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级论文-陈祥开,麻福洋,张华美,张慧,孙佩雯

地震震级论文-陈祥开,麻福洋,张华美,张慧,孙佩雯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震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震震级,热带气旋,初步研究

地震震级论文文献综述

陈祥开,麻福洋,张华美,张慧,孙佩雯[1](2019)在《海南台网地震震级受热带气旋影响程度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地脉动源自海洋波浪、热带气旋等自然现象,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它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地球物理信息。曾祥方等~([1])研究汶川地震前,我国及周边台站上记录的地脉动信号显着增强,该增强的地脉动信号是由威马逊台风引起的。海南岛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热带气旋会带来一定的噪声干扰,台站背景噪声势必受(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7期)

陈瑜[2](2019)在《测定地震震级 不同机构缘何结果不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日本气象厅消息,当地时间6月24日上午9时11分左右,千叶县南部、东京23区、神奈川县等地发生了日本标准震度4的地震,震中在千叶县东南部近海,震源深度60千米,推定为里氏5.5级。注意到,地震发生后,关于地震震级,不同地震机构往往给出不同(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06-27)

尹京苑,尹玲,孙宪坤[3](2018)在《利用高频GPS和深度学习技术快速确定大地震震级研究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是地震叁个基本参数,快速、准确确定这些参数是进行地震预警以及震后快速救援的基础。目前通常利用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信号进行预警。通过地震波信号能够较好地估算中小型地震时十分有效,但是在估算强震震级时会出现量程限幅和震级饱和等现象而无法记录完整的地震波形,给准确确定地震参数带来困难。同时,大地震造成的近场地表永久位移和地面倾斜,导致地震仪由于基准偏移而产生加速度系统偏差和信号扭曲,也会给地震参数准确确定带来困难。尤其是震级的迅速准确方面,仍然是目前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暨地震电磁探测新技术进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03)

尚静[4](2018)在《地震震级和传播距离对相干函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发生时,地震动的特点表现为复杂的时间-空间变化。地震动的空间变化相对于时间的变化研究较少,但是空间变化对大跨桥梁、管线、隧洞等长大结构的地震响应却是十分重要的。探讨地震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和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是工程结构抗震问题分析的重点。目前研究地震动的空间变化集中在地震动的空间相干性上,大多采用相干函数来描述不同场点间的相干性,相干函数随着频率和场地间距的增大而减小。但是影响地震动空间变化的因素有震源、传播路径、场地条件等,这些因素复杂且随机性较大。本文重点研究地震震级和传播距离对相干函数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介绍了台湾SMART-1台阵的背景资料,收集整理了该台阵在运行过程中记录到的7次水平向加速度,并对数据记录进行校正处理。将7次地震按震级、震源距进行分类,计算了台站对在空间距离d=200m、400m、800m的相干函数,采用LOH模型和Abrahamson模型对计算得到的相干函数进行了曲线拟合。2、分析比较了远场和近场的情况下,地震震级对相干函数的影响。震级对地震动相干函数有影响,台站间距较小时,如d=200和400m,震级大小对低频段的相干函数影响不大,对高频段(5-8Hz)的影响明显;台站间距较大时,整个频段的影响度较大。在同一频率处,随着台站间距的增大,相干函数逐渐减小,震级越大,相干函数随距离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3、传播距离对相干函数有一定影响,但不显着,传播距离较大地震的地震动相干性稍大于传播距离较小的地震。论文最后指出了本文研究工作的局限性和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刘瑞丰[5](2018)在《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2017年5月正式发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是国家强制性标准,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对推进中国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和地震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艳[6](2016)在《新西兰地震震级为何一改再改》一文中研究指出离新西兰特大地震发生已经两天了,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与地震相关的新闻报道满天飞,而最让围观群众“懵圈”的是这次地震震级——一会儿说7.2级,一会儿说7.5级,有人说7.8级,也有人说8.0级。震源深度也是众说纷纭,10千米、15千米、23千米都有。(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6-11-17)

Diego,Melgar,Brendan,W.Crowell,Jianghui,Geng,Richard,M.Allen,Yehuda,Bock[7](2016)在《根据峰值地动位移标度无饱和地计算地震震级》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定位系统测量仪是非惯性的,它直接测量相对于全球参考框架的位移;而惯性传感器受到系统出格(主要因倾斜)的影响,对得到位移的积分有不利影响。我们根据分布在近源到区域距离(约10~1 000km)上的高速全球定位系统台网记录,研究了MW6~9地震的峰值地动位移(PGD)的震级标度性质,得出的结论是:实时全球定位系统的地震波形可用来快速测定震级;通常在破裂开始的第一分钟内,许多情况是在破裂结束前,可定出震级。虽然比用P波初始几秒钟波形的地震预警方法要慢一些,但我们的方法不会遇到地震传感器在大震级时出现的饱和效应。快速震级估算可用于快速生成地震的震源模型、海啸预测和需要长周期位移准确信息的地震动研究。(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16年05期)

李军,金星,郭阳[8](2016)在《福建台网测定台湾地震震级偏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福建台网记录的台湾地区1257个地震的近震震级偏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台湾地区近震震级偏差的影响因素。在比较震级残差法和最大振幅衰减曲线法后,选用最大振幅衰减曲线法拟合得到福建台网适用于台湾地区的量规函数,并用震级残差法得到了相应的台站校正值和介质传播方向校正值。这不仅减小了近震震级的离散度,而且使闽台两地震级标度趋于一致。然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首台近震震级的校正,首台震级经过校正后可以快速测得偏差较小的近震震级,为地震预警震级的确定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秦四清,杨百存,薛雷,李培,吴晓娲[9](2016)在《地震震级修订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无仪器记录的历史地震,基于灾害信息给出的震级参数往往误差较大;即使有仪器记录以来,对某些较大地震事件,不同地震台网测定的震级值仍相差较大,这需要确定合理的地震震级值.为此,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提出了地震震级修订方法,并据此修订了全球地震目录震级参数,本文研究结果可供有关部门修订地震目录时参考.基于修订的参数,本文还讨论了全球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这一热点问题.(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孙红云[10](2016)在《非线性混合模型在地震震级—频率分布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震级-频率分布是分析地震分布情况、对其定量研究和灾害评价的重要内容。由于地震往往发生在较短的时空范围内,并且伴随着巨量能量的释放,是奇异性的地质过程,具有复杂性、非线性等性质,因此地震震级-频率分布难以用简单的幂率函数或者指数函数进行度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导了地震震级-累计频数分布的非线性混合模型:该混合模型是包含幂率函数、负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和高斯函数的五参数非线性混合模型。根据参数的不同取值,可以是简单的幂率分布、高斯分布等,也可以是相对复杂的Gamma分布、Weibull分布等,可以适用于各种复杂背景区域的地震震级-频率分布中。为了检验非线性混合模型在地震震级-频率分布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建立了全球50个地震分区完整、均一化的地震目录。地震数据来源于ISC、NEIC等地震中心,剔除重复事件。由于地震目录来自不同的研究机构,震级的表示方法不同,需要对其进行均一化,将不同震级依据各个地震分区的经验回归公式转化为矩震级。由于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对地震震级-频率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最大曲率法求取各个地震分区中使得地震目录完整的最小临界震级。将非线性混合模型应用于全球地震分区的地震目录中,与经典的地震震级-频率分布模型G-R关系式相比,混合模型在完整的震级范围内拟合都较好,很好地反映了地震震级-频率图上高震、低震阶段出现的“摆尾”、“掉头”现象。最后分析了参数b值的空间变化性及意义,b的大小对分析区域地震活动性水平和地震灾害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6-05-01)

地震震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据日本气象厅消息,当地时间6月24日上午9时11分左右,千叶县南部、东京23区、神奈川县等地发生了日本标准震度4的地震,震中在千叶县东南部近海,震源深度60千米,推定为里氏5.5级。注意到,地震发生后,关于地震震级,不同地震机构往往给出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震级论文参考文献

[1].陈祥开,麻福洋,张华美,张慧,孙佩雯.海南台网地震震级受热带气旋影响程度的初步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9

[2].陈瑜.测定地震震级不同机构缘何结果不同[N].科技日报.2019

[3].尹京苑,尹玲,孙宪坤.利用高频GPS和深度学习技术快速确定大地震震级研究初探[C].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研讨会暨地震电磁探测新技术进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8

[4].尚静.地震震级和传播距离对相干函数的影响[D].苏州科技大学.2018

[5].刘瑞丰.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2017年5月正式发布[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8

[6].李艳.新西兰地震震级为何一改再改[N].科技日报.2016

[7].Diego,Melgar,Brendan,W.Crowell,Jianghui,Geng,Richard,M.Allen,Yehuda,Bock.根据峰值地动位移标度无饱和地计算地震震级[J].世界地震译丛.2016

[8].李军,金星,郭阳.福建台网测定台湾地震震级偏差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6

[9].秦四清,杨百存,薛雷,李培,吴晓娲.地震震级修订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6

[10].孙红云.非线性混合模型在地震震级—频率分布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标签:;  ;  ;  

地震震级论文-陈祥开,麻福洋,张华美,张慧,孙佩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