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式膜论文-王宗亮,贾玉香,胡仰栋

卷式膜论文-王宗亮,贾玉香,胡仰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卷式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反渗透,计算流体力学,隔板,优化

卷式膜论文文献综述

王宗亮,贾玉香,胡仰栋[1](2018)在《卷式膜组件中隔板网丝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流体力学的计算方法,以反渗透膜组件中的隔板网丝为研究对象,并在计算的过程中使用了有渗透率壁边界条件的数值模型,系统地研究了d/H值(隔板丝直径d与隔室高度H的比值)的改变对膜通道中的传质以及流体动力学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d/H值的改变对膜表面溶液浓度、水通量以及系统的压力降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d/H值的增加,膜表面溶液浓度整体减小,水通量增加,但是当d/H值增大到0.4左右的时候,这两个量变化不再显着。而沿着通道中的压力降随d/H的增加,其增加速度明显变快。因此能量损失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增加网丝直径是有利于增加溶质质量传递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高云霄[2](2016)在《新型热回收螺旋卷式膜蒸馏组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蒸馏是膜分离技术与传统蒸馏过程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与废水资源化利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迄今,膜蒸馏还未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其关键制约因素之一是膜蒸馏过程中过高的热耗问题。高效回收与利用膜蒸馏过程的热能是解决能耗过高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这一理念,本文设计和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内部热回收功能的螺旋卷式气隙膜蒸馏组件,将平板膜和中空纤维换热丝结合起来,利用膜蒸馏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加热换热丝中温度相对较低的料液,实现对膜蒸馏过程中蒸汽潜热的回收利用。本文结合气隙式膜蒸馏和减压膜蒸馏过程的优势,在气隙式膜蒸馏过程中加以负压辅助,设计了单级和多级负压辅助气隙式膜蒸馏工艺流程,搭建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并利用该装置对新型膜蒸馏组件进行了实验测试。在单级膜蒸馏过程中,以模拟海水为进料液,重点考察了单一操作因素对实验系统膜蒸馏过程的影响;并系统探讨了进料液温度、进料液流量以及真空度等操作参数对膜蒸馏过程膜通量、造水比(GOR)、热效率及脱盐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通量随进料液温度、进料液流量及真空度的增大而增大;GOR随进料液温度和真空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随进料液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膜蒸馏装置均表现出良好的脱盐效果,产水的电导率均在10μS/cm以下。在单级膜蒸馏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级膜蒸馏实验,对比分析了操作参数对单级与多级系统膜通量、GOR、热效率及脱盐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级数的增加,膜通量减小;但系统的总产水量和GOR均增大,其中叁级系统的总产水量较单级系统增加到2倍多,GOR也由2.48升高到3.42;但级数对脱盐率几乎没有影响,均保持了良好的脱盐效果。同时,讨论了叁级减压膜蒸馏装置的热量回收效果及用于海水淡化的潜力。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内部热量回收功能的螺旋卷式气隙膜蒸馏组件,并经过单级与多级膜蒸馏装置的实验测试,验证了新型膜蒸馏组件具有一定的热回收效果,为节能型膜蒸馏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05-01)

米文强[3](2013)在《渗透汽化卷式膜组件的CFD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渗透汽化是具有绿色节能特征的新兴膜分离技术。具有高装填密度特征的卷式膜组件弥补了渗透汽化传质通量小的不足。计算流体力学(CFD)因其可靠和有效的数值计算、分析能力,成为膜分离技术分析的重要工具。与CAD技术结合,CFD还可应用于膜组件的初期设计。本文建立了2D与3D CFD模型,研究卷式膜组件的隔网对流体流型及渗透汽化传质效率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进行隔网的初期设计。研究建立2D CFD模型进行模拟方法探索和方法可靠性验证,以推广至3D模型的模拟;建立3D模型进行流场模拟及传质模拟,对已建立的模型进行改进优化,对比各模型传质效率,分析隔网改进优化的原则及方法。本研究的模拟结果表明,恰当的隔网结构可在不改变雷诺数(Re)的前提下增强壁面剪切应力及流动涡旋,这类隔网结构可持续对流动产生扰动,减小隔网前的流动“死区”以及层流边界层的厚度;带开孔的隔网可进一步减小隔网前流动“死区”,并减小压降。压降是隔网开孔率的单调减函数;传质效率与隔网开孔率有关,但并不呈现单调增/减关系。本研究中,隔网开孔率适当的模型具有最高的传质效率。本研究对几何模型进行了简化处理,提高了网格质量,并增强了模型对边界层的分析能力;物理模型的简化则排除了流型之外可影响传质的其它变量,减小了传质计算量。数据处理的过程引入3D表面图,充分体现了CFD模拟所得的数据的立体特征。(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3-06-01)

李红海,程洋洋[4](2013)在《卷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卷式膜分离技术的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介绍了近年来工业上较为成功的应用案例。目前,卷式膜分离技术主要采用实验方法、模拟方法以及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海水淡化领域、食品加工领域、生物医药领域以及石油化工领域等。工业上已有许多采用卷式膜分离技术的的工程获得成功,并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3年03期)

周尚寅,潘窔伊,杨峰,冯超群[5](2012)在《卷式膜元件生产工艺卡的编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卷式膜元件的生产主要包括制膜和卷膜两部分,每部分又包含若干个工艺过程,每个工艺过程包含若干个工序,而工艺卡用以指导工艺过程完成一个中间产品的生产。本文重点介绍了卷式膜元件生产工艺卡的编制,并通过工艺卡实例说明卷式膜元件生产工艺卡的格式及填写。(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2年34期)

蔡克周,凌云霄,王旗,喻洪湛,卢进峰[6](2012)在《卷式膜超滤浓缩猪血浆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猪血浆液为研究对象,比较截留分子量(MWCO)为20 000D、10 000D和5 000D的卷式超滤膜对血浆浓缩效果的影响,研究超滤血浆过程中,超滤压力、超滤温度、血浆蛋白浓度、pH值和时间对超滤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WCO=5 000D膜更适合用于超滤浓缩血浆液,超滤压力和蛋白浓度对通量影响更加显着。综合考虑猪血浆蛋白加工实际情况,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在1.5MPa压力下,将分离血浆液(pH值7.0~7.5、蛋白浓度7.5%~8.0%、温度13~15℃),连续超滤40min。(本文来源于《肉类工业》期刊2012年11期)

张正府,曹兵,潘凯,孟庆函[7](2012)在《卷式膜组器平行流道中横向网丝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卷式膜组器平行流道中,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横向网丝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在横向网丝间距依次为1.333mm、2mm、4mm的3种平行流道中,分别考察了流体的速度和压力分布,并且分析了膜通量与压降之间的关系.模拟结果表明:平行流道中横向网丝间距对流体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横向网丝间距为2mm的流道是较好的流道,因为它能够较好地平衡膜通量与压降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膜科学与技术》期刊2012年05期)

吕麟华[8](2012)在《卷式膜组器模拟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模拟和分析了卷式膜组器中的隔网结构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并对优化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基于周期性边界条件在平板隔网中划分了一定类型的可重复单元作为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计算.膜壁上的剪切力、压降和特征面上的流速分布这叁方面的因素被用来衡量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并由此分析,比较了模型的优劣.分析研究了现有隔网丝配制中流体流速、流道膨胀和上下层丝相对尺寸对流体流动的影响.此外,还基于该分析的结果对粗丝占满流道的模型进行了模拟改进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吕麟华,聂亚华,廖天录[9](2012)在《卷式膜组器结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模拟和分析了卷式膜组器中的隔网结构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并对优化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基于周期性边界条件在平板隔网中划分了一定类型的可重复单元作为计算模型并进行了计算。膜壁上的剪切力、压降和特征面上的流速分布这叁方面的因素被用来衡量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并由此分析比较了模型的优劣。(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张正府[10](2011)在《卷式膜组器结构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卷式膜组器的几何结构对组器内的流体流动和膜通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卷式膜组器中,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被有效地用来研究和模拟流体的流动。在纳滤和反渗透分离过程中,膜通量与进料液流量相比过小,膜通常处理为非渗透的壁面。然而,在超滤卷式膜组器中,较大的膜通量对流体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超滤膜的渗透性不可忽略。在超滤卷式膜组器的叁维流道中,研究了流体流动对膜通量和压降的影响。此时,超滤膜处理为多孔性的壁面并利用了FLUENT中的K-ε湍流模型。该论文研究了两种型式的流道:平行流道和菱形流道。在平行流道中,研究了网丝直径、网丝形状以及横向网丝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在菱形流道中,研究了网丝直径和网丝形状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另外,为对超滤卷式膜组器进行优化设计,对组器内膜通量与能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在网丝直径不同的五种平行流道中,上下网丝直径均为0.30mm的流道是较好的流道。对于横向网丝间距不同的叁种平行流道,在压降损失相同时,横向网丝间距为2mm的流道与另外两种流道相比,具有较好的膜通量。在网丝形状不同的叁种平行流道中,正方形是较好的网丝形状。在网丝直径不同的叁种菱形流道中,网丝直径为0.10mm的流道是较好的流道。在网丝形状不同的叁种菱形流道中,推荐圆形网丝用于流道的优化设计,因为它具有较好的膜通量。(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1-05-20)

卷式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膜蒸馏是膜分离技术与传统蒸馏过程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在海水淡化与废水资源化利用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迄今,膜蒸馏还未能实现规模化应用,其关键制约因素之一是膜蒸馏过程中过高的热耗问题。高效回收与利用膜蒸馏过程的热能是解决能耗过高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这一理念,本文设计和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内部热回收功能的螺旋卷式气隙膜蒸馏组件,将平板膜和中空纤维换热丝结合起来,利用膜蒸馏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加热换热丝中温度相对较低的料液,实现对膜蒸馏过程中蒸汽潜热的回收利用。本文结合气隙式膜蒸馏和减压膜蒸馏过程的优势,在气隙式膜蒸馏过程中加以负压辅助,设计了单级和多级负压辅助气隙式膜蒸馏工艺流程,搭建了相应的实验装置,并利用该装置对新型膜蒸馏组件进行了实验测试。在单级膜蒸馏过程中,以模拟海水为进料液,重点考察了单一操作因素对实验系统膜蒸馏过程的影响;并系统探讨了进料液温度、进料液流量以及真空度等操作参数对膜蒸馏过程膜通量、造水比(GOR)、热效率及脱盐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通量随进料液温度、进料液流量及真空度的增大而增大;GOR随进料液温度和真空度的升高而增大,但随进料液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膜蒸馏装置均表现出良好的脱盐效果,产水的电导率均在10μS/cm以下。在单级膜蒸馏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级膜蒸馏实验,对比分析了操作参数对单级与多级系统膜通量、GOR、热效率及脱盐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级数的增加,膜通量减小;但系统的总产水量和GOR均增大,其中叁级系统的总产水量较单级系统增加到2倍多,GOR也由2.48升高到3.42;但级数对脱盐率几乎没有影响,均保持了良好的脱盐效果。同时,讨论了叁级减压膜蒸馏装置的热量回收效果及用于海水淡化的潜力。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内部热量回收功能的螺旋卷式气隙膜蒸馏组件,并经过单级与多级膜蒸馏装置的实验测试,验证了新型膜蒸馏组件具有一定的热回收效果,为节能型膜蒸馏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卷式膜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宗亮,贾玉香,胡仰栋.卷式膜组件中隔板网丝的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高云霄.新型热回收螺旋卷式膜蒸馏组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6

[3].米文强.渗透汽化卷式膜组件的CFD模拟[D].天津大学.2013

[4].李红海,程洋洋.卷式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3

[5].周尚寅,潘窔伊,杨峰,冯超群.卷式膜元件生产工艺卡的编制[J].科技资讯.2012

[6].蔡克周,凌云霄,王旗,喻洪湛,卢进峰.卷式膜超滤浓缩猪血浆工艺研究[J].肉类工业.2012

[7].张正府,曹兵,潘凯,孟庆函.卷式膜组器平行流道中横向网丝间距对流体流动的影响[J].膜科学与技术.2012

[8].吕麟华.卷式膜组器模拟结构设计的研究进展[J].陇东学院学报.2012

[9].吕麟华,聂亚华,廖天录.卷式膜组器结构设计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

[10].张正府.卷式膜组器结构的优化设计[D].北京化工大学.2011

标签:;  ;  ;  ;  

卷式膜论文-王宗亮,贾玉香,胡仰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