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外交论文-屈荣清

新加坡外交论文-屈荣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加坡外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带一路”,侨务公共外交,华侨华人

新加坡外交论文文献综述

屈荣清[1](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新加坡的侨务公共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新是共建"一带一路"道路上的同伴。新加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倡议,在此背景下的中国对新加坡的侨务公共外交通过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经济往来等方面推动了"一带一路"的发展,也为中新关系的外交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展开对新加坡的侨务公共外交,鼓动新加坡华人向住在国传播中华文化、协助他们客观看待和认识中国,保持中新的友好往来。(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4期)

许成[2](2019)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水外交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在被快速消耗。水资源日益稀缺,因水资源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化解水争端是各国和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认识到水外交的重要性。在水外交关系中,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案例具有代表性。新马两国地理位置上相邻,隔柔佛海峡相望。新加坡在水资源供应上对马来西亚具有依赖性。但是,关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水外交的研究没有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大部分是围绕供水协议与水争端的解决,并且着重在技术和经济层面,对从国际关系和外交视角分析较少,研究者们过多关注新加坡,而对马来西亚关注度不够。通过对水外交研究发展趋向进行了总结,给出了“水外交”定义,指出水外交的的核心是“水权力”,明确水外交的实施主体、水外交的实施对象、水外交的实施领域和水外交的实施手段,描述了水外交的作用。然后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水资源问题、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供水争端和供水问题对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关系的影响叁个方面来阐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供水合作与争端的历程,从新加坡的水资源战略与策略和马来西亚对新加坡的供水策略两方面阐述了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双边关系中的水外交策略。通过运用国际政治理论思想来比较分析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在水外交中的异同点,发现新马双方虽然水权力地位和价值观念不同,但都奉行实用主义的水外交原则并严格遵守供水协议。本文认为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水外交中分别体现新自由主义的绝对获益和新现实主义的相对获益。随着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新加坡逐步实现水的自给自足,双方对水的依赖关系程度发生变化,新马供水协议的重要性会降低了,尤其是,供水协议的政治性就会减弱,而其经济性会增强。通过对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水外交谈判情况的深入了解,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如国家间应避免出现过度相互依存、不同发展程度影响国家间合作、以长远眼光严肃对待国际协议和推进基于原则的审时度势的外交谈判。(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一丹[3](2019)在《“南海仲裁”后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对华失灵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在艰难困苦的处境中建国,在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中谋求发展,并在短短几十年内跻身强国之列,发展成就斐然。李光耀主导的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使新加坡获得了较为安全的发展环境与广阔的海外市场,增强了抵御政治、经济和安全风险的能力,提升了国际影响力,成为了东盟的领导者。作为一个华人占总人口多数的国家,新加坡自建国以来在处理中新关系上并未受到民族感情的羁绊,坚决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除了先后构建了中—美—苏与中—美—日“均势叁角”之外,建国初期,为了打消邻国及英美两国对其成为“第叁中国”的顾虑,新加坡选择在政治上主动同中国保持距离,侧重发展同中国的经济关系;七十年代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中国实力的增长,新加坡调整策略,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全面发展对华关系,促进中国的稳定与繁荣;新加坡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量,一边奉行“一个中国”立场,一边与台湾长期保持实质性关系,在两岸间左右逢源、努力维持微妙的平衡;新加坡为平衡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力促美国重返亚太;2016年“南海仲裁案”的结果宣布之后,新加坡虽然并非南海问题的主权声索国,却表示支持仲裁结果,遭到中国的“惩罚”。2017年9月,李显龙访华,希望与中国“重修旧好”。中国对新加坡的“惩罚”表明新加坡此番“小国大外交”策略对华失灵了。学界关于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的研究大多侧重论述其成功之道,鲜有涉及其失灵的情况及失灵的原因。本文则聚焦于2016年“南海仲裁”后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对华失灵,分别从地区、国家和个人这叁个层面入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探析新加坡此番“小国大外交”策略对中国失灵的原因,有助于思中国未来应如何处理中新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01)

白星星[4](2018)在《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席 中国-东盟外长会议在新加坡举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刊讯(白星星)8月2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中国-东盟(10+1)外长会议。王毅表示,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年来,双方关系不断发展,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迈入提质升级的成熟期,进入了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东盟第二个50年的开局之年。值此中国-东盟关系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中国将继续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坚持睦邻(本文来源于《中国会展(中国会议)》期刊2018年16期)

候涛[5](2018)在《新加坡靠“兰花外交”独树一帜》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举行的“金特会”让新加坡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新加坡历来有用国家领导人或重要贵宾的名字为兰花命名的传统,被称为“兰花外交”,这可以追溯到1893年。1893年,生活在新加坡的一位亚美尼亚女士艾格尼丝·卓锦向新加坡植物园科学主任展示了一种兰花,(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8-06-14)

李顶[6](2018)在《李光耀时期新加坡对华外交政策研究(1965-1990)》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光耀时期,新加坡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实用主义着称,它谨慎、灵活的处理各种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以国家利益的维护而不是意识形态色彩的选择来开展对别国外交。而对华外交政策最能体现出新加坡政府浓厚的实用主义外交风格,也是新加坡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的对华外交政策在不同时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在李光耀时期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65-1975),新加坡同中国在政治上谨慎交往不但建立外交关系,经贸领域开展对华合作,人文领域限制对华往来;第二个阶段(1976—1990),新加坡同中国在政治上正式建交,人文及经贸领域双方交流广泛。本文拟从五个部分,以新加坡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的视野,来系统探讨新加坡政府在每个阶段对华外交政策的施行,最后归纳新加坡对华外交政策的特点。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新加坡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曲折的建国经历、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立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都对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新加坡是典型的威权体制国家,李光耀本人的实用主义思想也在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制定中留下了深深地痕迹。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国家国家主权与安全为根本目标,因此主张加强同邻国之间的关系,倡导区域合作。鉴于港口贸易的重要性,新加坡开展经济外交,积极同各国发展经贸联系。此外,新加坡还推行“大国平衡”外交,推动各大国在东南亚地区形成多极竞争的格局,但不与任何一个国家结成同盟,推行“不结盟”政策。第二部分,研究李光耀时期第一个阶段新加坡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分析其对华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对新加坡本身的影响。邻国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威胁一直掣肘新加坡的对华政策,以至于新加坡不敢先与两国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新加坡又是东南亚唯一一个华人数量在本国占绝对优势的国家,而东南亚地区此时又出现排华浪潮,导致新加坡在开展对华外交时格外谨慎。新加坡这个阶段的对华外交政策,政治上同中国在不建交的基础进行有限接触,经济上发展对华经贸,人文领域限制同中国的往来。新加坡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有利于缓解邻国对其的忧虑,维护自身的安全。第叁部分,讨论李光耀时期第二个阶段新加坡对华外交政策,探讨这个阶段对华外交政策的原因、内容及对新加坡的影响。印度尼西亚同中国的正式建交,扫清了中新两国邦交正常化的最大障碍。而中国文革以后国内外政策的调整以及东南亚局势的变化,都促使新加坡政府实行更加积极的对华政策。在政治上,新加坡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经济和人文领域也比以前有了更快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新加坡的对华外交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国际地位。第四部分,阐述李光耀时期新加坡政府的对台政策。新加坡的对台政策是其对华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最能体现出新加坡对华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风格。新加坡的对台政策在军事方面优于政治和经济方面,主要由于新加坡需要台湾的场地训练军队。政治上,新加坡领导人同台湾高层来往密切;经济上双方的合作的深度超过了同大陆的水平。在两岸关系上,新加坡政府一直“一个中国”原则,游离于台湾和中国大陆质检,搞平衡外交。第五部分,主要是分析新加坡政府对华外交政策的特点。新加坡政府的对华外交政策与国内政策相结合,用以推动本国的国族构建和强化新加坡人的国家认同。新加坡也一直把中国当做“大国平衡”战略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靠中国的力量抵御美、苏两国在该区域的扩张。李光耀和邓小平之间的良好关系也推动了新中双方关系的向前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袁淑贞[7](2018)在《冷战后新加坡的大国平衡外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小国外交成为国际政治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新加坡的大国平衡外交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独立以后,新加坡确立了“大国平衡”的外交战略。冷战结束以后,新加坡的大国平衡外交日趋成熟,不但在东南亚地区构建了中、美、日叁国的动态平衡关系,更为自身赢得了生存空间,在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发挥了与其小国身份不对称的影响力。那么,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实施大国平衡外交的动因何在?按照“均势理论”的预测,新加坡的大国平衡外交应该制衡区域内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冷战后新加坡的大国平衡外交为什么表现出明显的“亲美”倾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借鉴威胁平衡理论的研究思路:将小国看作国际体系中重要的行为体进行研究,认为国家总是倾向于结盟制衡区域内最具威胁的国家,而实力和认知是一个国家判定其他国家威胁程度的主要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本文提炼出分析小国的大国平衡外交的叁个变量:小国身份、权力格局和精英认知。其中小国身份是小国外交的自我定位;权力格局是小国外交的外部环境;精英认知是决策者的威胁认知。依据上述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冷战后新加坡实施大国平衡外交是小国身份、权力格局和精英认知叁个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小国身份来看,新加坡是一个小强国,实施大国平衡外交不但是为了缓解小国的安全脆弱性,更是因为独特的地缘位置和优越的国家治理为其提供了内部优势;从权力格局来看,冷战后东盟的崛起和东南亚地区斗而不破的大国关系为新加坡实施大国平衡外交提供了外部环境;从精英认知来看,新加坡决策者对中、美、日叁国威胁程度的认知直接决定了新加坡的平衡对象。大国平衡外交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新加坡,而且还外溢到了地区层面。对于新加坡而言,大国平衡外交不仅保证了新加坡的主权与安全,促进了冷战后新加坡经济的蓬勃发展而且也加强了新加坡对美国的依赖性。在地区层面,新加坡的大国平衡外交不但成为了美国重返亚太的助推器,而且对促进东亚地区格局多极化的发展、推动建立东亚地区合作机制的建立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3-25)

黄小龙[8](2018)在《论新加坡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影响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和植入式文化的纵横构筑下,新加坡形成了独特的多元融合型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使新加坡社会形成了特定的心态,还塑造了其对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认知,进而影响到新加坡对外政策。为详细阐述新加坡外交中文化的影响及其作用过程,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及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资料收集和逻辑论证。并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成果,通过探讨文化与决策者——这一特殊媒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文化在外交目标设置、战略形成以及行为风格塑造的一体化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认为,新加坡文化是在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融汇东西方文明成果的结合部文化。这种文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色彩、多元文化氛围、务实性精神、外向性特征以及崇尚精英主义的社会风气。这种文化特征塑造了新加坡人的心理,并在其外交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忧患意识使新加坡形成进取心理,并引发其对自身生存现状的不满,而将外交目标设置为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多元性文化使新加坡能够庞取博纳,吸收并运用东西方平衡观,并形成新的平衡思维,进而衍生出大国平衡外交战略;务实性精神影响下新加坡重事功,看结果,在外交行为中心理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能够撇开政治分歧;开放性的文化特征使新加坡视野开阔、思维灵活,在外交行为上不仅采取“以进为退”的灵活方式,且能够保持默契,外交手段富余权变;精英主义则让新加坡精英阶层和普通阶层形成接受权力和让渡权力的双重心态,这种心态影响下其外交决策权力高度集中。综而述之,新加坡文化在其外交中发挥着动力的作用,不仅使新加坡消除了内部的脆弱性,而且提高了其国际地位。但也由于这种文化的作用,使新加坡并未将文化上的类同作为处理与中国关系的主要考量因素,而使其对华政策平添了一股不确定性色彩。(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8-03-01)

杨丹志[9](2018)在《新加坡内政外交的双重困惑》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1月26日,正在印度访问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总理接班人不会在六至九个月里浮出台面。李显龙称,(目前的)第四代领导班子还在学习如何共事,也需要更多时间让国人更了解他们。新加坡未来总理人选一直备受关注。较早前的1月4日,新加坡第四代领导班子中的16名成员罕见发表联合声明,表示未来将会在管团班子中挑选一名合适人选,接替李显龙的总理职(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2018年04期)

葛红亮[10](2017)在《新加坡外交界争执的背后》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光耀去世已两年有余,但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连最擅长的"小国大外交"都出现问题,以至于新加坡多名知名外交官就此展开隔空大论战。此次论战缘起于新加坡知名外交官、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谈到,新加坡应以(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防报》期刊2017-07-07)

新加坡外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在被快速消耗。水资源日益稀缺,因水资源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剧,化解水争端是各国和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认识到水外交的重要性。在水外交关系中,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案例具有代表性。新马两国地理位置上相邻,隔柔佛海峡相望。新加坡在水资源供应上对马来西亚具有依赖性。但是,关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水外交的研究没有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大部分是围绕供水协议与水争端的解决,并且着重在技术和经济层面,对从国际关系和外交视角分析较少,研究者们过多关注新加坡,而对马来西亚关注度不够。通过对水外交研究发展趋向进行了总结,给出了“水外交”定义,指出水外交的的核心是“水权力”,明确水外交的实施主体、水外交的实施对象、水外交的实施领域和水外交的实施手段,描述了水外交的作用。然后从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水资源问题、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供水争端和供水问题对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关系的影响叁个方面来阐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供水合作与争端的历程,从新加坡的水资源战略与策略和马来西亚对新加坡的供水策略两方面阐述了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双边关系中的水外交策略。通过运用国际政治理论思想来比较分析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在水外交中的异同点,发现新马双方虽然水权力地位和价值观念不同,但都奉行实用主义的水外交原则并严格遵守供水协议。本文认为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水外交中分别体现新自由主义的绝对获益和新现实主义的相对获益。随着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新加坡逐步实现水的自给自足,双方对水的依赖关系程度发生变化,新马供水协议的重要性会降低了,尤其是,供水协议的政治性就会减弱,而其经济性会增强。通过对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水外交谈判情况的深入了解,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如国家间应避免出现过度相互依存、不同发展程度影响国家间合作、以长远眼光严肃对待国际协议和推进基于原则的审时度势的外交谈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加坡外交论文参考文献

[1].屈荣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新加坡的侨务公共外交[J].山西青年.2019

[2].许成.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水外交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王一丹.“南海仲裁”后新加坡“小国大外交”策略对华失灵原因探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4].白星星.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中国-东盟外长会议在新加坡举行[J].中国会展(中国会议).2018

[5].候涛.新加坡靠“兰花外交”独树一帜[N].环球时报.2018

[6].李顶.李光耀时期新加坡对华外交政策研究(1965-1990)[D].华中师范大学.2018

[7].袁淑贞.冷战后新加坡的大国平衡外交研究[D].山东大学.2018

[8].黄小龙.论新加坡文化对其外交的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18

[9].杨丹志.新加坡内政外交的双重困惑[J].世界知识.2018

[10].葛红亮.新加坡外交界争执的背后[N].中国国防报.2017

标签:;  ;  ;  

新加坡外交论文-屈荣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