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球化学基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相对累积频率,地球化学基线,重金属污染评价,潜在生态危害
地球化学基线论文文献综述
贾晗,刘军省,王春光,王磊,殷显阳[1](2019)在《基于铜陵地区地球化学基线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铜陵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在明确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意义的基础上,运用相对累积频率法计算了铜陵地区土壤中Cu、Zn、Cr、Co、Cd、Pb、As、Hg、Ni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并以计算的地球化学基线值作为评价标准,用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法从不同角度对该地区做出污染评价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计算得出的铜陵地区地球化学基线有可适用性,9种重金属元素具有不同等级的污染水平和潜在污染风险,其中Cd、As 2种元素同时具有较高污染水平和较高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由空间分析可知: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主要与人类的采矿、选冶过程有关。(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周建伟,周家云,代力,钟金先,刘兆鑫[2](2019)在《拉拉铜矿集中开采区土壤地球化学基线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土壤地球化学基线值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意义重大,选择恰当的基线值计算方法对基于矿集区尺度精细评价尤为关键。本研究以拉拉铜矿集中开采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学法和标准化法分别计算不同地质单元分区内土壤中As、Co、Cr、Cu、Fe、Hg、Mo、Ni、Pb、Zn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并与区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呈显着的分带性,在Pt区和TJK区分别计算各分区基线值比笼统计算区域性单一基线值更有实际意义;在矿集区内采用标准化法计算的土壤基线值略大于统计学法计算的基线值;在人类活动扰动小的TJK区内两种计算方法均适用,在人类活动扰动相对较大的Pt区内采用统计学法较标准化法更为适用。(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孙厚云,卫晓锋,甘凤伟,王恒,何泽新[3](2019)在《承德市滦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厘定及其累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承德市滦河流域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351个表层土壤样品(0~20cm),测定了Cu、Ni、Cd、Cr、Pb、Zn、Hg、V、Ti、Mn、As和Co共12种重金属的含量,运用基于参比元素的标准化方法和累积频率曲线法确定了12种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基线值,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与地统计方法统计结果,分析了重金属的空间结构和分布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表层土壤重金属累积程度进行了分类评价.结果表明,滦河流域表层土壤V、Ti、Cd、Pb、Mn和Co元素地球化学基线值高于河北省背景值,As、Zn、Cr、Cu、Ni和Hg元素地球化学基线值低于河北省背景值.表层土壤重金属总体累积程度由强至弱为:Cd> Pb> Cu> Ti> Mn> Zn> Cr> Ni> Co> V> Hg> As,80%以上的土壤样品中Pb、Ti、V、As和Co元素属无累积-中度累积水平,70%以上土壤样品中Hg、Mn、Ni、Cu、As、Cd和Cr元素属无累积-中度累积水平.土壤重金属总体累积程度在棕壤、褐土和潮土中依次增大;在工矿用地、灌木林地中较高,林地、草地中相对最低.农用地表层土壤中Pb、Cd元素累积程度相对较高,分别有27. 69%和25. 38%的样品属中等以上累积水平.滦河流域表层土壤Ti、V、Co、Ni和Cr元素同源性较高,与原生高地质背景相关; Cd、Pb、Zn,Mn、Cu和As元素污染累积受成土母岩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影响,Hg元素累积则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卢新哲,谷安庆,张言午,康占军,褚先尧[4](2019)在《基于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的农用地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其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浙江东部某市周边农用地土壤重金属累积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系统采集研究区表土样品,测定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和惰性元素(Li、Eu、Sc、Sm)含量。通过元素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合适的标准因子,按标准化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环境地球化学基线,获得基线值分别为11.13、0.38、57.48、43.86、0.30、21.55、51.91和132.7mg·kg~(-1)。在应用单因子方法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基础上,以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作为标准因子,采用富集因子方法判别因受人类活动影响的重金属污染点位,并对土壤重金属累积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以轻微至轻度污染级别为主,其中Cd和As存在少量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3.00%和0.19%。研究区重金属富集主要受工矿企业活动影响,浓集中心集中在金属矿山和印染企业周边,具有沿水系向低地势平原区迁移趋势。研究区范围Cd和Hg具有潜在的较高生态风险。利用GIS系统,将各样点重金属土壤污染程度、富集因子(EF)和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在研究区农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上进行空间迭加,可实现从地理空间上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范围界定、重金属人为成因污染判别和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空间预警。(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高杨,许东升,李琦[5](2018)在《宿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地球化学基线作为能够判别自然和人为环境影响的地球化学指标,不同地区基线值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宿州市为例,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试,对表层土壤中的Cu、Zn、Pb、As、Cr、V六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总量分析,采用标准化方法和相对累积频率分析方法计算确定宿州市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基于确定的地球化学基线值,运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对宿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环境地球化学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中Cu、Zn、Pb、As、Cr、V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29、52.61、20.84、10.29、69.83和82.27 mg/kg;确定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分别为16.97、48.66、19.43、9.07、65.22和79.08 mg/kg,获得的基线值符合其定义和实际意义;地质累积指数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六种重金属元素大部分处于无污染级别,少量达到无污染到中度污染级别,六种重金属元素在表层土壤中的富集贫化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8年05期)
丁海霞[6](2018)在《金昌市郊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基线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相对累计频率分析确定了金昌市郊农田土壤中Cu、Cd、Pb、Zn、Ni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其结果依次为89.6 mg/kg、0.113 mg/kg、37.3 mg/kg、90.2 mg/kg、95.5 mg/kg,其中,Cd的基线值比甘肃省土壤背景值略低,Cu、Pb、Zn和Ni的基准值均高于甘肃土壤背景值。(本文来源于《环境研究与监测》期刊2018年02期)
张伟杰[7](2018)在《基于地球化学基线的叁峡库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是否存在影响举世瞩目,有效评价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与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的相互关系是当前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截至2017年10月,叁峡库区已连续第8年实现175 m蓄水目标。为了研究叁峡库区在175 m运行条件下,基于不同水文情势的重金属含量时空变化,本研究重点探求水库调度运行与库区内重金属含量的相互关系,并建立了基于地球化学基线的库区水环境重金属污染评价体系。于2015年6月—2017年6月连续五个水期,对库区沉积物采样监测,共采集水体表层沉积物226个,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沉积物中的Cr、Ni、Cu、Zn、Cd和Pb含量,得到结论如下:叁峡库区干、支流沉积物中:Cr的含量范围为52.84~171.12 mg/kg,平均含量为98.46mg/kg;Ni的含量范围为25.49~67.39 mg/kg,平均含量为45.68 mg/kg;Cu的含量范围为22.26~114.47 mg/kg,平均含量为59.28 mg/kg;Zn的含量范围为62.23~251.61 mg/kg,平均含量为161.04 mg/kg;Cd的含量范围为0.17~2.13 mg/kg,平均含量为1.05 mg/kg;Pb的含量范围为20.19~108.56 mg/kg,平均含量为56.68 mg/kg;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高于长江沉积物背景值。同叁峡库区蓄水前相比,各重金属含量均有所升高;同低水位运行期的研究结果相比,除了Ni含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其余的Cr、Cu、Zn、Cd和Pb含量均有升高。从时间变化来看,库区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Cr随时间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Ni、Pb随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Cu、Zn、Cd随时间变化呈现增加、减小再增加趋势。不同水期变化来看,枯、丰水期对库区沉积物中Cr、Ni、Cu、Zn、Cd、Pb的平均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从空间变化来看,总体上叁峡库区干流中、下游段各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上游。以Li作为参考元素,采用标准化方法确立了Cr、Ni、Cu、Zn、Cd和Pb的基线模型,得到Cr、Ni、Cu、Zn、Cd和Pb的基线值分别为99.43 mg/kg、44.89 mg/kg、58.22mg/kg、166.32 mg/kg、1.03 mg/kg和57.05 mg/kg,各元素的基线值均高于长江沉积物背景值,符合地球化学基线的意义。Cr、Ni、Cu、Zn、Cd和Pb的人为贡献率分别为4.49%、9.23%、10.69%、3.85%、9.57%和9.42%。叁峡库区沉积物的Cr、Ni、Cu、Zn、Cd、Pb的来源中存在人为外源,受人类活动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干流中、下游和部分支流。基于地球化学基线,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综合分析发现:目前叁峡库区的干、支流沉积物的生态危害程度为轻微,基本不存在Cr、Ni、Cu、Zn、Cd和Pb污染。采用地球化学基线为参考值比长江沉积物背景值得到的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好的体现了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特性及地质发育过程,能更好的随时空变化反映和区分自然与人类活动对化学元素含量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时,应结合地球化学基线,得出能够科学反映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状况的评价结果。(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8-05-01)
李艳[8](2017)在《重庆紫色母岩及土壤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是指在特定土壤发生学条件(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等)下,土壤中某一元素浓度随土壤发育、演化过程而发生自然变化的规律;与土壤特定元素的“背景值”—未经扰动下该元素在土壤中的“原始浓度值”不同,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是以该元素环境地球化学活性强弱为基础,以土壤特定发生学条件和过程为背景,反映土壤在各发育阶段元素在土壤中相对迁移或累积的强度。因此,从理论上讲,掌握了特定发生学条件下某一土壤类型中特定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就掌握了该土壤在同一发生学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土壤中同一元素含量的理论值(基线值),这不仅对土壤元素迁移、累积过程和含量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提供了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由紫色母岩发育形成的紫色土类是重庆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也是区域农业用地的主要土壤类型。由于紫色土类所具有的独特发生学特性,土壤发育过程从紫色母岩风化成土到反映出深度发育阶段的地带性土壤特征,将经历由强物理风化—物理风化与化学风化共同作用—化学风化为主的叁大过程,因而,土壤中特定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过程也必将受到影响而表现出不同迁移或累积的强度;同时,由于不同地质时期紫色沉积岩在岩相构成、沉积物成份、矿物初始风化度等的差异,各地质时期母岩在“叁大过程”中的风化强度、各阶段风化期、风化物相环境及特定元素在母岩中含量和化学构成也必将不同,其结果是也将具有不同的特定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据此,紫色土类的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按“紫色土属”(以母岩为分类依据)进行分别研究,其结果将更具实际意义。本文以重庆市合川区侏罗系沙溪庙组(J2s)母岩发育的土壤(灰棕紫泥土属)为对象,按土壤习惯命名,系统采集该母岩及其不同发育阶段的各土种,并利用土壤“钛值”法测定和验证土壤发育程度;通过对土壤全量As、Hg、Cu、Pb的测定,采用标准化方法,建立紫色土类、灰棕紫泥土属各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模型,并确定土壤各发育阶段的化学基线值,同时,采用不同污染评价方法对研究区的土壤质量进行对比评价。试验结果如下:(1)合川区沙溪庙组紫色母岩及土壤全钛含量平均变化于4.26~8.51 g/kg,无定型TiO2含量平均变化于1.07~2.71 g/kg。用“钛值”衡量土壤的风化发育程度,钛值越大,发育程度越浅,除母岩外,4种土壤钛值变化于3.10~4.25,大小顺序为:石骨子土>半沙半泥土>大眼泥>紫黄泥,反映的土壤发育深度与紫色土发生学分类的排列顺序一致,表明本次研究采集的所有样品符合研究要求。(2)As基线值变化于3.76~6.01 mg/kg,大小顺序为:母岩﹤石骨子土﹤半沙半泥土﹤大眼泥﹤紫黄泥;Hg基线值变化于17.3~29.6μg/kg,大小顺序为:母岩﹤石骨子土﹤紫黄泥﹤半沙半泥土﹤大眼泥;Cu基线值变化于23.0~33.1mg/kg,大小顺序为:母岩﹤紫黄泥﹤石骨子土﹤半沙半泥土﹤大眼泥;Pb基线值变化于13.7~22.3 mg/kg,大小顺序为:母岩﹤石骨子土﹤半沙半泥土﹤紫黄泥﹤大眼泥。说明随土壤自然风化发育,各元素自然变化规律存在差异。(3)合川区沙溪庙组紫色母岩、浅度发育土及深度发育土As基线值分别是背景值的0.8、1.0、1.1倍;Hg基线值分别是背景值的0.8、0.3、0.4倍;Cu基线值分别是背景值的2.0、2.3、2.2倍;Pb基线值分别是背景值的0.9、1.0、1.1倍。由此看出,用某金属元素的背景值评价具体某地区该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4)元素富集程度大小顺序为Cu<Pb<As<Hg。(5)母岩及土壤重金属含量与pH相关分析得出:除Cu与pH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外,其余3种元素含量与pH均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相关性最高的为Hg,其次为Pb和As。(6)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相关分析得出:除As与有机质含量无显着关系外,其余3种元素与有机质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性最高的为Pb,其次为Hg和Cu。(7)对合川区沙溪庙组土壤典型代表区域:沙鱼镇、肖家镇、龙市镇、官渡镇、涞滩镇、云门镇6个镇土壤质量进行评价。从土壤环境安全角度,根据国家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合川区沙溪庙6个镇土壤中As、Hg、Cu、Pb总体状况良好,均在环境安全范围内。以土壤背景值为基础的污染评价结果显示:Cu在6个镇的大部分样点均存在轻度到中度污染;Pb和As在龙市镇出现小部分样点为中度污染外,其余5个镇仅存在轻度污染,Hg在6个镇土壤中均表现为清洁。以地球化学基线为基础的污染评价结果显示:6个镇土壤中Pb和As的污染较为严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度到中度污染,其中龙市镇约有3%的样点为重度污染;Cu和Hg仅在沙鱼镇、肖家镇存在约2%的轻度污染,龙市镇及云门镇存在约2%的中度污染。(8)深度发育土中As、Hg、Cu、Pb的化学基线值分别为5.94 mg/kg、29.0μg/kg、30.4 mg/kg、19.6 mg/kg,可作为重庆地区中性紫色土亚类、灰棕紫泥土属土壤污染评价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2)
李致春,孙林华,陈松[9](2016)在《煤炭型城市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厘定及应用——以安徽宿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型城市是重金属富集的重要区域,国内外学者对其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研究较少。本研究在煤炭型城市宿州市沱河和环城河沉积物39个采样点重金属含量测试的基础上,运用相对累积频率法对Fe、Ti、V、Cr、Cu、Zn、As及Pb8种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进行厘定,并以地球化学基线值为评价标准,通过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和内罗梅指数法进行污染程度分析。结果表明:Fe、Ti、V、Cr、Cu、Zn、As和Pb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分别为2.37%、0.29%、61.7mg/kg、43.0mg/kg、33.9mg/kg、62.1mg/kg、13.0mg/kg和25.3mg/kg,其中Fe、Ti、V、Cr和Pb低于安徽省土壤背景值,而Cu、Zn和As高于安徽省土壤背景值;宿州煤炭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导致该区域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程度较高,其中市中心环城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高于沱河;与背景值相比,地球化学基线的探索能够反映水体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在水-沉积物界面的反应及迁移特性,其在污染程度分析和人为影响识别的应用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6年04期)
赵新儒,特拉津·那斯尔,程永毅,詹江渝,杨剑虹[10](2014)在《伊犁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及污染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标准化方法建立伊犁河流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和盐碱土Cu、Zn、Pb、As、Hg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模型,并计算其理论基线值.采用基线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环境背景值评价法和重金属环境洁净度评价法对流域土壤进行对比污染评价.结果表明:①基线因子污染评价显示流域内4种典型土壤类型以As的污染最为突出,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分别有7.14%、9.76%、7.50%的样点达重度污染;其次为Pb,栗钙土有7.32%的样点达重度污染,且As和Pb的变异度最大,表明人为扰动大.②环境背景值评价显示,土壤主要污染元素为As,其次为Cu、Zn、Pb;③土壤重金属环境洁净度评价显示,Cu、Zn、Pb在4种土类中均优于二级洁净度,Hg为一级洁净度,As在灰钙土中为中度污染,黑钙土、栗钙土、盐碱土为二级或优于二级.比较3种评价体系,基线因子污染评价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特性及土壤发育过程,且可将污染评价定位到样点;而背景值污染评价因建立于区域背景值,忽视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自然迁移、淀积过程;重金属环境洁净度评价则以土壤环境安全度为主要评价目的.(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地球化学基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确定土壤地球化学基线值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意义重大,选择恰当的基线值计算方法对基于矿集区尺度精细评价尤为关键。本研究以拉拉铜矿集中开采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基础,采用统计学法和标准化法分别计算不同地质单元分区内土壤中As、Co、Cr、Cu、Fe、Hg、Mo、Ni、Pb、Zn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并与区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地球化学空间分布呈显着的分带性,在Pt区和TJK区分别计算各分区基线值比笼统计算区域性单一基线值更有实际意义;在矿集区内采用标准化法计算的土壤基线值略大于统计学法计算的基线值;在人类活动扰动小的TJK区内两种计算方法均适用,在人类活动扰动相对较大的Pt区内采用统计学法较标准化法更为适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球化学基线论文参考文献
[1].贾晗,刘军省,王春光,王磊,殷显阳.基于铜陵地区地球化学基线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分析[J].环境工程.2019
[2].周建伟,周家云,代力,钟金先,刘兆鑫.拉拉铜矿集中开采区土壤地球化学基线值研究[J].土壤通报.2019
[3].孙厚云,卫晓锋,甘凤伟,王恒,何泽新.承德市滦河流域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厘定及其累积特征[J].环境科学.2019
[4].卢新哲,谷安庆,张言午,康占军,褚先尧.基于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的农用地重金属累积特征及其潜在生态危害风险研究[J].土壤学报.2019
[5].高杨,许东升,李琦.宿州市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J].地球与环境.2018
[6].丁海霞.金昌市郊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地球化学基线值研究[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8
[7].张伟杰.基于地球化学基线的叁峡库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
[8].李艳.重庆紫色母岩及土壤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D].西南大学.2017
[9].李致春,孙林华,陈松.煤炭型城市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地球化学基线厘定及应用——以安徽宿州市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6
[10].赵新儒,特拉津·那斯尔,程永毅,詹江渝,杨剑虹.伊犁河流域土壤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研究及污染评价[J].环境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