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分离,潜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菌种资源,技术创新战略,食用菌研究,大会专题报告,邓子
微生物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朱汉斌[1](2019)在《微生物资源潜能大机遇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朱汉斌)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资源调查暨未/难培养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研讨会(2019)于12月11日至14日在广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邓子新,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吴清平,广东省微生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2-17)
刘垠[2](2019)在《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打造全球微生物资源核心数据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数据资源总量已超过300TB,数据记录数超过了40亿条。”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主任、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马俊才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介绍说,中心的数据内容完整覆盖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及交叉技术方法、研究过程及工程、微生物(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9-11-12)
陈万斌,李玉艳,王孟卿,刘晨曦,毛建军[3](2019)在《草地贪夜蛾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资源及其应用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病原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能调控昆虫种群数量动态的一类重要自然资源。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植物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等因素促使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在我国将呈现周年常态化发生态势,因此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本文整理了草地贪夜蛾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资源,概述了昆虫病原微生物在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就其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更好地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郑庆伟[4](2019)在《“青海特色微生物资源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项目通过验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5月10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院承担的青海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不同粒色青稞营养品质评价及酚类物质组成与抗氧化活性研究""菊芋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核心种质构建"和"青海特色微(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2期)
宗文[5](2019)在《海洋叁所在微生物资源研究开发方向取得最新研究成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叁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金敏在微生物学领域顶级期刊《微生物组》上发表了研究论文——《红树林沉积物病毒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潜在影响》,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为全面理解环境病毒的生态功能以及红树林的生态过(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9-04-29)
赵国艺,王璐,安伟伟,闫论,车志强[6](2019)在《战略性微生物资源知识产权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作为全世界分布最广且拥有量最多的生物资源,其应用已涉及到诸多领域并展现出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研究微生物及其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IPR)全产业链的现状和发展,对于我们如何全新地认知微生物,如何挖掘微生物资源以及发挥微生物作为产业最重要部分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微生物相关专利保护体系,已形成了基于微生物的全产业链生态发展闭环格局。本文通过以微生物专利构成实质技术转移、许可和质押相关大数据分析,通过挖掘利用各种微生物资源,从战略高度探索国家开放遗传资源的大数据,围绕微生物功能性活性成分、菌株(群)基因大数据,基于微生物功能代谢产物、基因组进行数据分析、预警和专利布局,做好微生物资源IPR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最终形成以产业为依托,战略性资源作为引导,IPR助推微生物全产业链中核心技术引擎的格局,进而实现微生物战略资源产业集群发展。(本文来源于《生物资源》期刊2019年01期)
廖静[7](2018)在《广东海洋大学鲁义善教授 海洋探索需要开展微生物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3月15日,由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发起的海洋微生物资源调查活动正式启动。这是深圳市,亦是广东省第一个以海洋微生物为对象的调查活动。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副院长鲁义善教授指出,海洋微生物种类庞杂,数量繁多,而且对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对它的摸底调查显得非常有意义。基于分子特征的海洋微生物种类达10亿种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覆盖地球面积的70%,蕴藏着全球80%以(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渔业》期刊2018年12期)
施佳辉,田飞,唐蜀昆,徐平[8](2018)在《DNA条形码技术及其在微生物资源鉴别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NA条形码作为一种新型的物种鉴定、分类、鉴别和溯源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将标准DNA片段进行分析比对实现。经过多年的发展,该技术现已成为物种鉴定和分类的研究热点。回顾十余年来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这一技术的进展与成果,分析了该技术的优势及局限,并展望了DNA条形码的应用前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赵嘉宁[9](2018)在《农业微生物资源在国家经济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农业微生物资源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前景,农业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整理和保存工作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农业微生物资源在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有效拓展农业自身的功能,培植新型产业,还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粮食需要、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对农业微生物资源在国家经济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8年12期)
吴林寰,刘柳,孙清岚,刘斌,于建荣[10](2018)在《中国微生物资源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微生物资源由于其对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生物经济的重要价值,一直是全球生物技术竞争的战略重点。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居全球第二位。通过微生物资源的保藏和利用的分析能够一定程度反映我国微生物研究的整体状况和进展,并进一步反映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微生物资源保藏、文献、专利等数据,阐述了我国微生物资源的保藏和利用现状,并同相关国家进行了比较,基于此分析,为我国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提供战略方向和建议。【结论】近年来,我国建立了微生物资源国家平台,每年发表论文数量居全球第二位,申请和授权专利数量居全球第一位,充分反映了我国微生物资源研究及其在生物产业的应用现状。我国正在形成一个微生物资源保藏、研究和应用的完整体系,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生物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微生物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数据资源总量已超过300TB,数据记录数超过了40亿条。”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主任、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马俊才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介绍说,中心的数据内容完整覆盖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及交叉技术方法、研究过程及工程、微生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朱汉斌.微生物资源潜能大机遇多[N].中国科学报.2019
[2].刘垠.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打造全球微生物资源核心数据库[N].科技日报.2019
[3].陈万斌,李玉艳,王孟卿,刘晨曦,毛建军.草地贪夜蛾的昆虫病原微生物资源及其应用现状[J].植物保护.2019
[4].郑庆伟.“青海特色微生物资源抑制马铃薯Y病毒活性的筛选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项目通过验收[J].农药市场信息.2019
[5].宗文.海洋叁所在微生物资源研究开发方向取得最新研究成果[N].中国海洋报.2019
[6].赵国艺,王璐,安伟伟,闫论,车志强.战略性微生物资源知识产权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J].生物资源.2019
[7].廖静.广东海洋大学鲁义善教授海洋探索需要开展微生物资源调查[J].海洋与渔业.2018
[8].施佳辉,田飞,唐蜀昆,徐平.DNA条形码技术及其在微生物资源鉴别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18
[9].赵嘉宁.农业微生物资源在国家经济及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江西农业.2018
[10].吴林寰,刘柳,孙清岚,刘斌,于建荣.中国微生物资源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分析(英文)[J].微生物学报.2018
标签:微生物资源; 微生物分离; 潜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菌种资源; 技术创新战略; 食用菌研究; 大会专题报告; 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