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排尿中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直线平推,点揉法,初级排尿中枢,尿潴留
排尿中枢论文文献综述
初红霞,孙晓玲[1](2014)在《增强初级排尿中枢功能对拔尿管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增强初级排尿中枢功能对解除手术后病人拔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妇产科术后拔尿管后发生尿潴留的63例病人并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与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脊椎骶段直线平推法借助于增强排尿反射促进排尿,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促进排尿。观察两组病人尿潴留解除效果。结果:试验组自行排尿解除尿潴留者占93.94%(31/33),对照组有效率占70.00%(21/3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直线平推之推拿法施于骶部排尿中枢及骶部椎孔的点揉,增强排尿反射,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弛完成排尿,解除尿潴留快、行之有效,病人及家属满意度高,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护理实践与研究》期刊2014年12期)
马晓晶,于金娜,刘志顺,吴振宇,张云[2](2010)在《电针“次髎”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理。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手术后电针组16只、手术后模型组16只、正常组(假手术组)5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20Hz连续波每日1次,每次2h,共治疗14次,模型组、正常组不治疗,3组均于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结束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于末次疗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辣椒素受体VR1表达的情况。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电针组和模型组)的最大膀胱内压升高(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的最大膀胱内压亦明显降低(P<0.05),但与正常组有显着差异(P<0.05)。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的最大膀胱顺应性无明显变化(P>0.05)。疗后电针组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比模型组少,比正常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活动过度状态,可以降低骶髓排尿中枢VR1的表达,表明C纤维活动减弱,这可能是电针"次髎"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于金娜,马晓晶,刘志顺,吴振宇,张云[3](2010)在《电针“次髎”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6只、电针组16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每日1次,每次2h,共治疗14次。于治疗前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于末次治疗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骶髓排尿中枢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情况。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的最大膀胱内压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较模型组减弱(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活动过度状态,可以降低骶髓排尿中枢c-fos的表达,表明C纤维活动减弱,这可能是电针"次髎"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潘峰,李兵,李文成,韩晓敏,庞自力[4](2008)在《人工反射弧模型大鼠初级排尿中枢功能的电生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反射弧模型大鼠初级排尿中枢的电生理研究,验证体神经再生替代内脏神经后具备原有神经的控尿和排尿功能。方法建立大鼠人工反射弧模型,并设立正常对照。采用神经束路逆行追踪方法证实人工反射弧模型建立成功。采用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测定大鼠膀胱逼尿肌压力(CMG)和尿道外括约肌肌(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8-09-01)
乔梁,谭保斌,卢洪凯[5](2007)在《脑高级排尿中枢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人们虽然对下尿路的整体解剖结构、生理以及神经支配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但对脑高级中枢怎样实现排尿活动的精确调控,相比之下,仍知之甚少。但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本文来源于《潍坊医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何林生,肖传国[6](2005)在《大鼠下尿路、腰骶髓脊髓排尿中枢逆行神经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荧光金(FG)、快蓝(FB)、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神经追踪技术研究盆神经节(MPG)、尿道外括约肌(EUS)与骶髓排尿中枢之间的神经通路。方法选用正常雄性SD大鼠,盆神经节、尿道外括约肌、尿道黏膜下、膀胱逼尿肌内注射神经追踪剂组织化学反应及荧光显微镜。结果标记神经元在脊髓L6部至S1侧角(以L6多见)可见FB阳性神经元,L6脊髓前角的腹外侧部,即Onuf’s核,同时中间外侧柱(IML)、中央管周围出现FG阳性神经元。盆神经节在荧光显微镜下可发现HRP暗黑色阳性神经细胞和呈蓝色的荧光阳性神经细胞;脊髓L6部至S1灰质后联合核、中央管周围I、ML区同时出现FG、FB细胞,但未发现FG、FB的双标细胞。结论大鼠脊髓内排尿中枢主要位于脊髓L6-S1节段,主要包括支配盆神经节的PGN和支配EUS的前角神经元。灰质后联合核、中央管周围I、ML区内的亦可见少许神经元。盆神经节支配膀胱逼尿肌,是排尿反射的最后一级神经元。(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期刊2005年11期)
吴新红,肖传国[7](2005)在《大鼠脑桥排尿中枢和脊髓交感中枢之间的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大鼠排尿过程中交感神经同副交感神经协同作用的形态学基础,通过形态学方法,用生物素标记的葡聚糖胺(BDA)顺行标记从脑桥排尿中枢(PMC)投射到腰6至骶1(L6~S1)脊髓节段的神经末梢。将荧光金(FG)注入盆节逆行标记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PPNs),并且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判断该逆标的神经元是否为胆碱能性的。于L1~L2节段IML区和L6~S1节段骶副交感核(SPN)分别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麦芽凝集素结合的HRP(WGA-HRP),分别在L6~S1检测逆标神经元和L1~L2节段检测顺行标记终末。结果显示,于L1~L2节段IML区交感节前神经元所在部位注射HRP,在同侧SPN的背内侧发现有逆标神经元,且该神经元为非胆碱能神经元,其胞体显着小于PPNs(P<0.05)。BDA标记的神经末梢主要位于L6~S1节段双侧IML区,也是SPN的所在部位,并发现有些末梢和同侧逆标的HRP阳性神经元有紧密接触。SPN中电泳入WGA-HRP,发现在L1~L2节段IML区有顺标的神经末梢。上述结果提示,脑桥排尿中枢可能通过位于SPN背侧的中间神经元对L1~L2节段IML区内的交感节前神经元发挥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05年05期)
郭燕军[8](2002)在《多系统变性时脑桥排尿中枢促皮质素释放因子神经元缺失》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位于人类脑桥背侧的脑桥排尿中枢的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orticortophin releasing factor,CRF)神经元,以及在多系统变性(MSA)伴膀胱功能异常的病人中,这些CBF神经元的缺失。 作者以4例临床诊断多系统变性并经神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尸检脑标本为研究对象,4例其他尸检脑标本为对照。 对脑桥头端进行50微米连续冰冻切片,每隔7片取1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兔多克隆抗体)。用NADPH-d或同时用NADPH—d和CRF对连续切片染色,以显示脑桥被盖背外侧神经核。蓝斑神经元由其神经黑色素同其他神经元相区别。在脑桥被盖外侧、蓝斑腹侧可见到大量CRF免疫活性神经元。CRF神经元与脑桥被盖背外侧的神经核团中有NADPH-d活性的神经元混杂存在。(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期刊2002年05期)
汪司右,陈国美[9](2000)在《针刺抑制可乐定兴奋大鼠排尿中枢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针刺抑制可乐定对大鼠骶髓排尿中枢的兴奋作用。方法 大鼠行膀胱插管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插管术。在大鼠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用可乐定(Clonidine)兴奋骶髓排尿中枢造成膀胱产生尿频、排尿压增高等排尿障碍的基础上,通过持续膀胱测压观察电针对其抑制作用。结果 电针将注药后45~75min的平均膀胱收缩间隔时间从仅为单纯注药前的29.50%延长为56.64%(P<0.02);压力增高的膀胱收缩次数从单纯注药后的59次减少到3次(P<0.01);平均最大膀胱排尿压百分比值从单纯注药后的190%降低到90%(P<0.05)。结论 电针能部分抑制5μg可乐定对大鼠骶髓排尿中枢的兴奋作用,抑制作用以注药后45~75min(停针后)明显。(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2000年02期)
邓春雷[10](1988)在《针刺对延髓排尿中枢和膀胱机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针刺调整膀胱机能的作用机理,我们用压力传感装置和微电极技术,对兔在针刺时的膀胱内压变化和延髓排尿中枢神经细胞的放电反应进行了同步记录和连续观察。结果表明针刺对膀胱机能的影响和调整作用主要是通过它对胱膀排尿反射中枢的兴奋或抑制的调衡作用来实现的;不同穴位在主治功效上的差异也是由于其针刺时在中枢引起的变化不同所致。兹报告如下。实验方法实验用兔43只,其规格要求、麻醉、制动和膀胱内压记录方法同前,再开颅显露延髓,然后将其固定于脑定向仪上,使动物在清醒、麻痹和人工呼吸下进行实验。先(本文来源于《上海针灸杂志》期刊1988年02期)
排尿中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理。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手术后电针组16只、手术后模型组16只、正常组(假手术组)5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20Hz连续波每日1次,每次2h,共治疗14次,模型组、正常组不治疗,3组均于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结束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于末次疗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辣椒素受体VR1表达的情况。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电针组和模型组)的最大膀胱内压升高(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组无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的最大膀胱内压亦明显降低(P<0.05),但与正常组有显着差异(P<0.05)。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的最大膀胱顺应性无明显变化(P>0.05)。疗后电针组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比模型组少,比正常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活动过度状态,可以降低骶髓排尿中枢VR1的表达,表明C纤维活动减弱,这可能是电针"次髎"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机制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排尿中枢论文参考文献
[1].初红霞,孙晓玲.增强初级排尿中枢功能对拔尿管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
[2].马晓晶,于金娜,刘志顺,吴振宇,张云.电针“次髎”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骶髓排尿中枢VR1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3].于金娜,马晓晶,刘志顺,吴振宇,张云.电针“次髎”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0
[4].潘峰,李兵,李文成,韩晓敏,庞自力.人工反射弧模型大鼠初级排尿中枢功能的电生理研究[C].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5].乔梁,谭保斌,卢洪凯.脑高级排尿中枢的研究进展[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7
[6].何林生,肖传国.大鼠下尿路、腰骶髓脊髓排尿中枢逆行神经追踪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
[7].吴新红,肖传国.大鼠脑桥排尿中枢和脊髓交感中枢之间的形态学研究[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5
[8].郭燕军.多系统变性时脑桥排尿中枢促皮质素释放因子神经元缺失[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2
[9].汪司右,陈国美.针刺抑制可乐定兴奋大鼠排尿中枢作用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0
[10].邓春雷.针刺对延髓排尿中枢和膀胱机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