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苏月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苏月

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素质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文献综述

苏月[1](2019)在《从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选拔谈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素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而且规模和影响仍在继续扩大,对国际汉语教师数量、质量的需求也是空前未有的。本文从国际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选拔考试的要求分析建议国际汉语教师应该必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汉语本体知识、教学技能、传播中华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外语水平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以顺利通过志愿者项目考核,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齐瑞,冯瑞贞[2](2019)在《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基于赴韩志愿者所遇真实案例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笔者收集的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所遇真实案例,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而分析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具备哪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去韩国后应注意哪些问题,希望以期给其他汉语教师尤其是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一些启发和帮助。(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06期)

宋晓静[3](2018)在《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师信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师信念是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自己确信的观点和看法。它通常包括教师对课堂教学、语言、学习者、学习、内容、教师自我或教师作用等的看法(Borg,2001)。教师信念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部分,是教师精神世界的指挥者和灵魂,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动态、基础、全面的作用(赵昌木,2004;姬建峰,2006)。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是汉语国际推广事业中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师信念研究能够丰富已有的教师信念研究成果,对教师认知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笔者借鉴和参考了国内外关于教师信念的研究方法,选取了2017年经国家汉办选拔并成功派出到海外进行汉语教学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抽取116人为研究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12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试图探讨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师信念体系,以及影响其教师信念的主要因素,根据本研究结果对增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师信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师资培养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二章为研究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围绕着“教师信念”这一主题系统探讨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对本文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第叁章为研究设计,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第四章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师信念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尝试建构起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师信念体系,并对教师信念体系中的具体维度进行细化分析,了解其信念特点。第五章探讨了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师信念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访谈内容,对影响因素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师信念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双重影响。第六章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增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师信念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师资培养提供借鉴。最后一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果,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12-24)

陈文倩[4](2018)在《汉语教师志愿者岗前培训中的教学观摩与实践课探析——以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在国家汉办志愿者培训课程中设置的教学观摩与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观摩与实践课程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以及现存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尝试提出该课程的操作模式,以期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下旬刊)》期刊2018年06期)

孙烨[5](2018)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选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论文是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硕士论文的质量是研究生学习成果以及知识掌握程度的集中体现,是检验衡量汉语教师志愿者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标准,针对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选题的分析研究可以体现培养单位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目前,针对整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也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对于汉语教师志愿者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却没能引起学界重视,本文选取汉语教师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志愿者的培养及论文撰写提供参考。本文以吉林大学2010-201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教师志愿者为研究对象,以其硕士论文选题为研究内容,从论文选题类型和研究内容两个层面入手进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论文选题类型和研究内容的总体特点以及变化趋势,进而概述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概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研究发现: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选题、研究内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含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海外实习经历,也包括志愿者任教学校情况和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相关建议:选题应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并紧密结合海外教学实习,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加强选题前期准备工作并减少选题更改频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4-01)

汪佳影[6](2017)在《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份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它是一个通过与他人、群体的互动,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建构的过程。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作为一种新兴的、应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文化身份,具有其复杂性和动态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身份认同”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关于“外语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也逐渐完善,但是专门针对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几乎为零。在此背景下,本文依据社会文化理论,着眼于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在借鉴上海外国语大学寻阳(2012)《我国高中英语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中的《外语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修订完成《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调查问卷》,针对北京外国语大学41名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进行了两次(到任前期和到任后期)问卷发放和回收,并利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问卷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问卷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环境身份认同;在这四个维度下,又分为九个因子: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汉语教学信念、汉语教学水平、工作投入、职业行为倾向、人际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本文还结合访谈等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希望找出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论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到任前期和后期,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基本情况如何?是否发生了显着性的变化?原因为何?第二,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哪些维度/因子发生变化?如何变化?是否发生了显着性的变化?原因为何?第叁,影响志愿者教师们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因素有哪些?对提高志愿者教师的身份认同感有何启示?通过研究发现,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的身份认同水平总体较高,且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他们的身份认同感有了显着的提高。同时部分志愿者教师仍然存在身份认同方面的问题。四个维度中,志愿者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水平最高,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偏高,环境身份认同水平最低。且经过一年的实践,志愿者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专业身份认同、个人身份认同均有了显着性的提高,而环境身份认同没有显着性变化。从八个因子的角度考虑,志愿者教师工作投入这一项提高幅度最大,说明被试们对教学工作所产生的热情、奉献、专注程度以及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幸福感都有了显着的提高:而人际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水平一直偏低,且没有发生显着性变化,说明志愿者教师在组织支持感,人际关系发展方面情况欠佳,且一年内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结合相关理论和访谈结果,笔者分析出学生认同、组织支持、社会文化环境,个人实践性知识是影响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的四个主要因素。在四者的共同作用下,志愿者教师在与他人、社会环境的不断互动中不断发展着自己对志愿者教师这一身份的认同。其中,学生认同对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总体水平较高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获得组织支持较少则是造成身份认同问题的主要原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下面几点建议:从相关机构的角度出发,一是汉办及学校注重培养志愿者教师的志愿者精神,强化其服务动机;二是孔子学院要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志愿者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提升他们的组织支持感;叁是孔子学院要为志愿者教师提供教学以及语言文化两方面的培训和指导,通过教学研讨会、专家答疑、定期培训等方式促进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水平的提高。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志愿者教师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加强与同事、领导的沟通交流,参与同辈指导活动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身份认同水平。(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12-21)

张禹[7](2017)在《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状态焦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学界专门针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非常少,而对志愿者工作时心理焦虑情况的研究则几乎没有。但是随着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他们的工作焦虑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工作焦虑的实际情况,从而帮助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更好地适应海外工作和生活,同时为加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焦虑及相关心理问题研究,为预防和缓解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焦虑心理提供参考,也为汉办和孔院的志愿者选拔、培训和分配岗位提供有效建议。研究期间,笔者自编《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状态焦虑问卷》,配合使用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87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了两次问卷发放和回收,同时结合访谈这种定性研究方法,以期找出影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状态焦虑的相关因素和缓解策略。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两次施测时工作状态焦虑的总体水平、地域分布情况如何,是如何变化的?第二,导致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产生工作状态焦虑的相关因素有哪些?其重要性如何?第叁,哪些有效策略可以缓解志愿者工作焦虑?经研究发现,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整体的工作状态焦虑水平在半年的时间内有所降低,但是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显着性。从内容上看,教学焦虑对志愿者焦虑的贡献最大。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不同国家的志愿者工作状态焦虑水平存在差别,且两次施测排名有所变化,但是变化不具有显着性,说明地域分布对志愿者工作状态焦虑水平的影响不大。从焦虑所属维度上来看,通过对调查问卷中单项均分最高25%的题目进行统计,“跨文化交际焦虑”“先前焦虑”“人际关系焦虑”“课堂表现焦虑”“负评价焦虑”“孔院管理焦虑”等维度依次对志愿者工作状态焦虑产生了影响。通过访谈发现,志愿者工作焦虑未发生显着性变化的原因是导致焦虑产生的因素并未消失,或者新的焦虑源出现,同时志愿者并未及时自我调整,也未积极寻求缓解焦虑的有效策略。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状态焦虑的产生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缓解志愿者工作状态焦虑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志愿者个人层面:做好心理预期和建设;学会自我调适,增强自我工作效能感;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积极文化融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找有效的外部支持。二是汉办和孔子学院层面:汉办在选拔时加强对志愿者工作风格和抗压能力的甄别和筛选,并加大对各个孔子学院具体岗位特点的信息搜集,并在培训时对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孔子学院在安排工作时要照顾到志愿者个人特点和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建立分工明确、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志愿者的情感关怀,加强与教学点及志愿者的联络。(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12-01)

冯家怡[8](2017)在《绕口令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以首届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海外教学大赛邹岚老师的综合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的语法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告别传统汉语的语法教学模式,结合二语习得的理论,调整了相关的教学顺序、模式、方法等,融入了大量的偏误分析,实现了长足发展。语法教学中科学趣味的教学方法仍是需要积极探索。本文以首届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海外教学大赛邹岚老师的综合课为例,探究绕口令在语法点的展示、语法规则的讲解、语法意义的应用上的独特作用。绕口令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精当简洁,趣味横生,方便记忆。同时融合相近、相关的内容联想思维,有助于在相似中辨差异,加深印象。绕口令较成语而言简单易懂,诵读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可以将其类比儿歌等进行反复练习,强化对语法点和语言的理解。在熟练掌握绕口令涉及的语法点的基础上,举一反叁,进行相应语法点的交际性练习。同时也要注意遵循语法教学和学生认知的规律,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7年11期)

肖志魁[9](2017)在《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视域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视域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涉及2个重要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针对这两个重要概念元素,本文首次提出用"Y=Q×X±常数"数理公式来描述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能力及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函数关系模型,充实和完善本土化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7年27期)

肖志魁[10](2017)在《浅析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全球多元文化视域下,根据笔者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以及所获得的实践经验,结合《新国家汉语教师标准》(2012),提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方面应该具备以下核心能力:全球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技能内化力。(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7年81期)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笔者收集的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所遇真实案例,尤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而分析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具备哪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去韩国后应注意哪些问题,希望以期给其他汉语教师尤其是赴韩汉语教师志愿者一些启发和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参考文献

[1].苏月.从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选拔谈国际汉语教师必备素质[J].北方文学.2019

[2].齐瑞,冯瑞贞.国际汉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基于赴韩志愿者所遇真实案例的分析[J].大众文艺.2019

[3].宋晓静.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师信念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

[4].陈文倩.汉语教师志愿者岗前培训中的教学观摩与实践课探析——以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

[5].孙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选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8

[6].汪佳影.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7].张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状态焦虑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8].冯家怡.绕口令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以首届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海外教学大赛邹岚老师的综合课为例[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

[9].肖志魁.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视域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课外语文.2017

[10].肖志魁.浅析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J].考试周刊.2017

标签:;  ;  ;  ;  

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论文-苏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