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去除论文-李靖,范明杰,刘翔,李淼

表面活性剂去除论文-李靖,范明杰,刘翔,李淼

导读:本文包含了表面活性剂去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零价铁,表面活性剂,Cr(Ⅵ),去除

表面活性剂去除论文文献综述

李靖,范明杰,刘翔,李淼[1](2019)在《双表面活性剂修饰下纳米零价铁对水中Cr(Ⅵ)污染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纳米级零价铁(nZVI)在环境中易团聚、易氧化的问题,强化其去除水中Cr(Ⅵ)的能力,选择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NaOA)同时对nZⅥ进行修饰.同时,通过对比不同pH值、材料干湿状态、初始浓度及共存离子条件下的反应效果,结合材料的XRD和XPS表征、动力学实验和25℃等温线的拟合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酸性条件有利于Cr(Ⅵ)的去除;材料的干湿状态对去除效率影响较大;材料去除水中Cr(Ⅵ)可在3 h内达到反应平衡,去除效率在90%以上,实验条件下最大去除量为183.1 mg·g~(-1),反应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及Langmuir模型;反应过程中Cr(Ⅵ)大部分转化为Cr(Ⅲ).(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雨涵[2](2019)在《两性表面活性剂改性海泡石吸附去除废水中的Cu、Zn和四环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畜禽和水生动物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日趋增大,其中含有重金属和抗生素的畜禽废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吸附法具有操作简便、处理费用低、吸附材料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天然粘土矿物由于比表面积大、孔径结构丰富、价廉易得、环境污染小,常被用做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但是,天然粘土矿物杂质多、通道小,实际比表面积难以达到理论值,造成其吸附性能较低,如能通过适当的改性方法,提高其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吸附性能,对于治理畜禽废水污染将具有很大的潜力。海泡石是一种天然粘土矿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已用于水中多种污染物的吸附去除。为此,本研究利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改性海泡石,采用SEM、XRD、BET和FT-IR等方法对改性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液初始pH和吸附液初始浓度对材料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影响,初步分析了吸附去除机理,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以天然海泡石(SEP)为载体,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负载到海泡石上,制备两性改性海泡石(BSSEP)。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分析(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位分析表征了改性前后的海泡石的理化性质。研究发现,经过改性后,海泡石表面由相对粗糙疏松变得相对光滑,结构更加紧密;比表面积由4.83 m~2/g增加到5.42 m~2/g;改性海泡石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层间距由0.929 nm增大至0.930 nm;在pH为2~7时,改性前后海泡石表面均带负电荷,且改性海泡石的Zeta电位值小于天然海泡石;改性海泡石的基本骨架没有变化,在2985 cm~(-1)和1427 cm~(-1)附近的-CH_2和C-N伸缩振动峰强说明在改性过程中引入了BS-12的烷基链。2.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液初始pH和初始浓度对海泡石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影响,发现改性海泡石对它们的吸附能力均高于天然海泡石。设计正交实验,进一步考察吸附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发现在吸附剂用量为6 g/L、Cu~(2+)初始浓度为20 mg/L、初始pH为5、温度为30°C时,两性改性海泡石对Cu~(2+)的去除率为93.46%;在吸附剂用量为5 g/L、Zn~(2+)初始浓度为20 mg/L、初始pH为7、温度为35°C时,两性改性海泡石对Zn~(2+)的去除率为96.48%;在吸附剂用量为7 g/L、四环素初始浓度为5 mg/L、初始pH为7、温度为20°C时,两性改性海泡石对四环素的去除率为99.32%;吸附剂用量为5 g/L、初始pH为4、温度为30°C时,两性改性海泡石同步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去除率分别为59.58%、22.45%和52.90%。3.改性前后的海泡石吸附Cu~(2+)和Zn~(2+)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四环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用改性海泡石吸附Cu~(2+)、Zn~(2+)和四环素,比用天然海泡石的吸附平衡时间分别缩短了60、20和10 min,说明两性改性提高了海泡石对它们的吸附速率。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两性改性海泡石对Cu~(2+)、Zn~(2+)和四环素的吸附过程,最大吸附量比天然海泡石分别提高了0.56、2.28和6.13mg/g,说明两性改性提高了海泡石对它们的吸附容量。4.海泡石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35)G均小于0,(35)H均大于0,K_D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海泡石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存在物理吸附形式。海泡石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改性过程使海泡石负载BS-12,引入疏水碳链和羧基基团,存在化学吸附。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5.HCl能够解吸吸附态Cu~(2+)、Zn~(2+)和四环素,解吸率随HCl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HCl浓度为0.4 mol/L时,Cu~(2+)、Zn~(2+)和四环素的解吸率分别为68.30%、78.34%和88.12%,说明解吸过程有利于再生吸附剂和回收吸附质。(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8)

张晓青,曹军瑞,司晓光,郝建安,杜瑾[3](2019)在《红球菌SY095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中铅和铜的去除》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批次淋洗的方法研究了红球菌SY095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中Pb和Cu的去除作用,考察了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pH、温度、振荡时间、提取次数等条件对重金属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处理前后重金属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2种重金属的去除率增大;Pb在淋洗剂pH为6时解吸效果最好,达到34.16%,而Cu的去除效果随着pH的升高而增加;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Pb和Cu去除率分别在25,40℃时达到最大;随着振荡时间和提取次数的增加,Pb和Cu去除率升高,3次洗脱后累积去除率分别为39.12%和51.26%;对沉积物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发现,生物表面活性剂可有效去除酸提取态Pb和Cu。(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汪晓琴,童德彬,王艺凡,张勇,陈志[4](2019)在《二聚表面活性剂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聚表面活性剂是指通过联接基团把两个传统表面活性剂分子在其头基或接近头基的位置以化学键的方式联接在一起的一类特殊的表面活性剂。因其优异的溶液性能,二聚表面活性剂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二聚表面活性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作用,并阐述其去除机理和去除效果。与传统表面活性剂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效果相比,二聚表面活性剂的去除金属离子效果更好,且联接基的性质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唐建[5](2019)在《生物表面活性剂耦合电动力去除污泥重金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得不到有效处理处置将产生严重的危害,对污泥进行安全有效的处理处置成为污泥处理处置的热点问题。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钾和有机质等营养物质可以进行资源化利用,而污泥中含有的重金属严重制约其资源化利用。本研究针对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限制其资源化利用这一问题,开展以生物表面活性去除污泥中重金属效能影响因素研究,探究重金属去除效能及动力学释放规律;研究生物表面活性剂耦合电动力去除污泥中重金属,分析了重金属迁移行为及归趋途径;通过分析重金属化学形态变化规律、态风险分析、稳定性、浸出毒性及营养物质变化,为污泥重金属去除及资源化利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通过研究鼠李糖脂、皂苷、槐糖脂对污泥中重金属去除效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化了最优处理效能条件下的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反应时间、液固比,采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污泥中重金属Cu、Zn、Cr、Pb、Ni、Mn的解吸数据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中各重金属Cu、Zn、Cr、Pb、Ni、Mn的去除效能随浓度、反应时间、液固比增加而增加,皂苷对污泥中重金属去除效能最佳;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皂苷对污泥重金属去除的最佳参数为:皂苷浓度为6.0 g/L、反应时间为30 h、液固比为35。污泥中重金属解吸动力学规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污泥中各重金属Cu、Zn、Cr、Pb、Ni、Mn的准二级动力学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0.9989、0.9993、0.9991、0.9986、0.9965。围绕以鼠李糖脂、皂苷、槐糖脂对污泥中Cu、Zn、Cr、Pb、Ni、Mn去除效能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叁种生物表面活性剂耦合电动力对污泥中重金属去除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电动力处理条件下电极液变化规律、污泥特征变化规律、污泥中重金属迁移行为及重金属归趋途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电动力处理条件下,阳极液电导率范围为:600-1000μS/cm,阴极液电导率范围为:800-1000μS/cm;阳极室附近的污泥pH值维持在2.0-6.0之间;采用硝酸作为阴极电极液的阴极室附近的污泥pH值维持在7.0左右;鼠李糖脂强化电动力去除污泥重金属去除效率最佳,Cu、Zn、Cr、Pb、Ni、Mn的去除率分别为:55.8±5.46%、73.8±6.23%、64.0±5.11%、51.6±5.32%、60.8±2.12%、56.0±3.21%;重金属归趋分析表明:收集电极液和修复室污泥中各重金属总量占较大比例,收集电极液中各重金属Cu、Zn、Cr、Pb、Ni、Mn总量占比分别为:58.63%、71.34%、63.04%、52.95%、61.74%、56.24%;污泥中各重金属Cu、Zn、Cr、Pb、Ni、Mn总量占比分别为:38.02%、26.20%、32.56%、42.69%、36.34%、42.35%。分析了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耦合电动力对污泥中重金属化学形态、生态风险、稳定性、浸出毒性及营养物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生物表面活性剂耦合电动力有利于污泥中重金属的可交换态转化成离子态、可氧化态转化成可还原态、重金属残渣态比例增高,经过处理后有利于污泥重金属的稳定。鼠李糖脂耦合电动力条件下,污泥中各重金属Cu、Zn、Cr、Pb、Ni、Mn的潜在危害系数(E_r~i值)分别为:175.774、3.363、2.976、5.775、15.601、0.800,重金属综合生态风险指数(RI值)为204.289,各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分别为:Cu-很强污染;Zn-轻度污染;Cr-轻度污染;Pb-轻度污染;Ni-轻度污染;Mn-轻度污染;复合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等级为中度污染等级,经过处理后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等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鼠李糖脂耦合电动力条件下重金属浸出率最低,Cu、Zn、Cr、Pb、Ni、Mn的浸出率分别为:2.01%、1.85%、5.04%、5.21%、6.22%、2.95%;经过电动力处理后污泥中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240.82±3.45 g/kg、11.84±2.34 g/kg、19.70±2.11 g/kg,处理后的污泥仍然具有较高的植物性营养成分,具有较大的土地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1-01)

彭忠利,陈鸿雁,王春花[6](2018)在《新型ED3A类螯合型表面活性剂去除土壤重金属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直接观察叁种重金属离子(Pb~(2+)、Cu~(2+)和Zn~(2+))溶液分别与螯合型表面活性剂C_(12)-ED3A3Na溶液相互滴定以及C_(12)-ED3A3Na溶液溶解难溶性重金属盐[CaCO3和(PbCO3)2Pb(OH)2]或氧化物(PbO、ZnO和CuO)的实验现象变化,发现C_(12)-ED3A3Na溶液滴定重金属离子溶液过程中溶液经历由澄清到浑浊再到澄清的变化,大部分难溶金属盐和氧化物在一定时间内可完全溶解于C_(12)-ED3A3Na溶液.表明C_(12)-ED3A3Na去除土壤或水体重金属的机理为:C_(12)-ED3A3Na单体首先与游离的可溶性重金属离子生成难溶性螯合物,难溶性螯合物随即增溶于C_(12)-ED3A3Na胶束中,这样就促使难溶性的重金属盐(碱或氧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和(或)溶解成可溶性重金属离子,可溶性重金属离子又与C_(12)-ED3A3Na单体结合成难溶性螯合物,后者再增溶C_(12)-ED3A3Na胶束中,这样各种形态的重金属就会不断被去除;另外,叁种重金属离子与C_(12)-ED3A3Na生成的螯合物的红外图谱表明C_(12)-ED3A3Na中的羟基参与了配位反应;用测试电导率来确定螯合剂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比的方法还有待完善.(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肖鹏飞,宋石榴,关瞳,王新怡,陈子璇[7](2018)在《超声波联合表面活性剂洗脱去除土壤中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与修复的成为目前解决的环境问题。将超声波和表面活性剂联合处理污染土壤,不仅能有效增强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解吸,还能减少表面活性剂在土壤颗粒上的吸附损失,从而达到缩短处理时间,节约工程应用成本,提高修复效果的目的。本文以人工模拟菲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联合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污染土壤进行洗脱处理,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类型、混合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处理时间及次数、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土壤污染程度以及土壤类型对菲洗脱去除效果的影响,为该联合技术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表面活性剂与超声波联合作用对菲的洗脱去除效果有所差异,其洗脱率大小顺序为Tween80>SDS>Tween60>Tween40>Tween20>SDB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在不同质量配比条件下的洗脱效果没有明显规律,其中质量比为1:1时呈现出最好的洗脱效果,高于相同浓度的Tween80单一处理。土壤中菲的洗脱率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快速增加,10 min时达到最佳的洗脱去除效果,随后菲的洗脱率略有回落并不再发生明显变化,表明该方法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较好的洗脱去除效果。土壤中菲的去除率随着洗脱次数的增加而提高,4次洗脱处理后菲的总去除率比1次处理提高40%左右,表明多次洗脱处理有利于菲去除率的提高。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提升,污染土壤中菲的洗脱率也随之提升,如总浓度为6.0 g/L的Tween80-SDS对菲的洗脱率为71.16%,比浓度为3.0 g/L时提高了30%以上。超声波-表面活性剂对高浓度菲污染土壤的处理效果好于低浓度污染土壤。相同条件下,洗脱修复效果在不同地区土壤中有所差异,如对青海地区土壤的洗脱效果最好,而哈尔滨黑土最差,这与土壤的类型及理化性质的不同有关。该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联合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修复中有一定的研究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8-08-05)

张凯[8](2018)在《采用绿色表面活性剂水基泡沫去除Pb(Ⅱ)/Zn(Ⅱ)重金属污染的探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形势越来越严峻。重金属危害大,难以降解,对水体及土壤可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发展行之有效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迫在眉睫。近年来,水基泡沫在治理工业废水和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方面的前景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研究水基泡沫去除重金属污染过程中的微观机制,并发展采用绿色表面活性剂水基泡沫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量子化学量化研究重金属离子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绿色起泡剂的确定,并探究了烷基乙氧基羧酸盐水基泡沫的性能及在含重金属的情况下泡沫性能增强的机制,利用该绿色表面活性剂形成水基泡沫高效去除水溶液及电池厂废水中的铅锌离子。此外,本文采用二氧化硅颗粒构建孔隙介质,探究了水基泡沫去除孔隙介质中重金属离子的性能,所获得的认识为采用水基泡沫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了理论支持,揭示了水基泡沫治理土壤污染的优势与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基泡沫体系的设计及其泡沫性质的研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表面活性剂与铅锌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采用新型绿色表面活性剂烷基乙氧基羧酸盐(C13EC)作为泡沫分离法的发泡主剂,测定了该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对该体系在有无重金属离子存在下的泡沫性质进行了表征,包括静态稳定性,动态稳定性,泡沫液膜的粘弹性及微硬度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有重金属离子存在的情况下,C13EC泡沫的稳定性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进一步增强,主要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与重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使得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吸附更加紧密,进而增强了泡沫液膜的强度,使得泡沫稳定性增强。第二部分研究了 C13EC水基泡沫去除水溶液中铅锌离子的性能,并探究了在治理含铅锌离子废水的应用效果,分别对模拟废水,稀释电池厂废水及真实电池厂废水开展了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我们探究了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重金属离子的类型,溶液的pH,废水的稀释比率等因素对水基泡沫去除重金属污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废水及稀释废水中,水基泡沫可实现对铅锌离子的高效去除,去除率达到99%以上。此外,通过采用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的方法,拓宽了原体系的酸碱适用范围,利用沉淀法-水基泡沫联用的方式对电池厂工业废水中铅锌离子去除效率可达99%以上。我们还探索了通过泡沫模板合成金属纳米颗粒,实现了泡沫分离后铅离子的回收,为重金属离子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第叁部分内容主要是探索了水基泡沫去除固体孔隙介质中的重金属离子的性能,采用二氧化硅固体颗粒组建孔隙介质,探究泡沫在气液固叁相共存下的性质,探究了 C13EC水基泡沫在治理固体孔隙介质中重金属污染的效率及影响因素,包括固体颗粒的粒径,气流速度,填料高度等。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水基泡沫对固体孔隙介质中重金属污染的去除效果显着。这一方法为研究成分复杂、变量居多的土壤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为采用水基泡沫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揭示了水基泡沫在治理土壤污染过程中的优势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1)

龚娴,张吴,相明雪,章萍[9](2017)在《水铝钙石对电镀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去除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模拟电镀废水的条件下,以水铝钙石(CaAl-Cl-LDH)为吸附材料,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代表,结合XRD、SEM、FT-IR测试表征手段,考察了SDS溶液初始浓度、初始pH以及共存重金属离子对CaAl-Cl-LDH去除SDS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SDS初始浓度为0.060 mol·L~(-1)时,最大去除量为3.88mmol·g~(-1);pH为11,可形成具有良好层状结构的CaAl-SDS-LDH。此外,溶液中的共存重金属离子会促进CaAlCl-LDH对SDS的去除,CaAl-Cl-LDH可作为实际电镀废水中高效去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新型环境材料。(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期刊2017年04期)

任伟,王栋,王鹤霏,闫杰[10](2017)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铝盐复合絮凝去除苯甲酸》一文中研究指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与铝盐(Al_2(SO_4)_3)的絮凝反应可以同时去除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及其共存有机物。通过构建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与苯甲酸(benzoic acid,BA)的共存体系,研究了初始SDS浓度、Al盐投加量及pH对SDS和BA去除的影响,为絮凝反应条件的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SDS浓度越大,胶束形成量越多,有利于SDS和BA的去除;Al可与BA形成络合物,Al盐浓度的增大有利于BA去除,但高浓度的Al离子会增大溶液离子强度,减弱其与SDS的结合能力,SDS去除率不会显着增加;pH会影响Al盐水解和BA解离,低pH不利于BA的去除,高pH既不利于SDS的去除,也不利于BA的去除,最佳pH范围为4.0~5.0。(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11期)

表面活性剂去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畜禽和水生动物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日趋增大,其中含有重金属和抗生素的畜禽废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吸附法具有操作简便、处理费用低、吸附材料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天然粘土矿物由于比表面积大、孔径结构丰富、价廉易得、环境污染小,常被用做吸附剂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但是,天然粘土矿物杂质多、通道小,实际比表面积难以达到理论值,造成其吸附性能较低,如能通过适当的改性方法,提高其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吸附性能,对于治理畜禽废水污染将具有很大的潜力。海泡石是一种天然粘土矿物,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已用于水中多种污染物的吸附去除。为此,本研究利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改性海泡石,采用SEM、XRD、BET和FT-IR等方法对改性材料进行表征,考察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液初始pH和吸附液初始浓度对材料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影响,初步分析了吸附去除机理,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以天然海泡石(SEP)为载体,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负载到海泡石上,制备两性改性海泡石(BSSEP)。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分析(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位分析表征了改性前后的海泡石的理化性质。研究发现,经过改性后,海泡石表面由相对粗糙疏松变得相对光滑,结构更加紧密;比表面积由4.83 m~2/g增加到5.42 m~2/g;改性海泡石的晶体结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层间距由0.929 nm增大至0.930 nm;在pH为2~7时,改性前后海泡石表面均带负电荷,且改性海泡石的Zeta电位值小于天然海泡石;改性海泡石的基本骨架没有变化,在2985 cm~(-1)和1427 cm~(-1)附近的-CH_2和C-N伸缩振动峰强说明在改性过程中引入了BS-12的烷基链。2.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液初始pH和初始浓度对海泡石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影响,发现改性海泡石对它们的吸附能力均高于天然海泡石。设计正交实验,进一步考察吸附条件对吸附量的影响,发现在吸附剂用量为6 g/L、Cu~(2+)初始浓度为20 mg/L、初始pH为5、温度为30°C时,两性改性海泡石对Cu~(2+)的去除率为93.46%;在吸附剂用量为5 g/L、Zn~(2+)初始浓度为20 mg/L、初始pH为7、温度为35°C时,两性改性海泡石对Zn~(2+)的去除率为96.48%;在吸附剂用量为7 g/L、四环素初始浓度为5 mg/L、初始pH为7、温度为20°C时,两性改性海泡石对四环素的去除率为99.32%;吸附剂用量为5 g/L、初始pH为4、温度为30°C时,两性改性海泡石同步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去除率分别为59.58%、22.45%和52.90%。3.改性前后的海泡石吸附Cu~(2+)和Zn~(2+)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四环素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用改性海泡石吸附Cu~(2+)、Zn~(2+)和四环素,比用天然海泡石的吸附平衡时间分别缩短了60、20和10 min,说明两性改性提高了海泡石对它们的吸附速率。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两性改性海泡石对Cu~(2+)、Zn~(2+)和四环素的吸附过程,最大吸附量比天然海泡石分别提高了0.56、2.28和6.13mg/g,说明两性改性提高了海泡石对它们的吸附容量。4.海泡石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35)G均小于0,(35)H均大于0,K_D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说明海泡石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存在物理吸附形式。海泡石吸附Cu~(2+)、Zn~(2+)和四环素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改性过程使海泡石负载BS-12,引入疏水碳链和羧基基团,存在化学吸附。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5.HCl能够解吸吸附态Cu~(2+)、Zn~(2+)和四环素,解吸率随HCl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HCl浓度为0.4 mol/L时,Cu~(2+)、Zn~(2+)和四环素的解吸率分别为68.30%、78.34%和88.12%,说明解吸过程有利于再生吸附剂和回收吸附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面活性剂去除论文参考文献

[1].李靖,范明杰,刘翔,李淼.双表面活性剂修饰下纳米零价铁对水中Cr(Ⅵ)污染去除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2].王雨涵.两性表面活性剂改性海泡石吸附去除废水中的Cu、Zn和四环素[D].西南大学.2019

[3].张晓青,曹军瑞,司晓光,郝建安,杜瑾.红球菌SY095产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沉积物中铅和铜的去除[J].环境工程.2019

[4].汪晓琴,童德彬,王艺凡,张勇,陈志.二聚表面活性剂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9

[5].唐建.生物表面活性剂耦合电动力去除污泥重金属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6].彭忠利,陈鸿雁,王春花.新型ED3A类螯合型表面活性剂去除土壤重金属的机理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8

[7].肖鹏飞,宋石榴,关瞳,王新怡,陈子璇.超声波联合表面活性剂洗脱去除土壤中菲的研究[C].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暨农田土壤污染与修复研讨会摘要集.2018

[8].张凯.采用绿色表面活性剂水基泡沫去除Pb(Ⅱ)/Zn(Ⅱ)重金属污染的探索研究[D].山东大学.2018

[9].龚娴,张吴,相明雪,章萍.水铝钙石对电镀废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去除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17

[10].任伟,王栋,王鹤霏,闫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铝盐复合絮凝去除苯甲酸[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7

标签:;  ;  ;  ;  

表面活性剂去除论文-李靖,范明杰,刘翔,李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