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纵隔肿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前纵隔肿物,机器人手术,电视胸腔镜手术,微创胸外科
纵隔肿物论文文献综述
蒋彬,康珀铭,陶绍霖,沈诚,邓波[1](2019)在《机器人与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物的近期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机器人与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物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辅助前纵隔肿物切除的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第叁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111例行微创前纵隔肿物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11例患者中,56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设为机器人组;55例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设为胸腔镜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变直径、直径≥5 cm例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中转开胸率、术后引流量、术后胸引天数、联合扩大切除例数、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费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机器人组对比胸腔镜组,在病变直径[(4.6±2.2)vs(3.3±1.6)cm,P=0.002]、直径≥5 cm比例(22/56 vs 11/55,P=0.026)、术中失血量[(54.1±51.6)vs(89.9±91.0) mL,P=0.013]、联合扩大切除率(8/56 vs 1/55,P=0.04)、住院费用[(7.5±2.0)vs(4.2±1.4)万元,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引流量、术后胸引天数、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前纵隔肿物切除术安全可行,但费用较高;与胸腔镜手术比较出血更少,在大血管周围和深部狭小空间内操作有一定优势,对直径较大或有明显外侵需联合大血管切除的前纵隔肿瘤更为适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6期)
朱龙有[2](2019)在《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对纵隔及肺门肿物诊断的阳性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TBNA)对纵隔及肺门肿物阳性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6例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外压性改变、无支气管腔内肿块、临床诊断性质待定及胸部CT检查发现肺门软组织、纵隔肿块阴影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6例胸部CT表现相同的同期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仅行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组进行经纤维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术直接涂片送检。分析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 ,观察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诊断阳性率。结果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共72例患者中,气管局部软骨环消失12例,无黏膜及管腔改变29例,局部黏膜增厚或充血改变11例,可见管腔外压性狭窄20例。诊断阳性率:对照组30例进行手术治疗并明确诊断, 6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明确诊断。应用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获得阳性结果患者10例(27.78%)。观察组获得阳性结果患者31例,阳性率为86.11%;其余5例患者未见阳性结果 ,其中诊断为淋巴结炎患者2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大咯血、气胸、感染等并发症,部分患者有少量痰液出现,经休息后消失。对照组的诊断阳性率率为27.78%,观察组的诊断阳性率率为86.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纵隔及肺门肿物患者,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治疗,安全性较好,且诊断阳性率较高,创伤性较小,明确肿瘤分期,特异性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11期)
李亮,向小红[3](2019)在《2例前上纵隔肿物青年患者诊治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伴随着检查手段的丰富及人们体检意识的逐步增强对纵隔肿物的发现率较前提高,尤其是胸部增强CT或胸部增强MRI等检查对纵隔肿物的显示较之前的胸部X线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纵膈肿物的诊治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或误诊误治,尤其是针对青年纵隔肿物患者。现将我们收治的2例前上纵隔肿物青年患者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12期)
孟祥瑞,徐惟,刘博,王希龙,代锋[4](2019)在《79例完全无管化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术的回顾性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达芬奇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手术完全无管化(totally no tube,TNT)的可行性及其对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意义。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TNT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手术的患者79例,作为TNT组;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普通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手术的患者35例,同期行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手术的患者54例,分别作为非TNT组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组。回顾性分析叁组患者的肌肉松弛-气管插管/喉罩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 168例患者手术皆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胸、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共9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患者,所有患者顺利出院。TNT组与非TNT组对比,肌肉松弛-气管插管/喉罩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次日VAS疼痛评分、重症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TNT组均明显短于或少于非TNT组(P<0.01);两组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TNT组与VATS组相比,肌肉松弛-气管插管时间、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次日VAS疼痛评分、术后连续3 d胸腔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非TNT组优于VATS组(P<0.05),但非TNT组住院费用明显较高(P=0.000)。结论达芬奇机器人用于治疗纵隔肿物与胸腔镜手术相比安全性相当,在机器人手术基础上行TNT也是安全可靠的,具有更好的舒适度、疼痛更轻,重症监护及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患者能更快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徐先全,吕莉萍,徐建平,方雪晖,王起奎[5](2019)在《电视纵隔镜与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诊断纵隔肿物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电视纵隔镜(VAM)与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对纵隔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胸外科胸部CT检查拟诊纵隔肿物(肿物短径大于1. 0cm),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的126例住院患者分别行VAM、EBUS-TBNA。VAM组:75例; EBUS-TBNA组:51例。根据术后石蜡切片病理结果及随访,分别计算两种方法的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VAM诊断纵隔肿物的准确性94. 67%,灵敏度94. 12%,特异度100%; EBUS-TBNA诊断纵隔肿物的准确性88. 24%,灵敏度87. 50%,特异度100%。结论在纵隔肿物诊断方面,VAM和EBUS-TBNA均是有效的方法。从创伤、并发症、伦理等因素综合考虑,建议首先EBUS-TBNA。对于纵隔良性病变及淋巴瘤VAM可能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对于合并有肺门或邻近气管、支气管肺内肿物的患者,EBUS-TBNA在疾病诊断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康云腾,许世广,刘博,王希龙,徐惟[6](2018)在《纵隔肿物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达芬奇机器人、胸腔镜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纵隔肿物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分别通过达芬奇机器人、胸腔镜或胸骨正中切口行全胸腺切除、纵隔脂肪清除术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17~73岁。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叁组:A组(机器人组,n=22),B组(胸腔镜组,n=12)和C组(胸骨正中切口组,n=19)。对比叁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重症肌无力Osserman分型和术后肌无力缓解率等方面。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C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积极治疗后好转;B组1例患者因术中损伤左侧无名静脉而中转开胸。与B组及C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第1 d引流量较少、拔管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A组短于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肌无力缓解率A组(88.9%)要高于B组(75.0%)和C组(76.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因为机器人独特的微创优势,在本研究中,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纵隔肿物扩大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肿物患者,无论是从围手术期的一些指标还是术后短期肌无力缓解率来看均优于其余两组。虽然数据还需要远期效果及大量配对试验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机器人手术一定是未来微创外科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陈杰霞,王莉[7](2018)在《1例裸眼3D胸腔镜前纵隔巨大肿物切除术的护理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裸眼(three-dimensional)3D技术增强现实、深度信息准确、无需特制眼镜便能获得立体效果使得它已经成为最热门最前沿的一项技术。将裸眼3D技术应用于外科显微手术领域,带来了极大的优势和益处[1]。目前裸眼3D腔镜在我院胸外科手术中已经普遍采用,涉及肺大泡切除修补、肺叶楔形切除、肺叶切除、肺叶袖状切除、肺癌根治、隆突重建、纵隔肿物切除等手术。2017年5月本院在裸眼3D腔镜下进行1例前纵隔巨大肿(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8年15期)
林建海[8](2016)在《胸腔镜经剑突下与经胸壁纵隔肿物切除的临床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胸腔镜经剑突下纵隔肿物切除术新术式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胸外科同一外科小组行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术手术病人106例,其中胸腔镜经剑突下入路纵隔肿物切除术(微创SxVAT组)47例,同期行胸腔镜经胸壁纵隔肿物切除术(微创CWVAT组)59例,对比两种术式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复发及生存率。结果:经统计106例微创纵隔肿物切除术患者,其中经剑突下入路47例,经胸壁入路59例。两组病例临床病理学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肿物位置主要在前纵隔(微创SxVAT组占91.5%,微创CWVAT组占74.6%),其次是上纵隔、后纵隔,肿物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两组患者肿物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中转开胸、术后肺部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带管时间、是否使用静脉止痛药及止痛药使用天数、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SxVAT组术后总引流量比微创CWVAT组少(150±155ml VS 350±400ml P<0.01);微创SxVAT组术后总带管时间比微创CWVAT组短(2.45±1.04天VS 2.9±1.15天P=0.039);微创SxVAT组术后静脉使用止痛药比微创CWVAT组少(8/49,17.0%VS 37/59,62.7%P<0.01),且微创SxVAT组使用止痛药的天数较短(0.43±0.99天VS 2.09±1.68天P<0.01);微创SxVAT组术后3个月疼痛评分比微创CWVAT组轻(0±0分VS 2±1分P<0.01)。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0%(17/106)。微创SxVAT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4.9%(7/47),微创CWVAT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6.9%(10/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4),其中微创CWVAT组术后出血及输血1例,微创SxVAT组未出现术后出血及输血病例。按并发症类型,肺部并发症、心律失常、术后出血、输血、转入ICU例数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全组患者有102例(96.2%)获得随访,随访2—20个月,平均(9.5±10)个月。两组患者在近期随访期间复发率、生存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近期随访期间复发率微创SxVAT组为0%,微创CWVAT组为3.6%(2/55)。微创SxVAT组术后总生存率100%(47/47),微创CWVAT组术后总生存率98.2%(54/55)。结论:本次研究初步显示胸腔镜经剑突下纵隔肿物切除与胸腔镜经胸壁纵隔肿物切除都展示了令人满意的结果。虽然胸骨后手术操作空间狭小,需要术者及扶镜手默契配合,但胸腔镜经剑突下纵隔肿物切除具有术后引流量少、术后拔管早、术后疼痛轻等方面优势,并且为术者提供良好的双侧胸腔视野、符合美容学方面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和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任贺,吴景艳,张云山,邱璇,付万袭[9](2016)在《超声引导下纵隔肿物穿刺48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纵隔肿物临床较少见,明确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们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纵隔肿物穿刺活检48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选择经X线、CT、MRI诊断为纵隔肿物,且适合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6~58岁,平均36岁。前纵隔肿物44例,后纵隔肿物4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大小(本文来源于《人民军医》期刊2016年03期)
杨胜利,茹婷巧,杨劼,古卫权,叶俊[10](2015)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物切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操作孔全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手术的优势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5例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切除纵隔肿物的患者,其中单操作孔VATS组56例,常规叁孔VATS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ICU监护治疗时间、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疼痛感、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 125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胸。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ICU监护治疗时间、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操作孔VAT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叁孔VA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叁孔VATS组出现1例肺部感染、1例心率失常,单操作孔VATS组出现1例肺部感染,余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个月~8年,15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单操作孔VATS组7例,常规叁孔VATS组8例)中11例患者肌无力症状术后不同程度好转(单操作孔VATS组6例,常规叁孔VATS组5例),4例患者术后肌无力症状无明显改善(单操作孔VATS组1例,常规叁孔VATS组3例),15例患者术后均门诊口服溴吡啶斯的明治疗。125例患者,除常规叁孔VATS组1例伤口持续性疼痛半年,给予理疗止痛等治疗好转外,其他患者均恢复良好,未见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单操作孔VATS切除纵隔肿物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与常规叁孔VATS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纵隔肿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TBNA)对纵隔及肺门肿物阳性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6例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外压性改变、无支气管腔内肿块、临床诊断性质待定及胸部CT检查发现肺门软组织、纵隔肿块阴影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6例胸部CT表现相同的同期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仅行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组进行经纤维支气管镜穿刺针吸活检术直接涂片送检。分析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 ,观察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诊断阳性率。结果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共72例患者中,气管局部软骨环消失12例,无黏膜及管腔改变29例,局部黏膜增厚或充血改变11例,可见管腔外压性狭窄20例。诊断阳性率:对照组30例进行手术治疗并明确诊断, 6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明确诊断。应用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获得阳性结果患者10例(27.78%)。观察组获得阳性结果患者31例,阳性率为86.11%;其余5例患者未见阳性结果 ,其中诊断为淋巴结炎患者2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大咯血、气胸、感染等并发症,部分患者有少量痰液出现,经休息后消失。对照组的诊断阳性率率为27.78%,观察组的诊断阳性率率为86.1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纵隔及肺门肿物患者,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治疗,安全性较好,且诊断阳性率较高,创伤性较小,明确肿瘤分期,特异性强,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纵隔肿物论文参考文献
[1].蒋彬,康珀铭,陶绍霖,沈诚,邓波.机器人与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物的近期疗效对比[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9
[2].朱龙有.经纤维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对纵隔及肺门肿物诊断的阳性率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
[3].李亮,向小红.2例前上纵隔肿物青年患者诊治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4].孟祥瑞,徐惟,刘博,王希龙,代锋.79例完全无管化机器人纵隔肿物切除术的回顾性分析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
[5].徐先全,吕莉萍,徐建平,方雪晖,王起奎.电视纵隔镜与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诊断纵隔肿物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2019
[6].康云腾,许世广,刘博,王希龙,徐惟.纵隔肿物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达芬奇机器人、胸腔镜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对比研究[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8
[7].陈杰霞,王莉.1例裸眼3D胸腔镜前纵隔巨大肿物切除术的护理配合[J].全科护理.2018
[8].林建海.胸腔镜经剑突下与经胸壁纵隔肿物切除的临床对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6
[9].任贺,吴景艳,张云山,邱璇,付万袭.超声引导下纵隔肿物穿刺48例分析[J].人民军医.2016
[10].杨胜利,茹婷巧,杨劼,古卫权,叶俊.单操作孔全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物切除中的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