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身份论文-叶丽萍

重构身份论文-叶丽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构身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印尼华人,印尼客家人,华人社会,再华化

重构身份论文文献综述

叶丽萍[1](2019)在《再华化与印尼华人的身份重构——以印尼客家人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印尼客家人这一华人次族群为个案,以身份构建为视角,论文通过考察印尼华人再华化的内生动力,揭示了再华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论文认为,再华化本质上是印尼华人在民主化改革后进行身份重构和争取合法权利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赋予"印尼公民"以文化多样性和政治包容性的内涵。协调中国移民后裔与印尼公民这两种身份之间的关系,是印尼华人身份重构的根本任务。印尼客家人通过政治参与以及积极推动华文教育、华人社团和华文报刊的复兴,为再华化与印尼华人的身份重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印尼华人的再华化与身份重构都是未完成的事业,二者的未来走向既取决于印尼国内政治的变迁,也取决于印尼华人社会的选择与内聚力。(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郭金秀[2](2019)在《全球化视域下国内英文报纸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发展趋势给国内英文报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得国内英文报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英文报纸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及产生的原因,并指出若应对全球化变革的挑战,国内英文报纸必须通过树立民族本位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建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立文化平等互补的多元视角去构建新的文化身份。(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汪可[3](2019)在《艺史钩沉,以展览重构文化身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脊梁——庞薰琹的艺术强国之路”展览侧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庆祝新中国70年华诞,纪念70年来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江苏省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策划并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脊梁——庞薰琹的艺术强国之路"展览。本次展览是近两年庞薰琹研究最新成果的集中展示,挖掘梳理出遮蔽在历史烟幕中的碎片,以大量史料为支持,(本文来源于《文化月刊》期刊2019年11期)

邓远萍,郭咔咔[4](2019)在《身份·霸权·民主:拉克劳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拉克劳基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变迁,关注于资本主义世界中新的斗争形式和新的社会群体的出现,认为应该重新思考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规划,从而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和革命叙事进行了拒斥、解构和"修正"。拉克劳所确定的新的政治规划包括以下叁点:第一,在政治主体上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阶级主体替换为主体身份;第二,在行动方式上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转换为霸权斗争;第叁,在最终目标上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迁移为民主主义。在拒斥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反本质主义"逻辑中,拉克劳的漂浮性话语体系和逻辑建构最终陷入"新修正主义"的陷阱中,实现了对伯恩斯坦主义的回归。(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陈莲洁[5](2019)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因为殖民主义力量已经超越了对土地和主权的权利控制,更多倾向于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本文首先介绍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侧重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模仿、模拟和混杂与第叁空间。论文详尽分析了《英国病人》中人物的国家、民族和个人身份的矛盾、瓦解和重构。本文指出,各族裔群体虽然努力在杂糅状态下重构自己的身份和精神家园,建立自己的政治、宗教、种族独立性,但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罗郁然[6](2019)在《用户劳工化:移动互联时代体育受众身份变迁的批判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媒体时代,受众作为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接收者处于主动和被动的悬殊地位,而今,移动互联时代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信息传播去制度化、用户是信息的产消者、传播活动呈现出网络结构和互动性这叁个特征使得它给予用户更大的能动性和信息选择权,甚至用户间的传播可以避开传统媒体独立进行。本文以移动互联时代体育受众为研究对象,运用网络民族志、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从传播政治经济学视角审视被神话的"用户"及其在体育资讯平台虚拟世界中的"参与",引入"数字劳工"的概念和理论,关注移动互联下作为劳工的体育讯息用户的媒介参与形式,探讨如何走上劳工化之路,阐释体育讯息用户与平台间的双向互动逻辑,进一步探究体育讯息用户在劳动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劳动异化问题,并提出对策消解异化、解决问题,为体育讯息用户更好地进行媒介参与提供建议。研究认为,在移动互联时代下,依托网络技术,体育受众实现了向用户身份的转变,并且进一步强化促使用户走向劳工化,文章认为这一过程的形成源于以下几点:首先,移动互联时代下体育讯息用户的商业价值体现,体育讯息用户个人信息和行为信息的商业价值转化;其次,作为劳工的体育讯息用户:时间碎片化与意义的模糊,用户劳动时间趋于弹性化,开始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地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沉浸于此,延长并碎片化了生活时间,其间用户既为自己创造意义,也为资本资本创造意义,转变成为信息内容的产消费合一者;最后,情感商品化:体育事件引起社群情感的商业转换,用户的情感极易在文字渲染和群体转发行为中被调动,沦为情感的劳工。究其劳工化原因,文章从体育讯息用户的需求和体育资讯平台针对用户需求给予的满足两方面来阐释,一方面,体育资讯用户休闲娱乐、社交、自我认同和情感诉求的需求动机促使其主动参与体育媒介;另一方面,体育资讯平台营造自由、开放的虚拟空间,满足用户需求的假象,实则运用大数据算法打造技术牢笼实现对用户的层层包围。针对当下体育讯息用户的劳工化现象,笔者提出批判,认为移动互联时代体育讯息用户的劳工化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智能生活的便利以用户个人信息和行为记录的丧失为代价,体育讯息用户在网络上"裸奔",个人隐私多频多渠道泄露;第二,体育资讯平台数字资本的不断累积形成以用户为核心的新型增值产业链,用户的劳动成果受到极大剥削,内容版权保护遭遇障碍;第叁,体育媒体平台的商业化,导致消费性话语倾向,削弱了体育讯息用户的主体性,虚拟民主压制公民真正民主空间的权利;第四,体育资讯平台对内容的泛娱乐化解读,致使用户在数字资本语境下培养和规训中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精神懒惰,习惯性地守候在娱乐编织的数字化茧房中,作茧自缚。根据存在问题,笔者结合实践提出建议,即体育讯息用户如何参与体育媒介:第一,强化隐私保护,维护数字资产,使用户个人、媒介平台和国家立法叁方面形成合力,有效保护用户隐私,维护数字资产;第二,树立版权意识,占有劳动成果,需要平台制定版权保护规范、可实施措施和鼓励机制,用户则需要提高自身创造、生产内容的能力,不做平台免费劳动力;第叁,提高媒介素养,促进个人发展,把握媒体平台赋予的劳动生产机会和创新创造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塑造自身公民主体的价值观,激发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热情。本文聚焦移动互联时代下专门提供体育资讯和优质内容的媒介平台,研究平台用户"劳工化"参与的过程,从而揭露数字资本主义浪潮下数字劳动与免费劳工背后关于劳动的剥削占有关系和资本逻辑,进一步基于卡茨"使用与满足"理论观察体育讯息用户参与数字劳动的其需求与平台满足良性互动,探讨原因,并批判"劳工化"现象,把脉体育讯息用户"劳工化"现象所产生的问题,最后提出建议,为移动互联时代体育讯息用户的媒介使用提出理性思考。文章认为,平台应平衡资本与运营,避免过度消费化的话语倾向,用户则需要自我觉醒,拒绝在被数字化裹挟的"围墙花园"中受蒙蔽,更新理念,唤醒意识,挖掘互联网蕴藏的民主潜能。当然,我们还需跳脱批判的视角,看到移动互联下被赋权的体育讯息用户参与社群表达的能力的提升,与陌生人友好交流互动的社会文明的进步。(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卢云龙子,张世勇[7](2019)在《自我呈现与身份重构:拟剧理论视角下的视频主播角色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悄然兴起,视频主播在这一热潮中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直播软件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到视频直播的热潮之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认识个体参与网络直播的现象,文章从拟剧理论角度对视频直播中的主播角色进行分析,认为非职业主播通过直播活动,实现了虚拟的自我角色实现过程和身份重构体验;半专业化主播经由直播活动,实现了其主播的大众角色认知转向明星的身份重构;专业化主播通过直播过程,实现了主播的大众角色认知走向多元的重构。在我国转型时期下加强对网络直播现象的关注,才能更好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10期)

康凤丽[8](2019)在《政府购买服务中事业单位身份重构与治理绩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与强大,民众对政府的执政效率和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我国事业单位的身份在我国的分类改革和现代治理体系下完成了重组。事业单位身份重构的过程中,需要不同的治理方式将其多维特性融入社会功能中。根据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资源依赖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行政职能类、生产经营类以及公益服务类等,在政府购买中表现出的特征为刚性购买、专项博弈购买以及弹性竞争等。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探究政府购买服务中事业单位身份重构与治理绩效的改革策略与意义。(本文来源于《环渤海经济了望》期刊2019年10期)

张子通[9](2019)在《中国文化身份重构途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在近代应对国内外的挑战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身份遭遇挑战,并最终解体。中国新的社会实践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以及现实需要为中国文化身份重构提供了充要条件。对当前中国社会问题的原创性研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的审查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凝练总结出新的社会价值,并建立相应的社会化机制,长时间的渗入式的宣传,使之成为社会共识,从而重构中国文化身份。(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28期)

马行天[10](2019)在《《地下铁道》中的女性创伤记忆与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铁道》是美国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第六部小说,获得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7年普利策小说奖。小说讲述少女黑奴科拉不畏奴隶制的暴虐,在"地下铁道"众人的帮助之下追寻自由之路的故事。本文以小说中黑人女性的创伤记忆为切入口,运用创伤理论分析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遭受的种族创伤、集体创伤、个体创伤、文化创伤和心理创伤,探讨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男权主义、生活困境等多重压力下的受创经历,揭示黑人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自我迷失与身份重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重构身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全球化发展趋势给国内英文报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得国内英文报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一系列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英文报纸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及产生的原因,并指出若应对全球化变革的挑战,国内英文报纸必须通过树立民族本位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建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立文化平等互补的多元视角去构建新的文化身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构身份论文参考文献

[1].叶丽萍.再华化与印尼华人的身份重构——以印尼客家人为中心的考察[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

[2].郭金秀.全球化视域下国内英文报纸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与重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3].汪可.艺史钩沉,以展览重构文化身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脊梁——庞薰琹的艺术强国之路”展览侧记[J].文化月刊.2019

[4].邓远萍,郭咔咔.身份·霸权·民主:拉克劳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重构[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陈莲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罗郁然.用户劳工化:移动互联时代体育受众身份变迁的批判与重构[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卢云龙子,张世勇.自我呈现与身份重构:拟剧理论视角下的视频主播角色解读[J].东南传播.2019

[8].康凤丽.政府购买服务中事业单位身份重构与治理绩效[J].环渤海经济了望.2019

[9].张子通.中国文化身份重构途径分析[J].法制博览.2019

[10].马行天.《地下铁道》中的女性创伤记忆与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重构[J].青年文学家.2019

标签:;  ;  ;  ;  

重构身份论文-叶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