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部角色论文-常立颖

声部角色论文-常立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声部角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歌剧演唱,声部,角色设置

声部角色论文文献综述

常立颖[1](2019)在《浅谈歌剧演唱中的声部划分与角色设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歌剧演唱中的声部划分具有重要作用,每个声部都有各自不同的音色特征和音域范围,它是歌剧作品中划分不同年龄、身份、性格、人物角色设置的重要依据。声部划分促使作曲家创作时根据不同声部的声音特点为某一角色量身定制声部划分与角色设置,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歌剧艺术的发展。本文分别对歌剧演唱中声部划分与歌剧角色设置进行细致分析,阐述他们在歌剧演唱中的作用,并用辩证的思想研究歌剧演唱中声部划分与角色设置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9年12期)

孙静[2](2019)在《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钢琴声部的叙事性角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德语艺术歌曲(Lied)作为一种经典音乐体裁,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发展到顶峰。在"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众多艺术歌曲中,《死神与少女》这首相对短小的歌曲却拥有丰富的诗意内涵和持久的感染力。通过对这首歌曲的研读,重点阐述钢琴声部在其中所担负的叙事性角色,以期对艺术指导的演奏带来一定启示。(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媛媛[3](2019)在《高校歌剧咏叹调教学中女高音声部的角色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歌剧咏叹调的学习中,不同角色需要不同的声部来演唱,教师对学生声部的正确鉴定至关重要。在本科的声乐教学阶段,女高音声部是最为常见的,在歌剧女高音角色的塑造中,主要有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戏剧女高音叁种,在歌剧咏叹调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在自己原本声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加上技巧上的变化,找到适合该角色的音色。(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9年02期)

刘媛媛[4](2019)在《高校歌剧咏叹调教学中女中音声部的角色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歌剧咏叹调的学习中,不同角色需要不同的声部来演唱,教师对学生声部的正确鉴定至关重要。在歌剧女中音角色的塑造中,主要有花腔女中音、抒情女中音、戏剧女中音叁种。在歌剧咏叹调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在自己本来声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角色的特点加上技巧上的变化,从而找到适合该角色的音色。不同的角色需要不同的声部来演唱,只有运用与之相符合的声部,才能更好地演绎曲目,运用正确的声部演唱适合的声部曲目,是展示歌剧咏叹调内涵的根本所在。(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02期)

魏伦基[5](2011)在《威尔第歌剧中男低音声部角色的艺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威尔第歌剧中男低音声部的使用状况入手,探讨其歌剧中男低音的戏剧角色分类及形象特征,并对威尔第歌剧角色的声部分配原则进行剖析,同时对威尔第歌剧写作,尤其是男低音声部的音乐特征角度进行研究,希望对歌剧创作与音乐表演者有一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林志超[6](2009)在《浅析歌剧《唐·璜》中的男声声部与其角色的相互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莫扎特倾心于歌剧创作,他意识到了意大利正歌剧一味炫技的弊病。莫扎特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继承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在歌剧创作中尝试冲破当时森严的声乐等级制度,男声声部与角色的对应关系在其成熟期的多部经典歌剧作品中形成了新的局面,其中歌剧《唐·璜》最为典型。(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9年32期)

陶立新[7](2009)在《论威尔第晚期歌剧男中音声部角色创作的继承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以威尔第晚期的两部歌剧《奥泰罗》和《法斯塔夫》中的两个主要男中音声部角色亚戈、法斯塔夫为主要研究对象。论文以分析晚期威尔第男中音角色的唱腔和结构为切入点,探讨威尔第使音乐结构和戏剧结构取得高度统一的具体手法,进而考察威尔第在创作晚期对继承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把握。论文首先回顾威尔第以前的男中音声部角色创作的概况,初步总结了威尔第重视使用男中音声部的原因:歌剧创作的主题与立意的需要以及威尔第本人的偏好。论文以一定的篇幅分析和归纳了威尔第早、中期的男中音声部创作的成就与特点,概括和梳理了威尔第男中音声部角色创作由早期阶段的模仿、探索适当融入威尔第的个性创意,到中期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并适当借鉴前人的经验,使其创作质量不断提高,最终真正确立威尔第本人的艺术地位,并形成独具威尔第特色的音乐风格和特点的历史进程。论文重点讨论了在威尔第的歌剧创作进入晚期以后,在受到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本国创作潮流影响的情况下,威尔第男中音声部角色的创作手法上若干重大的革新以及对传统的借鉴和吸收。一、坚持意大利歌剧重视人声的传统,但男中音角色在戏剧发展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男中音角色成为统领戏剧发展的核心。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性格心理更为复杂多面。戏剧的焦点不再拘泥于具体事件的展示,而着眼于对亚戈、法斯塔夫角色的塑造和人性、心理的展现。戏剧动作的发展和人物个性的展示基本以男中音角色核心。二、坚持意大利歌剧的传统程式,独唱、重唱、合唱等基本手法得以延留,但声乐旋律逐步淡化原先的歌唱性强、结构工整、对称的特点,转一长短不一的咏叙性的自由句式占主导地位,从而使得男中音的旋律更接近剧词本身的语义、语音和语势。在男中音的旋律中,歌唱和叙述自由转换的咏叙调占据主要地位,辅以少量的纯宣叙调和咏叹调,利于灵活有效地表现男中音角色的心理活动展开戏剧动作。叁、人声与乐队关系处理上的继承与创新。乐队的表现力和作用的加强与人声的戏剧表现作用相辅相成。乐队摆脱了早期仅仅服务于人声的陪衬的状况,而具有了独立的表现功能和戏剧作用。同时,人声的地位没有被削弱。连贯流畅的乐队作为基本的依托和骨架承载着形态细碎化、微型化、自由化的男中音旋律,使得人声与乐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歌剧的音乐结构与戏剧的发展的结构更加吻合、同步。主导动机、半音化的和声得到了运用,但停留于渲染色彩丰富效果而不具有结构的意义。四、男中音声部角色参与的音乐戏剧模式上的继承与创新。音乐戏剧结构的拓展分为横向与纵向两种模式。横向方面,从中期开始,威尔第就开始不断探索、采用各种拓展结构规模的方案,把小的分曲单位连缀成较大规模的结构,采用侵入终止、临时转调,通过主导音型或动机的贯穿,将零散的材料拼贴成统一的结构等手段加强不同音乐戏剧线索之间的衔接,从而加强音乐的连续性。侵入终止、临时转调是晚期拓展横向结构规模的主要方法。在纵向结构上,由于乐队水平和表现力的提高,人声结构自在性的弱化,承载音乐结构的主体由人声转移到乐队,乐队的连续进行和延展打破了以声乐分曲为单位结构的音乐结构模式。人声和乐队的关系由早期的乐队服务于人声的单维线性结构发展到中期的人声以乐队互为平的二维平行结构(以parlante最为常见。意为“说唱”,详见正文注释13)。进入晚期以后,威尔第丰富和发展了concertato(意为“交唱”,详见正文注释14)的结构程式,使得乐队与人声借助古老的concertato结构样式进行复杂的交织、迭置,最后发展成为多维、复合的音乐结构。因此,在威尔第晚期的男中音声部角色创作中呈现出叁种音乐戏剧模式并存的局面。亚戈、法斯塔夫、福德等的角色塑造基本采用二维平行结构和多维复合结构为主,少量辅以传统的单维线性结构为主的模式相结合的模式。叁种结构模式的并存,不仅体现了威尔第晚期男中音声部角色创作中在音乐戏剧结构模式上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也使得男中音和其他声部旋律获得了更大的表现空间和结构自由,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织体和结构样式,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戏剧容量,提高了戏剧表现的效率。五、主题再现等传统表现手法在晚期威尔第男中音声部角色创作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戏剧意义。既有传统主题的前后呼应,也有短小的节奏主导动机的贯穿。调性、配器等传统的手法也被赋予了新的指代意义。音乐的表现手法由早、中期的粗略表现发展成为晚期的微型化、精确化、多元化(如乐队中颤音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戏剧意义。论文最后了得出了结论:威尔第男中音声部角色的创作,在始终坚持意大利歌剧的传统程式和人声为主体的传统的同时,他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戏剧本身的需要,加强乐队的表现力,改良男中音的声乐语汇,拓展横向的结构规模,建立了人声与乐队纵向的多维、复合的组合样式。音乐戏剧表现的手段由人声扩展到人声及调性、节奏、配器等多个层面,实现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高度统一。总之,威尔第晚期的男中音声部角色是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创意,博伊托的天才剧本和威尔第伟大的戏剧感觉和音乐才华的最优组合。威尔第把男中音声部角色的创作与他的歌剧整体的艺术质量一同推向了巅峰。威尔第不仅以男中音声部角色的创作提升了歌剧创作的成就,也提升了男中音角色的地位。威尔第晚期的男中音角色无论是声音技术、音乐表现还是舞台表现都是最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经典角色。亚戈是最伟大的戏剧男中音角色,而法斯塔夫则是最伟大的喜剧男中音角色。(本文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期刊2009-06-30)

声部角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语艺术歌曲(Lied)作为一种经典音乐体裁,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发展到顶峰。在"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众多艺术歌曲中,《死神与少女》这首相对短小的歌曲却拥有丰富的诗意内涵和持久的感染力。通过对这首歌曲的研读,重点阐述钢琴声部在其中所担负的叙事性角色,以期对艺术指导的演奏带来一定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声部角色论文参考文献

[1].常立颖.浅谈歌剧演唱中的声部划分与角色设置[J].参花(下).2019

[2].孙静.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钢琴声部的叙事性角色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刘媛媛.高校歌剧咏叹调教学中女高音声部的角色塑造[J].黄河之声.2019

[4].刘媛媛.高校歌剧咏叹调教学中女中音声部的角色塑造[J].北方音乐.2019

[5].魏伦基.威尔第歌剧中男低音声部角色的艺术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

[6].林志超.浅析歌剧《唐·璜》中的男声声部与其角色的相互关系[J].文教资料.2009

[7].陶立新.论威尔第晚期歌剧男中音声部角色创作的继承与创新[D].上海音乐学院.2009

标签:;  ;  ;  

声部角色论文-常立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