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束镜论文-刘凤娥,付秀华,潘永刚,张静,王晓娟

分束镜论文-刘凤娥,付秀华,潘永刚,张静,王晓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束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薄膜,激光分束镜,离子辅助沉积,牢固度

分束镜论文文献综述

刘凤娥,付秀华,潘永刚,张静,王晓娟[1](2013)在《10.6μm激光分束镜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激光分束镜的使用要求,着重介绍了10.6μm处1∶1分光且误差不超过±5%薄膜的研究与制备工艺。根据膜系设计基本理论,分别选取Ge和ZnS作为高、低折射率材料,借助膜系设计软件设计满足要求的膜层,并采用电子枪离子辅助沉积系统进行制备。通过优化镀膜工艺参数,在ZnS基底上制备了10.6μm处(透过率/反射率=49.5∶50.5)满足使用要求的薄膜,膜层具有较好的光学性能,其抗激光损伤、牢固度等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韩金,张锦龙,程鑫彬,王占山[2](2012)在《基于等效层法分析对称性倍频分束镜的半波孔》一文中研究指出半波孔问题严重影响了倍频分束镜在高功率激光系统中的应用。为研究半波孔的产生机理,分别模拟了由高、低折射率膜层厚度失配和膜料色散失配引起的1/4波长对称规整膜系的半波孔。基于等效层理论,在Matlab平台上计算膜系的等效折射率E,绘出其对应的反射率极值包络曲线。通过研究对称膜系的等效折射率、反射率光谱和反射率包络之间的关系,从原理上分析了半波孔的大小、位置和变化趋势等特点。结果表明,膜层的厚度失配使对称膜系的等效折射率在光谱半波处产生截止带。膜层数越多,膜层厚度和膜料色散的失配越严重,则倍频分束镜的半波孔越深。(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王庆,吴福全,郝殿中,齐瑞云,吴闻迪[3](2010)在《应力对薄膜偏振分束镜性能的影响及改进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应力对薄膜偏振分束镜性能的影响和减少应力的方法,通过在镀制分光膜之前预镀Al_2O_3过渡层,镀制过程中提高真空度、升高基底温度、减慢薄膜沉积速率,以及封装过程中采用光学光敏胶紫外光照射快速凝固法来减少薄膜应力。利用CCD采集了工艺改进前后薄膜偏振分束镜反射光和透射光的光斑图像,利用消光比测试系统测量了工艺改进前后薄膜偏振分束镜反射光和透射光的消光比。结果表明,改进工艺后反射光和透射光的光斑能量更加集中,散斑现象变小;反射光和透射光的消光比特性明显提高。由此可见,通过改进镀制工艺和封装工艺可以使薄膜偏振分束镜的指标达到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0年05期)

齐瑞云,吴福全,王庆,郝殿中,吴闻迪[4](2010)在《对称膜系偏光分束镜特征参量的入射角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入射角对对称膜系薄膜偏光分束镜性能的影响,从等效膜层理论和截止带理论出发,采用图像法分析了分光光谱带宽和透过率随入射角的变化趋势和原因。利用UV3101-PC分光光度计测量了(LHL)^N膜系偏光分束镜在不同入射角下的透射分光光谱,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结果表明,分光光谱带宽和入射角存在直接联系,分光光谱带宽随入射角的增大先变宽后变窄,存在一个带宽最大值,以带宽最大值对应的入射角为基点,减小入射角时,分光光谱带宽向长波段漂移并且出现凹陷;增大入射角时,分光光谱向短波段漂移。这些结果对优化对称膜系薄膜偏光分束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0年05期)

齐瑞云,吴福全,王庆,郝殿中,吴闻迪[5](2010)在《大视场角1/4对称膜系偏光分束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增大薄膜偏光分束镜(PBS)的视场角,从对称膜系等效折射率公式和截止带理论出发,设计了对称膜系结构的大视场角PBS。利用电子枪蒸镀法制备了低高低折射率(LHL)膜系结构的PBS,利用UV3101-PC分光光度计测量了PBS在不同入射角下的透射分光光谱,通过消光比测试系统测量了PBS反射光和透射光的消光比。结果表明,偏光分光光谱随入射角变化不明显,在视场角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消光比(10-3量级),实验结果与理论设计一致。由此可见,利用周期性对称膜系设计大视场角薄膜PBS是完全可行的,为研制大视场角薄膜PBS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0年08期)

王庆,吴福全,郝殿中,齐瑞云,吴闻迪[6](2010)在《基于等效膜层理论的1/4规整膜系薄膜偏光分束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设计制作1/4规整膜系的高性能薄膜偏光分束镜,根据叁层对称膜系结构的等效膜层理论和截止带理论,设计了两种对称膜系结构的偏光分束镜。利用TFCalc薄膜软件对两种膜系结构偏光分束镜的分光光谱特性进行了模拟。利用电子枪蒸镀法分别制备了两种膜系结构的偏光分束镜(580~780 nm),并利用分光光度计和搭建的消光比测试系统,对两种膜系结构偏光分束镜的透射率和消光比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两种膜系结构的偏光分束镜在设计分光光谱范围内透射率可以达到90%以上,消光比优于3×10-3,与理论设计吻合得很好。(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邓红艳[7](2009)在《偏光分束镜分束角的光谱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束角是偏光分束镜最重要的技术参量。本文利用Origin软件对偏光分束镜分束角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偏光分束镜的分束角随着波长的增大均呈减小的趋势,并且在紫外光区,分束角受波长的影响远大于近红外光区;棱镜结构角越大,入射光波长越短,其分束角的对称性越差。(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李华,李国华,张绪俊[8](2008)在《90°偏光分束镜光强分束比的入射角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He-Ne激光斜入射90°偏光分束棱镜时光强分束比随入射角度的变化关系,推导出光强分束比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实验验证,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理论值和实验值是一致的,并对误差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李华,李强[9](2006)在《偏光分束镜分束角的不对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渥拉斯顿分束角的不对称性,指出通过调整胶合介质层的均匀性可消除可调分束镜分束角的不对称性。(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张众,王占山,王洪昌,王风丽,吴文娟[10](2006)在《13.9nm马赫贞德干涉仪用软X射线分束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13.9 nm马赫贞德干涉仪用软X射线分束镜的设计、制备与性能检测。基于分束镜反射率和透过率乘积最大的评价标准,设计了13.9 nm软X射线激光干涉实验用多层膜分束镜。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有效面积为10 mm×10 mm、厚度为100 nm的Si3N4基底上镀制了Mo/Si多层膜,制成了多层膜分束镜。利用X射线掠入射衍射的方法测量了Mo/Si多层膜的周期。用扩束He-Ne激光束进行的投影成像方法定性分析了分束镜的面形精度,利用光学轮廓仪完成了分束镜面形精确测量。利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测量了分束镜反射率和透射率,在13.9 nm处,分束镜反射率和透过率乘积达4%。使用多层膜分束镜构建了软X射线马赫贞德干涉仪,并应用于13.9 nm软X射线激光干涉实验中,获得了清晰的含有C8H8等离子体电子密度信息的动态干涉条纹。(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6年05期)

分束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半波孔问题严重影响了倍频分束镜在高功率激光系统中的应用。为研究半波孔的产生机理,分别模拟了由高、低折射率膜层厚度失配和膜料色散失配引起的1/4波长对称规整膜系的半波孔。基于等效层理论,在Matlab平台上计算膜系的等效折射率E,绘出其对应的反射率极值包络曲线。通过研究对称膜系的等效折射率、反射率光谱和反射率包络之间的关系,从原理上分析了半波孔的大小、位置和变化趋势等特点。结果表明,膜层的厚度失配使对称膜系的等效折射率在光谱半波处产生截止带。膜层数越多,膜层厚度和膜料色散的失配越严重,则倍频分束镜的半波孔越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束镜论文参考文献

[1].刘凤娥,付秀华,潘永刚,张静,王晓娟.10.6μm激光分束镜的研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韩金,张锦龙,程鑫彬,王占山.基于等效层法分析对称性倍频分束镜的半波孔[J].光学学报.2012

[3].王庆,吴福全,郝殿中,齐瑞云,吴闻迪.应力对薄膜偏振分束镜性能的影响及改进工艺[J].激光技术.2010

[4].齐瑞云,吴福全,王庆,郝殿中,吴闻迪.对称膜系偏光分束镜特征参量的入射角效应[J].激光技术.2010

[5].齐瑞云,吴福全,王庆,郝殿中,吴闻迪.大视场角1/4对称膜系偏光分束镜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2010

[6].王庆,吴福全,郝殿中,齐瑞云,吴闻迪.基于等效膜层理论的1/4规整膜系薄膜偏光分束镜[J].光学学报.2010

[7].邓红艳.偏光分束镜分束角的光谱特性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9

[8].李华,李国华,张绪俊.90°偏光分束镜光强分束比的入射角效应[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9].李华,李强.偏光分束镜分束角的不对称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10].张众,王占山,王洪昌,王风丽,吴文娟.13.9nm马赫贞德干涉仪用软X射线分束镜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

标签:;  ;  ;  ;  

分束镜论文-刘凤娥,付秀华,潘永刚,张静,王晓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