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肾虚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益肾安胎汤,肾虚,先兆流产
肾虚症论文文献综述
朱艳梅[1](2016)在《益肾安胎汤治疗肾虚症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益肾安胎汤治疗肾虚症的疗效、原理及治疗后是否存在副作用,并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性激素是否发生变化,以此推广到治疗早期先兆流产,看是否能够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我院符合标准的2013年6月-2014年2月的86例肾虚症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实验组予以中药+西药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治疗。在治疗的同时保证其他治疗条件相同,且患者自身不患有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疾病,几个疗程之后进行治疗效果检验,对实验结论作出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患者的身体状况均有了明显改善,4周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0%。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益肾安胎汤治疗先兆流产具有明显的效果,能明显提高血清性激素水平,改善肾虚症,并且对孕妇的保胎有明显疗效,未发现其他副作用,对胎儿也并未见副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6年22期)
阮崇洁[2](2014)在《隔物温和灸对RA肾虚症候的改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隔附子饼温和灸对于类风湿关节炎肾虚症候的改善效果。方法 68例肾虚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给予来氟米特口服:隔物温和灸组在药物组治疗之上再给予隔附子饼温和灸。结果药物组和隔物温和灸组两组的肾虚症候积分较前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隔物温和灸组的疗效为优;治疗后ESR、CRP、DAS28评分隔物温和灸组改善情况优于药物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附子饼温和灸可以有效的减轻肾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肾虚症候,为临床上使用此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4-10-17)
李丽,卢卫国,程涌江[3](2012)在《男性不育肾虚症不同证型治疗前后的精液酶学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男性不育肾虚症不同证型者经五子衍宗丸治疗前后的实验室精液酶学变化。方法将正常对照组、男性不育症肾精气不足型、肾阴虚衰型、肾阳不足型各20例进行精子顶体酶、精浆弹性硬蛋白酶、乳酸脱氢酶X同工酶(LDHx)、酸性磷酸酶(ACP)和中性α-葡萄糖苷酶(α-GLU)的定量联合检测;并在使用五子衍宗丸治疗后再次检测酶活性。结果男性不育症肾虚型肾精气不足型、肾阴虚衰型和肾阳不足型3组精子顶体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弹性硬蛋白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LDHx、α-GLU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肾阳不足型AC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型两两比较,ACP、弹性硬蛋白酶有显着性差异(P均<0.01)。在五子衍宗丸治疗后,5种酶中有3种酶的活性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结论男性不育症肾虚型多项酶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可将酶学检测列为男性不育肾虚型辨证分型的重要依据和治疗监测指标。(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2年24期)
[4](2010)在《女性患上“肾虚症”该如何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问:我是一名35岁的女性,近一段时间来常出现无明显原因的腰酸疼痛,一位略懂中医的朋友告诉我,我可能是患上了"肾虚症"。请问何为"肾虚症",又该如何治疗呢?(本文来源于《伴侣(A版)》期刊2010年10期)
金秀东,张秀萍,史景爱[5](2008)在《九味参蓉胶囊治疗肾虚症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九味参蓉胶囊治疗肾虚症临床疗效。方法:用九味参蓉胶囊和金匮肾气丸作对照观察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通过九味参蓉胶囊治疗阴阳两虚症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该药对肾虚症有效率为93.29%。(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6期)
梅松柳,于春艳,杨立杰,高艳[6](2008)在《九味参蓉胶囊治疗肾虚症134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九味参蓉胶囊对肾阴阳两虚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34例确诊的肾阴阳两虚症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九味参蓉胶囊和金匮肾气丸口服。结果:服用九味参蓉胶囊治疗组症状明显缓解,血压平稳,血清FSH.LH明显降低,血清中E2浓度明显升高,而对照组疗效不明显。结论:九味参蓉胶囊治疗肾阴阳两虚有效率达93.29%。该药,服用方便,疗效可靠,是临床上治疗肾阴阳两虚的理想药物。(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杨贤罡,于洋[7](2007)在《脾肾虚症和益肾健脾方对国家帆板帆船队运动员免疫机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脾肾虚症和益肾健脾方对国家帆板帆船队运动员免疫机能的影响。研究方法: (1)依据中医虚症辨证参考标准,31名国家帆板帆船队运动员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 (Ⅰ,n=11),脾肾虚症组(Ⅱ,n=8)和脾肾虚症+益肾健脾方组(Ⅲ,n=12)。益肾健脾方(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期刊2007-10-01)
赵书欣,郭英,韩中明,王杨,陈秋丽[8](2001)在《壮阳散对老年大鼠肾虚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壮阳散对老年大鼠肾虚症的影响。方法 Wistar老年雄性大鼠 ,分对照、模型、颐和春 (4.0 g/kg) ,壮阳散大、中、小剂量(4.0 g/kg,2 .0 g/kg,1 .0 g/kg) 6组 ,灌胃给药 2 w。对体温、体重、性器官重量、骨密度、血清中钙、磷含量和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结果 壮阳散大、中剂量能显着改善老年雄性大鼠肾虚症状 (P<0 .0 1 ) ,且优于颐和春。结论 中药壮阳散能改善老年雄性大鼠肾虚症状 ,有壮阳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01年04期)
林礼兴,林丽婷,雷焕英,林君平[9](2000)在《衰老与肾虚症及T细胞亚群间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认为,“肾”与衰老有密切关系,为探索老年肾虚证的细胞免疫情况,我们应用美国伯乐细胞流式分析化检测其周围血CD3(总T细胞)、CD4(辅助/诱导T细胞)和CD8(抑制/杀伤T细胞)的百分率及CD4/CD8值,并同时与健康人比较,以观察老年肾虚证者免疫功(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00年S1期)
祁桂华,马觉民[10](1996)在《金水宝对40例老年肾虚症近期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金水宝对40例老年肾虚症近期临床疗效观察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祁桂华马觉民(柳州545001)金水宝是由国家二级企业江西制药厂生产,它是从青海产新鲜冬虫夏草中分离所得的虫草菌,经纯化、人工发酵培养加工而成。近年来,我们观察了40例接受本品治疗的老年肾...(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肾虚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隔附子饼温和灸对于类风湿关节炎肾虚症候的改善效果。方法 68例肾虚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物组给予来氟米特口服:隔物温和灸组在药物组治疗之上再给予隔附子饼温和灸。结果药物组和隔物温和灸组两组的肾虚症候积分较前均有所改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隔物温和灸组的疗效为优;治疗后ESR、CRP、DAS28评分隔物温和灸组改善情况优于药物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附子饼温和灸可以有效的减轻肾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肾虚症候,为临床上使用此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肾虚症论文参考文献
[1].朱艳梅.益肾安胎汤治疗肾虚症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
[2].阮崇洁.隔物温和灸对RA肾虚症候的改善[C].全国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4
[3].李丽,卢卫国,程涌江.男性不育肾虚症不同证型治疗前后的精液酶学检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4]..女性患上“肾虚症”该如何治疗[J].伴侣(A版).2010
[5].金秀东,张秀萍,史景爱.九味参蓉胶囊治疗肾虚症临床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
[6].梅松柳,于春艳,杨立杰,高艳.九味参蓉胶囊治疗肾虚症134例临床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
[7].杨贤罡,于洋.脾肾虚症和益肾健脾方对国家帆板帆船队运动员免疫机能的影响[C].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2007
[8].赵书欣,郭英,韩中明,王杨,陈秋丽.壮阳散对老年大鼠肾虚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
[9].林礼兴,林丽婷,雷焕英,林君平.衰老与肾虚症及T细胞亚群间关系初探[J].福建医药杂志.2000
[10].祁桂华,马觉民.金水宝对40例老年肾虚症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