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市水文特征分析

绥化市水文特征分析

一、绥化市水文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瑶[1](2021)在《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

王浩男[2](2021)在《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文中指出松嫩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又是世界上盐碱地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面积日趋增加的盐碱地对当地农业生产、社会发展具有较为恶劣的影响。因此,了解及掌握其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驱动力,对于抑制盐碱地扩张、开发治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过往研究存在的时间跨度、空间跨度等问题,选用1950s至2010s(2018年)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数字高程数据、水文数据、气象数据、水利设施数据等,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规模人类开发以来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化规律及驱动力,得到的主要结论有: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规律整体呈前期急速上升,中期缓慢上升,后期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松嫩平原内各个省份,市县等盐碱地的变化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1)由各省来看,在1950s黑龙江省盐碱地面积占比最高,约达到松嫩平原总盐碱地面积的65%,随后1970s迅速下降至33%左右,吉林省盐碱地面积占比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内蒙古盐碱地面积占比无明显变化;(2)从各县市来看,各时期松嫩平原盐碱地主要集中在腹地(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黑龙江省大庆市等),盐碱地面积占比由内向外呈弱化趋势。大规模人类活动以来,松嫩平原盐碱地与个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规律存在以流域为单位的分异现象。嫩江-松花江主河道、安肇新河与霍林河流域呈现盐碱地分布面积前期快速增长、中期缓慢上升与后期有所下降的变动趋势,乌裕尔河流域中期就开始下降,而洮儿河流域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具体表现如下:(1)前期,洮儿河流域的新增盐碱地按照面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主要由湿地、旱田与草地转换而来,而其他流域主要由草地、湿地与旱田转换而来。(2)中期,洮儿河与霍林河流域新增盐碱地主要由草地转化而来,而其他流域则主要来自于水体与湿地。(3)后期,松嫩平原盐碱地面积减少主要转化为草地与水体,有两个流域与整体不同,乌裕尔河流域盐碱地主要转化为旱田,洮儿河流域盐碱地面积增加,主要是由草地转化而来。松嫩平原盐碱地时空变化规律主要受人造水利工程及耕地等的影响,间接受气候作用的影响,具体如下:(1)1950s以来,松嫩平原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大规模的开发行为使得松嫩平原耕地面积激增;(2)出于农业生产与居民生命安全的考量,各流域上游修建了水库及灌溉设施,下游建筑河流堤坝,使下游低平原地区缺少河水补给,使盐碱地在这一时期大规模出露;(3)低平原地区的旱田、草地、湿地与水体下部潜伏着暗碱层,由于干旱缺水,暗碱层逐渐上移至地表,转化为盐碱地;(4)1990s以来,松嫩平原开始兴建引、灌、蓄、排等配套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引入水量充沛的河流地表水,进行农田灌溉、湿地补水、草场灌溉等工作,区域盐碱地发生逆转;(5)区域气候长时间存在波动趋势,对流域内盐碱地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但相较于水利工程的修建,气候只是次要因素。

李冰[3](2021)在《绥化市北林区引水工程对呼兰河水文环境影响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绥化市北林区居民饮用水为地下水源井供水,而且是唯一的供水的水源,其供水能力存在安全风险隐患。加之随着城市居民数量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北林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量逐步增加,预计到2025年,绥化市北林区供水水源将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绥化市北林区引水工程将引呼兰河过境水资源,作为备用水源。地表水取水工程有利于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特别是对于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规划”目标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取水工程的建设也会带来原有地表水体水文环境的变化,进而,带来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因此,对于供水水源变化带来水环境及其质量变化的研究非常有意义。本论文针对目前绥化市城区地下水长期持续开采,导致城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拟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的工程可能产生的水文与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采用水文情势模拟的方法对呼兰河水文情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应用MIKE11模型研究水文情势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取水后对取水口下游呼兰河水文情势影响较大的月份集中在冰封期(11月至次年3月),降低幅度为5.2%~59.1%,其中影响最大的月份为2月,变幅为-59.1%。工程在冰封期取水会对下游呼兰河水文情势产生一定影响。而在非汛期和汛期的4月至10月,工程运行对取水口下游呼兰河水文情势降幅均小于4%,工程取水对呼兰河下游的水文情势影响很小。采用Tennant法和最小月平均径流法分别计算水生生态需水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年11月份至次年3月的冰封期的水生生态需水量为1.003m3/s,而每年4月到6月以及10月非汛期时段的水生生态需水量为18.32m3/s,7月至9月汛期时段的水生生态需水量为45.77m3/s,在三个不同时段下,工程运行期取水口下游呼兰河所需的生态流量基本不受影响,均能够满足流域用水需求。最后,根据呼兰河地表水质监测数据及富营养化模拟结果可知,本工程堤外布设的沙坑调蓄水面总磷浓度模拟结果为0.105mg/L,由内插法计算出E为50.50;总氮模拟结果为0.694mg/L,由内插法计算出E为53.88;采用富营养化评价模型计算得到EI为52.19,该水面营养状态为“轻度营养型”。表明从营养水平、区域位置以及引水工程运行模式分析,该饮水及蓄水工程不易发生富营养化。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环境管理部门依据地表水体水文情势变化控制环境质量起到指导作用,也为相关环境科学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杨智超[4](2021)在《基于遥感数据的秸秆焚烧对典型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迅速,作物产量显着提高,秸秆产量随之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技术不够成熟,每年有大量秸秆无法妥善处理,而秸秆焚烧则成为农民处理秸秆的主要选择。秸秆焚烧过程中所释放的SOX、NOX和细颗粒物等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对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等产生负面影响。常规观测具有时效性较差、无法准确的收集秸秆焚烧位置和焚烧范围等特点。高分四号静止卫星具有观测频率高、影像覆盖面积大的优点,利用高分四号影像数据对秸秆焚烧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在较快时间内获取火点数量、位置等信息,对秸秆禁烧和空气治理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基于研究区域内的工业城市大庆市与非工业城市绥化市展开春耕前的秸秆焚烧监测研究,并分析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关系。本文所做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高分四号影像数据对秸秆焚烧火点提取研究。本研究采用高分四号卫星中波红外波段作为火点监测主要数据源,通过遥感反演得到亮温结果,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阈值进行火点筛选,提取火点;最后通过黑龙江省耕地空间分布信息对提取的火点进行筛选,剔除非秸秆焚烧火点。本研究利用VIIRS火点数据产品和秸秆焚烧新增火烧迹地对提取的秸秆焚烧火点进行精度验证。结果显示,高分四号提取的火点与VIIRS火点数据产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新增火迹验证高分四号提取火点精度达到81.8%。(2)对比分析秸秆焚烧对不同类型城市的空气质量的影响。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火点信息和研究区域内空气质量指数(AQI),对比分析秸秆焚烧对不同类型城市的空气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不同类型城市的大气环境监测乃至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本文采用缓冲区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秸秆焚烧对不同类型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秸秆焚烧过程中主要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气象因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以绥化作为代表的非工业城市中秸秆焚烧火点数量与AQI之间相关性大于以大庆市为代表的工业城市;绥化市秸秆焚烧火点数量与大气中PM2.5、PM10和CO浓度相关性最高,与NO2和SO2浓度相关性较弱,在焚烧过程中没有O3的生成;风速、湿度与AQI为负相关性,温度为正相关性,在考虑风向气象条件对秸秆焚烧污染物影响后,发现绥化市的相关性系数小范围波动,大庆市则作为工业城市排放大量工业废气等条件影响导致相关性系数略有下降。

李彦雪[5](2021)在《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空间,是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认知的不足,缺少定量化研究的技术手段。目前传统的乡村建设过程中数据资源获取困难,主观性强,缺少合理的规划指导,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缺乏客观认知,新形势下急需拓展研究的量化手段及方法,以对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展开科学理性思维的探讨。本文针对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认知不足和量化研究技术方法匮乏的问题,以黑龙江省域为研究范围,以代表性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以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为主脉络展开研究。技术层面运用了无人机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引入空间句法理论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和形状指数法,并辅以Rhino、AutoCAD、DepthMap、IIIustrator和Photoshop等软件进行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量化与分析。内容上对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影响要素和典型村落分布形态详细分析,从乡村聚落本底的边界空间、街巷空间和院落空间形态等综合认知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并结合典型县域实证研究,优化指导景观设计方案。本研究发现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形态价值认知不足,国家层面的地域典型代表性村落占比特别低,各类典型聚落景观形态有待挖掘。通过技术分析发现,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受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自然环境海拔高程影响占比最大,而坡向影响不大。黑龙江大部分村落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区,以中南部区域的齐齐哈尔、牡丹江和哈尔滨三个城市分布最集中,分布特点也与历史流寓的流人文化有一定关系。基于量化并分析结果,乡村聚落景观的边界空间形态、街巷空间形态和院落空间形态要素,从不同角度综合全面的表达了黑龙江地域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形态。乡村聚落最为常见的边界形态为指状形态特征,团状形态特征次之。边界形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地形和水体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集成度、平均深度和可理解度综合分析,与村落空间相融合,通过轴线的冷暖层次,确定出村落的核心区域,并形成可达性及可理解度权重层级关系,作为引导实践的依据,使空间从感性认知得以理性升华。院落空间分布形态上多以平行式排列为主,院落空间格局以前院院落和前后院落最具代表性,“小家大院”的特征最具地域代表性。最后以林口县22个绿化示范村进行实证研究,以设计的新思维来指导方案设计。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的探索,搭建了认知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思维的框架,开拓了研究思路,使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的认知更具客观性,为北方寒地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理性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而指导实践,同时丰富了黑龙江乡村景观研究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徐航[6](2020)在《呼兰河流域地下水灌溉对氨氮迁移过程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呼兰河流域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东部,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近年来,农业生产活动导致严重的氨氮污染问题,对流域内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因此灌溉条件下氨氮的迁移过程研究得到广泛关注。目前该流域水田灌溉以开采浅层地下水为主,但由于原生地质条件,地下水中铁离子含量较高,已有文献表明铁的存在会影响氨氮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因此本文针对呼兰河流域地下水质量特征,开展高铁含量地下水灌溉对氨氮在包气带中迁移过程的影响研究,研究成果将为该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调整以及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充分调查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农业活动情况,并分析了呼兰河流域用于灌溉的浅层地下水水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采集灌区内包气带土壤样品,开展室内铁与氨氮的静态吸附和土柱共迁移模拟实验,定量刻画灌溉水中铁离子对氨氮在不同土壤介质中吸附与迁移行为的影响;采用Hydrus-1D软件对研究区代表性土壤剖面氨氮迁移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并基于计算结果评估氨氮迁移进入地下水的风险程度。通过上述研究,取得如下结论:1)研究区68个地下水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有55.9%的地下水样品不满足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其中锰、铁和氨氮为主要超标项,超标率分别为39.7%、20.6%和19.1%,最大浓度分别为3.27mg/L、14.4 mg/L、1.66 mg/L,是Ⅲ类标准值的31.7倍、34.6倍和2.3倍。2)灌区内包气带不同介质类型内氨氮的吸附行为具有明显差异,粘土对氨氮的吸附能力明显大于粗砂,吸附容量分别为6.53 mg/kg、21.5 mg/kg,粘土是粗砂的3.29倍。当灌溉水中含有铁离子时,粘土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减弱,吸附容量减小为16.8 mg/kg,缩小了0.78倍;而粗砂对氨氮的吸附能力增强,吸附容量增大为8.89 mg/kg,扩大了1.36倍。3)氨氮在不同土壤介质中的迁移能力表现为:粘土中氨氮的迁移能力明显低于粗砂,迟滞因子R值分别为33.9和18.5,即氨氮在粘土中的迁移能力是粗砂的0.55倍;高铁水灌溉条件下氨氮在粘土中的R值变为30.7,迁移能力提高,而在粗砂中R值变为22.5,迁移能力降低。4)吸附和转化是氨氮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当介质为粗砂时,迁移过程主要受吸附作用的影响,而介质为粘土时迁移过程同时受到吸附和转化的影响,在高铁水灌溉条件下氨氮的转化能力显着提高,氨氮转化量可由0.87mg/L增至4.32mg/L,扩大了4.97倍。5)基于Hydrus-1D的氨氮迁移数值计算结果显示:不同包气带地层结构决定了氨氮进入地下水的时间,粘土层厚的地方氨氮穿透包气带所需时间长,而当粘土和亚粘土层厚度相近时,粗砂层的厚度对氨氮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模拟点4的粗砂厚度约为点3处厚度的2.5倍,但最终的氨氮浓度值却相差了4倍。6)根据氨氮迁移至地下水面处的浓度达到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的时长,对研究区水田区氨氮污染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当使用无(低)铁水灌溉时,北林区中部、望奎县西南部为低污染风险区,望奎县西部、北林区西部与东北部、兰西县东北部为中污染风险区,海伦市西南部、望奎县西北部、北林区东部、庆安县中部、兰西县东部为高污染风险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区域总面积分别占水田研究区的19.8%、21.6%和58.6%;当灌溉水改为高铁地下水时会导致部分地区污染风险提升,望奎县西南部由低污染风险区变为中污染风险区,低风险区域总面积下降到13.8%,而中风险和高风险区域总面积分别提升至25.5%和60.7%。7)针对呼兰河流域地下水氨氮污染问题,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遏制地下水氨氮污染进一步恶化,提出以下建议:对高风险地区应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合理施用氮肥,从源头上减少地下水被氨氮污染的可能性,同时减少使用地下水灌溉,尽可能使用地表水。中风险地区则尽量使用铁含量较低的地下水进行灌溉。

牛晓宇[7](2020)在《水田灌区渠道优化输配水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以上,其中91%用于灌溉,但受灌水设备老化、灌溉技术落后和灌区用水管理不当的影响,导致我国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55左右,仅占发达国家的70%。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镇用水、环境用水与农业用水的竞争日益激烈,导致了灌溉用水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因此,科学管理灌溉用水,建立灌溉用水优化配置模型,对于高效利用灌区有限的水资源,促进灌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庆安县和平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整个灌区渠道过水断面进行实时水量监测,灌区渠道建设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不同支渠所控制稻田灌溉面积的认定,分析灌区基本轮灌规律,建立灌区渠道MIKE11HD模型并进行模拟验证。以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三个基本年型,节水灌溉和常灌淹灌两种灌溉方式,在稻田6种不同生育期泡田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乳熟期需水量的情境下,以干渠渠首最大来水设计流量11.887 m3/s在支渠最大输水能力的工况下,分析计算36种情境下灌区轮灌规律和轮灌周期。通过进一步模拟分析验证灌区在不同情境下的轮灌规律和轮灌周期,依照水资源配置的结果提出了各情景下的调度方案,达到对灌区水资源的优化输配水的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渠道线性入渗补给量的主要依据是渠道渗漏损失系数。在非静态条件下,采用实测代表性渠段上下游断面流量,通过计算上下游断面的实测流量差获得各测次的渠段渗漏损失系数,多次测次比较后确定采用值。根据实测结果分析,干渠渗漏损失系数为0.28%,支渠渗漏损失系数为0.22%。(2)渠道测量过水断面的位置在闸门下游的顺直渠段,流态可以大致接近于明渠均匀流,分析实测流量与下游水位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得到下游水位与实测流量的相关系数为0.89,水位流量关系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安邦河进水闸门的流量系数与上、下游水位差平方根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0。由结果可知,闸门流量系数与上、下游水位差的平方根呈幂函数关系,所以上、下游的水位差越大,闸门流量系数越小,水能损失就越大。闸门实际工作当中,闸门开度越小,上、下游的水位差越大,水头损失量也会越大,导致闸门系数越小。闸门的实际开度与上、下游水位差之比称为闸门的相对开度,通过分析闸门流量系数与闸门相对开度的数据,得到相关系数是0.87,即闸门流量系数与相对开度之间是呈正线性相关关系。(3)糙率反应对水流阻力影响的一个综合性无量纲数,其大小随着边界表面粗糙程度变化一致。模型通过灌区干、支渠实测数据调整渠道糙率大小,不同支渠糙率n在0.016~0.018之间,渠道水流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4)按照稻田不同情景下需水定额的不同,模拟分析得到在干渠来水最大设计流量11.183 m3/s,各个支渠在其最大输水能力下,得到稻田在不同需水定额量下的轮灌周期和调度方案,其中:需水定额为15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9.5 d;需水定额为14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8.9 d;需水定额为130mm支渠轮灌周期是8.3 d;需水定额为12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7.6 d;需水定额11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7.0 d;需水定额为10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6.5 d;需水定额9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5.7 d;需水定额为8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5.1 d;需水定额为7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4.5 d;需水定额为6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3.8 d;需水定额为5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3.2 d;需水定额为4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2.6 d;需水定额为30 mm支渠轮灌周期是1.9 d。(5)通过模型模拟研究得到灌区不同情境下的轮灌周期,其轮灌周期都要小于稻田不同生育期时长,因此得出的轮灌周期满足稻田灌溉用水需求。考虑灌区下游在稻田用水高峰期较晚获得水资源可能对水稻产量有影响,可以在灌区下游适当开采地下水进行灌溉。

刘李凌君[8](2020)在《黑龙江省水环境容量测算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成黑龙江省政府布置的“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即“三线一单”)工作中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测算的工作,本研究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基于多河段水环境质量模型计算各个流域、行政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环境容量,为黑龙江省实现精细化水环境管理和总量控制提供技术信息支撑。首先选择基于ArcGIS界面的SWAT水文模型作为水文计算工具。建立模型数据库,然后以黑龙江省水功能四级分区为计算单元,利用SWAT模型逐一对其进行水文计算,完成黑龙江省43个流域水系生成和河段的概化工作。分别利用ArcGIS中的字节计算器、栅格分类器等工具对水文计算过程中无法按照常规方法正确生成水系的3类异常流域——平原地区、界江界河地区和DEM数据异常地区进行了基于各地区实际情况的修正。结果显示,通过修正后3类异常流域均能正确的完成水系生成。然后利用python编写脚本,完成对SWAT模型水系生成结果的处理,批量建立河段概化表。基于各个流域的河段概化表,选用一维稳态河流水质模型,并按照基于各支流汇入口累积降解比例为权重的分配方法,利用MATLAB完成全省43个流域578个河段环境容量的计算。通过汇总得到了黑龙江全省环境容量。然后选取阿什河流域为典型流域,分别从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K值)、各月最枯月平均流量和不同保证率下的环境容量3个层面对其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按照点源和非点源对黑龙江省各个流域进行了污染负荷入河量与排放量的估算,结合环境容量的计算结果,依据水质不再恶化与水体达标原则,按照污染负荷与环境容量的较小值为黑龙江省各个控制单元进行最大日负荷的分配,并按照地市、区县进行了统计。最后从污染源减排角度,有针对性的提出水污染物减排和水体污染防控的具体措施,以便当地政府进行环境管理。

展士杰,牛最荣,韩海涛[9](2020)在《阁山水库工程对当地水文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阁山水库工程为依托,对阁山水库所在区域进行水文形势和水环境分析。通过对诺敏河流域设立的水文站文献资料进行查询和数值分析,可知阁山水库修建后,对当地水文形势影响积极,水资源利用更为合理,但对当地水环境具有轻微影响,需要重视对水环境的监测、保护以及污染物达标排放监理。

刘英杰[10](2020)在《绥化市北林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文中认为绥化市北林区作为黑龙江省农业和工业基地,地区内地下水水资源存在着水质超标严重和市区漏斗的综合问题。水资源特性己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影响和制约全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正确评价和判断绥化市水资源承载力,提出合理建议,制定水资源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绥化市北林区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绥化市北林区作为典型研究区,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地调研、同位素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基于模糊数学的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并识别北林区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建立北林区地下水中氨氮溶质运移模型,预测不同方案下氨氮浓度变化趋势,并研究北林区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在变化条件下的响应规律。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绥化市北林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监测结果可以看出;潜水中氨氮浓度表现出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升高的趋势;承压水的氨氮含量表现出由补给区向排泄区逐渐升高,但在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中心至红旗渠渠首出现氨氮含量的相对低值带,主要受呼兰河河水入渗补给影响。(2)根据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基于15N和18O同位素的源解析功能,计算得到潜水中的氮主要来源于区内农田灌溉产生的氮源(约占67%);承压水中氮含量受区内潜水越流补给的贡献比例在50%左右;绥胜排干绥胜镇段排污渠中污水入渗影响地下水的范围约为500 m。(3)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评价结果显示:绥化市北林区现状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较差,根据收集的研究区资料显示研究区存在地下水超采、降落漏斗、地下水水质超标较为严重和污水处理率较低等情况,评价结果符合现实;根据单指标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随着三个关键因子工业污水排放量、未排入污水处理厂比例和地下水氨氮超标率评价因子的变好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也随之变好。变化率在10%30%时承载力变化幅度随氨氮超标比率下降变化幅度小,变化率在40%80%时承载力变化幅度随氨氮超标比率下降变化幅度大,变化率在90%时承载力变化幅度随氨氮超标比率下降变化幅度小。(4)地下水中氨氮溶质运移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水田中氨氮源强降低30%和50%后,运行10年后的潜水和承压水中的氨氮浓度表现出显着的降低。(5)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污染源浓度降低,地下水氨氮超标率逐渐降低。但受限于原生污染以及污水排放量巨大、未排入污水处理厂比例较高影响,短期内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提升较小;通过结合工业污水排放量和未排入污水处理厂比例的改善,地下水水资源承载力可以再短期内迅速提升。(6)根据研究区发展规划和模拟结果显示通过综合治理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研究区地下水水承载力。因此建议研究区尽可能减少人为污染,提高污水收集率,推进生态种植、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进一步增加生活污染防治与处理;将先进技术引入本地化使用,加快推进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和升级,对产生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搬迁及污染处理改造,对己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进一步严格管理工业污染,增加管网建设的投入。

二、绥化市水文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绥化市水文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盐碱地景观格局遥感信息提取
        1.2.2 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1.2.3 松嫩平原盐碱地时空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数据收集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区域范围
        2.1.2 水文条件
        2.1.3 气候
        2.1.4 经济社会状况
    2.2 数据源与数据处理
        2.2.1 盐碱地信息提取
        2.2.2 研究区相关数据
第3章 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
    3.1 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分析指标
    3.2 松嫩平原盐碱地整体演化规律
    3.3 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规律
        3.3.1 省级盐碱地演变空间分异规律
        3.3.2 地市级盐碱地演变空间分异规律
        3.3.3 市县级盐碱地演变空间分异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驱动力分析
    4.1 驱动力分析指标
    4.2 各流域盐碱地与其他地物类型间转化
        4.2.1 嫩江-松花江主河道流域
        4.2.2 乌裕尔河流域
        4.2.3 安肇新河流域
        4.2.4 洮儿河流域
        4.2.5 霍林河流域
    4.3 各流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驱动力分析
        4.3.1 嫩江-松花江主河道流域
        4.3.2 乌裕尔河流域
        4.3.3 安肇新河流域
        4.3.4 洮儿河流域
        4.3.5 霍林河流域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绥化市北林区引水工程对呼兰河水文环境影响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文情势研究现状
        1.2.2 水质预测模型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对象基本概况及主要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自然概况
        2.2.1 水文地质
        2.2.2 水系
        2.2.3 红兴水库
    2.3 呼兰河水质现状介绍
        2.3.1 呼兰河河段简介
        2.3.2 呼兰河水功能区规划
        2.3.3 呼兰河水质概况
    2.4 呼兰河流域排污状况
        2.4.1 生活污染源排污情况
        2.4.2 农业污染源排污情况
        2.4.3 工业污染源排污情况
        2.4.4 污染物入河量总体情况
    2.5 北林区水质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
    2.6 研究范围
    2.7 研究方法
        2.7.1 水质现状评价方法
        2.7.2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2.7.3 MIKE11 模型
        2.7.4 富营养化程度的确定方法
        2.7.5 地表水环境质量预测方法
    2.8 数据来源
第3章 取水工程对呼兰河水文情势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呼兰河水文基本特征
        3.2.1 径流特征
        3.2.2 径流还原
    3.3 对呼兰河的水文情势影响
        3.3.1 MIKE11模型建立
        3.3.2 模拟典型断面的选取
        3.3.3 模拟结果
    3.4 呼兰河取水口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3.5 水温变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流量需求变化研究
    4.1 引言
    4.2 生态需水量满足情况的变化分析
        4.2.1 生态需水量调查分析
        4.2.2 下游用水户需水量调查
        4.2.3 最小下泄生态流量实验
    4.3 取水口水质现状分析
        4.3.1 水质现状监测布点
        4.3.2 评价标准
        4.3.3 监测结果及分析
    4.4 呼兰河-绥化段水环境容量变化分析
        4.4.1 呼兰河-绥化段水环境容量现状
        4.4.2 呼兰河-绥化段水环境容量变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质量变化分析研究
    5.1 引言
    5.2 呼兰河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5.2.1 呼兰河取水口上游断面水质现状
        5.2.2 呼兰河取水口下游断面水质现状
    5.3 呼兰河环境质量影响变化分析
    5.4 红兴水库富营养化变化趋势分析研究
        5.4.1 富营养化评价标准及分级方法
        5.4.2 富营养化模拟结果
    5.5 绥化市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研究
        5.5.1 地下水水质现状分析
        5.5.2 地下水水文变化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遥感数据的秸秆焚烧对典型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基于遥感影像提取火点研究进展
        1.2.2 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1.2.3 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1.6 本章小结
2.研究区和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源介绍
        2.2.1 高分四号数据
        2.2.2 VIIRS主动火灾数据产品
        2.2.3 Landsat8卫星数据
        2.2.4 Sentinel-2卫星数据
        2.2.5 空气质量指数(AQI)
        2.2.6 其他数据
    2.3 卫星影像数据预处理
    2.4 本章小结
3.秸秆焚烧火点监测
    3.1 遥感火点提取原理
        3.1.1 黑体辐射与相关定律
        3.1.2 维恩位移定律
        3.1.3 比辐射率和亮温
    3.2 常见火点提取算法
    3.3 秸秆焚烧火点提取
        3.3.1 耕地空间分布信息提取
        3.3.2 高分四号火点提取流程
        3.3.3 火点监测结果
    3.4 火点提取精度验证
        3.4.1 利用VIIRS火点数据产品对比分析火点提取结果
        3.4.2 利用秸秆焚烧火烧迹地验证火点提取精度
    3.5 本章小结
4.秸秆焚烧影响空气质量研究
    4.1 大庆市和绥化市空气质量概况
    4.2 火点数量与AQI相关性分析
        4.2.1 监测站点缓冲区分析
        4.2.2 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
    4.3 秸秆焚烧与各项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分析
        4.3.1 火点数量与PM_(2.5)相关性分析
        4.3.2 火点数量与PM_(10)相关性分析
        4.3.3 火点数量与SO_2相关性分析
        4.3.4 火点数量与CO相关性分析
        4.3.5 火点数量与NO_2相关性分析
        4.3.6 火点数量与O_3相关性分析
    4.4 气象条件与AQI相关性分析
        4.4.1 风向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4.2 风速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4.3 温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4.4 湿度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5 秸秆焚烧治理建议
    4.6 小结
5.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引言
        1.1.2 选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
        1.3.1 研究范围及对象界定
        1.3.2 基本概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4.1 乡村景观的国内外研究
        1.4.2 乡村聚落景观的国内外研究
        1.4.3 相关理论依据及技术规范
        1.4.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主要理论和技术研究探索
    2.1 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
        2.1.1 多视图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背景
        2.1.2 重建技术实现路径
        2.1.3 三维重建实践探索
        2.1.4 应用于乡村景观设计的优势
    2.2 空间句法理论与技术研究
        2.2.1 空间句法的基本概念
        2.2.2 空间句法的发展应用
        2.2.3 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形态分析思维
    2.3 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
    2.4 形状指数法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环境特征及样本分类研究
    3.1 黑龙江乡村演化及发展概况
        3.1.1 乡村形成及演化
        3.1.2 村镇发展现状
        3.1.3 乡村与城市的区别
    3.2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环境特征研究
        3.2.1 自然环境特征
        3.2.2 人文环境特征
    3.3 乡村典型样本村落的选取
        3.3.1 研究对象筛选界定
        3.3.2 地域典型样本选取结果
        3.3.3 研究样本城乡分布数量
    3.4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及价值特征
        3.4.1 样本村落调研方式及数据来源
        3.4.2 典型样本村落分类研究
        3.4.3 乡村聚落景观的价值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影响因素与分布特征
    4.1 样本村落选址空间分布密度
        4.1.1 黑龙江典型村落选址分布
        4.1.2 样本村落市级分布密度
    4.2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4.2.1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4.2.2 人文环境影响因素
    4.3 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点
        4.3.1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
        4.3.2 传统村落分布
        4.3.3 国家级生态村分布
        4.3.4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分布
        4.3.5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与分类特征
    5.1 乡村聚落边界空间形态
        5.1.1 乡村聚落边界空间形态量化指标
        5.1.2 样本村落边界空间形态
        5.1.3 村落边界空间形态驱动因子分析
    5.2 乡村聚落街巷空间形态
        5.2.1 基于集成度的街巷空间形态特征
        5.2.2 基于可理解度街巷空间形态
        5.2.3 聚落景观空间融合形态特征
    5.3 乡村聚落院落空间形态
        5.3.1 乡村院落空间布局
        5.3.2 院落空间格局形态
        5.3.3 院落景观要素空间形态
        5.3.4 公共及绿化空间景观形态
    5.4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典型特征分类
        5.4.1 空间形态结构角度分类
        5.4.2 村落价值特征角度分类
        5.4.3 区位关系角度分类
    5.5 本章小结
6 典型县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实证研究
    6.1 案例概述及分布密度
        6.1.1 选取缘由
        6.1.2 林口县典型聚落样本村的选取
        6.1.3 村落空间分布形态密度分析
    6.2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影响要素
        6.2.1 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6.2.2 人文环境影响因素
    6.3 林口县示范村景观空间形态研究
        6.3.1 典型村落分布特点
        6.3.2 样本村落边界形状指数界定
        6.3.3 村落边界形态特征分析
        6.3.4 样本村落空间集成度分析
        6.3.5 空间可理解分析
    6.4 实践方案优化指导
    6.5 本章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呼兰河流域地下水灌溉对氨氮迁移过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氨氮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与机理
        1.2.2 铁离子对氨氮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与社会经济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1.4 社会经济
    2.2 地层岩性
        2.2.1 前第四系
        2.2.2 第四系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含水层特征
        2.3.2 地下水的形成条件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与水化学特征
    2.4 重点研究区
第3章 地下水质量评价
    3.1 地下水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
    3.2 基于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地下水水质评价
    3.3 基于地下水质量标准的地下水水质评价
        3.3.1 评价标准和方法
        3.3.2 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
第4章 氨氮在多孔介质内的吸附特性
    4.1 吸附作用原理
        4.1.1 吸附作用概念与机理
        4.1.2 吸附动力学模型
        4.1.3 等温吸附模型
    4.2 室内吸附实验方案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氨氮在不同介质上的吸附动力学特征
        4.3.2 氨氮在不同介质上的等温吸附特征
        4.3.3 铁离子对氨氮吸附的影响
第5章 氨氮在多孔介质内的迁移转化规律
    5.1 实验仪器与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氨氮的迁移特征
        5.3.2 氨氮的沉积特征
        5.3.3 铁离子对氨氮迁移的影响
第6章 基于Hydrus-1D的氨氮迁移转化数值模拟
    6.1 氨氮迁移过程的概念模型
    6.2 数值模型的建立
        6.2.1 水流运动模型
        6.2.2 根系吸附模型
        6.2.3 溶质运移模型
        6.2.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6.2.5 土壤剖面设置
        6.2.6 基于室内试验的模拟参数反演
    6.3 模拟结果与分析
        6.3.1 包气带底部氨氮分布特征
        6.3.2 高铁地下水对氨氮浓度演变的影响
        6.3.3 岩层界线处氨氮的演变特征
        6.3.4 氨氮污染风险评价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水田灌区渠道优化输配水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灌区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1.3.2 闸门流量系数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与研究方案
    2.1 项目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
        2.1.2 灌区工程概况
        2.1.3 水文要素
        2.1.4 土壤
        2.1.5 地下水
    2.2 试验方案
        2.2.1 渠道过水断面确定
        2.2.2 渠道过水断面参数测量
        2.2.3 渠道过水断面的沿程变化与闸门上下游渠底绝对高程测量
        2.2.4 干、支渠渠道渗漏损失系数确定
    2.3 数值模拟
        2.3.1 基本物理过程
        2.3.2 水动力学基本控制方程组
        2.3.3 模拟基本原理
第三章 灌区渠道输配水特性
    3.1 支渠渠道过水断面
    3.2 灌区渠道水位-流量关系
    3.3 灌区水文特性
        3.3.1 水文数据监测结果
        3.3.2 灌区基础数据测量结果
    3.4 安邦河进水闸流量系数的率定
        3.4.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灌区渠道输配水模型构建与参数选择
    4.1 模型基本参数
        4.1.1 地表水
        4.1.2 渠系基础数据
    4.2 情景设置
    4.3 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灌区渠道优化输配水模拟
    5.1 支渠水流情况拟合分析
    5.2 各支渠水流推进时间
    5.3 各支渠流量过程分析
    5.4 调度方案
        5.4.1 节水控灌条件下各支渠调度方案
        5.4.2 常灌淹灌条件下各支渠调度方案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黑龙江省水环境容量测算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水质模型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模型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Arc GIS简介与操作方法
        2.1.1 合并操作
        2.1.2 投影操作
        2.1.3 裁剪操作
    2.2 水系生成与河段概化方法
        2.2.1 以黑龙江省水功能四级分区为河段概化单元
        2.2.2 单个流域水系生成与河段概化方法
    2.3 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与方法
        2.3.1 水环境容量的定义
        2.3.2 单一河段水质模型
        2.3.3 多河段水质模型
    2.4 水污染负荷计算方法
        2.4.1 污染源调查与统计
        2.4.2 污染负荷计算方法
    2.5 数据来源
第3章 基于SWAT模型的黑龙江省水系生成与河段概化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研究范围
        3.1.2 水系特征
        3.1.3 气候特征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2 基于SWAT模型的水系生成与河段概化
        3.2.1 基础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3.2.2 模型运算
    3.3 非典型流域处理方法
        3.3.1 平原流域
        3.3.2 界江界河流域
        3.3.3 DEM失真流域
    3.4 河道信息提取与概化结果
        3.4.1 水文参数选择与确定
        3.4.2 河道信息提取
        3.4.3 河段概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各流域水环境容量计算
    4.1 水质模型方法
        4.1.1 控制指标选择
        4.1.2 水质模型选择
        4.1.3 模型算法与方程
        4.1.4 水质模型参数确定
    4.2 环境容量计算结果与分析
        4.2.1 黑龙江省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
        4.2.2 环境容量分析与讨论
    4.3 典型流域的水环境容量不确定性分析
        4.3.1 水环境容量不确定性成因
        4.3.2 阿什河流域不确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最大日负荷计算与总量控制
    5.1 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负荷分析
        5.1.1 水质现状分析
        5.1.2 黑龙江省水质变化趋势
        5.1.3 污染负荷分析
    5.2 黑龙江省水污染物最大日负荷分配
        5.2.1 最大日负荷分配方法
        5.2.2 水环境容量分配方法对比与讨论
        5.2.3 水污染物削减比例分析
    5.3 水污染源减排措施建议
        5.3.1 工业源减排措施
        5.3.2 农业源减排措施
        5.3.3 生活源减排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阁山水库工程对当地水文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诺敏河水文概况与阁山水库概况
    1.1 诺敏河水文概况
    1.2 阁山水库概况
2 水库对水文形势的影响
    2.1 对库区水文情势的影响
    2.2 坝址下游水文情势
    2.3 对下游河道流速、水位及泥沙冲淤变化
3 对水环境的影响
    3.1 水库水质及富营养化
    3.2 城镇排水及农田灌溉退水
    3.3 水库建设对下泄水温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10)绥化市北林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气象条件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
        2.2.2 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区域水文地质总体特征
        2.3.2 地下水的赋存特征
        2.3.3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
        2.3.4 地下水富水性分区
        2.3.5 地下水开采现状
第三章 地下水中氨氮浓度分布规律及其源解析
    3.1 样品采集
        3.1.1 监测范围及布点
        3.1.2 样品采集
        3.1.3 监测结果
    3.2 地下水氨氮分布规律分析
        3.2.1 潜水中氨氮分布规律
        3.2.2 承压水中氨氮分布规律
    3.3 氮氧同位素分析
        3.3.1 氮氧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
        3.3.2 基于氮氧同位素的氮源定性分析
        3.3.3 氮氧同位素示踪
        3.3.4 排污渠中氨氮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确定
第四章 基于模糊评价模型的现状评价
    4.1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基础
        4.1.1 评价方法
        4.1.2 权重分析
    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地下水承载力模型
        4.2.1 指标选取
        4.2.2 指标量化和等级划分
        4.2.3 指标权重计算
        4.2.4 综合评价
    4.3 现状评价结果分析
    4.4 敏感度分析
第五章 地下水氨氮污染模拟预测
    5.1 地下水氨氮模拟模型建立
        5.1.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1.2 数学模型建立与求解
        5.1.3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5.2 地下水氨氮污染趋势预测
        5.2.1 地下水氨氮运移数学模型
        5.2.2 相关参数的确定
        5.2.3 溶质运移模型验证
    5.3 地下水中氨氮浓度变化趋势预测
        5.3.1 情形设定
        5.3.2 相关参数确定
        5.3.3 预测结果评价
第六章 基于模拟结果的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6.1 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因子变化分析
    6.2 模拟结果综合评价
    6.3 评价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绥化市水文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宇瑶.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松嫩平原盐碱地景观格局演化及驱动力分析[D]. 王浩男. 吉林大学, 2021(01)
  • [3]绥化市北林区引水工程对呼兰河水文环境影响趋势研究[D]. 李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遥感数据的秸秆焚烧对典型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研究[D]. 杨智超. 辽宁科技大学, 2021
  • [5]黑龙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D]. 李彦雪. 东北林业大学, 2021
  • [6]呼兰河流域地下水灌溉对氨氮迁移过程的影响研究[D]. 徐航. 吉林大学, 2020(01)
  • [7]水田灌区渠道优化输配水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 牛晓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黑龙江省水环境容量测算方法及应用研究[D]. 刘李凌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阁山水库工程对当地水文的影响分析[J]. 展士杰,牛最荣,韩海涛.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20(05)
  • [10]绥化市北林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D]. 刘英杰.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绥化市水文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