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家园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园感,商品房社区,景观营造,景观标准化
家园感论文文献综述
叶原源,刘玉亭[1](2019)在《以家园感培育为核心的商品房社区景观营造——景观标准化之思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区景观是现代人居生活的重要载体,亦是社区生活的滋养品。当前,商品房社区已成为城市主要的居住形态,其社区景观也呈现相应的属性与特征。在永续发展的语境下,家园感是人居环境发展与进步最深刻的内核需求;而住宅产业化背景下,标准化将成为一种主导的设计、管理与开发建造模式,并对社区景观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文章梳理解析了商品房社区景观的特征与现存问题,结合相关的案例研究,建构以家园感培育为核心的景观标准化路径模型,探讨景观标准化该如何"转向",以满足现代人居的根本需求。(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9年01期)
闫春平,陈海鹰[2](2018)在《乡村旅游视域下“游客家园感”概念初步建构——基于海口市龙鳞村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家园感"这一美学概念引入旅游研究中,以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海口市龙鳞村的案例,在乡村旅游语境下,探寻游客家园感的形成背景、形成机制及本质属性,从而对"游客家园感"这一概念进行初步建构。"游客家园感"可初步定义为,一种在现代性结构化社会背景下,游客对自身生活现状反思的情感产物和心理诉求,同时通过与乡村旅游情境的互动体验,衍变出的具有实有性、亲和性、本土性、深沉性以及延续性的主观感受。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家园感"的概念内涵,并为实践中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等提供借鉴依据。(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20期)
丁亚玲,张倩[3](2018)在《环境美学背景下家园感的建构——兼评姜诗散文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国外影视剧的播放渠道与展示平台得以极大扩展——这大大带动了影视剧字幕翻译领域的发展进步。当下,英语国家(英国、美国等)的众多影视剧、情景喜剧等引入中国,而与之相应的字幕翻译也逐渐成为传播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基于文化交流的角度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英语国家情景喜剧中的幽默语的字幕翻译进行探析,总结其翻译策略与转换技巧,显然于影视文艺的跨文化交流不无裨益。(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蔡亚晓[4](2015)在《充满家园感与归属感的住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江金色黎明二期室外景观工程位于杭州城东新城开发区德胜路与同协路交叉路口,是杭州经济发展较快的一块区域,由香港贝尔高林设计,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施工,总面积约4.1万平方米。 “作为滨江集团的中高端住宅项目,这里的住宅楼采用全铝板幕墙,(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15-12-24)
张雷平[5](2014)在《空间体验引领人类的家园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建筑建造方式和设计观从石器时代到今天,发生过多次转变,每一个时期的特点都与当时的科技、自然、宗教、社会背景和哲学观念密不可分。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对世界的深入了解,人类发明了许多实用、先进的产品,同时也失去了美好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城市建筑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万马齐喑,死气沉沉”的无奈现状。这种现状的造成可以从哲学范畴上进行概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使得建筑缺少情感,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也缺少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创造场所的能力,这种建筑直接导致空间使用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缺少家园感,而家园感的寻求,正是通过对建筑设计概念的把握来实现,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将重点放在“空间体验”上。空间体验是只属于个体的感受,对这种感受的感知无法由他人来替代,更无法代替他人去完成。空间使用者在空间中的情感状态以及受空间环境影响而生成的行动构成了空间体验的整个过程。本文希望通过对空间体验,尤其是建筑空间体验的分析和论述提倡一种注重空间体验的设计方式,并希望因此找到解决目前空间体验困境的道路,找到人类生活中最需要的家园感。(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王晓燕,李新亮[6](2014)在《构建生态城市的家园感——以承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城市的建设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宗旨,关注人类在环境中所具有的家园感是承德作为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山水城市所具有的前景,因而结合承德本身优势,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协调绿色空间与人口密度之间的矛盾以及促进城市建设的审美性与功能性的统一,是承德构建生态城市的家园感的基本途径。(本文来源于《环境与生活》期刊2014年06期)
杨丽萍[7](2014)在《让城市有幸福感国际范人情味家园感》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特区报讯( 杨丽萍)“深圳!加油!”昨天下午,市精神文明表彰暨创建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召开,市委书记王荣在作动员讲话时强调,要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让深圳更有幸福感、国际范、人情味、家园感,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文明发展之路,让深圳成为文明城(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4-04-23)
钟年[8](2013)在《家园感丧失之殇》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这些年面临过很多问题,但我以为,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人正在丧失家园感中国人的幸福和美国人的幸福有什么差别?西方人的需求从马斯诺理论可以看到,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严、自我实现,是由下往上,金字塔似的需求,几乎都是自我的心灵诉求。相对于西方心理学更多从个体角度讨论幸福,中国心理学或许可以超越自我与他人的对立,将个人与天下结合起来,探寻他人取向、群体取向的自我实现之境。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也是中国人的幸福之道。(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周刊》期刊2013年09期)
徐义强[9](2013)在《商品化、家园感与人口流动——哈尼族村寨农民工流动与社会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以哈尼族为代表的边疆少数民族出现规律性的人口流动,概括为"节日性候鸟迁徙"现象,并分析了哈尼族在人口流动增强情况下的文化变迁及其影响。研究认为,农民工的大量流动给曾经安宁的民族村寨带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包括留守老人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问题、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哈尼梯田无人耕作、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濒危等。(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程磊[10](2013)在《羁旅山水与家园体验——论羁旅行役诗中家园感呈现的意象形态研究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园意识是士人羁旅行役的核心文化精神,体味和建构精神家园是乐感文化中消解悲剧意识、安顿漂泊生命的重要文化动因。家园感是虚灵的心理体验,常凭借特定的山水意象而物化呈现,并形成士人羁旅山水的诗歌传统。羁旅山水一方面具象化了士人的价值困境,加剧着生命的漂泊感,一方面也使诗人在审美体验中与自然宇宙亲和合一而获得生命的安顿。通过情境化、境界化的山水在现实可把握的客观空间中寻找家园感,体现了中国山水审美文化中特殊的宇宙情怀,这与以佳人意象呈现家园感是不同的。(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家园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家园感"这一美学概念引入旅游研究中,以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海口市龙鳞村的案例,在乡村旅游语境下,探寻游客家园感的形成背景、形成机制及本质属性,从而对"游客家园感"这一概念进行初步建构。"游客家园感"可初步定义为,一种在现代性结构化社会背景下,游客对自身生活现状反思的情感产物和心理诉求,同时通过与乡村旅游情境的互动体验,衍变出的具有实有性、亲和性、本土性、深沉性以及延续性的主观感受。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家园感"的概念内涵,并为实践中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服务升级等提供借鉴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家园感论文参考文献
[1].叶原源,刘玉亭.以家园感培育为核心的商品房社区景观营造——景观标准化之思辨[J].住区.2019
[2].闫春平,陈海鹰.乡村旅游视域下“游客家园感”概念初步建构——基于海口市龙鳞村的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
[3].丁亚玲,张倩.环境美学背景下家园感的建构——兼评姜诗散文创作[J].中华文化论坛.2018
[4].蔡亚晓.充满家园感与归属感的住区[N].中国花卉报.2015
[5].张雷平.空间体验引领人类的家园感[D].吉林大学.2014
[6].王晓燕,李新亮.构建生态城市的家园感——以承德为例[J].环境与生活.2014
[7].杨丽萍.让城市有幸福感国际范人情味家园感[N].深圳特区报.2014
[8].钟年.家园感丧失之殇[J].中国新闻周刊.2013
[9].徐义强.商品化、家园感与人口流动——哈尼族村寨农民工流动与社会影响探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0].程磊.羁旅山水与家园体验——论羁旅行役诗中家园感呈现的意象形态研究之一[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