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步行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年女性,步行策略,角速度,生物力学
步行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鸿,范年春,喻美鑫[1](2019)在《老年女性不同步行增速模式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在步态周期内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希望籍此来帮助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完善其治疗方案和临床评估,以恢复患者正常行走时下肢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表现。研究方法: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TM(采样频率500Hz)和两块叁维测力台KISTLER(采样频率1000Hz),对27名老年女性(63.41±3.13岁)在自然行走(CW)和快速行走(FW)过程中的步态参数进行采集。根据受试者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的速度增加方式分成叁组:1)增加步频;2)增加步幅;3)同时增加步频和步幅,并对其矢状面内下肢踝、膝和髋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原始的运动学参数通过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进行过滤,其截止频率为12Hz)。对步态周期内重要时相进行划分和定义:承重反应期T1(loading response,0-10%)、支撑中期T2(mid-stance,10-30%)、支撑末期T3(terminal stance,30-60%)、摆动初期T4(initial swing,60-70%)摆动中期T5(mid-swing,70-85%)、摆动末期T6(terminal swing,85-100%)。提取受试者步态周期数据:右侧足跟触地(0%)至右侧足跟再次触地瞬间(100%),上述标准是根据叁维测力台上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来完成。进而得到每名受试对象叁次CW和FW的角度和角速度平均值,再对其步态周期做归一化处理。另外,由于每名受试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都不会完全重合,因此本文把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提取后再做统计分析呈现在表格中,各组步态周期内的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示意图仅以G2组为代表在文中出现。本文也定义整个步行过程中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为正值(+),对应的踝关节跖屈、膝关节和髋关节伸展为负值(-)。叁组人群的年龄、身高、体重、BMI和下蹲力以及各组间CW和FW过程中步速、步频、步幅、步行周期、下肢叁个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0.05为显着性差异。另外,同组间CW和FW过程中的下肢叁个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P<0.05为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叁组老年女性不论是身高、体重和年龄,还是在CW过程中的步速、步幅、步频和步行周期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G1组的下蹲力分别与G2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自然行走过程中,叁组老年女性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自然行走相比,老年女性在快速行走时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呈现随步速加快而增大的趋势,尤其是以增加步幅来提高行走速度的老年女性。FW步态周期中,G1组HT3时相的伸展角度和AT1时相的跖屈角速度较小,AT5时相的背屈角速度较大,分别与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与此同时,AT4时相的跖屈角速度较大、HT2时相的伸展角速度较小,分别与G2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G2组KT2时相的屈曲角度较大,分别与G1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KT4时相的屈曲角速度较大,并与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23)。不管是CW过程还是FW周期内,老年女性在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的出现时相(T)基本相同,仅G2组的屈曲角度峰值是在触地瞬间(HT1),并非摆动末期(HT6)。与CW过程相比,老年女性在FW周期内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变大,特别是G2组的关节角速度峰值大多数出现了显着性差异(P<0.05)。有意思的是,叁组老年女性髋关节摆动末期(HT6)的角速度峰值却并未随着步速的加快明显变大。踝关节在支撑末期(AT3)的背屈角度峰值却出现一定的减小,但无显着性差异。另外,G2组在踝关节摆动初期(AT4)、膝关节支撑中期(KT2)、髋关节承重反应期(HT1)和支撑末期(HT3)的角度峰值均出现了显着性增大(P<0.05)。研究结论:不论任何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其步态周期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轮廓较为一致。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老年女性下肢叁个关节的角度和角速度都随之增大,但以增加步幅或者同时增加步幅和步频的老年女性拥有较大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关节角度峰值来匹配其相应的快速行走。而且踝和髋关节的角速度峰值均出现在摆动初期,而膝关节则出现在摆动末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璐韡[2](2019)在《TOD模式下步行友好的街道景观设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城市扩张加快,小汽车逐渐成为重要的出行方式,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TOD模式回归对步行者的尊重,为当前步行友好街道设计提供方向,文章首先回顾了TOD核心理论,之后从路网模式,道路特征和道路景观叁个方面对比了传统模式、AOD模式和TOD模式的街道特点,从而探讨TOD模式下步行友好的街道景观设计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19年03期)
杨文燕[3](2019)在《基于矢量编码技术对不同步行速度下肢协调模式的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采集健康受试者在不同速度下行走的下肢运动学参数,计算下肢关节间的耦合角(CA)并对其协调模式进行频次统计,从而反映出关节间的协调模式及旋转方向,为步态研究的量化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更好的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恢复。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30名健康大学生(男性15名,女性15名)为研究对象,使用英国OML公司生产的VICON红外叁维动作分析系统、AMTI(40cm*60cm)测力台、Basler高速摄像机以及红外测速仪等,采集30名受试者在慢速(3.40±0.23km/h,即0.88m/s-1.008m/s)、中速(4.88±0.40 km/h,即1.24m/s-1.46m/s)、快速(6.49±0.61 km/h,即1.63m/s-1.97m/s)叁种走路状态下的下肢运动学参数,使用MATLAB 8.3软件计算人体下肢下肢各环节间的耦合角,绘制并比较不同行走速度下的角-角图,利用矢量编码技术对人体下肢各环节间的运动协调模式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1)随步行速度的增加,受试者的步长与步频都有所调整,具体表现为步长增加,步频变快。(2)在着地时刻,随着行走速度的增加,髋关节角、膝关节角、踝关节角逐渐增大,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在离地时刻,随着行走速度的增加,髋关节角、膝关节角、踝关节角逐渐增大,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4)髋-膝、髋-踝、膝-踝关节每个步态周期所形成的角-角图呈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图形形状基本相同。且随着速度增加,髋-膝、髋-踝、膝-踝关节形成角-角图的最大值渐增,最小值渐减。(5)支撑阶段,随着行走速度的增加,髋-膝关节耦合角逐渐减小,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髋-踝关节耦合角逐渐增大,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膝-踝关节耦合角逐渐减小,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6)摆动阶段,随着行走速度的增加,髋-膝关节耦合角逐渐增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髋-踝关节耦合角逐渐减小,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膝-踝关节耦合角逐渐增大,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7)支撑阶段,叁种速度下髋-膝关节均以HP+和H+K-协调模式为主,且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髋-踝关节以AP+和A+H+协调模式为主,且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膝-踝关节均以AP+、A+K+和KP+协调模式为主,且AP+协调模式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A+K+和KP+协调模式组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8)摆动阶段不同速度下髋-膝、髋-踝、膝-踝关节基本涉及所有协调模式。叁种速度下,髋-膝关节均以KP+、KP-以及H+K-协调模式为主,且组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髋-踝关节以A+H+、HP-以及A+H-协调模式为主,但A+H+协调模式叁种速度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HP-及A+H-协调模式叁种速度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膝-踝关节以AP+与A-K-协调模式为主,且组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随着步行速度增加,人体下肢关节运动学参数呈规律性变化,具体表现为:步长加大,步态周期时间变短,支撑时间、双支撑时间、摆动时间缩短,着地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角度逐渐增大,离地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角度逐渐增大。(2)不同速度下,各关节间形成的角-角图呈周期性变化,而且随着步行速度的增加,髋-膝关节和膝-踝关节耦合角呈规律性变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支撑阶段髋-膝关节、膝-踝关节耦合角逐渐减小,髋-踝关节耦合角逐渐增大;摆动阶段髋-膝关节、膝-踝关节耦合角逐渐增大,髋-踝关节耦合角逐渐减小。(3)支撑阶段髋-膝协调模式以HP+和H+K-为主,且H+K-协调模式出现的频次数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HP+协调模式则没有规律性变化;髋-踝协调模式以AP+和A+H+为主,且AP+协调模式出现的频次数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A+H+协调模式则随速度的增加而减少;膝-踝协调模式以AP+、A+K+和KP+为主,且KP+协调模式出现的频次数则随速度的增加而减少,而AP+和A+K+协调模式则没有规律性变化。(4)摆动阶段涉及大多数协调模式,但髋-膝协调模式以KP+、KP-以及H+K-为主,且叁种协调模式随速度的增加均没有规律性变化;髋-踝协调模式以A+H+、HP-以及A+H-为主,且A+H+协调模式出现频次数随速度的增加无规律性变化,HP-协调模式呈现递减趋势,A+H-协调模式虽然没有规律性变化,但在中速与快速条件下出现的频次数大概一致;而膝-踝协调模式以AP+和A-K-为主,AP+协调模式出现的频次数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而A-K-协调模式没有规律性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4-10)
毕瑜菲[4](2018)在《“城市修补”背景下小城镇步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平村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的过渡空间,其交通方式由传统的步行化逐渐向机动化转变,步行空间不断被压缩,既有的交通系统难以满足多层次的交通需求,从而引发了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小城镇步行交通系统的概念、发展演变和构成要素及分类,以云南省临沧市平村乡为例,结合当前现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究"城市修补"背景下如何改善步行交通条件,修补步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并为平村乡提供实践应用策略,构建有序、安全、高效和以人为本的小城镇步行环境。(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期刊2018-11-24)
盛忠琴[5](2018)在《康复护理模式对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康复护理模式对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72例行外固定架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施以康复护理模式,观察两组的步行功能。结果观察组步行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行外固定架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予以康复护理,能够提升患者的步行功能。(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8年20期)
葛海洋[6](2018)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运动管理模式对老年帕金森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运动管理模式对老年帕金森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老年帕金森患者随机分2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管理,观察组应用医院—社区—家庭康复运动管理模式,分析比较各组管理指标的差异。结果管理前,两组各项指标均相近(P>0.05);管理后,观察组帕金森快捷评估量表评分、室内平地45m折返步行测试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家庭康复运动管理模式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显着改善老年帕金森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统计》期刊2018年04期)
胡川,杨晓,顾莹,刘敏,王欣[7](2018)在《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比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与常规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10月在山东省立第叁医院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18例。2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增加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训练,30min/次,1次/d,每周6d,对照组采取常规神经肌肉电刺激训练,30min/次,1次/d,每周6d。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6周对步行功能相关参数进行测定,包括Holden步行能力评分、10m步行速度、步行时空相关参数。结果治疗组治疗3周和6周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4%vs 83.3%,P<0.05;100.0%vs94.4%,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周和6周10m步行速度、步长、步速、步频较治疗前明显增快,步宽较治疗前明显缩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10m步行速度、步长、步速、步频较对照组明显增快,步宽较对照组明显缩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较常规功能性电刺激更能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徐宁,成玉宁[8](2018)在《城市步行空间与自然要素分布的格局模式量化分析——以瑞士苏黎世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步行空间系统与自然要素系统之间的格局关系,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结构形态的走向,对把握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构成及其演进规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从风景园林学与城市设计学科整合的视角出发,归纳了城市步行空间与自然要素分布的3种制约/依存格局:重迭模式、分离模式和边缘结合模式;引入区位熵法,形成格局模式量化的基本思路;以瑞士苏黎世市为例,定量探讨了该市步行空间系统与自然要素分布的格局及其建构机理;并提出几点思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8年04期)
钟裕,刘娟,卢青英[9](2018)在《等速肌力训练模式干预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等速训练肌力模式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将180例老年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在一般康复训练的同时增加偏瘫下肢伸、屈膝肌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评定2组步行能力(站起走计时测试TΜG)、膝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偏瘫侧峰力矩(PT)、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肌张力(MAS)。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站起走计时测试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膝肌PT、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肌张力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等速肌力训练模式干预可明显提高步行功能。(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8年04期)
魏宁,黄颖[10](2017)在《试论轨道交通时代基于TOD模式的山地城市步行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轨道交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引发对基于TOD模式的山地城市微观步行体系规划的思考,结合重庆主城区山地特征,探讨构建山地城市可持续性步行体系的规划策略。(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7年34期)
步行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城市扩张加快,小汽车逐渐成为重要的出行方式,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TOD模式回归对步行者的尊重,为当前步行友好街道设计提供方向,文章首先回顾了TOD核心理论,之后从路网模式,道路特征和道路景观叁个方面对比了传统模式、AOD模式和TOD模式的街道特点,从而探讨TOD模式下步行友好的街道景观设计的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步行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李旭鸿,范年春,喻美鑫.老年女性不同步行增速模式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张璐韡.TOD模式下步行友好的街道景观设计探讨[J].北京规划建设.2019
[3].杨文燕.基于矢量编码技术对不同步行速度下肢协调模式的量化分析[D].中北大学.2019
[4].毕瑜菲.“城市修补”背景下小城镇步行交通系统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平村乡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9小城镇规划).2018
[5].盛忠琴.康复护理模式对外固定架治疗胫骨骨折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
[6].葛海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运动管理模式对老年帕金森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院统计.2018
[7].胡川,杨晓,顾莹,刘敏,王欣.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
[8].徐宁,成玉宁.城市步行空间与自然要素分布的格局模式量化分析——以瑞士苏黎世市为例[J].中国园林.2018
[9].钟裕,刘娟,卢青英.等速肌力训练模式干预在老年脑卒中偏瘫步行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8
[10].魏宁,黄颖.试论轨道交通时代基于TOD模式的山地城市步行体系构建[J].低碳世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