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反射全景成像论文-庄雯,姜肇国,徐熙平,张宁,张少军

折反射全景成像论文-庄雯,姜肇国,徐熙平,张宁,张少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折反射全景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折反射系统,单视点成像,光学设计,高阶非球面

折反射全景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庄雯,姜肇国,徐熙平,张宁,张少军[1](2019)在《非球面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折反射全景成像的工作原理,给出了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尺寸的计算方法,还对单视点成像系统做了理论分析与优化设计。由于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产生的畸变较大,因此可以通过设计反射镜的面型有效地控制系统的畸变量。利用Zemax软件进行仿真,设计了一款以高阶非球面为反射镜的全景镜头,有效矫正了系统的像差,同时畸变率也下降在50%以下,最后对光学系统进行了像质评价。该系统的视场角为360°×(-50°~15°),探测器的频率在120p/mm处以内的MTF均在0.2范围内,非常适用于视频监控和安防领域中。(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曹峰梅,牟勇,白廷柱[2](2018)在《基于仿视网膜成像器件的折反射全景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的图像必须依赖展开技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仿视网膜成像器件的折反射全景系统设计。利用国内首款仿视网膜CMOS探测器各环上像元与周向、径向空间瞬时视场的对应关系,推导了双曲面反射镜的镜面参数,构建了基于BIT Retina52探测器的全景成像系统。系统实现了无需坐标变换的全景图像直接输出,较之传统折反射成像系统,改善了空间角分辨率变尺度分布问题。(本文来源于《光学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周星光,贺宇,王岭雪,蔡毅,刘福平[3](2016)在《单视点双曲面折反射红外全景成像系统设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视点结构约束条件下推导了给定红外探测器参数(像元规模和像元中心距)和俯仰角范围时,二次曲面反射镜面型(离心率)、反射镜厚度、反射镜与折射镜头之间的安装距离、折射镜头焦距等参数的数学公式,为建立单视点双曲面折反射红外全景成像系统提供了几何约束关系。与此同时,针对双曲面反射镜的特点,推导了其用于单视点折反射红外全景成像系统时空间分辨力(垂直方向瞬时视场和水平方向瞬时视场)的数学公式,并在理想大气、假设目标对比度足够高、探测方程相关参数最简化的条件下将其与现有的NVTherm IP模型结合获得系统作用距离的公式。采用不同像元规模和灵敏度(噪声等效温差)进行了仿真,发现:(1)系统空间分辨力随像元规模的增大而增大;(2)系统作用距离随像元规模和灵敏度的增大而提高,但灵敏度的增大对作用距离的改善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6年09期)

郭伟青,汤一平,夏少杰,韩国栋,胡克钢[4](2015)在《基于镜面折反射全景成像的叁维重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图像的叁维重建过程中成像系统获得的双视点或多视点图像不能一次性完整建模、图像匹配过程中计算复杂度高、标定繁琐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镜面折反射全景成像技术的单目多视角立体视觉系统及叁维建模算法。该方法根据立体视觉传感器获取被测物体表面信息图像,通过阈值分割将图像分割为5个基本视图,并建立空间几何约束关系;使用离散的体素来表示被重构物体的几何信息,采用光一致性约束进行物体表面点的判断;通过轮廓体素遍历获取物体叁维模型。该方法能一次性获得物体不同视角全方位图像信息,根据空间几何约束、纹理颜色约束及物体曲线约束,快速重构出物体的叁维几何模型。该方法降低了匹配计算的复杂度和硬件使用成本,其有效性已在实际系统中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高技术通讯》期刊2015年Z2期)

马相路,冯莹,曹毓[5](2013)在《双曲凹面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射镜是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针对不同场合,出现了双曲面镜、椭球面镜、抛物面镜等反射镜构成的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但是它们成像畸变大、边缘分辨率低,为了使之适合路面勘测,提出了基于前投影模型,采用双曲凹面镜作为反射镜的方法搭建系统,分析了该系统对水平场景的成像特点,对新系统进行了仿真,并与普通双曲面镜、水平等比例镜的成像系统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相机透视中心到反射镜几何焦点的距离,可以使得新系统在水平场景的成像上具有较小的畸变。(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3年08期)

马相路,冯莹,曹毓[6](2012)在《双曲凹面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射镜是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为了使之更适合路面勘测,提出了基于前投影模型,采用双曲凹面镜作为反射镜的方法搭建系统,分析了该系统对水平场景的成像特点,对新系统进行了仿真,并与普通双曲面镜、水平等比例镜的成像系统做了比较。结果表明,新系统在水平场景的成像上具有较小的畸变。(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2-06-12)

何四华,邵晓方,杨绍清,吴春光[7](2012)在《双曲面折反射全景成像柱面展开图像质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双曲面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柱面展开图像的质量,根据双曲面反射镜的性质,给出了全景图像柱面展开方法的数学模型。提出以图像分辨率和像素有效率作为图像展开质量的衡量指标,分析了2个指标随起始入射角和入射角跨度变化的规律,得出了柱面展开时起始入射角和入射角跨度的选择范围,仿真结果和实测数据实验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激光与红外》期刊2012年02期)

胡肖彦,吕丽军[8](2012)在《基于平面对称光学系统像差理论的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景成像技术在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和虚拟现实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与此同时也对其成像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对于此类大视场系统的设计较多地停留在光线追迹的方法,没有出现能对大视场像差进行参量化设计的方法。现将平面对称光学系统像差理论应用于此系统,得到关于光学参数的像质评价函数,采用差分进化算法解决多变量评价函数的优化问题,实现了一种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的优化设计,并用Zemax光线追迹软件证实了理论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此类系统可以采用平面对称光学系统像差理论来优化设计,该思路是正确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光学仪器》期刊2012年01期)

段英丽[9](2012)在《基于非球面的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景成像系统以真实场景为数据源,采用特殊成像装置,获取水平方向上360°视场和垂直方向上等于或者大于180°视场。由于其可以完整的表达周围环境的信息,所以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场景视频监控、机器人视觉、管道测量、医学内窥检查等方面。本文的研究内容围绕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展开。首先,对全景成像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其次,阐述了现有的全景成像系统的各种实现方法,分析了多图像拼接系统和特殊光学元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实现方法,并从五个角度对上述方法进行比较与总结;最后,基于折反射全景成像技术的理论分析,对反射镜面型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设计了一种新的非球面反射镜的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通过对系统结构的优化设计,在ZEMAX中仿真其成像效果,结果满足全景成像的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1-01)

范志刚,王方博,陈守谦,冯俐铜[10](2011)在《消畸变成像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单视点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畸变较大,通过计算反射镜面型可有效地实现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消畸变成像。在反射镜入射角与反射角呈线性关系的基础上,推导适用于消畸变折反射全景成像的反射镜面型公式。为说明反射镜面型的准确性,设计了F#为3.3,视场为138°的消畸变成像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并利用实际像平面和虚拟像平面间的坐标映射关系,实现了系统的消畸变设计。各视场MTF在奈奎斯特频率下均达到0.6,边缘视场相对畸变小于4%。结果表明:该面型可实现消畸变折反射全景成像,反射角光线追迹法适用于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畸变评价,为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消畸变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应用光学》期刊2011年05期)

折反射全景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的图像必须依赖展开技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仿视网膜成像器件的折反射全景系统设计。利用国内首款仿视网膜CMOS探测器各环上像元与周向、径向空间瞬时视场的对应关系,推导了双曲面反射镜的镜面参数,构建了基于BIT Retina52探测器的全景成像系统。系统实现了无需坐标变换的全景图像直接输出,较之传统折反射成像系统,改善了空间角分辨率变尺度分布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折反射全景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庄雯,姜肇国,徐熙平,张宁,张少军.非球面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曹峰梅,牟勇,白廷柱.基于仿视网膜成像器件的折反射全景系统设计[J].光学技术.2018

[3].周星光,贺宇,王岭雪,蔡毅,刘福平.单视点双曲面折反射红外全景成像系统设计与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6

[4].郭伟青,汤一平,夏少杰,韩国栋,胡克钢.基于镜面折反射全景成像的叁维重建方法研究[J].高技术通讯.2015

[5].马相路,冯莹,曹毓.双曲凹面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

[6].马相路,冯莹,曹毓.双曲凹面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C].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

[7].何四华,邵晓方,杨绍清,吴春光.双曲面折反射全景成像柱面展开图像质量分析[J].激光与红外.2012

[8].胡肖彦,吕丽军.基于平面对称光学系统像差理论的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优化设计[J].光学仪器.2012

[9].段英丽.基于非球面的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10].范志刚,王方博,陈守谦,冯俐铜.消畸变成像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设计[J].应用光学.2011

标签:;  ;  ;  ;  

折反射全景成像论文-庄雯,姜肇国,徐熙平,张宁,张少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