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菌直径论文-王恒秋,刘雨峰,王双,胡志方

抑菌直径论文-王恒秋,刘雨峰,王双,胡志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抑菌直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快速,K-B法,细菌,抑菌环

抑菌直径论文文献综述

王恒秋,刘雨峰,王双,胡志方[1](2014)在《快速K-B法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抑菌环直径改变规律及对判断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快速K-B法细菌药物敏感试验(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AST)抑菌环直径改变的规律以及对判断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分离自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菌株865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9株,其他葡萄球菌218株,大肠埃希菌139株,其他肠杆菌302株,铜绿假单胞菌26株,其他非发酵菌71株。采用快速K-B法进行AST,菌株的菌龄分别为≤48 h,72 h,96 h及≥120 h,于进行AST后2 h,2.5 h,3 h,3.5 h和4 h测量抑菌环改变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类细菌的抑菌环直径改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菌龄的不同菌种抑菌环直径改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同菌种不同菌龄的菌株抑菌环直径改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菌种相同观测时间的抑菌环直径改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一菌种不同观测时间的抑菌环直径改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菌种的抑菌环直径改变率在相同观测时间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同一菌种的抑菌环直径改变率在各观测时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细菌抑菌环直径的改变率与菌种无关,与菌龄相关,抑菌环直径改变对AST判断结果基本无影响。(本文来源于《实用检验医师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蒋利君[2](2012)在《抑菌圈直径测量的人员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定期进行抑菌圈直径测量的人员比对,保证药敏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判断不同人员测量抑菌圈直径的结果有无显着性差异,若有差异则再以卡方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实验室6位工作人员抑菌圈直径测量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抑菌圈直径测量的人员比对是控制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质量的环节之一,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是保证药敏检测结果一致性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本文来源于《应用预防医学》期刊2012年01期)

赵建萍,黄金伟,陈丽珠,李爱芳,黄建胜[3](2010)在《亚胺培南对肺炎克雷伯菌抑菌圈直径与KPC型碳青霉烯酶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亚胺培南抑菌圈直径大小与KPC型碳青霉烯酶(Carbapenemase KPC)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利用ESBLs确认试验对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测,并分为ESBLs阳性组与ESBLs阴性组,K-B法检测亚胺培南对所有菌抑菌圈直径,PCR方法检测所有菌KPC。结果:亚胺培南对81株肺炎克雷伯菌ESBLs阳性组抑菌圈直径27.92±0.18 cm,统计学方法推论95%抑菌圈范围27.10~28.48 cm;ESBLs阴性组101株抑菌圈直径28.28±0.11 cm,统计学方法推论95%抑菌圈范围27.40~28.86 cm,2组抑菌环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株ESBLs阳性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 cm和19.5 cm,同时检测到KPC。结论:亚胺培南对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抑菌圈直径小于或等于20 cm,该菌检测到KPC型碳青霉烯酶可能是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李欣华,黄金伟,黄建胜,李国雄,王晓光[4](2009)在《亚胺培南对肺炎克雷伯菌抑菌圈直径与KPC型碳青霉烯酶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亚胺培南抑菌圈直径大小与KPC型碳青霉烯酶存在的相关性。方法利用ESBLs确认试验对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测,并分为ESBLs阳性组与ESBLs阴性组,K-B法检测亚胺培南对所有菌抑菌圈直径,PCR方法检测所有菌KPC。结果亚胺培南对81株(本文来源于《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09-09-01)

华春珍,李珊,徐立群,龚海燕,毛淑炯[5](2005)在《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对金葡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纸片扩散法抑菌圈直径和E-test法最低抑菌浓度间的关系。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用E-test法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 IC)。结果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85.0%和86.5%,中介率分别为2.3%和3.0%,耐药率分别是12.7%和10.5%,个别经K irby-Bauer法判定的中介株或耐药株经E-test法M IC证实为敏感或中介株;所有的菌株都对万古霉素的敏感,其中抑菌圈直径≥15 mm的菌株占91.7%。结论用K irby-Bauer法和E-test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苯唑西林的敏感性,其药敏结果基本一致,但纸片扩散法结果处折点值附近或万古霉素对菌株的抑菌圈低于超出敏感值下限时,应测量相应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闫东辉,张淑兰,许淑珍,李志安[6](2001)在《应用6种M-H培养基测试磺胺类药物抑菌圈直径的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 6种 M- H培养基进行比较 ,选择测试磺胺类药物的最佳 Mueller- Hinton(M- H)培养基。方法按照 NCCL S的要求 ,采用纸片扩散法 ,在 6种 M- H培养基上用 3株标准菌株 :粪肠球菌 (ATCC2 92 12 ) ,大肠埃希菌 (ATCC2 5 92 2 )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 5 92 3)对 (SMZco)分别进行 5 0次测定。用 10株测试菌株在 6种 M- H培养基上对 SMZco分别进行 10次测定。结果美国 Difco公司和英国 Oxoid公司的 M- H培养基在用粪肠球菌ATCC2 92 12测试 SMZco抑菌圈直径时 ,5 0次抑菌圈直径测定值均大于 2 0 m m,其他四种 M- H培养基的测定值都小于 2 0 mm。用大肠埃希菌 (ATCC2 5 92 2 )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 5 92 3)测试 SMZco抑菌圈直径时 ,6种 M-H培养基的全部测定值都在 NCCL S规定的范围内。 10株测试菌株对 SMZco的抑菌圈直径测定 ,除 Difco公司和Oxoid公司 M- H培养基外 ,其他 4种 M- H培养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双环现象。结论 Difco公司和 Oxoid公司 M-H培养基合格 ,其他 4种均不符合要求(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检验杂志》期刊2001年03期)

王雨仙,张绍先,冀洪福[7](1992)在《抑菌圈直径测量的微机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笔者设计的一种用微型计算机与测量仪器和接口电路组成的半自动测量系统来完成测量抑菌圈直径的新方法.此法具有测量精度高、操作方便、造价低廉并能自动进行数据处理等优点.(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2年01期)

抑菌直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定期进行抑菌圈直径测量的人员比对,保证药敏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方差分析判断不同人员测量抑菌圈直径的结果有无显着性差异,若有差异则再以卡方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实验室6位工作人员抑菌圈直径测量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抑菌圈直径测量的人员比对是控制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质量的环节之一,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是保证药敏检测结果一致性和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抑菌直径论文参考文献

[1].王恒秋,刘雨峰,王双,胡志方.快速K-B法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抑菌环直径改变规律及对判断结果的影响[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4

[2].蒋利君.抑菌圈直径测量的人员比对[J].应用预防医学.2012

[3].赵建萍,黄金伟,陈丽珠,李爱芳,黄建胜.亚胺培南对肺炎克雷伯菌抑菌圈直径与KPC型碳青霉烯酶检测[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

[4].李欣华,黄金伟,黄建胜,李国雄,王晓光.亚胺培南对肺炎克雷伯菌抑菌圈直径与KPC型碳青霉烯酶检测[C].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及医学病毒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9

[5].华春珍,李珊,徐立群,龚海燕,毛淑炯.苯唑西林和万古霉素对金葡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的关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6].闫东辉,张淑兰,许淑珍,李志安.应用6种M-H培养基测试磺胺类药物抑菌圈直径的结果分析[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1

[7].王雨仙,张绍先,冀洪福.抑菌圈直径测量的微机方法[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

标签:;  ;  ;  ;  

抑菌直径论文-王恒秋,刘雨峰,王双,胡志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