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621000
摘要:实验教学是贯彻化学学科的重要教学方式,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研究综合能力均有积极作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特点来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式。鉴于此,本文就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教学创新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趣味实验应用
新课改要求,不同阶段、不同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就是如此,应该积极创新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高中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才会产生内在学习动力,因此,化学教师可以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
一、设计化学趣味实验应遵循的原则
1.个性化原则。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两种不同的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获得知识能力。教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原则,是在具体任务背景下,可以适当放宽实验步骤,让学生根据需求设计实验的步骤,从而起到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作用。趣味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学生运用不同的实验素材却得出了一样的实验结果,这是对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高中化学课堂应用趣味实验的途径
1.创设良好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果任课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将实验教学趣味化,并且以此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化学教师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可以由化学实验演示自然地过渡到知识讲解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实验教学“铁盐和亚铁盐”中,教师可以用一个小实验“茶水变色”进行课堂导入:首先准备一本泡好的茶叶水,可以让学生观察茶水的颜色。然后将这杯水倒入烧杯中,这是浅棕色的茶水颜色变深;再将烧杯中的茶水倒入另一个烧杯中,颜色又变会了浅棕。此时,学生们都非常好奇,有浓烈的探究欲望,希望快速解密“茶水变色”。这个有趣的小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铁盐和亚铁盐”的兴趣,使学生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学习态度进入到课堂教学中,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力支持。在教学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揭开茶水变色的原理,可以起到总结教学知识、梳理知识结构的目的。
2.针对教学重点,拓展学生思维。课堂教学就是教与学进行互动的过程。高中化学教师在讲解重难点知识时,如果能够在合适的时机引入趣味实验,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以更多的精力倾注到课堂学习中。趣味化学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情景生动和视觉刺激强烈的特点,能够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深刻印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进行适当地指导,就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3.培养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视野。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很多化学实验是由教师操作完成的,学生不能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及结果。化学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设计趣味性实验,为学生创建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对化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能力,从而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为了配合“基本营养物质”这一章节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利于课余时间完成自制营养品的家庭小实验。在学习“生命的基础——蛋白质”一节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于课余时间做检测蛋白质化学性质的小实验,让学生自主翻阅资料,根据实际需要制作简易的实验仪器,也可利用学校班级现有的化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动手做趣味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让他们在探索事物的化学性质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思维、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可持续的科学精神。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将实验教学趣味化,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不能过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做指导,在课堂上盲目引进与教学无关的知识信息,将会影响到教学任务,使得学生无法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趣味实验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要求授课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吃透教材,能够合理使用趣味化学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苏晓趣味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2,(03):75-76。
[2]翁宗军高中化学趣味实验设计探索[J].经贸实践,2018,(01):310。
[3]刘腊梅何建英李明雪中学趣味化学组织形式及素材选取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7,45,(05):134-13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