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差异论文-李海霞,钟秉枢

职业差异论文-李海霞,钟秉枢

导读:本文包含了职业差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职业满意度,职业认同

职业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霞,钟秉枢[1](2019)在《新时期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现状、特点与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新中国以来第一部专门面向教师教队伍建设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高校女体育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她们的工作状态和职业态度关系到百千万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塑造和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与学术水平。职业成功不仅与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关系,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组织发展和绩效提升。探究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可以为高校管理者了解女体育教师当下职业状态提供参考,对其职业生涯管理、教育培训提供指导,便于高校分类施策,定向发力,促进高质量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知网、学校图书馆等收集整理了关于职业成功、教师职业发展、体育教师等大量的文献资料,并梳理出本研究的理论支持与研究思路,为论文的分析与讨论奠定了基础。(2)访谈法:为了确定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测量指标,对高校6名女体育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将文献梳理的职业成功感知测量指标告诉被访教师,解释每项指标的含义,然后让被访教师根据个人的职业体会,看是否有类似性的评价指标以及如何取舍以及哪些指标需要增加或者删减。(3)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问卷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确定我国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测量指标。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共发放问卷134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明确了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测量指标操作化工具后,进行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情况调查的问卷设计。在问卷初稿编制完成后,请10名大学体育教师对问卷题项的多少、问卷的可读性、题项意义、题项的格式与排序等问题进行填写斟酌,根据他们的建议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在问卷定稿与调查之前,为了保证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对初始问卷进行了预调查,量表部分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值为0.907,两个维度的Cronbach’sα分别为0.816和0.904,均大于0.70。第二部分是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现状的调查样本,在山东省56所高校进行问卷发放,发放问卷500分,回收412分,有效样本371份,其中教龄在3年以下占16.2%,4-10年占34%,11-15年占24.8%,16-20年占10%,20年以上占15.1%;职称是初级的占14.8%,中级的占52%,副高级的占29.9%,正高级的占3.2%;学位是学士及其以下的占21.8%,硕士占67.7%,博士占10.5%。研究结果:(1)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的现状情况:就整体而言,调查数据显示,女体育教师的职业成功感知平均得分为3.65(取值范围为1-5分),职业满意度的平均分为3.37,职业认同的平均分为3.89,两个分量表的得分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职业满意度层面,53.6%的高校女体育教师对职业所取得成功感到满意,65.2%的教师对所取得的进步感到满意,38%的教师对目前的薪酬感到满意,29.6%的教师对职称职务晋升的速度感到满意,55%的教师对不断获得新知识技能感到满意。但是75.5%的教师"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仍然从事现在的职业",高校体育教师是很多女性体育毕业生的最佳职业选择。(2)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的特征与差异:在职业成功满意方面,教龄1-3年教师显着高于教龄4-20年教师,教龄21年以上教师显着高于16-20年教师。在职业进步和知识技能满意方面,教龄1-3年教师显着高于其它年龄阶段教师,在薪酬和晋升满意方面,教龄1-3年教师显着高于教龄4-15年和21年以上教师。在晋升满意方面,教龄4-10年显着高于教龄11-15年教师。不同教龄女体育教师职业满意度呈现"U"型关系。在知识技能满意方面,博士教师显着高于硕士教师。月收入4000-6000元的教师职业满意度显着低于其它收入组别的教师,月收入高于8000元教师职业满意度明显高于月收入低于6000元的教师,月收入8000-10000元的教师职业认同高于月收入4000-6000元和10000元以上的教师,月收入8000-10000元的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好于月收入低于8000元以下的教师。在知识技能满意度方面,985或211学校的女体育教师显着高于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在职业满意度及各维度、职业认同和职业成功感知方面,公办高校女体育教师显着高于民办高校教师。研究结论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业认同程度高于职业满意程度。职称晋升和工作收入是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满意度的两个薄弱环节。不同教龄、收入、学校性质的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学历和类型的高校女体育教师在知识技能满意度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高校要关注女体育教师群体的职称晋升通道,提升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让体育教师成为有吸引力的专业。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民办高校、高职院校的"边缘"学科教育培训项目的扶持力度,同时保障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韩玮[2](2019)在《基于泛雅平台的差异教学策略研究——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职院校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始终是阻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信息化教学,但是英语课程教学水平比较低、管理团队薄弱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落实不到位。必须要积极应用"互联网+"的思维提高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资源实现共享,保证业务协调发展,全面促进英语课程教学建设与管理。(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29期)

张宁,潘书刚[3](2019)在《中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背景与效益差异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也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先进教育模式。近年来,我国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也逐步提高,我们应参考德国双元制的经验与教训,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益,促进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有序开展,以培养更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29期)

张军成,黄颖洁,张淑莹,刘得格,屈曙光[4](2019)在《大学生职业决断力的测量问卷与个体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文献回顾与102份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大学生职业决断力初始问卷,包含36个题项。在广州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回收650份有效问卷,通过项目分析与探索性因子分析,确定了9个题项的正式问卷,发现大学生职业决断力包含叁个维度:职涯准备决断力、社会舆论决断力和职业环境决断力。随后在广州、深圳、湘潭、北京、天津、泉州等城市多所综合性本科院校回收448份有效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支持了大学生职业决断力的叁因子结构。分析结果还发现:中国大学生职业决断力及其叁个维度得分水平不高;女大学生职业环境决断力不如男大学生;低收入家庭出身大学生的职涯准备决断力不如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的同伴。问卷信效度良好,可作为大学生职业决断力的测量工具。(本文来源于《心理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10期)

王雅荣,李佳萌[5](2019)在《服务基层项目类公务员职业发展感知差异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政策指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启动并实施系列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服务基层项目。而经历不同服务基层项目青年,是否会影响其职业发展的感知,本研究选取包头市参加过不同服务基层项目类公务员为研究群体,对其职业发展感知及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从"大学生村官"项目选拔的公务员的职业发展感知高于从其他项目选拔的公务员。由此,进一步分析原因,从一定程度反映"大学生村官"项目对青年培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9年18期)

孙林[6](2019)在《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东部地区6个城市的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对新老两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测量,其结果显示:人力资本因素(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较为显着,而社会资本因素则对老一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较显着。(本文来源于《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黄柯劼[7](2019)在《在华外国青年职业选择与居留模式——基于SFRC(2018)地区差异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通过聚类方法将我国不同地区差异类型化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人来华目的及不同来华目的对居留和融入意愿的决定模式。研究首先基于各城市外国人基本情况,将不同地区分为起始型移民地和自延续型移民地,并指出区分这两类地区的关键因素是移民社区的发育成熟程度。在此基础上指出,外国人来华身份选择和居留意愿同样基于"最小成本-最大收益"原则,在不同国家类型间有不同作用方式:来自发达国家的来华外国人,倾向于在自延续型移民地就业,以降低适应成本,实现人力资源最快最好的回报,并且不在中国居留;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来华外国人,倾向于在起始型移民地留学,以通过制度保障先行适应中国,寻找发展机会,以探索未来在中国居留的可能。(本文来源于《青年探索》期刊2019年05期)

高燕,董霞,张晓玉[8](2019)在《基于Jean Piaget认知发展理论的导游职前-职后职业认知差异及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游职业认知是个体对旅游行业信息筛选后综合输入,在主客体多元建构后的理性输出。本文基于Jean Piaget认知发展理论关注导游职前-职后的职业认知变化,从个体因素、职业特点和要求、环境因素叁个方面对导游职业建构的过程、方法和强度开展对比研究,得出在旅游教育场域中做好导游从业兴趣到从业技能的转变、阶梯式导游技能提升教学设计、导游价值观和职业信念教育、导游职业认知和专业实习设置是导游职业认知塑造的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牛俊美,杨振动[9](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道德发展的职业共识与差异——基于叁次全国大调查的追踪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叁轮全国调查,可以发现,当前我国诸职业群体在伦理道德方面已经形成许多共识,同一性是其基本方面;但由于历史与现实伦理境遇殊异,诸职业群体在整体道德气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职业群体间伦理道德发展不平衡乃至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为建构和谐伦理关系,不仅应在全社会营造充满伦理关怀的良好氛围,引导诸职业群体走向健康的道德观念和理性的道德态度,还应当实施叁大战略: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价值取向,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安排,不断提升诸职业群体,尤其是农民、无业失业下岗人员以及工人和小生意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职业道德中间机制的作用,凝聚职业共识,实现社会的有机整合;培育实体伦理精神,提升职业之间交往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加深社会各职业群体之间的相互认同感。(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李澄锋,陈洪捷,沈文钦[10](2019)在《博士研究生学术职业选择的群体差异——基于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士研究生是学术职业的后备军,学术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足量的、优秀的、具有科研潜质的博士毕业生加入。本文关注的研究议题是"我国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数量是否充足以及哪些群体的博士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学术职业"。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对"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6344份脱产学术型博士生的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有七成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叁成博士生流向非学术职业;在院校层面,"双一流A类高校"博士生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学科层面,医学、经济学和工学选择学术职业的比例最低;在个体层面,女博士、普通招考和具有留学经历的博士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术职业。(本文来源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期刊2019年08期)

职业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高职院校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始终是阻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与难点。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信息化教学,但是英语课程教学水平比较低、管理团队薄弱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落实不到位。必须要积极应用"互联网+"的思维提高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资源实现共享,保证业务协调发展,全面促进英语课程教学建设与管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职业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1].李海霞,钟秉枢.新时期高校女体育教师职业成功感知现状、特点与差异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韩玮.基于泛雅平台的差异教学策略研究——以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9

[3].张宁,潘书刚.中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背景与效益差异浅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

[4].张军成,黄颖洁,张淑莹,刘得格,屈曙光.大学生职业决断力的测量问卷与个体差异[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

[5].王雅荣,李佳萌.服务基层项目类公务员职业发展感知差异比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

[6].孙林.农民工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代际差异的视角[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9

[7].黄柯劼.在华外国青年职业选择与居留模式——基于SFRC(2018)地区差异的分析[J].青年探索.2019

[8].高燕,董霞,张晓玉.基于JeanPiaget认知发展理论的导游职前-职后职业认知差异及响应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牛俊美,杨振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伦理道德发展的职业共识与差异——基于叁次全国大调查的追踪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李澄锋,陈洪捷,沈文钦.博士研究生学术职业选择的群体差异——基于中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

标签:;  ;  ;  ;  

职业差异论文-李海霞,钟秉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