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肥力土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秸秆碳,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
低肥力土壤论文文献综述
何振超,苏瑶,喻曼,陈喜靖,万美霞[1](2019)在《秸秆碳对不同施肥水平低肥力土壤碳组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施肥水平下秸秆碳对低肥力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影响,采用碳化硅管原位法,向不同施肥水平(0、120、240 kg·hm~(-2),以纯氮计)的低肥力土壤添加~(13)C标记小麦秸秆,定期取土样测定不同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及其δ~(13)C值,并计算秸秆碳在各有机碳库中的转化及贡献比例。研究结果显示,秸秆添加后7 d是快速转化阶段,此后秸秆碳转化渐缓,以向POC转化为主。相较于DOC,秸秆碳更倾向转化为MBC和POC,秸秆添加60 d后的转化比例分别为0.12%~0.38%、4.01%~6.25%15.01%、13.20%~32.85%和33.62%~59.69%。相较于0、240 kg·hm~(-2)的施氮处理,施氮量为120 kg·hm~(-2)时,秸秆添加能同时大幅提高试验土壤的活性和缓效性有机碳库含量。由此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加氮肥更有利于低肥力土壤的培肥与固碳。(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白小文[2](2018)在《燕麦白燕2号在岳普湖县低肥力土壤种植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燕麦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抗旱、抗寒、耐盐碱、耐贫瘠,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种植。本文通过引进白燕2号在岳普湖县试种,调查其生育期、生育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白燕2号在岳普湖县低肥力土壤中种植,生育期114天,667米~2产量115千克,适宜在岳普湖县推广种植。(本文来源于《农村科技》期刊2018年11期)
何振超[3](2018)在《小麦秸秆碳在低肥力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耕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对高产和稳产产生了不利影响,为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和避免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提倡秸秆还田,目前,不少学者对秸秆还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是对低肥力土壤中,秸秆碳在土壤碳库中的转化与转移的研究,以及秸秆添加后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少,鉴于此,本文选取不同施肥水平的低产田土壤,以小麦秸秆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跟踪标记~(13)C-小麦秸秆在土壤各有机碳库间的分配,探究秸秆碳对土壤碳库的贡献比例;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和BIOLOG分析技术,探明还田秸秆碳转化过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的影响,结合土壤理化性质,通过生态学统计分析方法解析在秸秆碳转化过程中,引起土壤关键微生物结构变化的主控因子。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小麦秸秆添加至不同施肥水平的低肥力土壤中后,SOC含量增加28.90%~33.30%,其中秸秆碳对SOC的贡献为34.07%~45.20%,对不施肥水平土壤贡献最高(38.49%~45.20%)。小麦秸秆添加7 d后,δ~(13)C-SOC迅速增加,是秸秆碳快速转化阶段;7~14 d,δ~(13)C-SOC缓慢增加至最大值,进入秸秆碳缓慢转化阶段;14~30 d以后,δ~(13)C-SOC略有下降,δ~(13)C-POC持续增加,此时秸秆碳向POC转化增强;30 d后,秸秆碳转化基本进入停滞阶段。(2)小麦秸秆添加至试验用低肥土壤7 d内,秸秆有机碳迅速进入土壤各有机碳库,相较而言更易分配进入到土壤MBC(13.69%~14.69%),其次是POC(2.93%~4.06%)和DOC(1.24%1.99%);随着秸秆腐解的进行,秸秆碳转化进入土壤活性和缓性有机碳库的比例有所下降,试验末期(180 d),秸秆碳转化分配至各有机碳库的比例依次为POC(4.68%~7.72%)、MBC(4.00%~5.37%)、DOC(0.12%~0.16%);不同施肥水平下,秸秆添加后的土壤有机碳库含量间差异不大,但秸秆碳的转化分配存在较大差异。不施肥或低施肥水平处理组土壤δ~(13)C-SOC、δ~(13)C-MBC和δ~(13)C-POC值均显着高于高施肥水平,表明秸秆添加对低施肥土壤有机碳库的增加贡献相对更高;(3)秸秆添加后,土壤pH显着下降。其中,高施肥水平土壤pH降低尤为显着。秸秆添加还显着增加了土壤TN、AN、AP和AK的含量。土壤TN和AN含量在不施肥水平土壤中增加较多;土壤AP和AK含量在秸秆添加后受施肥水平影响较小;(4)试验用土壤主要细菌为Firmicutes(厚壁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Chloroflexi(绿弯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Gemmatimonadetes(芽单胞菌门),其中,参与秸秆碳转化的细菌主要包括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Chloroflexi;土壤中主要的真菌为Ascomycota(子囊菌门)、Zygomycota(接合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主要参与秸秆碳转化的真菌为Ascomycota和Zygomycota;秸秆添加可显着提高低肥土壤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主要表现为对羧酸、氨基酸和多聚物的利用率的增加。秸秆添加后14 d,微生物碳源代谢多样性达最大。(5)秸秆添加显着改变了土壤理化特性,进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碳转化过程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和pH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显着因子;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显着因子。(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孙骏鹏,李进[4](2018)在《低肥力土壤番茄“3414”不完全方案肥料效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研究辽宁朝阳地区低肥力土壤番茄"3414"不完全方案肥料效应,建立番茄低肥力水平下的保护地养分丰缺指标体系和推荐施肥模型。结果表明:配方施肥时要注意减少磷的用量,提倡鸡粪的施入。施用鸡粪的番茄果个大、口感好、产量较高,可减少投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文摘》期刊2018年02期)
任英亚[5](2016)在《醋糟堆肥对低肥力土壤理化性质及油菜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醋糟是酿醋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现阶段常用的处置方式主要有堆存和填埋。醋糟腐烂慢,长期堆放会侵占土地资源,非常影响环境卫生。本课题通过盆栽试验以固体废弃物醋糟制成的醋糟堆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低肥力土壤的改良效果以及对油菜品质的影响,探明醋糟堆肥的效果及最佳施用量,为醋糟的综合利用和低肥力土壤的改良提供新的可行性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与有机肥进行肥效对比试验,研究不同配方醋糟堆肥对土壤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及油菜品质的影响,并探究醋糟堆肥的最佳施用量和效果更好的醋糟堆肥。(2)优化配方醋糟堆肥,通过前期试验结果,选择效果更好的醋糟堆肥进行进一步试验,研究醋糟堆肥对土壤性质和油菜生长、品质、酶活性的影响。探究醋糟堆肥对不同生长期油菜生长、品质和酶活性的影响。本课题主要研究结论有:1施用醋糟堆肥可有效地改善低肥力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土壤酶活性。施用醋糟堆肥后低肥力土壤的pH基本保持稳定,土壤的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养分含量显着提高,土壤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施用醋糟堆肥处理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速效磷含量比施用有机肥处理的高,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少。随醋糟堆肥施用量的提高,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呈上升趋势。2醋糟堆肥能有效的促进油菜生长,改善油菜的品质。在低肥力土壤上施用醋糟堆肥后,油菜的生长指标都有了显着的提高;油菜的全磷、全钾、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油菜全氮和硝酸盐含量降低。与施用有机肥比较,施用醋糟堆肥后油菜的株高、生物量、全磷、全钾、叶绿素、Vc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上升,全氮和硝酸盐含量减少。随醋糟堆肥施用量的增加,油菜生长指标、养分指标、叶绿素、硝酸盐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呈增加的趋势。3通过醋糟堆肥配方1、醋糟堆肥配方2和有机肥的效果对比试验可以发现,醋糟堆肥2的效果优于醋糟堆肥1的效果。当施用量19.98-26.64g/kg时,施用醋糟堆肥2处理后土壤中养分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都优于施用醋糟堆肥1处理后的土壤。当施用量为19.98-26.64 g/kg时,施用醋糟堆肥2处理后油菜的养分含量、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施用醋糟堆肥1处理后的油菜。4针对优化配方醋糟堆肥进一步试验表明:施用醋糟堆肥后不仅油菜的品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在油菜成熟和衰老过程中油菜的生长和品质也未显着降低。通过栽培6周和栽培8周的油菜进行对比试验可以看出,与栽培6周的油菜相比,栽培8周的油菜生物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都有显着增加,株高和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但不显着。5综合考虑醋糟堆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油菜生长、品质的影响,醋糟堆肥的最佳施用量为19.98-26.64 g/kg,折合实际生产的施用量为45 t/hm2-60t/hm2。(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胡玮,李桂花,任意,马常宝,张淑香[6](2011)在《不同碳氮比有机肥组合对低肥力土壤小麦生物量和部分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快速提高低肥力土壤肥力,以石麦15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在低肥力红壤和潮土上不同碳氮比有机肥组合对小麦生物量和部分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且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单施化肥效果更好,其中秸秆、猪粪与化肥配合使用对提高小麦产量与土壤养分作用最为明显,显着高于其它肥料组合。随着有机肥碳氮比的提高,提高小麦产量与改善土壤养分的作用逐渐变小。在潮土上,碳氮比为12.5∶1的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组合在提高小麦生物量方面,分别比碳氮比为25∶1、40∶1的肥料处理平均高24.2%、29.7%,在红壤上则分别为19.8%、21.2%,并且在增加土壤速效养分、脲酶活性、微生物量等地力方面的效果也比碳氮比为25∶1和40∶1的处理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1年02期)
苑举民,张忠锋,石屹,荣凡番,元建[7](2009)在《低肥力土壤施氮对烤烟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低肥力地块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烤烟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可提高烟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根、茎、叶的氮素含量;土壤中无机氮含量变化可分为前期增加、中期降低和后期相对稳定3个阶段,增施化学氮肥可以短期内明显增加植烟土壤中无机氮含量。在0~105kg/hm2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烟叶产量、均价、产值增加,烟叶化学成分趋于协调。施氮对烤烟生物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烟叶产质量有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石杰[8](2009)在《利用紫花苜蓿和根际有益微生物修复库区低肥力土壤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安置叁峡工程农村移民,国家投资了上亿元资金,在库区200~800m海拔高程开垦荒坡地10多万亩。但由于绝大部分新垦土地所处的自然利生态环境条件恶劣,新垦地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水平极低,影响新移民的移入。同时,在库区非移民区,由于农业人口密集,还存在大量过渡种植、地力低下耕地,影响库区农业发展。针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缺乏问题,分离、选育特征和功能各异的根际有益微生物(PGPR)及其混合培养物,研制能提高退化农业土壤地力的复合微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培肥方法,并配合相应的耕作、栽培措施,是建立叁峡库区农业土壤质量定向培育利地力调控技术体系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分别以酸性退化土壤、库区退化和新垦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缙云山酸性退化土上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研究种植紫花苜蓿并配合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根际有益微生物培肥低肥力土壤的方法。结论主要如下:1.紫花苜蓿是极端酸敏感豆科植物。土壤pH值低于5.7,苜蓿产量会随着pH值的下降而迅速下降。酸雨和土壤淋溶正日益加剧着我国西南地区耕地土壤的退化进程。一个生长季节的小区试验表明,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缙云山酸性土上的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的影响明显,其差异达到显着和极显着水平。其中,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后,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均显着增加,而细菌、真菌稍增加,未达到显着性差异。施Ca~(2+)仅对细菌数量有显着性增加,而对其它微生物未产生显着性影响。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酸性土壤中土壤的养分状况也有所改善,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和施Ca~(2+)5mmaol·L~(-1)对土壤氮有明显的影响。对苜蓿植株瘤重、根鲜重、株高、植株上部鲜重、全氮含量利酸性土壤中根瘤菌定殖的影响显并。说明施Ca~(2+)和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改变了根际营养成分,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了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善了苜蓿植株的营养条件,促进了苜蓿根系的生长和代谢,进而促进根际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土壤的微生念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加速土壤养分的积累,提高了土壤的肥力。2.种植紫花苜蓿和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对恢复库区退化土壤(退化土样)的化学肥力指标和提高微生物数量与活性有显着地作用,尤其是对提高退化土样的有效磷含量有重要作用。对有机质和全氮的改善有促进作用,但不能提高退化土样的有效钾含量。施用5mL·kg~(-1)联合固氮菌菌悬液明显促进退化土样的碱解氮的增加:施用5mL·kg~(-1)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一个月就使退化土样有效磷水平达到正常偏高水平,比原样提高五倍多;施用硅酸盐细菌对提高退化土样的化学指标没有显着作用:施用5mL·kg~(-1)纤维素分解菌菌悬液对增加退化土样的有效磷有显着作用,但总体上,苜蓿原位土沤熟对退化土样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的反作用。3.种植紫花苜蓿和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对退化土样的微生物数量的提高非常迅速,且会逐渐达到动态平衡,不会因再次加入根际有益微生物而再次增加。在未达平衡状态之前,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越多,退化土样的细菌总数也增加得越快。施用5mL·kg~(-1)联合固氮菌菌悬液在第一个月基本上就使退化土样的细菌数量、固氮菌数量、硅酸盐细菌数量达到最高值;各处理对退化土样的放线菌数量影响不显着;空白处理的各个微生物指标虽然随后也达到了和其他处理相似的水平,但其形成的微生态系统非常不稳定。施用2.5mL·kg~(-1)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对退化土样固氮菌数量、根瘤菌数量、真菌数量的迅速提高有显着作用。施入纤维素分解菌对退化土样的微生物生态的平衡没有严重的破坏作用。4.种植紫花苜蓿和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后,库区新垦土壤样品质地变得松软、易翻耕。施用灭菌的固氮菌菌悬液对保持新垦土样全氮含量有显着作用。施用5mL·kg~(-1)固氮菌菌悬液在第一个月使新垦土样的碱解氮含量提高72.56%,之后保持稳定增长;种植紫花苜蓿和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对新垦土样的有效磷含量的提高程度低于退化土样;对有效钾含量的增加作用也只停留在启动期。施用5mL·kg~(-1)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对保持新垦土样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以及提高沤熟后有机质含量有显着作用;施用5mL·kg~(-1)硅酸盐细菌菌悬液可以显着增加新垦土样各个时期的有效磷含量。施入纤维素分解菌可以加速沤熟作用,对增加新星土样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有显着提高的作用,对新垦土样的有效磷和有效钾只有减少的趋势。5.新垦土壤样品的细菌、固氮菌、根瘤菌、硅酸盐细菌数量在种植紫花苜蓿和施用根际有益微生物后缓慢逐月增加。施用5mL·kg~(-1)固氮菌菌悬液对新垦土样根瘤菌、硅酸盐细菌数量的提高有显着促进作用,施用2.5mL·kg~(-1)固氮菌菌悬液显着提高新垦土样固氮菌数量。5mL·kg~(-1)的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可以显着提高新垦土样的真菌数量。2.5mL·kg~(-1)硅酸盐细菌菌悬液对快速增加新垦土样固氮菌、硅酸盐细菌数量有显着作用。2.5mL·kg~(-1)纤维素分解菌菌悬液和固氮菌有相互促进。6.库区非酸性退化和新垦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在处理后都显着地增加了。有些甚至增加了六倍以上。其中以处理7(接种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5mL·kg~(-1)、灭菌联合固氮菌2.5mL·kg~(-1)、硅酸盐细菌悬液5mL·kg~(-1)和纤维素菌悬液2.5mL·kg~(-1))的对增加二土样的微生物量氮的作用比较稳定。处理5(接种巨大芽孢杆菌菌悬液2.5mL·kg~(-1)、联合固氮菌2.5mL·kg~(-1)、硅酸盐细菌悬液5mL·kg~(-1)和灭菌的纤维素菌悬液2.5mL·kg~(-1))对二土样的微生物量碳的作用比较稳定。(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09-05-25)
乔玉辉,曹志平,王宝清,徐芹[9](2004)在《不同培肥措施对低肥力土壤生态系统蚯蚓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华北低肥力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的不同土壤培肥试验 ,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和施肥措施对土壤中蚯蚓种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一年中 5次调查到的蚯蚓属于同一个目——后孔寡毛目 ,3科、6属、7种 ;在 7种蚯蚓中 ,天锡杜拉蚓Drawida gisti是该地区较低肥力土壤中的蚯蚓优势种。蚯蚓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为 8月 >9月 >4月 >5月 >11月。在低肥力土壤上 ,单独施用化肥与对照相比可以增加蚯蚓的数量 ,施用化肥对蚯蚓的影响程度依赖于有机物的投入情况 ,没有有机物投入或只有麦秸还田条件下 ,施用化肥会对土壤中蚯蚓的种群数量产生负面影响 ,随着时间的延长 ,这种影响表现得比较明显。在同时用玉米秸和麦秸还田的情况下 ,施用化肥对蚯蚓的种群数量影响较小。有机肥的施入可以增加蚯蚓的种群数量 ,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趋势愈为明显。在几种秸秆还田的投入方式中 ,蚯蚓种群数量的大小次序为双倍麦还 >玉米麦秸全还 >麦还。因此在施用化肥的时候应当同时进行有机物投入 ,以保持土壤中良好的生物状况 ,这也是土壤培肥的重要环节。(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R.S.SCOTT,W.L.LOWTHER,刘晓媛,关平[10](1981)在《新西兰酸性,低肥力土壤上的大叁叶草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西兰酸性土壤中的白叁叶、红叁叶及杂叁叶,因受土壤酸度的影响,生长受到限制。此项研究的目的是要找出一个适合在酸性、低磷土壤上生长的豆科牧草品种,并调查其放牧管理,共调查了二个品种:大叁叶(Lotus FeduncuIatus Car.)Maku草原栽培品种和角果百脉根(L.cornicuIatus L.)梅特兰栽培品种。种子用根瘤菌品系接种,然后播入未破坏的生草丛草场。该草场海拔为550—880米,土壤为低肥力的酸性土壤。草场进行撒施石灰和磷肥处理;通过刈割或牲畜放牧研究中的放牧前后齐地面刈割的方式测定牧草产量。(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中册)》期刊1981-06-15)
低肥力土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燕麦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抗旱、抗寒、耐盐碱、耐贫瘠,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种植。本文通过引进白燕2号在岳普湖县试种,调查其生育期、生育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白燕2号在岳普湖县低肥力土壤中种植,生育期114天,667米~2产量115千克,适宜在岳普湖县推广种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肥力土壤论文参考文献
[1].何振超,苏瑶,喻曼,陈喜靖,万美霞.秸秆碳对不同施肥水平低肥力土壤碳组分的影响[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2].白小文.燕麦白燕2号在岳普湖县低肥力土壤种植表现[J].农村科技.2018
[3].何振超.小麦秸秆碳在低肥力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4].孙骏鹏,李进.低肥力土壤番茄“3414”不完全方案肥料效应试验[J].中国园艺文摘.2018
[5].任英亚.醋糟堆肥对低肥力土壤理化性质及油菜品质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6
[6].胡玮,李桂花,任意,马常宝,张淑香.不同碳氮比有机肥组合对低肥力土壤小麦生物量和部分土壤肥力因素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
[7].苑举民,张忠锋,石屹,荣凡番,元建.低肥力土壤施氮对烤烟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质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9
[8].石杰.利用紫花苜蓿和根际有益微生物修复库区低肥力土壤的可行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
[9].乔玉辉,曹志平,王宝清,徐芹.不同培肥措施对低肥力土壤生态系统蚯蚓种群数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4
[10].R.S.SCOTT,W.L.LOWTHER,刘晓媛,关平.新西兰酸性,低肥力土壤上的大叁叶草生产[C].第十四届国际草地会议论文集(中册).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