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还原论文-刘芳霞

知识还原论文-刘芳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物理概念,知识发生过程,原始物理问题

知识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霞[1](2019)在《基于知识发生过程,稀释还原物理概念——以“功率”教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还原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真实体会知识形成过程。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浓缩的知识点,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学生整体知识网络构建与后续物理学习能力的提高。遗憾的是,对概念过于简单的进行表述与灌输,用大量重复的习题去巩固概念的物理教学方式甚为常见,有些教师为(本文来源于《课程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邓烨[2](2019)在《现象学还原下的方证知识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方证知识是《伤寒论》中的核心理论。针对既往的研究存在主观臆断的问题,以现象学还原理论为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抛弃一切既有知识理论和主观偏见,全程遵循客观科学化原则,得出核心证素群是为方证知识的本质。以小柴胡汤为例,"悬置"小柴胡汤单个方证条文/病案(单个症候群),转换变更其在意识中所"现"之"象"(其他症候群),并进行本质(证素)还原,进而"直观"到其不变的证素本质(核心证素群)。这一过程提供了一种现象学还原理论下"症候—证素"中医方证知识发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医学与哲学》期刊2019年14期)

张金兰,周维华[3](2019)在《建构从“碎片化”的分解到“系统化”的还原——成人知识传授的新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后,成人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成人教学不仅要建构从知识的"系统性"到教学的"碎片化",同时还要回到对知识的"系统化"还原。"碎片化"的教学适合成人特点,方便成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但要达到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与应用,还需采取一些措施实现"系统化"还原,从而提升成人学生的理论水平与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陈海兵[4](2019)在《“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知识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概念1.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含义在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利用氧化反应获得的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获得的产物)就是氧化产物.利用还原反应获得的产物(氧化剂被还原所获得的产物)就是还原产物.2.对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概念的理解(1)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作为生成物同时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生成,二者同时存在.(2)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可能是不同的生成物,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生成物.(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理科应试》期刊2019年Z1期)

徐业政[5](2019)在《浅谈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含电化学中的反应)是指题目涉及的反应是教材中没有的,需要学生通常分析题给信息并结合相应理论知识才能解答的一类问题,此类问题的解答能较好地考查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信息转化能力。从知识贮备、信息运用角度上看,正确分析此类问题有赖于叁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心理因素,不能因为素材的新颖就认为无法解答出来而在心理上"未战先降";二是有效信息的筛选与转化,即(本文来源于《中学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殷风国[6](2018)在《还原头脑的新知识苹果树》一文中研究指出每个人的头脑,都有一棵潜在的新知识苹果树。这棵树的生长,是物质性的。其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广备悟高,厚积思邃",培育公式(方法)是:灵感+实践=新知。这是量子力学量子纠缠和态迭加与坍缩原理在人类知识创新上的体现与应用。遵循这一客观规律,每个人都会开放灿烂的新知识之花,结出丰硕的新知识之果。由此,人类将迈入知识创新的自由王国,进入创新一体化时代。这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本文来源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研究通讯》期刊2018年02期)

连莉莉[7](2018)在《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有效探讨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初中化学知识相比,高中化学知识呈现出更高的理论性、逻辑性,学习起来难度更高,因此只有有效进行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才不会打消高中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本文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详细探讨了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途径,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50期)

刘虹佑,高成[8](2018)在《基于知识螺旋上升视角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螺旋上升是教师在学科知识组织基础上,依据学生身心认知发展规律并结合教师实际情况,按照知识深广度以符合教学的逻辑来对知识序列进行重新组织。在课堂中采用知识螺旋上升的教法利于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利于提升知识的可教学性。基于知识螺旋上升视域下,对"氧化还原反应"一节进行教学设计。(本文来源于《课程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何春兰,程萍[9](2018)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发展、教材编排与学生学习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发展顺序、教材编排顺序、学生学习顺序,并据此结合知识类型与认识兴趣理论,就教学中如何将"叁序"融合安排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化学教育(中英文)》期刊2018年21期)

李睿[10](2018)在《帮学生还原新知的“脚手架”——探寻解决“脆弱知识综合征”的办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学者大卫·铂金斯对学生知识掌握不到位提出了"脆弱知识综合征"这一比喻。它揭示了很多学生在学校内获得的知识是脆弱的,他们无法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仅是简单地"记住"而已。本文针对南京师范大学郝京华教授提出的"为理解而教是解决办法"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展开探索与实践,通过帮助学生还原新知"来由"、搭建新知"脚手架"的方式,让学生建构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数学教学通讯》期刊2018年28期)

知识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方证知识是《伤寒论》中的核心理论。针对既往的研究存在主观臆断的问题,以现象学还原理论为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抛弃一切既有知识理论和主观偏见,全程遵循客观科学化原则,得出核心证素群是为方证知识的本质。以小柴胡汤为例,"悬置"小柴胡汤单个方证条文/病案(单个症候群),转换变更其在意识中所"现"之"象"(其他症候群),并进行本质(证素)还原,进而"直观"到其不变的证素本质(核心证素群)。这一过程提供了一种现象学还原理论下"症候—证素"中医方证知识发现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芳霞.基于知识发生过程,稀释还原物理概念——以“功率”教学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9

[2].邓烨.现象学还原下的方证知识发现[J].医学与哲学.2019

[3].张金兰,周维华.建构从“碎片化”的分解到“系统化”的还原——成人知识传授的新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9

[4].陈海兵.“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知识解读[J].中学生理科应试.2019

[5].徐业政.浅谈信息型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复习[J].中学化学.2019

[6].殷风国.还原头脑的新知识苹果树[J].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研究通讯.2018

[7].连莉莉.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有效探讨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J].课程教育研究.2018

[8].刘虹佑,高成.基于知识螺旋上升视角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J].课程教学研究.2018

[9].何春兰,程萍.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发展、教材编排与学生学习的融合[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

[10].李睿.帮学生还原新知的“脚手架”——探寻解决“脆弱知识综合征”的办法[J].数学教学通讯.2018

标签:;  ;  ;  

知识还原论文-刘芳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