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思想论文-李洋波

天命思想论文-李洋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命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尚书》,天命观念,敬天保民

天命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洋波[1](2019)在《《尚书》中的天命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古籍,是中国最重要的典籍之一。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的经典文献,映射出古人的许多核心思想观念,其中就包括天命观。天命观在《尚书》中处处体现并不断发展。一开始统治者只是认为天为一切的主宰,希望通过祭祀等外在手段达到天人感应的效果,之后又将天命深化为内在约束自我德行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统治者不断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天命为重的观念最终被"敬天保民"的思想所取代。(本文来源于《安顺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胡兆东[2](2019)在《殷周之际“天命”思想的重新建构与历史化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殷周之际,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观念发生剧烈变动,殷人的"帝"信仰被周人的"天"信仰所替代,周人赋予"天"以伦理属性和道德特质,"天命"的内涵也被德性化,注入了"敬天"与"保民"的内容,开启了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巫觋文化向人文主义的转型路程。周人通过天命的伦理化论证以及"文王受命""文武受命"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强调了殷人的天命之终以及天命向自身的转移,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奠定了两周天命思想的主基调,对春秋各家产生广泛影响。(本文来源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熊攀,向卫[3](2019)在《孔子“知天命”思想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子"知天命"中"天命"对于人说是具有必然的自我实现的力量,它区别于偶然性,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知天命"需要成为知者,然后在于明道。"知天命"的思想在当下技术时代中需要理清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立"于命,使人立于自身。(本文来源于《荆楚学术2019年6月(总第叁十二期)》期刊2019-06-21)

段雅丽,王化平[4](2018)在《清华简《子犯子余》与《孟子》“民心”“天命”思想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华简《子犯子余》是一篇有重要思想价值的出土文献。简文以对话的形式,借子犯、子余和蹇叔之口,表达了文献作者的治国理念。简文所体现的"节中于天"的思想与孟子重"道德之天"的哲学观有一定的相似性,言公子重耳的行为合乎义理及其天命。同时,简文将"民心""天命"并举,把民心上升至天命的高度,述说民心难成或易成取决于"居上位之人",此观点在《孟子》一书中也有类似内容,重在说明以德化民,施德政的重要性。《子犯子余》与《孟子》"民心""天命"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田琳,侯玉波[5](2017)在《儒家天命思想与幸福感:联系性与自信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生活的目标和方向,多年来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很多因素会对幸福感产生影响,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不同的文化。儒家思想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时间,对中国人生活和行为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压力应对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抑制因素,如天命思想、思维联系性和对自信的抑制。前人的研究表明,压力应对方式、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是否自信都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但目前有关儒家文化对中国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仍相对缺乏,本研究将探讨儒家天命思想与幸福感的关系,以及思维联系性以及对自信的抑制是否会对天命思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某制衣厂419名员工进行实证研究,共进行二次问卷填写和回收,提出了一个带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个体的天命思想可以正向预测对自信的抑制,反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也就是说,天命思想高的个体,会对自信产生抑制,并降低其主观幸福感。2)对自信的抑制会在个体的天命思想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思维联系性对天命思想与对自信的抑制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联系性水平越高,天命思想对自信的抑制的预测作用更强。4)对自信的抑制对天命思想和幸福感的中介作用会受到思维联系性的调节,联系性水平越高,天命思想到幸福感的间接作用更强。研究结果支持了本研究关于天命思想与中国人主观幸福感负向关系,及中国人思维联系性对天命思想、主观幸福感和对自信的抑制起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期刊2017-11-03)

丁小芳[6](2017)在《天命思想及其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驱使个体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人类心理越发引起大众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天命”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儒家、道家、佛家对天人关系有着相同和不同的理解,在他们的世界观中,天命思想并非完全是封建迷信,而是一种对人生、自然环境等的信任和适应。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有多种“天命”的概念,“天”是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源、是宇宙万物的支配者和主宰者,“命”是决定人生贵贱福祸的某种异己力量。在天、人之间,天道贯注,成人以命,即是天命。天命指天道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众生的命运。在古人看来,“天命”是神明、偶像、权威,至高无上。上天的命令接受者是人,在天与人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上,人们只能被动接受,不可违背。天命思想产生发展于封建社会初期,封建后期成为思想主流。天命概念最早由周人确定,后来,儒家在此基础上,将“仁”、“礼”等道德因素加入天命思想,主张“知天命—畏天命—坚持、守护天命”;道家把天人关系定义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除“知命”外,还教人如何“安命”;佛教中有很多哲理都描述天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儒、道等相结合、融汇。本研究旨在浅析天命思想及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通过文献调研法,借助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平台手机和整理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细化天命思想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和方向,同时,论文研究重点在于天命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层面,通过进一步分析,进而提出正确对待天命思想的方法。研究发现,中国人多取向于外归因,天命思想在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方面有着明显影响,通过发展和演变,在不同个体中呈现出相似性和个体性特点,成为中国人心理适应的工具,也是民众心理困惑的根源,同时成为民众寻求解脱的方式方法,培育着中国人正视命运、乐知天命。对天命的笃信和依赖,也是中国民众心理生活的重要归因途径。(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10-01)

黄杭[7](2017)在《张叁丰天命思想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张叁丰主张儒释道叁教合一,其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入佛、儒两家思想,将道家长生得道的理念与佛教因果轮回、儒家道德修养融合。张叁丰立足于叁教合一的思想,提出"性命双修"观点,使"内药"与"外药"相结合,从而形成"命自我造"的天命理念,实现人对自我的高度肯定。(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王云菲[8](2017)在《知命与立命——浅析孔子的“天命”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思想更是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天命"思想是其对天地与人生、外在与内在、物质与意识之间辩证关系的凝练总结,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倾向。本文主要从"知命""立命"两个角度,分析孔子的"天命"思想及其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力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地创新、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15期)

李媛[9](2017)在《康有为天命思想及其现代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探讨了康有为的天命思想以及康有为天命思想视域下对传统儒学的继承改造、对启蒙哲学的论证宣扬。康有为指出,天命具有统摄宇宙的意志,上天主宰着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不仅如此,康有为从直隶于天的角度论证博爱、自由、平等的启蒙精神。天命思想是康有为论证孔教合理性的基础,也是康有为宣扬近代启蒙思想的理论武器。换言之,康有为建构的天命思想体系构成了其哲学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康有为以天命建构的孔教与康有为论述的启蒙精神相互依存:康有为以天命为原点建构的孔教是康有为阐述启蒙思想的载体,以天命阐发的启蒙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学的近代转型。康有为的天命思想虽然有其积极可贵的成分,但是康有为对天命的过度迷信与青睐促成了康有为命定思想的生成,使康有为天命思想出现了内在的逻辑混乱。这导致了康有为的天命思想在迷信保守与激扬奋进中举步维艰。故此,探讨康有为的天命思想有助于把握天命在近代哲学中的命运,有助于洞彻康有为哲学立论的基础,有助于借鉴康有为改造传统文化、接轨新时期精神的方法,有助于吸取康有为天命思想终被时代遗弃的教训。在对康有为天命思想反思的过程中,要辩证看待康有为天命思想的理论贡献,同时批判康有为对天命的过度迷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科学地认识天命思想。(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7-03-28)

刘青禾[10](2016)在《孔子的天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其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儒家的天命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思想,另一方面又以人为主要关注对象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孔子天命思想的阐释、以及对其当代价值的解读,引发读者对我国优秀古典文化及其价值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知音励志》期刊2016年17期)

天命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殷周之际,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观念发生剧烈变动,殷人的"帝"信仰被周人的"天"信仰所替代,周人赋予"天"以伦理属性和道德特质,"天命"的内涵也被德性化,注入了"敬天"与"保民"的内容,开启了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巫觋文化向人文主义的转型路程。周人通过天命的伦理化论证以及"文王受命""文武受命"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强调了殷人的天命之终以及天命向自身的转移,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奠定了两周天命思想的主基调,对春秋各家产生广泛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天命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李洋波.《尚书》中的天命思想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9

[2].胡兆东.殷周之际“天命”思想的重新建构与历史化演变[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熊攀,向卫.孔子“知天命”思想论析[C].荆楚学术2019年6月(总第叁十二期).2019

[4].段雅丽,王化平.清华简《子犯子余》与《孟子》“民心”“天命”思想比较[J].宜宾学院学报.2018

[5].田琳,侯玉波.儒家天命思想与幸福感:联系性与自信的作用[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2017

[6].丁小芳.天命思想及其对中国人心理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7

[7].黄杭.张叁丰天命思想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

[8].王云菲.知命与立命——浅析孔子的“天命”思想[J].牡丹.2017

[9].李媛.康有为天命思想及其现代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7

[10].刘青禾.孔子的天命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知音励志.2016

标签:;  ;  ;  

天命思想论文-李洋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