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岩心含油饱和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致密砂岩,低渗透储层,数字岩心,含油饱和度
岩心含油饱和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张德峰,刘海河,张文娇[1](2013)在《数字岩心技术在致密砂岩储层含油饱和度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适用于纯砂岩储层的阿尔奇公式计算的致密砂岩储层含油饱和度精度低,适用性差。将多点地质统计学和以自相关函数为基础的数字图像重构技术进行结合,形成能够描述储层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低渗透储层数字岩心建模技术。应用建立的数字岩心,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储层孔隙结构类型、泥质质量分数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因素对阿尔奇公式中饱和度指数和胶结指数等参数的影响。研究认为,储层粒间孔隙、裂缝孔隙和孤立的溶孔隙等因素对阿尔奇参数影响巨大,裂缝孔隙度和地层水电阻率增大会导致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减小,孤立溶蚀孔隙度和泥质质量分数增加会导致胶结指数和饱和度指数增大。利用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与饱和度指数、胶结指数的关系,建立变参数的阿尔奇公式可提高饱和度计算精度。(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3年05期)
李振涛[2](2011)在《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岩心含油饱和度的方法一般有常压干馏法、蒸馏抽提法、色谱法及一维核磁共振测量方法等。然而常压干馏法在干馏过程中,由于蒸发损失、结焦或裂解等原因,干馏出的油量一般少于实际岩心的含油量;蒸馏抽提法在抽提时特别是低渗透岩心,需要非常长的测量时间;一维核磁共振方法需要结合泡锰实验,为了较快速的测量,需要把岩心砸碎,对岩心有很大的伤害。以上实验都存在不可逆性。针对此问题,本文根据核磁共振基本理论,结合国内外现有的资料,提出了核磁共振二维谱识别流体的方法,根据不同性质的流体其扩散系数D不同的特点,建立了核磁共振二维谱解释模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合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的方法,研究并获得了一套适用于含油岩心的核磁共振二维谱分析技术,解决了实验的不可逆性,能够对岩心进行无损害的多次重复测量。在理论及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了水和烷烃的核磁共振特征,然后对其混合后的流体进行了测量,获得了混合液体的含油饱和度。其次在准确获得岩心孔隙度的基础上研究了含油饱和度,岩心在饱和油束缚水状态下进行核磁共振二维谱测量,获得准确的含油饱和度。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的切片扫描技术,研究了岩心不同切片的孔隙度,发现其大小与总孔隙度并非完全相等;并研究了岩心饱和油束缚水状态下含油饱和度分布情况,观察了末端效应、油驱水过程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无伤害的测量岩心含油饱和度。利用切片扫描技术能够观察油水分布、指进现象、末端效应及油气运移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期刊2011-05-01)
高建,韩冬,王家禄,吴康云,刘莉[3](2009)在《应用CT成像技术研究岩心水驱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CT扫描成像技术,建立含油饱和度分布计算方法,通过对干岩心、饱和地层水岩心和水驱油不同状态岩心扫描,得到岩心不同扫描断面、沿某正交切面、叁维含油饱和度分布,实现岩心水驱油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可视化和定量表征。采用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对岩心含油饱和度分布的非均质程度进行评价。应用CT成像技术计算岩心原始含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值与驱替法得到的实测含油饱和度值误差均小于3%,表明CT法研究水驱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具有较高的精度,为描述水驱油过程中含油饱和度分布及变化特征提供了方法。(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09年02期)
李硕,郭和坤,刘卫,孙佃庆,李海波[4](2007)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恢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岩心核磁共振含油饱和度测量过程中,岩样从地下提取到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压力释放等原因改变了岩样的地层原始状态,使得岩样中的流体有部分损失,造成测量饱和度的不准确。通过对样品的浸泡时间、弛豫试剂浓度的研究,确定了最佳浸泡时间及弛豫试剂浓度,引入了原油系数对损失油相信号进行修正,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核磁共振3次测量方法,建立了损失量与样品渗透率及样品含油饱和度实测值的关系,恢复后的含油饱和度更加接近储层真实值。(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胡学军,杨胜来,李辉[5](2004)在《密闭取心降压脱气对岩心含水饱和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对密闭取心过程中由于降压脱气导致含水饱和度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获得了砂岩油藏不同水淹状况下降压脱气前与降压脱气后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关系 ,以及不同气油比下降压脱气对含水饱和度损失的影响 .建立了一套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的含水饱和度校正流程 .给出了针对华北油田京 2 71井在地层条件下的含水饱和度校正公式(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6期)
曲志浩,古习伟,吴涛,薛士荣[6](1987)在《利用实测岩心含油水饱和度及毛管压力曲线预测油水界面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预测油水界面位置的新方法:根据实测的岩心含油水饱和度值,在相应的毛管压力曲线上确定出岩心的最小含油喉道半径值,然后,根据计算的最小含油喉道半径算出岩心在油水界面以上的高度,从而可以确定油水界面位置。黄骅坳陷南部部分油藏预测结果表明,根据一系列岩心分析资料的计算结果取平均值,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油水界面位置。本文提出的方法并不比常规方法更精确,但这种方法十分简便,需用资料很少,所需资料也很容易获得,可以在勘探初期根据少量探井取心资料,较早地对油水界面位置做出估计,这对于指导进一步油田勘探是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1987年01期)
李治锋,张新国[7](1982)在《关于溶解法测岩心含水饱和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波直接测量天然岩心的含水饱和度,由于受到岩心形状不一、结构及组分各异的限制,难以实现。因此,在气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产生了微波间接测量岩心含水饱和度的方法——溶解法。溶解法是基于:1)乙醇可充分溶解出岩心中的水分(岩心放入乙醇长时间浸泡或破碎研磨。)2)乙醇水溶液对微波的衰减随其含水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大,且线性关系良好。它排除了岩心本身对测量的影响,故有测量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等优点。但要将溶解法投入生产应用,还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1982年03期)
岩心含油饱和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岩心含油饱和度的方法一般有常压干馏法、蒸馏抽提法、色谱法及一维核磁共振测量方法等。然而常压干馏法在干馏过程中,由于蒸发损失、结焦或裂解等原因,干馏出的油量一般少于实际岩心的含油量;蒸馏抽提法在抽提时特别是低渗透岩心,需要非常长的测量时间;一维核磁共振方法需要结合泡锰实验,为了较快速的测量,需要把岩心砸碎,对岩心有很大的伤害。以上实验都存在不可逆性。针对此问题,本文根据核磁共振基本理论,结合国内外现有的资料,提出了核磁共振二维谱识别流体的方法,根据不同性质的流体其扩散系数D不同的特点,建立了核磁共振二维谱解释模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合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的方法,研究并获得了一套适用于含油岩心的核磁共振二维谱分析技术,解决了实验的不可逆性,能够对岩心进行无损害的多次重复测量。在理论及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了水和烷烃的核磁共振特征,然后对其混合后的流体进行了测量,获得了混合液体的含油饱和度。其次在准确获得岩心孔隙度的基础上研究了含油饱和度,岩心在饱和油束缚水状态下进行核磁共振二维谱测量,获得准确的含油饱和度。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的切片扫描技术,研究了岩心不同切片的孔隙度,发现其大小与总孔隙度并非完全相等;并研究了岩心饱和油束缚水状态下含油饱和度分布情况,观察了末端效应、油驱水过程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能够快速、准确、无伤害的测量岩心含油饱和度。利用切片扫描技术能够观察油水分布、指进现象、末端效应及油气运移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心含油饱和度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张德峰,刘海河,张文娇.数字岩心技术在致密砂岩储层含油饱和度评价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3
[2].李振涛.利用核磁共振二维谱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
[3].高建,韩冬,王家禄,吴康云,刘莉.应用CT成像技术研究岩心水驱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9
[4].李硕,郭和坤,刘卫,孙佃庆,李海波.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岩心含油饱和度恢复[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
[5].胡学军,杨胜来,李辉.密闭取心降压脱气对岩心含水饱和度的影响[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曲志浩,古习伟,吴涛,薛士荣.利用实测岩心含油水饱和度及毛管压力曲线预测油水界面位置[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7
[7].李治锋,张新国.关于溶解法测岩心含水饱和度的几个问题[J].电子测量技术.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