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性冲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体性冲突,极端化,演化行为,信息传播
群体性冲突论文文献综述
刘艳秋[1](2017)在《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演化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地一批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相继开建,因征地拆迁、环境问题等原因引发的群体性冲突极端化频繁发生。例如“9.21”乌坎村事件(2011年)、江苏启东事件(2012年)、郑州“3.21”强拆事件(2015年)等。当这些群体性冲突极端化发生时,往往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财产遭到损失等严重后果。因此,研究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演化行为,可以得知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演变规律及相关因素对演化行为的影响,预防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出现,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以上的考虑,本文在系统地梳理了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基础上,以群体性冲突极端化行为为研究背景,采用博弈论与等级依赖期望效用理论,分析了其演化行为的规律。论文首先运用多案例分析与结构化描述框架得出了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一般化结构化描述框架。在生命周期理论和案例的梳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演化过程概念模型,该模型将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过程划分为了潜伏、酝酿、爆发、扩散与平息五个阶段。其次,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得出了影响群体性冲突极端化行为的16个因素,并通过模糊集DEMATEL方法确定了影响群体性冲突极端化行为的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为群体情绪的激化、谣言的传播、事件的危害性、信息的公开性、政府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政府应急处置的效果。再次,根据影响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关键因素,运用演化博弈论模型着重分析了信息传播对群体性冲突极端化演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信息传播初期,政府部门采取信息引导措施,有利于预防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不断升级;在信息传播的中后期,虽然政府部门采取信息引导措施产生的效果不如初期显着,有可能还会造成弱势群体行为的震荡,但是加强信息引导措施,仍可以使参与者的极端化行为趋于均衡。接着,根据影响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关键因素,通过构建了考虑情绪因素的强势群体-弱势群体的RDEU博弈模型着重分析了群体情绪的激化对群体性冲突极端化演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者的悲观情绪增加了群体性冲突极端化中参与者群体采取极端行为的可能性,并结合四川什邡事件具体解释了所构建模型的研究结果。最后,结合影响群体性冲突极端化行为的因素以及信息传播、群体情绪的激化对群体性冲突极端化行为演化的影响,提出了防控与消减群体性冲突极端化行为的对策及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刘丹[2](2017)在《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冲突呈现出诱因小,群众情绪燃点低,事件演化升级快的新趋势,且多数最终演化为打砸抢烧的极端化群体性冲突,给政府应急管理造成非常大的挑战。本文研究群体性事件在脆弱性激发因素作用下无法保持平和状态,向极端化打砸抢烧状态演化的脆弱性激发机理,为政府的应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群体性冲突为背景,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随机突变、演化博弈论为研究工具,采用实证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激发机理。首先,分析新形势下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然后,通过精读文献并梳理33个典型案例,分析并辨识出7个关键脆弱性激发因素。接着,借助随机突变理论和演化博弈论,分别从行为演化不连续和连续的双重视角,展开对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激发机理研究。a.考虑关键脆弱性激发因素建立参与者行为演化的突变模型,通过拓扑变换及数理解析发现行为突变的临界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当行为状态在临界区域边界时,参数的微小变化将使得参与者的行为发生结构性突跳,政府应该实时关注参与者的行为状态,对其心理和行为进行疏通引导;当行为状态在分歧区域时,会受偶发因素干扰产生扰动性突跳,政府应重点控制偶发事件对整个群体性事件的影响。b.分别建立“地方政府-参与者”两方、以及“地方政府-网媒-参与者”叁方博弈模型,全面研究群体性冲突极端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参与者、网媒等各方的行为互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极端抗争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抗争成本以及地方政府惩罚强度,是影响参与者博弈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存在两个演化稳定点的特定情景下,叁方演化博弈呈现出“初值敏感”特性,初始的参与者参与冲突比例较低时,网媒的阻滞策略可以牵制参与者参与群体性冲突,防止系统脆弱性激发;初始的参与者参与群体性冲突比例较高时,参与者参与可导致网媒选择推动策略,激发系统脆弱性;找出了网媒推动、参与者参与策略的最优概率,同时为避免行为选择向脆弱性被激发的极端化方向演化,提出减小最优概率的相关措施。最后,综合前文的研究成果,画出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演化路径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脆弱性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董士昙[3](2016)在《一部系统研究群体性冲突的力作——《社会冲突与集群行为》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常言道,开卷有益。但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现代信息社会的知识海洋里,若用有限生命和时间去汲取人类所创造的知识精华,就需要精心选择和辨识。客观地讲,在本人近年来所阅读的诸多着述中,王庆功、张宗亮两位教授(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6年01期)
熊国强,张婷,王海涛[4](2015)在《情绪影响下群体性冲突的RDEU博弈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情绪因素对参与者行为的影响,基于等级依赖期望效用理论框架构建了群体性冲突的RDEU博弈模型,讨论了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博弈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分析了情绪因素对参与者选择混合策略的行为机理。研究发现:情绪因素对群体性冲突的博弈均衡有着显着的影响,当博弈参与者具有"悲观"情绪时,倾向于"对抗"性的行为,当参与者具有"乐观"情绪时,易于做出"让步"性的行为。在情绪的驱动下,参与者还会受到对方采取某个策略的判断的影响,如当弱势群体认为对手采取"压制"策略的概率低于某个分界点时,随着乐观情绪指数的增大,其选择"对抗"策略的概率将随之增大。最后,以房屋拆迁群体性冲突为例,数值分析了博弈模型的结论。(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科学》期刊2015年09期)
张兆端[5](2015)在《群体性冲突研究的新视角——《社会冲突与集群行为》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理论研究是要回应社会生活的,否则其命运只能是被社会生活无情地抛弃。身处当下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面对社会实践给理论研究提供的千载难逢的施展机遇,无所作为是对生活和理论的双重背弃。面对这样一种时代的要求,从中国的社会实践出发,发现中国、理解中国、建构中国是社会理论工作者成己、利国的当然责任。而王庆功教授和张宗亮教授合着的《社会冲突与集群行为》就是这样一部理论工作者相时应世的创新性作品,该书向读者呈现了社会冲突与集群行为多面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状况,(本文来源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赵闯,黄粹[6](2014)在《环境冲突与集群行为——环境群体性冲突的社会政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冲突是当代社会一种新的冲突形式,环境衰退是冲突发生的诱因,甚至是冲突的导体或载体。但环境冲突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非线性的因果链条两端是社会政治因素,环境因素则位于因果链条的中部。在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环境冲突更多表现为集群行为或群体事件,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政治问题。环境问题的社会规模性、社会政治机构失调和功能障碍、损失承受者的集体被剥夺感、过于消极的决策观念和处置手段,以及谣言传播和政府公信力弱化等因素所产生的综合作用进一步构成了环境冲突的集群转化。围绕环境群体性冲突的综合成因,需从环境理念、政府生态理性、公共领域与环境正义、社会进步与稳定、以及公共沟通与政府公信力等社会政治层面寻求政府与社会管理观念、策略的积极改变与创新,以利于形成合理的应对机制,避免整体性危机和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刘恋[7](2014)在《群体性冲突中的被洞悉错觉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们的日常互动中,想要隐瞒或者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时,我们总是会高估自己被洞悉的程度,Gilovich将它定义为“因为过高估计他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看穿的错误知觉,我们称之为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这种错觉已经在许多人际交往的领域内被证实,包括演讲、谈判、亲密关系等,本研究希望将这一错觉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我们知道,当代社会群体性冲突事件频繁发生,而认知偏差是冲突发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被洞悉错觉正是认知偏差的一种。本研究通过自编冲突案例的实验材料,启动叁种角色(包括冲突一方的直接利益群体,非直接利益群体,冲突另一方优势群体)来研究群体性冲突的过程中不同群体的被洞悉错觉,并且进一步了解不同角色对群体性冲突事件的其他认知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在群体性冲突中,直接利益群体会存在被洞悉错觉,即高估了冲突另一方对自己愤怒情绪的洞悉程度。2、在群体性冲突中,参与冲突的非直接利益群体也存在被洞悉错觉,并且这种错觉的强度要大于直接利益群体。3、在冲突发生的不同阶段,愤怒情绪强度不同,被洞悉错觉程度也就不同,愤怒情绪强度越高,被洞悉错觉越大。4、在群体性冲突中,自我卷入程度与自我知觉到的被洞悉程度之间呈现正相关,自我卷入程度越高,自我知觉到的被洞悉感就越强。5、在群体性冲突中,权力感与自我知觉到的被洞悉感之间呈现负相关,权力感越低,自我知觉到的被洞悉感就越强烈。6、冲突中的直接利益群体、非直接利益群体、冲突优势群体叁者之间对冲突的其他认知评价存在差异,包括对补偿标准的评价,对政府处理能力的评价,对采取不同行为模式认知、对自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3-15)
龚维斌[8](2013)在《群体性冲突的新特点及化解之道》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当前群体性冲突的新特点新世纪以来,我国群体性冲突不断增多,并且近年来出现了以下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特点。冲突的领域有所扩大。一直以来,群体性冲突主要出现在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城市执法管理、医患矛盾、社会保障等领域。但是近几年来,在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房地产物业管理、交通事故、治安事件等方面和领域,以及不同地域群体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群体性冲突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更是以年均29%的速度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期刊2013年12期)
宋洋漾[9](2013)在《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及其调节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相关的变革已经持续40多年。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装轨,从传统农业社会想现代工业社会、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从同质单一社会向异质多元社会发展。如何处理好群体性冲突事件将直接关系到政府在公民心中的权威地位和良好形象,直接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探讨社会转型期中群体性冲突的原委、特征,寻找一个解决方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则主要是采取文献综述法,以一些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以定性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我国转型期的特征,深入分析在转型中我国所发生的群体性冲突事件的现状、特征、发生原委与动向,以此来研究出一套解决该类事件的协调性机制,以此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保障。论文主要界定了快速转型期与群体性冲突的基本内涵,分析快速转型期群体冲突的表现形式、影响、现实意义以及其整体性的构成要素,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数量、参与人员构成、参与人员权利与义务来阐述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现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出快速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冲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政治根源、经济根源、文化根源、以及法制根源四个层面深入探讨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的主要原因。建立健全化解群体性冲突的预警防范机制、建立健全化解群体性冲突的紧急应对机制、建立健全化解群体性冲突的信息公开机制。群体性社会冲突的处置,是对各级领导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考验。处置的好,将推动工作开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处置不好,将激化矛盾,扩大事态,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论文尽管在从政治根源、经济根源、文化根源、以及法制根源分析冲突原因,构建五位一体的协调机制具有创新性,但是还是缺少对一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例如转型期群体性冲突的民族冲突、宗教冲突问题,同时还缺乏对于区域之间合作相关机制的研究分析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3-06-10)
熊国强,余红梅,史阿品,刘西[10](2013)在《群体性冲突中利益调节的叁方博弈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群体性冲突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建立了非政府组织与冲突双方的叁方博弈模型,并寻求博弈均衡点。通过分析均衡解,认为冲突双方是否选择和解取决于非政府组织调解成功的概率、协调成本和冲突双方不愿意和解时所产生的损失。(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3年02期)
群体性冲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冲突呈现出诱因小,群众情绪燃点低,事件演化升级快的新趋势,且多数最终演化为打砸抢烧的极端化群体性冲突,给政府应急管理造成非常大的挑战。本文研究群体性事件在脆弱性激发因素作用下无法保持平和状态,向极端化打砸抢烧状态演化的脆弱性激发机理,为政府的应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群体性冲突为背景,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随机突变、演化博弈论为研究工具,采用实证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激发机理。首先,分析新形势下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然后,通过精读文献并梳理33个典型案例,分析并辨识出7个关键脆弱性激发因素。接着,借助随机突变理论和演化博弈论,分别从行为演化不连续和连续的双重视角,展开对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激发机理研究。a.考虑关键脆弱性激发因素建立参与者行为演化的突变模型,通过拓扑变换及数理解析发现行为突变的临界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当行为状态在临界区域边界时,参数的微小变化将使得参与者的行为发生结构性突跳,政府应该实时关注参与者的行为状态,对其心理和行为进行疏通引导;当行为状态在分歧区域时,会受偶发因素干扰产生扰动性突跳,政府应重点控制偶发事件对整个群体性事件的影响。b.分别建立“地方政府-参与者”两方、以及“地方政府-网媒-参与者”叁方博弈模型,全面研究群体性冲突极端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参与者、网媒等各方的行为互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极端抗争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抗争成本以及地方政府惩罚强度,是影响参与者博弈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存在两个演化稳定点的特定情景下,叁方演化博弈呈现出“初值敏感”特性,初始的参与者参与冲突比例较低时,网媒的阻滞策略可以牵制参与者参与群体性冲突,防止系统脆弱性激发;初始的参与者参与群体性冲突比例较高时,参与者参与可导致网媒选择推动策略,激发系统脆弱性;找出了网媒推动、参与者参与策略的最优概率,同时为避免行为选择向脆弱性被激发的极端化方向演化,提出减小最优概率的相关措施。最后,综合前文的研究成果,画出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演化路径图,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的脆弱性控制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性冲突论文参考文献
[1].刘艳秋.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演化行为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2].刘丹.群体性冲突极端化的脆弱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7
[3].董士昙.一部系统研究群体性冲突的力作——《社会冲突与集群行为》评介[J].东岳论丛.2016
[4].熊国强,张婷,王海涛.情绪影响下群体性冲突的RDEU博弈模型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5
[5].张兆端.群体性冲突研究的新视角——《社会冲突与集群行为》评析[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5
[6].赵闯,黄粹.环境冲突与集群行为——环境群体性冲突的社会政治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刘恋.群体性冲突中的被洞悉错觉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8].龚维斌.群体性冲突的新特点及化解之道[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
[9].宋洋漾.快速转型期群体性冲突及其调节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3
[10].熊国强,余红梅,史阿品,刘西.群体性冲突中利益调节的叁方博弈模型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