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研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研究方法,研究生课程,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社会研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春霞[1](2019)在《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整合模式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社会研究方法》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双重特点,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下,难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导向法极其适合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文章对这两种教学法进行了理论介绍和比较,并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整合模式,将它们分阶段地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详尽地描述了这两种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设计,最后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24期)
武琪[2](2019)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科学研究的大数据方法是实证主义方法在大数据时代发展进步的产物,大数据平台与大数据技术的易用性也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关注的内容。本文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大数据方法的主要内容、社会科学研究的大数据方法的积极作用、影响因素及相关的优化对策进行了探究。(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09期)
赵锦山[3](2019)在《项目导向法在社会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阐述项目导向法在社会研究方法系列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引入项目教学法,能够有效整合社会研究方法系列课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全面参与项目、学生有限参与项目以及部分学生参与项目等多种方式,但要注意合理优化设置课程、适当改革考核方式以及提高教师自身技能。(本文来源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栾文敬,华若昕[4](2019)在《实践型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以H高校《社会研究方法》研究生课程为例,对实践型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高校实践型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叁个方面,但是由于高校教学理念、教学管理、经验不足等原因,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支持经费不足以及缺乏有效的考核体系等问题。提出加强教师对实践型教学的重视、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并增加实践型教学经费投入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01期)
陈洪波[5](2018)在《体验式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应用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研究方法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有必要引入体验式教学逻辑。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作为学习的重要途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及团队合作,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设计中,可实施团队合作学习与研究、情境模拟等具体策略。现有的高校管理制度、大班教学及社会实践的成本等因素制约了该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针对这些制约因素,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是推进体验式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8年24期)
汪磊,汪霞,胡承宁[6](2018)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多维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发现公共问题、探究社会规律的有效工具,社会研究方法在为大学生科学认识社会现象,切实提升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现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社会研究方法》必须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多维思考,提升《社会研究方法》的教改质量。本文从课程衔接、教学信息、学生参与、问题意识等不同维度分析了传统《社会研究方法》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教改项目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教育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6期)
赵婷[7](2018)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研究方法"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来说,是核心必修课,本文从"早、活、用、新"四个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改革探索,旨在通过合理安排开课时间、改革理论课教学方式、重视应用式实践教学和"互联网+传统"混合式教学的多点切人,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科研素养及专业认知。(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研究(中旬刊)》期刊2018年11期)
王晴锋[8](2018)在《戈夫曼社会研究方法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欧文·戈夫曼是二战后重要的西方社会学家。戈夫曼未系统性地阐述方法论并采用非常规性资料搜集方法和分析技术,因此常被人误以为他不重视方法。戈夫曼质疑传统的社会研究方法,将自身视为面对面互动领域的探索者。戈夫曼的社会研究方法可分为四种类型,即传统的民族志田野研究、系统性的参与观察、非系统性的自然主义式观察和文献研究。而他的资料分析技术则包括重新分类与命名、逆向论证、比较法与复调论证等,它们共同展现了戈夫曼的思维特质,诸如类型化、从无序和反常反观有序和正常以及"纳须弥于芥子"的认知哲学。通过这一整套颇具特色的资料搜集方法与分析技术,戈夫曼系统地探讨了微观互动领域,并阐释互动秩序是何以可能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期刊2018年03期)
汪磊,汪霞[9](2018)在《多维能力提升视角下《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一流学科重在提升学生的多维能力。《社会研究方法》具有本体性、工具性和主体性等特征,对提升学生多维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紧扣《社会研究方法》的课程属性,结合贵州大学教改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提出从逻辑分析能力、上机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四个方面构建学生多维能力提升体系,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期刊2018年09期)
舒讯[10](2018)在《《社会系统复杂性与社会研究方法——跨层次的社会方法论研究》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山大学王志康教授新作《社会系统复杂性与社会研究方法——跨层次的社会方法论研究》于2017年12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揭示社会系统复杂性和社会研究方法困境,探索社会科学新方法论的社会科学哲学着作。该书突出介绍、论述了现代复杂性科学的主要思想和方法及其对社会研究产生的重要作用和影响;阐明了社(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研究》期刊2018年08期)
社会研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科学研究的大数据方法是实证主义方法在大数据时代发展进步的产物,大数据平台与大数据技术的易用性也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关注的内容。本文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大数据方法的主要内容、社会科学研究的大数据方法的积极作用、影响因素及相关的优化对策进行了探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1].周春霞.基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整合模式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社会研究方法》为例[J].高教学刊.2019
[2].武琪.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现状[J].南方农机.2019
[3].赵锦山.项目导向法在社会研究方法系列课程中的应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4].栾文敬,华若昕.实践型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9
[5].陈洪波.体验式教学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
[6].汪磊,汪霞,胡承宁.《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多维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8
[7].赵婷.“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
[8].王晴锋.戈夫曼社会研究方法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
[9].汪磊,汪霞.多维能力提升视角下《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
[10].舒讯.《社会系统复杂性与社会研究方法——跨层次的社会方法论研究》出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