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建构论文-魏建国

心灵建构论文-魏建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灵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史莱姆逻辑与情理逻辑,概念延伸与意念延伸,点延伸与面延伸,认知自补足

心灵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魏建国[1](2019)在《延展认知和延展心灵的理论建构——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延展认知和延展心灵是对认知学理论的建构。本文对这一对概念进行了若干理论建构,旨在从认知角度切入,指出误译的根本原因是对源文本理解的问题,进而才是出现表达的问题。本文提出延展认知和延展心灵要分别基于事理逻辑和情理逻辑,且据此认为,应遵循这两条路径使译文实现自洽。作为解决这类误译的办法,本文提出,以文本结构作为认知建构的依据,进而为译出阐释形成字符结构的整体自洽。(本文来源于《翻译研究与教学》期刊2019年02期)

刘睿[2](2019)在《心灵、语言与社会实在的建构——塞尔社会哲学理论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塞尔的社会哲学关注的是社会实在的哲学性质与分析性结构,从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和社会学理论的心灵面向两个视角,能够将塞尔的社会哲学与既有的社会学理论脉络进行有效衔接。集体意向性、地位功能、构成性规则、制度性事实、道义性权力、独立于欲望的理由是塞尔社会哲学理论的概念工具,其理论的核心命题是:所有制度性事实(制度性实在)及其相应的地位功能都是借由宣告式言语行为或与宣告式言语行为有相同逻辑形式的言语行为创立起来的;集体意向性、地位功能与构成性规则是制度性实在的叁个基本构成要件。本文认为,其理论具有明确社会的本体论依据、重新关注行动的心灵面向、提供沟通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二者的新视角等社会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贺昌盛,黄云霞[3](2019)在《现代中国文学的“形式”建构——“心灵”之于“世界”的“赋形”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国文学肇始于作为"形式"的审美意识的觉醒,王国维以"古雅"为传统文学的"诗性"抒情形态予以了最后的总结,同时也沟通了"小说"叙事形态与现代世界的联系。新文化运动尝试以"白话"语言的革新来完成中国的"文艺复兴",白话的"美文"却使汉语文学自身的"诗性"传统得以"再生"和"重建"。另一方面,区别于哲学式定型概念的智慧性的"随笔"式"散体书写",也以"现代"的眼光对传统中国文化所形塑出来的中国人的"心灵"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重新审视与批判。现代"小说"在时间维度上主要呈现为日常生活史、个体精神史和民族国家史叁种特定的"形式"。而在空间维度上主要呈现为"移植性"摹仿的都市叙事形态与融入自然的"乡土"叙事形态两相"并置"的"形式"样态,。(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迅[4](2018)在《建构中专班主任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目前中专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其学生特点,寻找构建中专班主任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本文来源于《时代农机》期刊2018年12期)

高梁,陈芸[5](2018)在《编织生活之网——卫礼贤对“中国心灵”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心灵》里,卫礼贤试图通过编织中国晚清民初生活之网,展现自己中国之旅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让读者领略到中国人心灵的方方面面。生活之卷如同织布机上的织网一样错综复杂地展开,从微观上看,交织的纬线暗含了中国文化生活内部的各个层面,而由中国心灵组成的固定经线则支撑、规划中国人的整个生活,指导中国的一切事物。从宏观上看,卫礼贤试图在纵向时间上追寻中国的传统与未来,在横向空间上,则探求东方心灵与西方精神之间的双向流动。由此,卫礼贤在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肯定中西文化交融与互补的可能性,并提出一种崭新的理想人格和生活方式。(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21期)

方曙光[6](2018)在《心灵共同体与双重内卷化:我国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失独老人自组织已经成为失独老人互相倾诉、互相支持和抱团取暖的心灵共同体,但也导致失独老人进入"家庭"和"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双重内卷化"状态,阻碍了失独老人的社区和社会融入。通过对四个失独老人自组织的质性研究,发现在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发展中,应通过政府主导、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失独老人自组织自我完善等路径,强化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心灵共同体"功能,避免其"双重内卷化"等负作用,促进失独老人顺利再社会化。(本文来源于《人口与社会》期刊2018年03期)

方曙光[7](2018)在《心灵共同体与双重内卷化:我国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建构研究——基于四个失独老人自组织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失独老人自组织已经成为失独老人互相倾诉、互相支持和抱团取暖的心灵共同体;但也导致失独老人进入"家庭"和"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双重内卷化"状态,阻碍了失独老人的社区和社会的融入。通过对四个失独老人自组织的质性研究和比较研究,在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建构(或发展)中,应通过政府主导、各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失独老人自组织自我完善等路径,来强化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心灵共同体"功能,避免其"双重内卷化"等负功能,以促进失独老人的顺利再社会化。(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8年05期)

魏敏敏[8](2017)在《放飞自由心灵,享受生命感动——浅谈“高效课堂”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为本"、"生命狂欢"、"知识超市"、"成长乐园"...课堂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追求着"孩子们真正人性的释放"!轻轻松松上课,快快乐乐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心中梦寐以求的高效课堂状态。然而现实的阻拦一直羁绊着我们的脚步,精心的备课可能因为一个孩子的回答让整篇文章的主题偏离;尽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可能因为几个孩子的哄堂大笑而变的失去了味道......我们的课堂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失去了高效的牌子。与其整日面对着这样那样的意外,不如放手一搏,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怎样让语文课堂走向高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就谈谈自己对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一点浅薄看法。(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7年24期)

于飙,梁卿[9](2017)在《非凡的心灵捕手——论爱德华时期英国儿童文学形象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多利亚时代不仅是英国社会最为鼎盛的阶段,也是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随后爱德华时代的儿童文学虽然继承并发展着光辉岁月所遗留的儿童文学传统,却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困境。本文通过梳理爱德华时期着名的英国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伊迪丝·内斯比特,肯尼斯·格雷厄姆及其经典作品对英国当时社会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征进行还原,旨在归纳总结出英国爱德华时期的儿童文学形象特点,发掘其对当今社会儿童文学发展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08期)

陈宝贵[10](2017)在《写作是心灵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深邃而独特的作家史铁生曾指出:"写作就是要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物的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高位截瘫的史铁生在这里告诉我们,他写作的意义是为了"生存",写作是为了使人生更"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巴金在谈到为什么写作时亦指出,"写作(本文来源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期刊2017年Z1期)

心灵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塞尔的社会哲学关注的是社会实在的哲学性质与分析性结构,从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和社会学理论的心灵面向两个视角,能够将塞尔的社会哲学与既有的社会学理论脉络进行有效衔接。集体意向性、地位功能、构成性规则、制度性事实、道义性权力、独立于欲望的理由是塞尔社会哲学理论的概念工具,其理论的核心命题是:所有制度性事实(制度性实在)及其相应的地位功能都是借由宣告式言语行为或与宣告式言语行为有相同逻辑形式的言语行为创立起来的;集体意向性、地位功能与构成性规则是制度性实在的叁个基本构成要件。本文认为,其理论具有明确社会的本体论依据、重新关注行动的心灵面向、提供沟通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二者的新视角等社会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灵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魏建国.延展认知和延展心灵的理论建构——以文学作品翻译为例[J].翻译研究与教学.2019

[2].刘睿.心灵、语言与社会实在的建构——塞尔社会哲学理论评述[J].社会发展研究.2019

[3].贺昌盛,黄云霞.现代中国文学的“形式”建构——“心灵”之于“世界”的“赋形”问题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王迅.建构中专班主任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分析[J].时代农机.2018

[5].高梁,陈芸.编织生活之网——卫礼贤对“中国心灵”的建构[J].文教资料.2018

[6].方曙光.心灵共同体与双重内卷化:我国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建构研究[J].人口与社会.2018

[7].方曙光.心灵共同体与双重内卷化:我国失独老人自组织的建构研究——基于四个失独老人自组织的比较分析[J].理论月刊.2018

[8].魏敏敏.放飞自由心灵,享受生命感动——浅谈“高效课堂”的建构[J].文存阅刊.2017

[9].于飙,梁卿.非凡的心灵捕手——论爱德华时期英国儿童文学形象的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7

[10].陈宝贵.写作是心灵的建构[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7

标签:;  ;  ;  ;  

心灵建构论文-魏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