2005年湿地累计丧失率存在差异,上游92.34%>中游77.07%>下游53.71%;同时湿地景观结构空间变化明显,2005年,景观分离度指数表现为:上游(4.8425)>中游(2.1278)>下游(0.9535),湿地景观破碎化指数表现为:上游(7.1429)>中游(3.3750)>下游(1.3939),说明上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更为严重。(3)农业排水渠系对湿地景观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两者相关分析表明,首先,排水渠规模与湿地斑块数具有最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8666,说明排水渠系是导致湿地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排水渠密度直接影响湿地景观多样性,说明排水渠密度的增加是导致湿景观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业排水渠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凤,刘红玉,王翠晓.农业排水渠结构对别拉洪河流域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9

[2].王翠晓.别拉洪河流域农业排水渠系对湿地景观结构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8

标签:;  ;  ;  ;  

农业排水渠论文-李玉凤,刘红玉,王翠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