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传热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艾灸,灸法,疗法,灸量
生物传热学论文文献综述
黄河,欧阳里知,胡明岸,肖山峰,张彬彬[1](2019)在《基于生物传热学的艾灸疗法物理学剂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艾灸设备进行保健灸,建立正常人体艾灸的物理学剂量,为进一步研究患者艾灸剂量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自制高精度温度传感器测定手足部、胸腹部及腰背部等穴位灸前瞬时温度,最高耐受瞬时温度,并记录产生最高耐受瞬时温度所需要的时间,通过自定义公式:穴位艾灸的物理学剂量=(灸前瞬时温度+最高耐受温度)/2×产生最高耐受温度所需要的时间,拟建立不同部位穴位的艾灸物理学剂量范围,并分析艾灸不同部位的物理学剂量范围差异。结果:手阴经的穴位艾灸时所需要的物理学剂量低于足阴经、胸腹部的穴位,手阳经的穴位艾灸时所需的物理学剂量低于足阳经、背腰部穴位,提示艾灸时手部经穴所需的物理学剂量低于足部及躯干部的穴位,说明手部穴位较之足部、躯干部穴位对光热更敏感。结论:不同部位的穴位均有一定的剂量范围,进行灸疗时,只要达到穴位的剂量范围,即可取得相应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9年03期)
孙铭涓[2](2013)在《运用生物传热学技术初步探讨鼻腔局部辨证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熊大经教授提出的“鼻腔五度辨证学说”为基础,通过运用生物传热学技术观察研究不同体质人群的鼻腔局部温度分布变化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一方面期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从传热学的角度揭示鼻腔局部辨证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则是从微观水平上提高中医的辨证水平,丰富中医体质学说,为中医诊断学说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推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鼻病的临床诊疗的发展,同时,为今后构建鼻腔叁维温度场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病例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级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在参照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收集了调查研究病例70例(男24例,女46例,平均年龄22.14±1.03岁),采用镍铬镍硅热电偶测定法对受试者左鼻局部特定部位进行温度测量,结合中医体质分类判定结果综合分析所测部位温度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探讨鼻腔局部辨证规律。结果:1)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中鼻道温度与中鼻甲、中鼻道总体水平相比,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与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者中鼻甲温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Dunnett t(双侧)检验湿热质者中鼻甲和平和质者中鼻甲温度相比,P=0.01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与总体中鼻甲温度相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阴虚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下鼻甲温度在阴虚质和特禀质受试者中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阴虚质受试者利氏区与气郁质者利氏区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左鼻温度各个部位无明显性别差异。结论:1)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中鼻道温度较总体中鼻甲、中鼻道温度高;2)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者中鼻甲温度高;3)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总体中鼻甲温度低,4)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阴虚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低;5)阴虚质者下鼻甲温度较特禀质者的高;6)阴虚质者利氏区温度较气郁质者的高。7)左鼻温度各个部位无明显性别差异。综上,不同体质的受试者的鼻腔各个部位温度分布与五度辨证学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趋势。(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3-04-01)
夏永莉,赖新生[3](2008)在《从生物传热学角度研究中医艾灸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生物传热学理论建立艾灸的生物传热模型及建构艾灸温度场,可更明确地了解艾灸的热作用机理,为中医艾灸技术建立新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吕永钢,刘静[4](2007)在《人体颈部受冷诱发脸部升温及其系统生物传热学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引入系统生物传热学的概念解释局部冷刺激对脑部热响应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红外热像仪监测健康被试者颈部受强冷作用后脸部的热响应规律,进而建立数学模型,从理论上预示强冷刺激后人体脑组织中的叁维传热过程。结果对颈部血管实施强冷刺激(0℃冰水混和物)时,人体出现心率增加等激烈反应,脸部温度出现不降低反而升高的现象,暗示头部生理系统中存在复杂热调节机制;然而强热刺激(55℃热水)则不足以诱发人体出现反常的体温响应特性。结论本文研究对临床低温脑复苏过程中实施有效的降温处理及脑温监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07年06期)
王辉[5](2004)在《生物传热学及其医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传热学主要研究人体传热特性和传热机理,在诸如低温外科手术、移植器官的冷冻储存、肿瘤的加热疗法、低温脑复苏治疗技术、疾病热诊断技术等临床医学治疗和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临床热科学和热诊断技术显示出巨大的医用价值,所以开展生物传热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4年02期)
魏璠,诸凯,何坚,李艳,张伯礼[6](2003)在《生物传热学在中医舌诊定量化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采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中医舌诊的机制进行研究 ,探讨舌体温度以及温度分布与中医舌质或舌色的特定关系。方法 采用红外热像仪和热电偶探针测取人舌和猪舌表面的温度场 ,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和CBI 80 0 0生理研究系统对人舌和猪舌测取其全舌血液灌注率 ,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分析舌体内部剖面温度场。结果 得到了人舌表面温度分布的定量化曲线以及舌温与血液灌注率之间的特征关系 ,通过数值方法得到了舌体内部特定剖面的温度。结论 揭示出不同的舌色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舌温和血液灌注率 ,证明用生物传热理论对中医舌诊定量化进行研究的可行性。所得的结果为舌诊定量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袁修干,邱义芬[7](2002)在《特异热环境下人体热调节的生物传热学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影响人体热调节的航空航天特异热环境因素 ,着重讨论了该环境下人体热调节仿真的生物传热学问题。文中给出了人体血液换热、热 /振动复合环境下的生物热方程、着装有主动热控功能的传热边界条件问题等的研究结果 ,并提出今后应关注微重力环境对人体热调节影响研究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02年05期)
刘静,任泽霈,王存诚[8](1996)在《生物医学传热学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生物传热学在现代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和相关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及其自身的研究特点,指出了其中尚待解决的问题及应用前景,并对现有生物传热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生物热物性测试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力学进展》期刊1996年02期)
生物传热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以熊大经教授提出的“鼻腔五度辨证学说”为基础,通过运用生物传热学技术观察研究不同体质人群的鼻腔局部温度分布变化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一方面期望通过此次研究能够从传热学的角度揭示鼻腔局部辨证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则是从微观水平上提高中医的辨证水平,丰富中医体质学说,为中医诊断学说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从而推动中医耳鼻咽喉科学鼻病的临床诊疗的发展,同时,为今后构建鼻腔叁维温度场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病例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级中医学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在参照严格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基础上,收集了调查研究病例70例(男24例,女46例,平均年龄22.14±1.03岁),采用镍铬镍硅热电偶测定法对受试者左鼻局部特定部位进行温度测量,结合中医体质分类判定结果综合分析所测部位温度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探讨鼻腔局部辨证规律。结果:1)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中鼻道温度与中鼻甲、中鼻道总体水平相比,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与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者中鼻甲温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Dunnett t(双侧)检验湿热质者中鼻甲和平和质者中鼻甲温度相比,P=0.01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与总体中鼻甲温度相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阴虚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下鼻甲温度在阴虚质和特禀质受试者中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阴虚质受试者利氏区与气郁质者利氏区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左鼻温度各个部位无明显性别差异。结论:1)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中鼻道温度较总体中鼻甲、中鼻道温度高;2)湿热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者中鼻甲温度高;3)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总体中鼻甲温度低,4)气郁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较阴虚质受试者中鼻甲温度低;5)阴虚质者下鼻甲温度较特禀质者的高;6)阴虚质者利氏区温度较气郁质者的高。7)左鼻温度各个部位无明显性别差异。综上,不同体质的受试者的鼻腔各个部位温度分布与五度辨证学说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传热学论文参考文献
[1].黄河,欧阳里知,胡明岸,肖山峰,张彬彬.基于生物传热学的艾灸疗法物理学剂量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9
[2].孙铭涓.运用生物传热学技术初步探讨鼻腔局部辨证规律[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3].夏永莉,赖新生.从生物传热学角度研究中医艾灸机理[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8
[4].吕永钢,刘静.人体颈部受冷诱发脸部升温及其系统生物传热学解释[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7
[5].王辉.生物传热学及其医学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
[6].魏璠,诸凯,何坚,李艳,张伯礼.生物传热学在中医舌诊定量化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
[7].袁修干,邱义芬.特异热环境下人体热调节的生物传热学问题[J].航空学报.2002
[8].刘静,任泽霈,王存诚.生物医学传热学的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