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金融异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在线投资组合选择,金融异象,统计关系,成交量冲击
金融异象论文文献综述
吴槐雄[1](2018)在《基于金融异象的在线投资组合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市场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是金融市场理论的核心,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重要基石,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和期权定价模型(OPT)等重要理论皆在有效市场假设之上建立。然而,对有效市场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质疑和争论也从未间断,因为实证检验发现市场上有很多跟有效市场理论不符的现象,它们被称为异于有效市场理论的“金融异象”。恰当地利用这些异象可以有效提高在线投资组合策略的收益,还可以促进市场的有效性。本文结合金融异象中的均值回归效应和动量效应,以及机器学习中在线学习技术,提出了叁个在线投资组合策略模型及算法并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概况如下:(1)提出基于绝对价格统计关系的在线投资组合策略。Borodin等人提出的Anticor策略是基于历史相对价格统计关系的启发式算法,由于历史相对价格表现的是各期间价格变化的幅度,而不是直观价格变化趋势,所以本文基于更能表现证券价格走势的绝对价格统计关系来度量反转效应,提出基于绝对价格统计关系的在线投资组合策略并利用国内市场数据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策略优于原策略以及基准策略,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健性。(2)提出基于成交量信息加权的价格反转在线投资组合策略。金融异象中的反转效应不仅跟收益率有关,还跟交易量冲击有关,证券在经过高成交量的交易日后通常出现反转效应。基于该结论,本文将多期成交量信息和价格信息跟在线学习技术结合,创新性地利用成交量信息设计新的在线投资组合策略,建立优化模型并推导算法,最后利用国内市场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成交量信息提升了策略的收益,使策略的收益优于其他策略和基准策略,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健性。(3)提出基于处置效应的动量在线投资组合策略。动量效应的行为金融学解释指出,前景理论的推论“处置效应”导致动量效应。本文利用该结论构建“当前股价跟持仓均价的比”的指标,基于给予盈利的股票更大的权重的思想,创新性地设计基于处置效应的动量在线投资组合策略,并利用国内市场数据集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策略具有优于其他动量策略和基准策略的表现,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健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21)
张顺明,唐唯[2](2015)在《数字迷信与金融资产价格异象——中国证券市场“代码折溢价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化中的数字迷信是否会影响投资者的选股行为而使得代码吉利的股票价格偏高?本文将这种可能出现的价格异象称为代码折溢价效应。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上不同代码尾号的上市首日表现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中国证券市场曾经出现过显着的代码效应,但在近几年不复显着的结论,并且剖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代码效应的消失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迷信的逐步破除和投资者素质的不断增强,亦可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增强这一结论的佐证。(本文来源于《投资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张旭东[3](2012)在《国际ETF市场异象解读——追随标的指数市场收益还是本土金融市场收益》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易所交易基金(以下简称ETF)是近些年来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ETF市场也存在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的类似"异象"。追踪国外指数的国际ETF涉及到两个区域的市场,本土金融市场和标的指数市场,其市场异象有独特的内涵。本文通过实证手段印证了这些异象的存在——对追踪标的资产价值变动的反应不足和本土市场收益变动的反应过度,然后从投资者心理认知偏差、情绪等非理性方面对这些异象进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对这些结论进行验证。(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期刊2012年09期)
马晨希[4](2012)在《行为金融及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异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证券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投资日益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资过程中,在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心理所导致的认知偏差最终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的现象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行为金融的产生背景,然后对证券市场投资者的行为异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通过探究投资心理及投资行为将势必为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期货》期刊2012年06期)
乔玉林[5](2012)在《“中国”股票名称光环下的金融异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在理性人假设条件下建立起期望效用函数理论以来,现代金融学一直围绕着有效市场假设EMH(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展开,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现代科学。有效市场理论依赖于叁个逻辑严密的假设:第一,投资者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资产预期现金流的折现价值对现在的价格进合理的评估,投资者的这种理性预期行为会导致市场最终达到均衡,即市场是有效的;第二,即使某些投资者不是理性的,但由于他们的交易是随机进行的,所以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会相互抵消,而不至于影响资产的价格,使它一直保持在基本价值附近;第叁,即使投资者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并非随机产生而是具有相关性,他们在市场中将遇到理性的套利者,后者将消除前者对价格的影响,因此,只要市场中存在相似的替代证券,套利者的套利行为将会使证券的价格仍然保持在基本价值附近。在这叁个逻辑严密的假设条件下,证券市场将是完美的,它总会迅速充分反映市场中的所有信息,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战胜市场获得长期超额收益。自1965年有效市场假设EMH诞生以来,无论是在假设成立的理论依据方面还是在对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和经验检验的结果方面,有效市场假设EMH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因此成为了现代金融主流理论的基石。但是,随着金融学者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的不断验证,他们对有效市场假设EMH开始重新思考,于是他们逐渐发现证券市场并非像之前假设的那样完全由理性投资者所主宰,而是充斥着大量的非理性投资者或噪音投资者,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也会影响股票的价格,而这部分影响正是传统有效市场假设EMH没有考虑或忽略考虑的部分。有效市场假设EMH不仅在理论上收到学术界的冲击,而且在市场中的种种金融现象也使得有效市场假设EMH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金融异象(Anomalies)是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论而言的,该理论认为证券市场总是能够迅速充分反映市场中的所有信息,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战胜市场获得长期超额收益。但是,大量的观察研究和实证结果表明证券市场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收益异常现象。这些利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很好解释的事实或现象,就被成为金融“异象”或“未解之谜”。从20世纪70年代起,特别是进入90年代,金融学者们通过对金融市场的研究,不断发现了市场中存在着的大量金融异象,例如:股权溢价之谜、反转效应、动量效应、规模效应、日历效应、期权微笑、指数效应、处置效应、天气效应等等。这些金现象已经在成熟发达的证券市场中不同程度的得到了验证,因此成为了最经典的金融异象。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证券市场刚刚建立,各种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投资者的投资者行为也不够理性。在这样的新兴市场中,是否也存在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这种非理性行为是否也会对资产价格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从现在证券市场中可以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名称光环崇拜)入手,来探讨我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不可避免地我们仍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投资者,尤其是初入市的中小投资者,他们通常会依靠对股票名称的字面理解来意测该公司股票所属的行业背景及“板块”、“概念”,并借用上市公司的名称对公司的价值作出初步的判断,从而对这些股票具有特殊的偏好。例如,普通投资者(尤其是刚入市的中小投资者)会普遍认为名称中带有“中”、“国”字样的股票,应该会拥有资金、市场、信誉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其未来应该具有良好的投资潜力,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这种对“中国”名称的美妙光环崇拜的现象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初入市的中小投资者身上是经常看到。从理性角度来讲,在一个有效、无摩擦的市场中,公司名称只是一个不相关的定价因素,公司价值应该是由公司经营活动预期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价值所决定的,而公司的名称对股票价格没有任何定价作用。投资者对“中国”名称股票的盲目追捧行为更可能获得的是一种相信高回报的心理安慰,是一种无助于投资增值的非理性行为。针对证券市场中存在的这种现象,本文将从实证方面来观察“中国”名称股票在首次上市后1-12月内名称对股价的影响。因此,本文从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收集了2006.6-2008.8之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上市的44支股票作为研究的样本股,并按照名称中是否含有“中”、“国”这两个字,将样本股分为两组:“中国”名称组(19支)和“非中国”名称组(25支)。本文样本股包括那些在上市后的存续期超过1年,及现在状态为ST、*ST、退市、暂停上市的股票。本文剔除了那些财务数据不完整,市盈率超过200倍或者为负的股票。价格全部采用月末的收盘价,并且经过复权处理以剔除公司分红对股价的影响。在判断上市后月度时间点时,如果样本股是在一个月的15号以前上市,那么本文认为上市的当月就为第一个月;如果样本股是在一个月的15号以后上市,那么本文采取近似处理的方法,将其视为在下个月初上市,即下个月为上市后的第一个月。在模型构造方面,因为市盈率是股票的相对价格,因此被解释变量选用静态市盈率作为衡量股票首次公开上市价格的指标。根据股利贴现模型和已有文献对市盈率影响因素的分解,本文采用无风险利率、收益增长率、股票总股本的对数和国有哑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对于无风险利率的确定,本文采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同时进行加权平均按月进行折合;收益增长率,参考相关文献使用的是前一年年末的净利润增长率;股票规模采用总股本作为衡量指标,并将其进行对数处理。使用Eviews5.0统计软件对市盈率月度数据截面模型进行回归后,发现:1.投资者对“中国”名称股票确实存在特殊偏好,甚至是盲目崇拜,主要表现为在上市首日及随后的5个月时间里,“中国”名称股票的月均市盈率较“非中国”名称股票的月均市盈率持续高出20倍左右。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非中国”名称的上市股票,投资者对这类股票的前景抱有更加乐观的态度,更愿意花高的价格来追捧这样的股票,即股票名称中含有“中”“国”字样在新股上市后的5个月内对该股的价格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2.尽管投资者对“中国”名称股票具有特殊偏好,但是这种偏好却不能长时间持续,只能在新股上市后的5个月时间里对股价有正向促进效应,在随后的时间里,“中国”名称对股票价格的正向促进效应在在显着性水平上逐渐下降,在程度上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股的基本面信息逐渐公开化、透明化,投资者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市场经验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对“中国”名称的盲目乐观和自信情绪也逐渐消失,导致上市初期偏高的股票价格也逐渐向基础价值回归。由此可见,对于经济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尽管市场经济刚刚建立,金融市场刚刚起步,但是金融市场中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却依然受到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的显着影响,而且这些非理性定价因素的影响时间也相对较长。这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中是一种新的股票价格异象——名称效应。该效应也对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EMH构成了挑战,证明投资者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理性的,他们存在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观念只能做到有限理性,而且他们的非理性行为也并非随机发生,而是受到同样观念的影响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可供交易的金融产品的较少,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单一,不存在相应的套利行为使得这种“中国”名称崇拜的非理性行为相互抵消,因此,我国的证券市场只能是弱式有效甚至是无效的市场。本文的研究突破了现存大多数研究文献对经典金融异象在我国股票市场中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也不是从股票名称发音的流畅程度来研究股票名称对股价的影响,也不限于从股票更名事件的市场反映来对观察对股价的影响,本文仅是单纯从股票名称的传闻达意功能来观察对股价的影响。这将为我国行为金融学的建设、上市公司名称的选取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尽管本文证实了市场上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名称的光环存在盲目的追捧行为,而且这种盲目的追捧行为会导致股价偏高,本文的研究尚缺乏对“中国”名称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的研究分析,即投资者高价购买这样的股票是否真的会带来预期的异常收益。因此,日后非常有必要通过收集样本股在首次上市的当日以及随后12个月的收益数据,计算并比较每个组合的异常收益率,从收益的角度对这种效应进行分析,将使“中国”股票名称光环下的股票价格异象更加具有说服力。(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2-03-25)
邹楚楠[6](2012)在《国际黄金市场“异象”的行为金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下,黄金不仅作为国家的避险工具和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工具,其融投资功能更加凸显。近年来世界黄金市场价格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投资者的盲目跟风、过度投机行为推动了黄金价格上涨和国际黄金市场的非理性繁荣。随着对国际黄金市场研究的不断深入,国际黄金市场上出现许多不能用标准的经济学理论解释的“异象”。本文以国际黄金市场为研究对象,以有效市场理论为基础。首先,尝试运用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对国际黄金市场进行分析,分析了国际黄金市场的弱势有效性,得出黄金市场基本达到弱式有效的结论。其次,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放宽有效市场假设条件,引入行为金融的理论和方法对国际黄金市场的中不能用标准理论解释国际黄金市场价格异象和投资者行为异象进行研究。并对国际黄金市场中价格波动、溢出效应、噪声交易、羊群效应、过度反应、反映不足和投资泡沫等典型的“异象”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国际黄金市场“异象”的探索,提出完善国际黄金市场的运行机制,改善国际黄金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预期,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投机行为,更好的抵御系统风险的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2-02-01)
任海英,李思韦[7](2011)在《前景理论对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资产定价理论突破了现代金融学理性人假设,解释了市场中客观存在的诸多异象。作为行为金融学理论基础之一,前景理论描述人们在不同状态下决策时的"非理性"行为。本文推导出基于前景理论效用函数投资者风险资产需求量,并以此建立了一个异质多主体资产定价模型,在JAVA-SWARM平台上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产生了平稳的、肥尾的、非正太分布的收益率序列,以及波动聚集、股权溢价等市场异象。同时,实验发现投资者投资绩效与投资者所占市场比例正相关;在前景理论效用型投资者占市场主导条件下,投资绩效与损失厌恶系数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1年23期)
谭跃,张跃龙[8](2011)在《外汇远期溢价异象与金融市场间投机溢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外汇远期溢价与金融市场间投机溢价之间联动关系的研究发现,外汇远期溢价来源于即期汇率波动、金融市场间投机溢价。股市和期市的投机收益率对外汇远期溢价具有解释作用。外汇期货价格对远期外汇价格具有风向标的作用。研究结论表明远期外汇市场上的投资者,在决策时会考虑多个金融产品市场的投机溢价,从而导致远期外汇风险在金融市场间传递。(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1年15期)
崔静敏[9](2010)在《现代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异象问题研究——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行为金融学为基础,描述现代市场中出现的金融异象问题并对其进行阐述,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对金融异象的问题进行的深入的解释,从投资者的心理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以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比较开始,论述了金融市场异象,并进一步进行了解释。(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0年S2期)
黄中南[10](2010)在《我国权证市场价格异象的行为金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权证市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规模非常小,投资者心态和行为都不成熟,投机过度,出现了许多价格异象,如:基本面异象,技术面异象,日期异象,规模异象。这些"异常现象"传统金融理论所不能解释。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由于有限理性、心理情绪等行为偏差和前景理论、心理账户、框定依赖等行为模式的影响,实际决策并非最优决策,导致金融市场上价格的变化偏离建立在传统金融理论假设基础上的结果,出现价格异象。文章通过总结我国权证市场这些价格异象的表现,分析了其行为金融学原因。(本文来源于《特区经济》期刊2010年03期)
金融异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文化中的数字迷信是否会影响投资者的选股行为而使得代码吉利的股票价格偏高?本文将这种可能出现的价格异象称为代码折溢价效应。通过对中国证券市场上不同代码尾号的上市首日表现的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中国证券市场曾经出现过显着的代码效应,但在近几年不复显着的结论,并且剖析了这种现象的原因。代码效应的消失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字迷信的逐步破除和投资者素质的不断增强,亦可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增强这一结论的佐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融异象论文参考文献
[1].吴槐雄.基于金融异象的在线投资组合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张顺明,唐唯.数字迷信与金融资产价格异象——中国证券市场“代码折溢价效应”研究[J].投资研究.2015
[3].张旭东.国际ETF市场异象解读——追随标的指数市场收益还是本土金融市场收益[J].上海金融.2012
[4].马晨希.行为金融及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异象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
[5].乔玉林.“中国”股票名称光环下的金融异象[D].西南财经大学.2012
[6].邹楚楠.国际黄金市场“异象”的行为金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7].任海英,李思韦.前景理论对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J].商业时代.2011
[8].谭跃,张跃龙.外汇远期溢价异象与金融市场间投机溢价研究[J].财会通讯.2011
[9].崔静敏.现代金融市场中的金融异象问题研究——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J].思想战线.2010
[10].黄中南.我国权证市场价格异象的行为金融分析[J].特区经济.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