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他者镜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华人形象,他者凝视,自我镜像
他者镜像论文文献综述
袁勇麟[1](2019)在《“他者凝视”与“自我镜像”——早期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欧美华人记述》一文中研究指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强行打开,移民劳工、留学生、外交官开始主动或被动地大量涉足海外,成为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叁股动力源,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晚清欧美华人记述以使臣日记与政府委派的考察人员日记为主,另有少量私人游记及竹枝词;民国时期的欧美华人记述虽仍有许多文学性不强、政经目的明显的考察记,但也出现了大量抒写个人观感且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这些不同时期华文记述中呈现的中西文化比较与思考、华人形象想象与批评,呈现出"他者凝视"对"自我镜像"的深深影响,并使得"自我东方化"民族话语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东南学术》期刊2019年06期)
郝焕香[2](2019)在《“他者”镜像构建下的嘉兴城市形象分析——以来华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我"审视与"他者"反馈的双重视角是城市文化品格和自身形象塑造的有效方式,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以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为视角,从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打造、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层面反思嘉兴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国际品质"和对外传播中的得失,以期实现不同文化视野中的对话与互动。(本文来源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孝柱,张芳,张朋[3](2019)在《建构“他者”与想象“自我”:《报学杂志》中的欧美报业镜像》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出发,结合《报学杂志》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历史学研究方法,以《报学杂志》中涉及欧美报业的报道、研究论文为中心,呈展了欧美报业的商业化运作及专业操作理念、政府的管控与新闻法制、欧美报业与中国报业的互动与交往等欧美报业实态,再现了该刊发展迅速、报业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等欧美报业发展镜像,在建构"他者"与想象"自我"中,探寻民国新闻人对欧美发达国家报业的认知以及对自我新闻价值理念的追寻,对揭示当前新闻理论刊物的运作规律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亦对我国报业的反思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刘喜涛[4](2019)在《“他者”文献与“自我”镜像互证视角下的域外史料价值——以《燕行录》的出版与研究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王朝使臣出使归国后记录沿途及中国内地风土人情的文字被后人编辑成书出版,其中最典型的是《燕行录》。这些言行记录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及中朝关系史的重要原始档案,从中能够管窥朝鲜王朝的"中华"认同演变理路,弥补因中国史料单一的不足,促使中外史料互证。《燕行录》的出版和传播,增进了中外史料的融合,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进程,对于文化传播、国家交流、提升研究水平、增进互相了解、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出版发行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孙亚男[5](2019)在《镜像自我与符号他者:《影》的精神分析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拉康的精神分析为切入点,理性审视张艺谋新作《影》的电影美学重要面向。解读从电影的镜像自我开始,观察镜像自我被符号他者瓦解与规约的过程,通过梳理电影中蕴含的符号化过程中的多种辩证关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暴露出的有关符号他者的缺陷与匮乏。(本文来源于《今传媒》期刊2019年03期)
汪娟[6](2019)在《他者的镜像:论汉族作家笔下的少数民族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形成了一种"他者的镜像",在"他者"——汉民族文化的参照下,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书写中呈现出异域风情化与历史化的取向。在创作的具体内容方面,异域风情化既是汉族作家作为"他者"的一种文化与审美的取向,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映照;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的历史书写传达出的是一种"他者"的观感和态度,无疑影响到了作品与历史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在创作的姿态与自我意识方面,汉族作家多以旁观者的姿态书写少数民族,并显示了相当一部分汉族作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表述中内在的自我意识。作为他者的言说,汉族作家只有承认自己是他者,才能获得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活的立足点,客观地阐释他者认识到的异质文化。(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3期)
李金铮[7](2018)在《寻觅“他者”镜像下的中共革命史》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曾在《中共党史研究》上连续发表两篇理论文章,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革命史或党史为例,对传统革命史观进行反思,提出向"新革命史"转型的理念和方法(1),基本代表了笔者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期望。当然,面对如此宏大的问题,总有继续讨论和深化的空间,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做一延展性补充,希望引起同行的关注。(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谷鹏飞[8](2018)在《自我视域中的他者与他者镜像中的自我——美国《文心雕龙》翻译文本中的“经典重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由跨文化翻译改写而完成的美国《文心雕龙》流传文本,是《文心雕龙》源文本在异质文化空间中全新的"经典重构"。正是通过施友忠、宇文所安、杨国斌等美籍学者在翻译实践中对源文本所作的语境还原、副文本形式重构与中西范畴互文性比堪,《文心雕龙》翻译文本才超越本土文学的"经典"身份而实现了在美国文学语境中的"经典重构"。这种"经典重构",既是异质文学交流中"边缘文学文本"抛弃"他者"身份而努力成就"自我"的技术策略,也是"中心文学文本"俯就"边缘文学文本"来延拓并创新自我的文化宿命。(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白雪[9](2018)在《他者位置的置换——从镜像理论看《荆棘鸟》》一文中研究指出澳大利亚作家麦卡洛的《荆棘鸟》作为爱情小说,以梅吉和拉尔夫爱情为线索,穿插几代人的感情纠葛,情节婉转复杂,给读者以丰富的阅读体验。作品中主人公梅吉的爱情观通过嫁接于拉康镜像理论,拥有全新的研究视角。从传统的主题、人物、环境、文艺理论分析中剥离,用镜像、他者、无意识分析文本,带来人们不一样的阅读思路。(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孙瑜敏[10](2018)在《跨文化视阈下俄语地区的中国镜像——评《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以俄语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国家形象,就是公众对一个国家本身及其行为活动、发展成果的整体评价。新世纪以来,跨文化视阈下的国家形象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也在不遗余力地塑造和传播国家的良好形象。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行的过程中,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也无疑成了重要的战略目标。中国如何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如何提高相关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强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无疑是"一带一路"倡议(本文来源于《传媒》期刊2018年22期)
他者镜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我"审视与"他者"反馈的双重视角是城市文化品格和自身形象塑造的有效方式,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以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为视角,从城市国际语言环境的打造、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层面反思嘉兴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国际品质"和对外传播中的得失,以期实现不同文化视野中的对话与互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他者镜像论文参考文献
[1].袁勇麟.“他者凝视”与“自我镜像”——早期海外华文文学中的欧美华人记述[J].东南学术.2019
[2].郝焕香.“他者”镜像构建下的嘉兴城市形象分析——以来华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为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陈孝柱,张芳,张朋.建构“他者”与想象“自我”:《报学杂志》中的欧美报业镜像[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刘喜涛.“他者”文献与“自我”镜像互证视角下的域外史料价值——以《燕行录》的出版与研究为中心[J].出版发行研究.2019
[5].孙亚男.镜像自我与符号他者:《影》的精神分析解读[J].今传媒.2019
[6].汪娟.他者的镜像:论汉族作家笔下的少数民族书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7].李金铮.寻觅“他者”镜像下的中共革命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8
[8].谷鹏飞.自我视域中的他者与他者镜像中的自我——美国《文心雕龙》翻译文本中的“经典重构”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2018
[9].白雪.他者位置的置换——从镜像理论看《荆棘鸟》[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10].孙瑜敏.跨文化视阈下俄语地区的中国镜像——评《他者镜像:一带一路与中国形象传播——以俄语地区为例》[J].传媒.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