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果使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据挖掘,决策树,使用性质,使用年限
结果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阮文就,储江伟[1](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汽车排放检测结果与使用特点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管理及数据挖掘平台,并建立了一个基于约10万条在用汽车排放检测数据的决策树挖掘模型。数据挖掘结果指出,使用年限与车辆排放状态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在用汽车排放检测不合格率也逐步增加,排放检测的不合格率从使用年限区间(一)的2.96%逐渐增加至区间(五)的18.31%。另外,使用年限在6年以内,营运车的排放检测不合格率是非营运车的排放检测不合格率的2倍以上,因此应分别对这两种不同使用性质的车辆采用不同的检车周期,非营运车辆的检车周期应放宽于营运车辆,以减轻非营运车车主的检车负担以及节省相关费用;在使用年限大于6年,可以采用同一检车周期以便于车辆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本文来源于《交通节能与环保》期刊2019年05期)
杨莹莹[2](2019)在《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何以止于报告——基于学校层面监测结果使用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初衷是为了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表现、情感表现和总体发展状况,为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学校层面对监测结果的使用,是促进学校课程教学变革的有效契机,是转换教学评价模式的重要指导,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步骤。使监测报告在学校层面发挥后续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多部门联动、完善监测解读专业培训、家校共同体等方式,促进学校利用监测结果达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26期)
商中尧,宁春花[3](2019)在《干部的“成绩单”成了发展新助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干部考核,如何进一步提质增效?考核工作如何能够既公平公正,又满足多样性要求?常熟理工学院经过两年多的调研、摸索、实践,形成了一套“多位多维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环境,建立了(本文来源于《苏州日报》期刊2019-08-22)
郭少聃,邓云龙[4](2019)在《物质使用中的结果期望:概念、测量和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涉及物质使用的结果期望是指个体对于使用或是抑制使用该物质将产生何种即时效应和长期结果的认知,通常可采用自陈式问卷和实验室内隐社会认知变量研究范式来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在个体物质使用障碍的产生、维持、戒断和复吸等过程中,结果期望可在远端风险变量与物质使用相关行为之间产生中介和调节效应。考虑到结果期望对个体物质使用行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将加强对内隐结果期望及其效应的探讨,同时在进一步考察交互-转换模型效度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临床和社区干预。(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吴娟,刘婷[5](2019)在《使用全自动检定装置测量钢卷尺示值误差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JJG4-2015《钢卷尺检定规程》中提到,钢卷尺可以通过满足测量不确定度要求的其他方法进行测量的情况,开展不确定度的分析研究,采用全自动检定装置作为测量标准,进行钢卷尺示值误差项目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检验检测》期刊2019年04期)
郑荔莉,方剑英,翁爱彬[6](2019)在《1551例癫痫患者使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2015—2017年我院1 551例患者(单独使用丙戊酸钠1 107例,单独使用卡马西平403例,二者联合应用41例)抗癫痫药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血药浓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1 107例单独使用丙戊酸钠的患者中,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为有效血药浓度(50~100μg/ml)的患者有722例(占65.22%),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丙戊酸钠血药浓度<50μg/m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3例单独使用卡马西平的患者中,卡马西平血药浓度为有效血药浓度(4~12μg/ml)的患者有292例(占72.46%),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卡马西平血药浓度<4μg/m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治疗癫痫患者时,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必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及时调整给药剂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期刊2019年06期)
刘祥春,付宇,何刊,郭钰,王鸣飞[7](2019)在《使用低剂量方案进行CT结肠成像的比较研究: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和成像结果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叁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死亡的第四大原因~([1])。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五位~([2])。CT结肠成像(CTC)是一种广泛接受的结直肠疾病诊断工具,它可以通过非侵入性成像方式检测出重要的结直肠病变~([3-6])。但同时,CT检查过程中的射线辐射损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在满足临床诊断准确性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19年06期)
赵启南[8](2019)在《关系性压力下青年使用者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及其行为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从关系性压力的视角,探索在青年使用者中社交媒体倦怠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可能产生的行为。研究将待测的影响因素概念化为"互动失调",包括人际互动失衡、人机互动失调、自我沉浸失控叁个维度;将行为结果概念化为"社交媒体不使用",包括SNS社交冷淡化、SNS操作消极化、SNS回避叁个维度;此外,还增加了现实友谊质量这一维度进行考察。根据量化的结果,文章认为:在青年群体中,社交媒体倦怠可能并非由人际互动方面的因素造成,而是源于人机互动和自我沉浸方面;社交媒体倦怠可能会造成用户消极使用,但对社交的冷淡化和回避行为影响不大。青年在线上的倦怠感可能会转化为对线下社交的期待,但他们往往很难做出逃离社交媒体的决定。(本文来源于《新闻与传播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刘晟[9](2019)在《血培养结果在指导儿科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分析血培养结果在指导儿科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我科就诊的140份血培养阳性患儿的病历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验性治疗率为98.5%。吻合度为93.6%。140例病例使用相吻合抗菌药物的数量及种类大致为呼吸系统疾病组使用单一抗菌药物的比例为91.0%,多为头抱类抗菌药物,其余均使用2种或2种以上抗菌药物;新生儿疾病组单一抗菌药物为76.0%;肾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组使用单一抗菌药物为27.0%;危重症疾病组使用单一抗菌药物的比例为16.0%。结论:对患儿血培界结果展开分析能够助于指导临床经验用药,给患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帮助。值得应用。(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9年12期)
赵庆燕[10](2019)在《ACS患者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1年随访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心病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形式,指的是在冠状动脉管壁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发生破裂,从而导致管腔闭塞,心肌缺血甚至发生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据调查,由ACS引起的住院死亡率已经超过5%。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以及患病率较前仍不断升高。据估计我国2017年心血管病的患病人数约为2.9亿人,其中冠心病的患病人数约有1100万。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镇,心血管疾病已然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ACS作为严重的冠心病,是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冠心病的发病形势愈加严峻,由此引起的心血管病负担不断加重,所以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必须更加重视。β受体阻滞剂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基础药物,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的作用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轻患者因心肌缺血引起的症状,第二,减少由心肌缺血引发的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猝死,第叁,可以减少心室重构、从而减少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早在19世纪80年代,哥德堡试验证明早期、足量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AMI患者,90天死亡率和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ISAS-TC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259例ACS患者,发病后一天内服用β受体阻滞剂,院内死亡率可降低62c%。CAPRICORN试验也明确证实了对于伴有左室功能障碍(LVEF<40%)的AMI患者无论其是否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均能从中获益。基于众多研究,在目前的指南中,β受体阻滞剂在ACS治疗中的基石地位也得到了肯定。但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情况与指南存在不小差距。PURE研究指出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在不同收入的国家中有很大不同,高收入与低收入国家的使用率分别为40.0%,9.7%,其中我国的使用率仅为6.8%。China PEACE研究表明:2011及2001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分别为57.7%,49.6%,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较前也没有明显的增加。而在2013年,一项针对高危冠心病患者的现状调查中显示,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仅为60%。由于β受体阻滞剂日剂量的不足,从而导致患者静息心率没有达标,因此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研究目的:1.了解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药物使用和静息心率达标情况。1.验证β受体阻滞剂在ACS应用中的安全性。2.指导临床医师更加规范地使用β受体阻滞剂。研究方法:连续选取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出院,出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根据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本研究共连续选取了 196名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既往病史,既往药物使用史(主要为运受体阻滞剂),入院及出院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及静息心率、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其他药物使用,是否行PCI术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并于患者出院后第1、3、6、12个月进行现场随访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情况包括β受体阻滞剂类型、剂量,并记录患者血压及静息心率。将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随访信息记录到电子档案中,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3.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及分析,连续变量将采用以下描述的统计方式进行分析:平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观察值的所有分类变量都将统计频率与百分比。研究对象人群基本特征指标、个人病史等基线数据将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总结。根据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分析方法分别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在12个月随访结束时,有6人(3.0%)死亡,5人因心衰死亡、1人为心源性猝死。其余190人均按期完成了出院后1、3、6、12个月的随访。2.(1)患者住院期间使用β受体阻滞剂情况:入院时,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4人(2.0%),琥珀酸美托洛尔189人(96.5%)、富马酸比索洛尔3人(1.5%);<1/4靶剂量为73人(37.2%),≥1/4靶剂量且<1/2靶剂量为116人(59.1%),≥1/2靶剂量为7人(3.6%),日平均剂量40.78mg(琥珀酸美托洛尔);出院时使用情况: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琥珀酸美托洛尔、富马酸比索洛尔分别为1人(0.5%),192人(98.0%)、3人(1.5%);<1/4靶剂量、≥1/4靶剂量且<1/2靶剂量、≥1/2靶剂量分别为35人(17.8%),123人(62.8%),38人(19.4%),日平均剂量57.33mg(琥珀酸美托洛尔)。经住院期间药物调整,出院时β受体阻滞剂剂量较入院时增加,但使用剂量仍较指南偏低。(2)出入院时RHR 比较:(73.3±10.5)次/分 VS(68.3±8.7)次/分,P<0.01。SBP 比较:(135.3±16.9)mmHg vs(118.4±18.9)mmHg,P<0.01。DBP 比较(77.1±10.7)mmHg vs(66.4±10.1)mmHg,P<0.01。出院时RHR在55-60次/分有37人(18.8%)。经过药物调整,患者静息心率较入院时下降,但静息心率达标率较低。3.出院后12个月,患者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有10名患者停药,其余患者使用琥珀酸美托洛尔、富马酸比索洛尔178人(99%)、2人(1.0%);<1/4靶剂量,≥1/4靶剂量,<1/2靶剂量,≥1/2靶剂量分别为:30人(15.8%),116人(61.0%),34人(17.9%),停药10(5.3%)。出院后12月与出院时RHR 比较:(68.3±6.9)次/分 VS(68.3±8.6)次/分,P=0.99。SBP 比较:(125.2±10.6)mmHg vs(118.3±12.4)mmHg,P<0.0101。DBP比较(73.2±9.4)mmHg vs(71.5±9.4)mmHg,P=0.01。出院后12个月 RHR在55-60次/分有27人(14.2%)。患者出院后12个月,β受体阻滞剂剂量调整不明显,静息心率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达标率也未见增加。4.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剂量增加有90人,占45.9%。而出院后12个月β受体阻滞剂剂量增加仅有20人,占10.5%。5.在10名停药的患者中,9名患者自行停药,只有1名患者因为心率低于50次/分,遵医嘱停药。6.随访期间,没有患者收缩压低于90mmHg,仅有1名患者静息心率低于50次/分。7.在出院后12个月内,有19名患者(9.7%)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再次入院治疗,其中因心肌梗死入院的有3人(1.5%),因不稳定心绞痛入院的有16人(8.2%)。研究结论:1.患者在住院期间,β受体阻滞剂剂量调整较明显,静息心率较入院时明显下降,但达标率较低。2.出院后β受体阻滞剂剂量调整变化不大,患者静息心率达标率较低。3.β受体阻滞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中安全性良好。在临床工作中,应更加重视β受体阻滞剂调整,尽快使患者静息心率达标。4.β受体阻滞剂使用剂量偏小,与指南推荐存在一定差距。(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结果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初衷是为了了解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表现、情感表现和总体发展状况,为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学校层面对监测结果的使用,是促进学校课程教学变革的有效契机,是转换教学评价模式的重要指导,是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步骤。使监测报告在学校层面发挥后续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多部门联动、完善监测解读专业培训、家校共同体等方式,促进学校利用监测结果达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果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1].阮文就,储江伟.基于数据挖掘的汽车排放检测结果与使用特点关联性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9
[2].杨莹莹.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何以止于报告——基于学校层面监测结果使用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
[3].商中尧,宁春花.干部的“成绩单”成了发展新助力[N].苏州日报.2019
[4].郭少聃,邓云龙.物质使用中的结果期望:概念、测量和作用机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9
[5].吴娟,刘婷.使用全自动检定装置测量钢卷尺示值误差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分析与评定[J].中国检验检测.2019
[6].郑荔莉,方剑英,翁爱彬.1551例癫痫患者使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
[7].刘祥春,付宇,何刊,郭钰,王鸣飞.使用低剂量方案进行CT结肠成像的比较研究: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和成像结果的评估[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
[8].赵启南.关系性压力下青年使用者社交媒体倦怠影响及其行为结果[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
[9].刘晟.血培养结果在指导儿科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价值[J].人人健康.2019
[10].赵庆燕.ACS患者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1年随访结果[D].山东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