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RS与GIS,土地利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麦地娜·买买提[1](2019)在《基于RS与GIS技术分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变对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RS与GIS技术,分析了2007-2017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土地利用现状,以提高人们对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客观认识,从而做出合理的布局。(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10期)
尼加提·伊米尔,满苏尔·沙比提,玉苏甫·买买提,麦丽开·艾麦提[2](2019)在《天山北坡精河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史涵,王向东[3](2019)在《2000~2018年山东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环境变化不断加深,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其中之一。以山东省为例,对山东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多样性、土地利用程度进行分析,揭示了山东省近20年土地利用情况,山东省主要以耕地和居民工矿用地为主,居民工矿用地、水域明显增加,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减少,海洋用地类型消失。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程度增加,本研究为山东省土地规划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聂启阳,吕继强,孙夏利,罗平平,时迪迪[4](2019)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灞河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引起非点源污染源的时空变化,已显着影响地表、地下水环境质量。以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灞河流域为例,采用改进后的潜在非点源污染指数模型(PNPI),探讨近20年半干旱区城市型河流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灞河流域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林地与耕地,共占流域面积的85%。1995-2015年间西安实施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河流下游平原区城镇用地扩张近4倍,侵占大量原有草地与耕地;基于Quantile分类法,将研究区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值划分为极低、低、中等、高和极高等级,区域流域内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即人类活动影响区的非点源污染风险增强,极高风险区迅速扩张,同时上游水源区的非点源污染风险降低;近期,西安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是流域极高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区域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译着,黄亮[5](2019)在《2003~2018年昆明市呈贡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空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应对昆明市呈贡区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土地利用矛盾突出的问题,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分析、平均中心分析、热点分析的方法,研究该区域15年间建设用地扩张情况与区域发展特征。实验结果表明:2003~2018年呈贡区建设用地共增加了101. 91 km2,绿地共增加了57. 01 km2,耕地共减少了175. 97 km2。同时呈贡区扩张展现出明显的方向性,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轴进行倾斜,建设用地的平均中心向南缓慢移动,其热点已发展到全区西部、中部大部分区域。(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8期)
图尔荪阿依·如孜,阿里木江·卡斯木,米尔古丽·苏力坦[6](2019)在《干旱区叶城县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从干旱区叶城县2000、2005、2010、2015年4个时期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2000—2015年的叶城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借助RS与GIS,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转移矩阵以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得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因素,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研究区域的总面积为13032.88 km~2,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特征主要表现为交通用地、建设用地与绿地的面积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而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呈缩小趋势。(2)利用转移矩阵可知该区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主要来自于绿地和未利用地。(3)从破碎度来讲,未利用地、水域和绿地相较于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程度要低,斑块密度减少,伴随景观异质性也降低。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该区域15年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水域面积减少。(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镱锂,刘林山,王兆锋,摆万奇,丁明军[7](2019)在《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是区域土地科学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与提升的科学基础.本文通过对已有LUCC数据与成果的再分析,研究了高原整体LUCC时空特征、典型区LUCC的时空过程及典型类型的变化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结构稳定,一级地类变化面积比例低于7%,并以单次变化为主,土地覆被状况总体改善.近年来高寒草地覆被状况整体好转、局部退化,林地恢复良好,耕地基本稳定,建设用地显着扩张,裸地轻微减少.人口较为密集的河湟谷地与"一江两河"地区,建设用地、耕地、人工林地等增加明显;藏北高原和叁江源等牧区,超载过牧和生态建设的作用均有体现;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区土地覆被类型多样、变化复杂,并表现出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较强的敏感性.高原土地变化研究中还存在现有数据产品数量不足、精度不高,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环境效应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需要加强野外监测和遥感技术的结合,关注LULC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变化特征,同时注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转化和类内渐变,使高原LUCC研究更好地服务于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7期)
朱闯,刘沁萍,田洪阵[8](2019)在《2001-2017年中国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1和2017年两期MODIS Land Cover(MCD12Q1)产品数据,本文研究了2001-2017年中国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7年林地变化最大,其次是草地、其他、水域、建设用地和耕地;林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草地,草地减少主要是转化为林地,其他用地减少主要是转化为草地和水域,水域增加的主要来源是其他用地和草地,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草地和耕地,耕地减少主要是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林草地、其他用地和水域变化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主要发生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9期)
李宁,王浩宇,王金叶,黄良珂[9](2019)在《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3S技术,根据漓江流域2000—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漓江流域的生物量因子进行系数修正,对漓江流域17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漓江流域建设用地明显增加,年均增加15.63%,林地呈微弱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耕地和水域面积逐年减少,年均分别减少0.25%和0.51%;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减少趋势,从2000年的92.48亿元减少到2016年的88亿元,建设用地的增加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最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极低区域出现增加趋势,且主要出现在城市扩张的区域,中值及低值区域逐渐被极低区域所替代,部分极高值区域出现减少趋势。城镇及旅游业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来源于《桂林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邵姝遥,曹罗丹,田鹏,赵梦琪,张柯琴[10](2019)在《甬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甬江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方向等变化特征,评价其土地利用强度。结果表明,1980—2015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迅速上升,耕地面积锐减。土地利用变化的突出特征为耕地、林地转向建设用地,且在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转换频繁、复杂。研究区的土地综合利用动态度和单一利用动态度在不同时间段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不断上升,空间上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东部高于西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精河绿洲为研究区,1997、2007和2016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气象和水文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综合运用动态度和时间序列追踪,探寻精河绿洲近2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归因。结果表明:1)1997—2016年,精河绿洲土地覆被类型变化主要表现在低覆被度植被、其他覆盖向耕地的转化;耕地向高覆盖度植被的转化;中覆盖植被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呈现出越来越减少趋势,水体总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2)1997、2007和2016年土地覆盖类型中的其他覆盖、耕地和水体的面积和比例持续增加,增幅分别为12.17%、5.30%和2.49%。高-中-低覆盖度植被,以及湿地呈减少趋势,其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速度最快,减幅达13.23%,中覆盖度植被前10年呈增加趋势,而后10年呈减少趋势。3)精河绿洲土地覆盖变化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限制了山区和平原区之间的低覆盖度植被的生存,人文因素则是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麦地娜·买买提.基于RS与GIS技术分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土地利用时空变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
[2].尼加提·伊米尔,满苏尔·沙比提,玉苏甫·买买提,麦丽开·艾麦提.天山北坡精河绿洲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史涵,王向东.2000~2018年山东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9
[4].聂启阳,吕继强,孙夏利,罗平平,时迪迪.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灞河流域潜在非点源污染风险时空变化特征[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9
[5].王译着,黄亮.2003~2018年昆明市呈贡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时空特征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6].图尔荪阿依·如孜,阿里木江·卡斯木,米尔古丽·苏力坦.干旱区叶城县土地利用/覆盖时空变化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张镱锂,刘林山,王兆锋,摆万奇,丁明军.青藏高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J].科学通报.2019
[8].朱闯,刘沁萍,田洪阵.2001-2017年中国土地利用时空变化[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
[9].李宁,王浩宇,王金叶,黄良珂.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9
[10].邵姝遥,曹罗丹,田鹏,赵梦琪,张柯琴.甬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