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菊花白锈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菊花白,锈病,冬孢子堆,病原鉴定,幼嫩叶片,切花菊,锈菌,叶片正面,坏死斑,检疫性病害
菊花白锈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林[1](2017)在《菊花白锈病的发生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白锈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菊花病害,在美国、地中海等地区被列为检疫性病害。该病最早在1895年发现于日本,1901年病理学家Hennings将此病原鉴定为 Puccinia horiana Henn。此后随着切花菊在国际间交流,该病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花卉报》期刊2017-12-28)
赵娅玲,马千里,程东美[2](2017)在《菊花白锈病的药剂防治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防治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白锈病,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62.5%嘧菌环胺·咯菌腈水分散粒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39%精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和10%戊菌唑水乳剂等4种杀菌剂对菊花白锈病(Chrysanthemum white rust,CWR)的防效,采用插穗浸药法测试了11种杀菌剂对带病插穗生根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28 d,10%戊菌唑EW3000倍液的累积防效最好,为82.46%;处理后57 d,39%精甲·嘧菌酯SC2000倍液和10%戊菌唑EW1000倍液的效果最好,累积防效达90%以上.带菌插穗药剂试验结果表明,11种药剂药浴处理插穗不能提高带菌插穗的生根率和存活率,因此,10%戊菌唑EW可用于防治菊花白锈病.(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祝朋芳,赵妮拉,齐丹,刘娜,段玉玺[3](2011)在《菊花白锈病抗性标准及人工离体接种鉴定方法的优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可控条件下接种和鉴定菊花白锈病的有效方法。[方法]笔者将目测观察与显微镜检方法相结合,制定了菊花白锈病6级抗性鉴定标准,并优化了人工离体接种方法。[结果]结果表明,培养瓶内茎段扦插法、培养皿内平铺叶片法均可用于菊花白锈病的离体鉴定;培养瓶内茎段扦插法优于培养皿内平铺叶片法,是最佳的人工离体接种鉴定方法。[结论]本研究为安全有效地进行菊花白锈病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方法,以便最大程度地控制该病的进一步发生和流行。(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1年11期)
王德生[4](2011)在《菊花白锈病及其无公害防治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发病条件病原菌喜凉而不耐高温,夏孢子发芽温度为13~22℃,侵染适宜温度为16~27℃(达到35℃以上时则不易侵染)。相对湿度大于70%时适宜孢子萌发,相对湿度在30%以下时不利于孢子侵染。病菌在植株底部可(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1年19期)
黄江华,施祖荣,张云霞,游春平,向梅梅[5](2011)在《菊花白锈病的识别与防控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白锈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菊花病害,是限制我国切花菊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瓶颈之一。详细介绍了菊花白锈病的症状、危害特点、田间和室内识别诊断方法,以及具体防治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11期)
祝朋芳,赵妮拉,齐丹,刘娜,段玉玺[6](2011)在《菊花白锈病抗性标准及人工离体接种鉴定方法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使菊花白锈病的抗性鉴定在可控条件下进行,笔者将目测观察与显微镜检方法相结合,制定了菊花白锈病6级抗性鉴定标准,并优化了人工离体接种方法。结果表明,培养瓶内茎段扦插法、培养皿内平铺叶片法均可用于菊花白锈病的离体鉴定;培养瓶内茎段扦插法优于培养皿内平铺叶片法,是最佳的人工离体接种鉴定方法。该优化方法是评价菊花白锈病抗性的既安全又简单的接种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13期)
祝朋芳,赵妮拉,段玉玺[7](2011)在《栽培菊感染菊花白锈病后体内防御酶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切花菊抗、感品种分别接种菊花白锈病病原菌,肉眼观察及显微鉴定其症状变化,并采用分光光度法,定期测定菊花叶片内PAL、PPO及POD的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后15 d内,C039、B86均未出现明显症状,而C002于接种后第10天肉眼可见冬孢子堆,B76于接种后第11天肉眼可见冬孢子堆;随着病原菌的侵染,与对照相比,切花及盆栽的抗、感菊花品种的PAL、PPO及POD活性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活性提高幅度及变化规律因酶而异,就同一种酶而言,抗病品种酶活性较感病品种增高幅度大;在菊花与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互作过程中,菊花白锈病的潜育期长短因品种而异,防御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抗病性密切相关,这3种防御酶活性峰值高低及出现的早晚可作为菊花白锈病早期抗性鉴定的重要生理指标。(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1年06期)
王德生[8](2010)在《菊花白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为掘柄锈菌,属于冬孢菌纲锈菌目。冬孢子长椭圆形、棍棒形乃至纺锤形,黄褐色,顶部圆形或突出,双细胞,基部狭窄,表面平滑。菊花白锈病具有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本文来源于《特种经济动植物》期刊2010年09期)
祝朋芳,段玉玺[9](2010)在《菊花白锈病病原菌的侵染循环》一文中研究指出菊花(Dendronthema moriforlium)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鲜切花之一,具有重要的人文、经济和社会价值。菊花白锈病是菊花首要病害之一,为世界检疫性病害,由堀氏菊柄锈菌(Puccinia horiana Henn.)引起。堀氏菊柄锈菌是冬孢菌纲锈菌目柄锈菌属真菌,经观察,该病原菌为短生活史型,专性寄生菊花。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发育成2~4个担孢子;担孢子圆肾形,飞落到菊花叶表皮后萌发成菌丝,造成新的侵染点,菌丝成熟后发育成新的冬孢子,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未见夏孢子。(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7-03)
祝朋芳,齐丹,段玉玺,毛洪玉,付印东[10](2010)在《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循环的显微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光学显微镜下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菊花的过程。结果表明:病原菌冬孢子萌发后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发育成2~4个担孢子。担孢子圆肾形,飞落到菊花叶表皮后萌发成菌丝,造成新的侵染点,菌丝成熟后发育成新的冬孢子,完成1个侵染循环。未见夏孢子。(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菊花白锈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有效防治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白锈病,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62.5%嘧菌环胺·咯菌腈水分散粒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39%精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和10%戊菌唑水乳剂等4种杀菌剂对菊花白锈病(Chrysanthemum white rust,CWR)的防效,采用插穗浸药法测试了11种杀菌剂对带病插穗生根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28 d,10%戊菌唑EW3000倍液的累积防效最好,为82.46%;处理后57 d,39%精甲·嘧菌酯SC2000倍液和10%戊菌唑EW1000倍液的效果最好,累积防效达90%以上.带菌插穗药剂试验结果表明,11种药剂药浴处理插穗不能提高带菌插穗的生根率和存活率,因此,10%戊菌唑EW可用于防治菊花白锈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菊花白锈病论文参考文献
[1].王林.菊花白锈病的发生及防治[N].中国花卉报.2017
[2].赵娅玲,马千里,程东美.菊花白锈病的药剂防治试验[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
[3].祝朋芳,赵妮拉,齐丹,刘娜,段玉玺.菊花白锈病抗性标准及人工离体接种鉴定方法的优化(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1
[4].王德生.菊花白锈病及其无公害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11
[5].黄江华,施祖荣,张云霞,游春平,向梅梅.菊花白锈病的识别与防控关键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11
[6].祝朋芳,赵妮拉,齐丹,刘娜,段玉玺.菊花白锈病抗性标准及人工离体接种鉴定方法的优化[J].中国农学通报.2011
[7].祝朋芳,赵妮拉,段玉玺.栽培菊感染菊花白锈病后体内防御酶活性的研究[J].北方园艺.2011
[8].王德生.菊花白锈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0
[9].祝朋芳,段玉玺.菊花白锈病病原菌的侵染循环[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10].祝朋芳,齐丹,段玉玺,毛洪玉,付印东.菊花白锈病病原菌侵染循环的显微观察[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