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突发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Agent,博弈机制,行为演化模型
群体突发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郑美容[1](2019)在《基于Agent的群体突发事件建模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发事件中事态的发展趋势与多种因素有关,事态的演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根据主体的影响因素,引入博弈机制,采用定量分析和数学形式描述,利用Agent技术构建突发事件行为演化模型,研究群体突发事件中群体行为,探究公众异常行为后的机制,并通过仿真平台进行仿真,得到相应的结论,为政府的应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9年10期)
王磊[2](2019)在《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下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建设的策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办学集团受社会环境复杂性、多变性的影响,发生的突发性实践具有复杂性、潜在性、严重性等倾向特征,而受害者大多是青年学生,这对许多家庭而言往往损失巨大。大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目标,也是防范突发事件发生的主攻对象。大学生处于心理待成熟期,他们聪明好学、接受能力强,但也是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阶段,是需要紧急预防的重要内容。因此,基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下如何建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是当下高校教育管理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这一主题提出自己干预策略,以向广大同仁。(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42期)
班玉冰[3](2019)在《大型群体活动密集人群: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诱因与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大型群体活动日益增多,活动中人群密集、不可预测性、分布不均匀等特性引发的密集人群管理难点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关注。本文通过福州市鼓楼区政府举办"2018欢乐闹元宵"活动的案例分析,提出加强大型群体活动密集人群管理的系列途径,包括加强风险规律研究、形成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应急决策机制、创建多元化风险沟通与预警宣传渠道等。(本文来源于《福州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丁颖[4](2019)在《突发事件及网络谣言实证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谣言就是通过各类网络媒体,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未经官方正式认可的事关公众利益,或公众感兴趣的事件、事物、问题的一种阐述或解释。网络谣言没有事实依据,有扰乱社会秩序、破坏安定团结、离间人心、伤害他人的负面影响,也有纾解压力、反映舆情、监督权力、对抗强权等积极作用。谣言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监督,因此,对待网络谣言要有一种理性、客观、平和的心态。本文对甘肃近十年内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进行梳理,通过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治理网络谣言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依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自身的传播规律,分别就网络谣言发展的四个阶段——潜伏期、萌芽期、爆发期、消弭期探讨治理网络谣言的具体对策。(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19期)
王君,徐选华[5](2019)在《媒体参与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博弈》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演化经济学研究工具,考虑媒体参与对群体行为的影响,构建包括媒体敏感因子、声誉损失和冲突处置成本等参数在内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博弈模型,并对群体策略选择进行演化动态稳定性分析,通过数值仿真方法分析决策参数的不同取值和初始条件的改变对演化结果的影响及其演化路径。结果表明:媒体敏感因子和声誉损失是影响群体性突发事件动态演化的关键因素,媒体敏感因子和声誉损失较高时,无论是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会选择合作策略,协商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政府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媒体监督职能对群体策略选择的引导作用,促使群体性突发事件跳出"不良锁定"状态,朝着理想状态演化。(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小平,徐家梁[6](2019)在《铁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群体决策情景冲突协调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采用的"情景-应对"模式存在由于"情景冲突"导致决策过程中的"决策冲突"问题,严重制约了应急决策方案的有效快速形成。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实现情景要素确定、情景评价、冲突测定以及情景冲突协调的方法。首先构建情景描述函数,情景要素及情景库;其次构建基于冲突偏好测定矩阵的情景评价及冲突协调模型,通过合理设定冲突阈值,采用距离偏差算法进行情景冲突评价的测定与协调;最后以某铁路突发事件算例进行了实例论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进行情景冲突测定与消解,可缩短冲突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效率,为铁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提供快速决策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海丰,姜子政,范龙飞,陈新伟[7](2019)在《群体突发异常事件检测与事件源定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群体突发异常事件检测与事件源定位算法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算法分为群体异常行为检测和事件源定位两个阶段,在异常行为检测阶段,提出一种空间、时间联合的异常行为检测算法:在空间角度,提取平均动能分布直方图来描述人群的运动特征,并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不同状态的人群运动特征进行分类;在时间角度,构建隐马尔可夫模型,对场景中连续的人群行为状态进行异常检测。在事件源定位阶段,在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框架下通过计算异常行为人群的反向延长线交点,实现了事件源位置的定位,并可同时标记多个事件源位置。在UMN公共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并与传统光流法、SIFT点检测法与社会力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检测出群体异常行为,且AUC=0.967,比上述3种方法的AUC分别提高0.127、0.074、0.007,并成功标记出事件源的合理位置。(本文来源于《中国民航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建新[8](2019)在《突发事件下群体行为建模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越来越密集,频频发生安全事故,对社会造成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出行质量造成的严重的消极影响,而组织真实环境下的人群疏散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同时无法真实预测行人在突发事件下的紧张心态对行人疏散造成的影响。因此运用计算机仿真人群疏散能够帮助建筑设计者对高楼大厦或者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的行人疏散通道进行综合分析与测评,辅助建筑设计者建立更为合理的建筑布局,以及帮助当权者建立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的疏散方案。对应对恐怖袭击或突发灾害后指导人群疏散及形成更为完善的硬件支持和更为高效的现场疏导策略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人群疏散模拟的真实性,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有关人群行为的疏散仿真研究中,群体行为建模是人群仿真疏散研究的核心问题。为了更加真实的再现人群疏散的具体情形,本文提出了一种突发事件下群体行为建模与应用研究的方法,该方法由以下叁部分组成:1.构建了一个真实数据驱动的群体运动仿真系统。现存的疏散模型初始数据大多是随机的,而初始数据是行人运动的基础,直接的影响着行人的疏散状态。本文提出采用视频追踪软件对人群追踪,依据共同命运原则对人群运动轨迹计算得出小群体、计算小群体内部相相异度及群体间相异度,同时从视频中提取场景信息。将从视频中提取的信息作为改进疏散模型的初始化数据,实现了疏散模型初始化数据的真实性。2.提出了一种引入效用理论的社会力量模型USFM。现存的疏散模型大多没有考虑效用理论对行人疏散的影响,而在行人的疏散过程中,效用理论对行人的疏散状态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通过群体内吸引策略、绕行策略和效用理论策略来改进原始的社会力量模型。改进后的模型实现了叁种真实的宏观现象。首先,同一组的行人相互吸引。第二,行人会绕过危险源和障碍物。第叁,在选择出口时,行人会考虑到出口的距离、出口的拥挤程度和出口的安全性,考虑了效用理论对行人疏散产生的宏观影响。3.提出了一种引入社会比较理论的社会力量模型FSFM。现存的疏散模型大多没有考虑社会比较理论对行人疏散的影响,而在行人的疏散过程中,社会比较理论尤为显着。本文对原始的社会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加入了小群体之间及小群体内部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对引领者的选择、小群体之间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形成簇,真是的实现了行人以簇的形式向出口移动的现象。实现了行人在疏散的过程中考虑社会比较理论的微观现象。(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0)
李雯[9](2019)在《基层政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群体性突发事件愈发成为当前基层政府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科学有效地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以社会冲突理论、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当前我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定义、典型特征及产生机理,提出了基层政府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本研究可以丰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理研究领域,为基层政府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对策和理论指导。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叁个部分。一是基层政府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典型案例和有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总结了基层政府在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存在着参与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体单一,预防观念不够主动,基层政府决策不当、决策缺乏监督,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公民权利意识逐步增强、法律意识相对薄弱等5个方面的问题。二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发展过程研究。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研究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定义、典型特征,通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宏观背景、内部动因和外在要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将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发展过程分为潜伏期、萌芽期、发展期、爆发期和平息期,并提出在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前,也就是在潜伏期、萌芽期和发展期,基层政府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叁是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研究。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理为基础,针对研究中发现的当前基层政府在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存在的5个方面的问题,对应提出了打造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共治体系;建立健全常态管理模式;依托大数据,提高基层政府决策水平;构建高效迅速的应急预警系统;完善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等5个方面的预防对策。(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9-06-01)
梁月婷[10](2019)在《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正面影响及启示——以“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兴自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舆论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容易发生,这就对政府进行网络治理提出了挑战。文章通过回顾"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从公众、官方媒体、政府叁个主体的角度分析事件中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启示网络环境中公众、官方媒体、政府叁方良性互动,最终实现网络治理。(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9年05期)
群体突发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校办学集团受社会环境复杂性、多变性的影响,发生的突发性实践具有复杂性、潜在性、严重性等倾向特征,而受害者大多是青年学生,这对许多家庭而言往往损失巨大。大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目标,也是防范突发事件发生的主攻对象。大学生处于心理待成熟期,他们聪明好学、接受能力强,但也是心理问题容易爆发的阶段,是需要紧急预防的重要内容。因此,基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下如何建构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是当下高校教育管理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这一主题提出自己干预策略,以向广大同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突发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郑美容.基于Agent的群体突发事件建模与仿真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9
[2].王磊.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下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建设的策略探究[J].智库时代.2019
[3].班玉冰.大型群体活动密集人群: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诱因与治理[J].福州党校学报.2019
[4].丁颖.突发事件及网络谣言实证分析——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治理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
[5].王君,徐选华.媒体参与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博弈[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李小平,徐家梁.铁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群体决策情景冲突协调方法研究[J].铁道学报.2019
[7].李海丰,姜子政,范龙飞,陈新伟.群体突发异常事件检测与事件源定位算法[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9
[8].张建新.突发事件下群体行为建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9].李雯.基层政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对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9
[10].梁月婷.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现象的正面影响及启示——以“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J].时代报告.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