块状结构模型论文-张弼

块状结构模型论文-张弼

导读:本文包含了块状结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块状结构模型,非线性自适应控制,不确定性,非高斯噪声

块状结构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弼[1](2017)在《基于块状结构模型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块状结构模型是一类具有特定结构的典型非线性模型,由非线性静态环节和线性动态环节以不同的次序串联而成。学者们热衷于非线性块状结构模型的研究是由于该类系统能较好地反映工业过程的特点,可以描述一大类非线性过程。同时,该类非线性系统的一个显着优点是非线性静态部分与线性动态部分的分离。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非线性动态系统,这一特殊的结构降低了非线性辨识和控制的难度。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参数化Hammerstein、Wiener和Hammerstein-Wiener块状结构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可测的系统输入输出信号和已知的模型结构特点,对被控对象设计自适应控制器。这些算法的提出是基于自校正控制方法改进而来的。在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本文还分析了各算法的闭环系统稳定性和系统输出跟踪特性。此外,非常有代表性的工业过程仿真实验也验证了各算法的有效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可以概括如下:1.针对Hammerstein型非线性系统中存在的不稳定零点、非高斯噪声干扰以及未建模动态,通过构建合理的指标函数、设计加权递推算法在线估计不确定的系统参数以及将未建模动态的在线估计值引入到反馈控制中,提出了用于控制不确定Hammerstein块状结构模型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算法。在经典自适应控制理论的启发下,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方法的有效性在几组仿真例子中得到了验证,特别是在一个仿真的化工反应过程中体现了其应用价值。此外,针对一类带有输入死区非线性的特殊Hammerstein模型,提出了死区补偿控制算法,并讨论了一组仿真的电机转速控制问题。2.针对Wiener型非线性系统中存在的不稳定零点、非高斯噪声干扰、未建模动态以及显着变化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Wiener模型,通过构建一个在线不断调整的滑平面指标、设计加权递推算法在线估计不确定的系统参数和未建模动态的上界、实时求解更合理的加权多项式系数以及将未建模动态的在线估计值引入到反馈控制中,提出了用于控制不确定Wiener块状结构模型的鲁棒间接自适应变结构控制算法。基于时间变换的概念,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方法的有效性在几组仿真例子中得到了验证,特别是在两组仿真的化工反应过程中体现了其应用价值。3.与相对简单的Hammerstein模型和Wiener模型不同,含有输入输出两部分非线性块的Hammerstein-Wiener模型无法借鉴双线性模型思想来参数化。针对这个问题,基于关键项分离法,给出新的参数化Hammerstein-Wiener模型,设计加权递推算法在线估计不确定的系统参数和不可测的中间变量,并依据估计值推导出基于确定性等价原则的控制律。由于信息矩阵中包含估计信号,本文对现有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分析框架做了相应修改,并证明了闭环系统的局部稳定性。此外,还讨论了一些关键问题的改进方法,比如,如何扩大局部稳定域、如何应用于有色噪声干扰的情况等。方法的有效性在几组仿真例子中得到了验证。(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7-05-04)

张廷丰,毛志忠,袁平[2](2016)在《风洞系统非线性块状结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非线性块状模型的建模思想引入风洞系统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针对主排气阀和栅指电液伺服机构具有死区非线性特性,分别用含有死区输入的Hammerstein块状模型描述其动态特性,将主排气阀和栅指机构的输出作为风洞流场的输入,建立两输入两输出多变量耦合动态模型.两个独立的Hammerstein子模型与线性动态耦合的风洞流场模型串联构成一个非线性多变量块状模型.采用自适应加权递推辨识算法在线辨识Hammerstein子模型参数,采用带有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辨识风洞流场模型参数.仿真与风洞现场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16年04期)

倪文涛[3](2008)在《基于块状结构模型的非线性预测函数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型预测控制(MPC)是工业过程控制中得到成功应用的先进控制技术之一,作为MPC最新研究领域之一的预测函数控制(PFC)已经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由于大部分工业过程都带有不同程度的非线性,因此非线性预测函数控制的研究已经成为工业控制领域的重要命题。本文针对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非线性对象,采用非线性预测函数控制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在介绍了模型预测控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模型预测控制的发展情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2)根据块状结构模型的特点,给出了一种N-L两步辨识算法,然后以Hammerstein模型为例,讨论了不同形式的多变量系统块状结构模型,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并介绍了单变量块状结构模型的预测函数控制算法。(3)提出了一种基于块状结构模型的非线性自适应预测函数控制(NAPFC)算法。利用静态数据辨识得到非线性部分的预测模型,利用渐消记忆最小二乘算法在线辨识线性部分的ARMAX模型参数,根据所得的模型参数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获得非线性自适应预测函数控制律,并且可以适应过程时变的情况。通过求解模型输出的一阶导数,得到了最优控制律的参数化表达式,减少了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的在线计算量。通过热交换器和pH中和过程的计算机仿真,表明了该算法比PID控制和非线性预测函数控制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4)提出了一种基于块状结构模型的多变量非线性预测函数控制算法,将非线性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线性系统控制问题和非线性方程组的求根问题。在模型已知的情况下可以给出控制律的解析式,从而提高了最优控制律的求解速度。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和展望。(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6-01)

彭光忠,周宇,张利军[4](1985)在《块状组合岩体结构力学效应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块状组合岩体结构力学效应的模型试验研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岩体力学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对岩体工程和岩体力学理论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1985年01期)

陈存礼[5](1984)在《金属-块状半导体的接触电阻率——四点结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一种测量金属-半导体体样品的接触电阻率ρ_c的方法——四点结构模型。四个金属电极的排列不受任何限制,导出了ρ_c的表达式。如果样品不是半无限大,而是有一定厚度的薄片,则必须进行修正,给出了修正因子。根据这个模型,进行实验测量和计算,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一致。(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1984年09期)

块状结构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将非线性块状模型的建模思想引入风洞系统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针对主排气阀和栅指电液伺服机构具有死区非线性特性,分别用含有死区输入的Hammerstein块状模型描述其动态特性,将主排气阀和栅指机构的输出作为风洞流场的输入,建立两输入两输出多变量耦合动态模型.两个独立的Hammerstein子模型与线性动态耦合的风洞流场模型串联构成一个非线性多变量块状模型.采用自适应加权递推辨识算法在线辨识Hammerstein子模型参数,采用带有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辨识风洞流场模型参数.仿真与风洞现场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块状结构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弼.基于块状结构模型的非线性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7

[2].张廷丰,毛志忠,袁平.风洞系统非线性块状结构模型[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6

[3].倪文涛.基于块状结构模型的非线性预测函数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

[4].彭光忠,周宇,张利军.块状组合岩体结构力学效应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1985

[5].陈存礼.金属-块状半导体的接触电阻率——四点结构模型[J].物理学报.1984

标签:;  ;  ;  ;  

块状结构模型论文-张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