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耐受性论文-李合年

温度耐受性论文-李合年

导读:本文包含了温度耐受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条纹病毒,灰飞虱,低温耐受性,高温耐受性

温度耐受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合年[1](2019)在《带毒(RSV)与无毒灰飞虱对极端温度和吡虫啉耐受性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灰飞虱对水稻的危害包括刺吸危害和传播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而后者的危害更为严重。水稻条纹叶枯病曾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水稻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带毒(RSV)灰飞虱群体是发生危害的罪魁祸首,其在灰飞虱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高低、群体的生存状态及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等,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水稻条纹叶枯病是否发生及严重程度。因此,带毒灰飞虱群体的生存状况很值得重点关注。而环境胁迫因子(最常见的是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农药)对种群的发生发展和扩繁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证实,包括RSV在内的持久性传播的植物病毒能够改变寄主昆虫的基因表达水平,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体内的代谢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含量。那么带毒在遭受环境因子胁迫后,其耐受性是否发生改变。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带毒灰飞虱群体和无毒灰飞虱群体,运用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对带毒与无毒群体在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和农药胁迫后,体内相关抗寒指标、耐热指标及解毒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详细结果如下:(1)带毒灰飞虱4龄若虫群体的抗寒性显着高于无毒群体。对带毒和无毒灰飞虱进行了 4℃下不同处理时间、不同温度下处理4h的冷胁迫后,得到胁迫时间-存活率和胁迫温度-存活率曲线,结果表明带毒灰飞虱存活率显着高于无毒灰飞虱。带毒灰飞虱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13.176℃和-9.868℃)均低于无毒灰飞虱(-10.614℃和-8.472℃)。对上述两群体4℃冷胁迫0、2和4d后发现,游离水、脂肪和糖原含量在处理前无显着差异,无毒灰飞虱游离水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显着增加,当冷胁迫4 d时带毒灰飞虱游离水含量(64.061%)显着低于无毒灰飞虱(73.244%),而带毒灰飞虱体内糖原含量随时间显着升高,冷胁迫4d时其糖原含量(97.295 μg.mg-1)显着高于无毒若虫(43.581 μg.mg-1);带毒与无毒灰飞虱海藻糖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都显着增加,冷胁迫2 d和4 d时带毒灰飞虱(2d:3.97μg·mg-1,4d:4.52μg·mg-1)海藻糖含量显着高于无毒灰飞虱(2d:2.47μg·mg-1,4d:3.15μg.mg-1)。综上,灰飞虱被RSV侵染后体内过冷却点降低,在遭受极端低温胁迫时其体内抗寒物质积累的速度加快,因此带毒群体在应对低温胁迫时较无毒群体更具有抗寒性。(2)带毒灰飞虱4龄若虫群体的耐热性显着高于无毒群体。对带毒和无毒灰飞虱进行了 40℃下不同处理时间、不同高温下处理2 h的热胁迫,得到胁迫时间-存活率和胁迫温度-存活率曲线,结果表明带毒灰飞虱存活率显着高于无毒灰飞虱。对上述两群体在37℃下进行热胁迫0.5h和1h,检测其体内4个热激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在热处理前,带毒灰飞虱基因Hsp60(2.71倍)、Hc70(1.29倍)和Hsp90(1.43倍)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无毒灰飞虱倍;在热激处理0.5 h和1h后,Hc70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无毒灰飞虱(2.42倍,1.66倍)。综上,RSV的侵染使带毒灰飞虱体内热胁迫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增强了其对高温的耐受性。(3)带毒灰飞虱群体对吡虫啉的耐受性显着高于无毒群体。应用点滴法对两群体进行吡虫啉毒力检测,结果表明带毒灰飞虱的存活率显着高于无毒灰飞虱。其中带毒4龄若虫和雌虫致死中浓度分别为无毒虫的1.480倍和4.276倍。通过解毒酶抑制剂增效试验发现,多功能氧化酶在灰飞虱对吡虫啉的解毒代谢中起主导作用(增效比:6.146倍和2.265倍),带毒灰飞虱多功能氧化酶抑制更为明显。通过320mg·L-1的吡虫啉胁迫处理上述两群体0、12、24和48 h后,对其体内叁种解毒酶的比活力测定后发现:带毒雌虫的酯酶(EST)比活力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显着升高,在处理12 h(1.276倍)和24 h(1.605倍)后显着高于无毒雌虫;带毒与无毒雌虫多功能氧化酶(MFO)比活力在处理后显着升高,处理后12 h(1.277倍)和48 h(1.169倍)带毒雌虫显着高于无毒雌虫。通过320 mg·L-1的吡虫啉胁迫处理上述两群体0 h、12 h、24 h后,对试虫体内11个CYP450基因和2个EST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了后发现:未经吡虫啉胁迫处理的带毒雌虫体内CYP6FU1(2.05倍)、CYP4E1(13.65倍)和CYP353D1v2(4.74倍)等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无毒灰飞虱;在吡虫啉处理12h后带毒雌虫CYP439A1v3(3.49倍)和CYP353D1v2(4.82倍)的表达显着高于无毒群体;在吡虫啉处理24 h后带毒雌虫CYP439A1v3(3.49倍)、CYP4DE1(2.15倍)和CYP353D1v2(3.36倍)的表达显着高于无毒雌虫。综上,RSV的侵染显着提高了部分灰飞虱体内部分CYP45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间接提高了MFO的活性,使带毒雌虫在应对吡虫啉胁迫时较之无毒雌虫具有更高的吡虫啉耐受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21)

夏继刚,黄艳,付世建,彭姜岚[2](2019)在《斑马鱼热耐受性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及其性别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斑马鱼(Danio rerio)热耐受性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及其性别差异,将性成熟斑马鱼分别于适温(28℃)、低温(20℃)和高温(34℃)下驯化14 d,之后测定不同温度驯化下雌鱼和雄鱼的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a,CT_(max))、致死高温(lethal thermal maxima,LT_(max))、临界低温(critical thermal minima,CT_(min))、致死低温(lethal thermal minima,LTmin)等热耐受性参数。结果表明:驯化温度对雄鱼和雌鱼的所有热忍耐参数(CT_(max)、LT_(max)、CT_(min)和LT_(min))均影响显着(P <0.05),并且驯化温度和性别对热耐受性参数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 <0.05)。适温(28℃)驯化下,雌鱼与雄鱼各个热忍耐参数相比无显着差异(P> 0.05);低温(20℃)驯化下雌鱼的耐高温能力强于雄鱼,而高温(34℃)驯化下雌鱼的耐低温能力弱于雄鱼。结果提示:繁殖适温下雌雄斑马鱼的热耐受性趋于一致,而非繁殖适温下二者的热耐受性出现分化。(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姜旭阳,董双林,刘骋跃,周演根[3](2019)在《虹鳟和硬头鳟幼鱼对温度的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海冷水团进行鲑鳟鱼类养殖,养殖种类的选择极其重要。本实验分别选取了体重2~120g陆封型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洄游型硬头鳟(O.mykiss),以14℃为起始水温,以1℃/24h的速率分别升温和降温,从而获得两类鱼的高温临界温度和低温停食温度。研究显示,虹鳟和硬头鳟的高温临界温度和低温停食温度受其生态类型、体重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着;虹鳟和硬头鳟的高温临界温度和停食温度均在体重2g时最高,并随体重增加逐渐降低;虹鳟的最高临界温度显着高于硬头鳟,而停食温度显着低于硬头鳟。研究结果表明,虹鳟与硬头鳟的温度耐受范围重迭,但前者的温度耐受范围宽于后者。(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Moses,Kwame,Aidoo,Tal,Sherman,Jhonathan,E.Ephrath,Aaron,Fait,Shimon,Rachmilevitch[4](2018)在《嫁接可增强甜椒对极端温度的耐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季和夏季以及昼夜温度的波动会严重影响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长,以及整个植株对极端土壤温度的耐受性。我们比较了商业辣椒杂交种(Capsicum annuum L.)(Romance,Rijk Zwaan)自嫁苗、自根苗,以及新型砧木S101砧木嫁接苗(先正达)对一系列土壤温度变化的响应。该砧木杂交品种育种目标是增强非生物胁迫耐受性。在冬季和夏季开展试验,材料培养在自然通风的塑料温室中,由微根管相机和根系生长箱来研究嫁接甜椒在极端温度下(低和高的空气和土壤)根系的动态发育,以及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相互影响。在整个试验中,我们监测了土壤和空气的温度。与甜椒ROM自嫁苗和自根苗相比,在受到冬季低温、夏季高温的影响时,S101砧木嫁接甜椒苗Romance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化程度更大。S101砧木中积累了Cl,同时可以更有效地将C源分配到叶、茎和根中,将N源分配到叶、茎和果实中。砧木S101的这些性状可用于提高其他辣椒品种对土壤低温和高温的耐受性,延长辣椒生长期,同时为植物育种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来源于《辣椒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刘忠颖,刘卫东,李军,周遵春,王超[5](2018)在《温度和规格对虾夷扇贝干露耐受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温度(10~17℃、15~17℃和20℃)对不同规格(平均壳高分别为831.7μm、3.2mm和26.7mm)虾夷扇贝干露耐受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种规格虾夷扇贝的干露耐受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不同规格中,以平均壳高为831.7μm的稚贝对干露耐受性最高。在起始温度15℃和10℃干露条件下,20h以前,壳高3.2mm虾夷扇贝的成活率与壳高26.7mm的成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但壳高3.2mm虾夷扇贝成活率略低于壳高26.7mm虾夷扇贝的成活率,20h后,壳高3.2mm虾夷扇贝的干露成活率显着高于壳高26.7mm虾夷扇贝的成活率(P<0.05)。本研究结果对不同规格虾夷扇贝苗种运输时的策略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杨倩[6](2018)在《米根霉α-淀粉酶pH与温度耐受性相关氨基酸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菌α-淀粉酶被广泛应用于麦芽糖浆生产工业,但其热稳定性和耐酸性普遍较差,在制糖工艺中增加了由于酶活力损失而引起的追加生产成本,并且糖液在长时间的处理过程中容易被嗜温微生物污染而变质。因此,提高真菌α-淀粉酶的热稳定性和耐酸性将有助于改善制糖工艺以减少糖液感染嗜温微生物的几率并降低生产成本。本文以来源于米根霉的α-淀粉酶(ROAmy)为研究对象,通过蛋白质结构建模、序列比对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手段进行定向改造,从而提高其热稳定性和耐酸性。利用乳酸克鲁维酵母进行突变体的表达,完成理化性质及结构功能分析,提出与ROAmy的p H和温度耐受性相关氨基酸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ROAmy与耐热耐酸性以及常温中性真菌α-淀粉酶进行同源序列比对,根据比对结果以及蛋白质结构分析构建了7个突变体。结果表明突变体A144Y、V174R、T253E和I276P的热稳定性和p H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其中,相比于原酶,突变体V174R在55℃下的热失活半衰期(t1/2)约提高了2.52倍,且其在p H 4.5下的t1/2约提高了1.55倍。此外,突变体A144Y、T253E和I276P对可溶性淀粉的催化效率(kcat/Km)相比于原酶分别约提高了61.18%、65.50%和24.25%。通过蛋白结构功能比较分析,发现蛋白质表面亲水作用的增强、氢键数目的增加、盐键的形成以及柔性区域刚性的增强,可能是突变体热稳定性和耐酸性增强的主要原因。这也表明了A144、V174、T253和I276可能是ROAmy中与p H和温度耐受性相关的氨基酸残基。(2)基于酶蛋白B-factor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利用重迭PCR技术分别对ROAmy中的3个氨基酸残基G128,K269和G393进行了单点突变及组合突变。结果表明,所获得的7个突变体均比原酶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其中效果最好的为组合突变体G128L/K269L/G393P,其在55℃下的热失活半衰期(t1/2)约为原酶的5.63倍。同时,该突变体的最适温度由50℃提高到了65℃,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催化效率(kcat/Km)分别提高了65.38%和99.86%。通过蛋白结构功能比较分析,发现氢键数目的增多或脯氨酸在特殊位置中的引入可能是突变体热稳定性得到提高的主要因素。G128,K269和G393可能是ROAmy中与耐热性相关的关键氨基酸残基。(3)将ROAmy与耐热耐酸黑曲霉α-淀粉酶(PDB code:2aaa)的3-D结构进行分子重迭,发现黑曲霉α-淀粉酶蛋白结构中存在着二硫键,而ROAmy的相应位置则没有二硫键的存在,研究表明二硫键在蛋白质结构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蛋白质结构建模以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在ROAmy中的相应位置引入二硫键,构建了3个突变体。结果表明突变体的热稳定性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相比于原酶,突变体ROAmy C30-C36在55℃下的热失活半衰期(t1/2)约提高了2.31倍。同时,以上突变体在p H 3.5~4.5的条件下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力和稳定性。此外,突变体ROAmy C30-C36和ROAmy C230-C273的催化效率(kcat/Km)相比于原酶分别约提高了20.17%和37.19%。实验表明了突变体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酸性可能是由于二硫键的引入增强了蛋白质局部结构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期刊2018-06-12)

Shahbaz,Ali[7](2018)在《叁种稻飞虱(灰飞虱、裼飞虱、白背飞虱)对温度胁追耐受性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多年来,水稻生产受到稻飞虱的严重为害,稻飞虱可直接或间接为害水稻。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所有生物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温度变化影响飞虱的热耐受性及其生理机制从而改变稻飞虱对温度的适应性。本研究通过测定叁种稻飞虱在寄主植物存在或缺失条件下的亚致死高温和致死高温来比较它们对高温的耐受性差异。昆虫往往通过防御策略来抵抗极端温度,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叁种热激蛋白基因来比较叁种稻飞虱对极端温度的适合策略。1.叁种稻飞虱亚致死高温以及致死高温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变温动物适合度以及生存率的主要环境因素。采用温控韦伯管(Weber-column),比较了叁种稻飞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SBPH),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BPH)以及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WBPH))成虫在寄主植物存在或缺失条件下的亚致死高温及致死高温。不管寄主植物是否存在,灰飞虱的临界最高温(CTmax)显着高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CTmax。寄主植物存在时,灰飞虱的热昏迷温度(HCT)显着高于褐飞虱和白白背飞虱的HCT,而在缺失寄主植物时,褐飞虱的HCT显着高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的HCT。无论那种稻飞虱,寄主植物存在时的CTmax和HCT均高于寄主植物缺失时CTmax和HCT。在寄主植物缺失条件下,褐飞虱的致死高温(ULT50)显着高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的ULT50。叁种稻飞虱对高温的耐受性在性别间存在差异,雌虫对高温的耐受性(HCT和ULT50)均显着高于雄虫。在温度升高过程中,叁种稻飞虱还表现出热耐受性相关的行为差异,相比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灰飞虱从寄主植株上掉落的个体数更少,或者从寄主植株上掉落时的温度更高。这些结果表明灰飞虱和褐飞虱相比于白背飞虱具有更高的热耐受性。同时,这些结果也表明在生态学相关性的条件下(如在寄主植物存在的条件下)进行耐热性测定的重要性。这些结果对于预测叁种密切相关稻飞虱的种群动态具有重要意义。2.不同温度胁迫对叁种稻飞虱热激蛋白Hsp90、Hsp70及Hsp60基因的诱导表达水平叁种稻飞虱的温度耐受性存在差异。热激蛋白(Hsps)是昆虫机体抵抗温度胁迫的主要防御策略之一。为了探寻叁种稻飞虱在遭受温度胁迫后热激蛋白表达量的诱导差异,本实验比较了叁种高度保守的热激蛋白基因Hsp90,Hsp70和Hsp60在冷热胁迫及不同恢复时间条件下的表达量。结果显示,高温处理(33和37。C)上调了叁种稻飞虱叁种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量,且37℃处理的基因表达量最高。与对照组(26℃)相比,37℃处理且不经过恢复阶段的褐飞虱中Hsp90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组的4.6倍,次之是33℃处理且不经过恢复期的灰飞虱中Hsp90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2.5倍。相反,5℃和15℃的低温处理且在不经过恢复期的情况下叁种稻飞虱的Hsp90基因的表达量均与对照(26℃处理)没有显着差异。但在经过3 h的恢复期后,Hsp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发生变化;在灰飞虱中,5℃和33℃处理后经过3 h恢复期与不经过恢复阶段的对照相比时,Hsp90的表达量分别增加了对照(不经过恢复期)的2倍和2.6倍;但在不同温度处理后恢复6 h时,叁种稻飞虱的Hsp90表达量都下调。除了37℃处理且不经过恢复期的褐飞虱的Hsp70基因表达量上调至对照的1.9倍,低温或高温处理且不经过恢复期的其它稻飞虱的Hsp70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显着影响。而在37℃处理后恢复3 h时,白背飞虱Hsp70表达量为对照组(不经过恢复期)的2倍。Hsp60表达量在白背飞虱受到热胁迫时发生变化,最高值在37℃处理后,是对照组(26℃)的3.2倍;37℃处理后恢复3h,Hsp60表达量为对照组(不经过恢复)的2.2倍;在15℃冷胁迫后,白背飞虱Hsp60的表达量上调(26℃对照的1.9倍),但是在经过恢复期后表达量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这叁种热激蛋白参与了叁种稻飞虱的温度耐受性,叁种热激蛋白基因的诱导和表达在不同冷热胁迫下存在差异;同时,这些结果也表明温度处理后的恢复时间非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王原,吕志创,万方浩[8](2018)在《烟粉虱CRISPR/Cas9系统的建立及其在BtTRP基因温度耐受性功能验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粉虱之所以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并成为重要害虫,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对温度变化的抵抗力很强。随着环境的变化,动物体中的很多细胞表面受体和离子通道感受器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影响动物的行为。其中,昆虫对外界环境温度的感知就与瞬时感受器阳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有关。本研究探索了一种简单高效的试验方法,即通过CRISPR/cas9系统来诱导烟粉虱的基因突变,探究烟粉虱BtTRP基因在温度感受方面的功能。文中阐述了向烟粉虱MED隐种红眼期伪蛹注射Bt TRP靶基因sgRNA和Cas9 mRNA,高效诱导靶标基因发生突变并进行高温和低温胁迫试验,进而检测其击倒和恢复时间。结果表明,注射后的烟粉虱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度显着下降,从而不能进行温度适应性调节,导致对高低温环境的耐受性均有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秦晶[9](2018)在《西花蓟马温度耐受性研究及其热激蛋白7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隶属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科Thripidae,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是世界性的观赏植物和经济作物上的重要害虫。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花蓟马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入侵和扩散。为研究温度对西花蓟马的入侵、分布及种群动态的影响,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恒温饲养条件的西花蓟马进行高低温胁迫处理,比较分析西花蓟马长期饲养前后的温度耐受性变化;对受温度胁迫后的西花蓟马进行转录组测序,从转录组中获取HSP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对其进行克隆并分析表达模式。本研究从生态和分子水平上分析西花蓟马对温度的耐受性,这为理解其扩散及适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的预测分布及综合治理提供指导。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西花蓟马不同性别和不同虫态在高低温下暴露1个小时后的成活率,分析长期恒温(26±1℃)饲养后的种群温度耐受性变化。结果表明,在经历长期的恒温饲养后,西花蓟马的雌虫、雄虫和二龄若虫对温度耐受性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提高。低温胁迫下,成虫和若虫种群的初始致死低温由-8℃降低到了-11 ℃,雌虫、雄虫和若虫的半致死低温由-12.5、-11.5和-12.8℃分别降低到-13.2、-13.8和-13.3℃;高温胁迫下,成虫和若虫的初始致死高温由33℃上升到37℃,雌虫、雄虫和若虫的半致高温分别上升了 1.1、2.8和3.3℃。2.通过Illumina测序平台对低温(-13℃)、高温(40℃)和常温对照(26℃)处理下的西花蓟马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拼接共获得了 79,516个基因,与Nr(Non-redundant,非冗余)数据库比对,共成功注释28,765个基因。对叁个转录组样本进行两两差异基因比较后发现,-13℃CVS26℃转录组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134个,其中上调60个,下调74个;40℃VS26℃转录组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333个,其中上调153个,下调180个;40℃ VS-13℃转录组中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230个,上调162个,下调68个。3.基于转录组数据库HSP70s unigene片段信息,采用RT-PCR(Real-time PCR)和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ends)技术,克隆获得3个包含完整开放阅读框(Opening Reading Frame,ORF)的西花蓟马HSP70s基因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Fohsp703(KY914546),Fohsc704(KY914547)和Fohsc705(MF377626)。这叁条序列全长分别为2,106、3,048 和1,917bp,开放阅读框分别为2,040、2,073 和 1,476 bp,编码679、690和491个氨基酸。不同于已经报道的HSP70s,这叁个蛋白分别以APAA、EKKN和GIFL结尾。多序列比对分析发现,FoHSP704和FoHSP705与其它物种HSP70相似性高,FoHSP703与其它物种HSP70相似性偏低。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这叁个蛋白与先前研究过的FoHSP70分布在不同的四个支上。通过比对基因组序列和cDNA序列发现,Fohsp703无内含子,Fohsc704和Fohsc705分别含有4个和6个内含子。4.采用qRT-PCR技术研究了西花蓟马Fohsp703和Fohsc704在高低温胁迫和不同性别及发育阶段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高低温胁迫都能诱导这两个基因表达,但表达情况各不相同。低温胁迫条件下,相对于雄虫、蛹和若虫,Fohsp703和Fohsc704在雌虫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尤其是在-10、-12和-14 ℃。在高温胁迫条件下,Fohsp703在二龄若虫处于37和39℃时表达水平最高;Fohsc704在成虫中差异不显着,但当蛹处于35℃及二龄若虫处于37 ℃时表达量较高。(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4-01)

陈威,干佳音,陈青萍,李树然,张永普[10](2017)在《黄喉拟水龟幼体生长、喜好温度和热耐受性的热驯化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热驯化对外温动物的行为表现和生理生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有多种假说被提出来用于解释外温动物的热驯化反应。为了探讨黄喉拟水龟幼体的热驯化是否符合已有的驯化反应假设,本实验设置3个恒定温度(24℃,28℃,32℃)驯化幼龟30d后,检验其形态参数、喜好温度(T_p),耐受低温(CT_(Min))、耐受高温(CT_(Max))和耐受温度范围(TRR)的驯化响应。结果显示:28℃和32℃驯化的幼龟日增重显着高于24℃,龟甲日增长和日增宽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32℃的日生长显着大于24℃。28℃和32℃驯化的幼龟CT_(Min)显着高于24℃;驯化温度极显着影响幼龟的CT_(Max),为32℃>28℃>24℃。驯化温度对T_p和TRR无显着影响。黄喉拟水龟幼体的热驯化不符合驯化有益假设,形态生长和耐受温度符合越热越好假设。(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1-17)

温度耐受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斑马鱼(Danio rerio)热耐受性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及其性别差异,将性成熟斑马鱼分别于适温(28℃)、低温(20℃)和高温(34℃)下驯化14 d,之后测定不同温度驯化下雌鱼和雄鱼的临界高温(critical thermal maxima,CT_(max))、致死高温(lethal thermal maxima,LT_(max))、临界低温(critical thermal minima,CT_(min))、致死低温(lethal thermal minima,LTmin)等热耐受性参数。结果表明:驯化温度对雄鱼和雌鱼的所有热忍耐参数(CT_(max)、LT_(max)、CT_(min)和LT_(min))均影响显着(P <0.05),并且驯化温度和性别对热耐受性参数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 <0.05)。适温(28℃)驯化下,雌鱼与雄鱼各个热忍耐参数相比无显着差异(P> 0.05);低温(20℃)驯化下雌鱼的耐高温能力强于雄鱼,而高温(34℃)驯化下雌鱼的耐低温能力弱于雄鱼。结果提示:繁殖适温下雌雄斑马鱼的热耐受性趋于一致,而非繁殖适温下二者的热耐受性出现分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温度耐受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合年.带毒(RSV)与无毒灰飞虱对极端温度和吡虫啉耐受性差异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9

[2].夏继刚,黄艳,付世建,彭姜岚.斑马鱼热耐受性对温度驯化的响应及其性别差异[J].生态学杂志.2019

[3].姜旭阳,董双林,刘骋跃,周演根.虹鳟和硬头鳟幼鱼对温度的耐受性[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Moses,Kwame,Aidoo,Tal,Sherman,Jhonathan,E.Ephrath,Aaron,Fait,Shimon,Rachmilevitch.嫁接可增强甜椒对极端温度的耐受性[J].辣椒杂志.2018

[5].刘忠颖,刘卫东,李军,周遵春,王超.温度和规格对虾夷扇贝干露耐受性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8

[6].杨倩.米根霉α-淀粉酶pH与温度耐受性相关氨基酸结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8

[7].Shahbaz,Ali.叁种稻飞虱(灰飞虱、裼飞虱、白背飞虱)对温度胁追耐受性的比较[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8].王原,吕志创,万方浩.烟粉虱CRISPR/Cas9系统的建立及其在BtTRP基因温度耐受性功能验证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8

[9].秦晶.西花蓟马温度耐受性研究及其热激蛋白7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扬州大学.2018

[10].陈威,干佳音,陈青萍,李树然,张永普.黄喉拟水龟幼体生长、喜好温度和热耐受性的热驯化响应[C].浙江省第四届动物学博士与教授论坛、动物学与经济强省-浙江省动物学研究及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标签:;  ;  ;  ;  

温度耐受性论文-李合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