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请求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语用迁移,“请求”言语行为,德语学习
请求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廖晨曦[1](2019)在《基于语料的中国德语学习者母语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以“请求”言语行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设计对德语学习者和德语母语者的"请求"言语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母语对德语学习者在言语行为的内容、内容的细化程度以及面对不同社会距离和社会地位的说话对象采用的策略有叁个方面的迁移作用。因此,外语教学中应增强学生对语言迁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以减少母语语用迁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本文来源于《教育观察》期刊2019年16期)
朱效惠[2](2019)在《维吾尔族学生英语请求策略中维吾尔语、汉语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分析维吾尔语、汉语对维吾尔族学生英语请求策略产生的影响。研究对象共4组,其中叁语组由92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组成,另有3个对照组。研究采用电子邮件写作任务和回顾性访谈收集数据,以Blum-Kulka et al.(1989) CCSARP框架为基础,通过对比叁语组和对照组,分析维吾尔语、汉语对学习者英语请求策略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维吾尔族学生英语请求策略在语气引导型、需要陈述型、探询型使用上均存在维吾尔语、汉语迁移,呈现复杂特征,但从使用频次和用法上看,叁语组与汉语本族语者组更为接近、受汉语影响更大,是二语水平、近现率、感知文化距离、语言环境及英语教师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朱效惠[3](2018)在《维吾尔族学生英语水平与维——汉请求策略语用迁移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探究维吾尔族学生用英语实施请求时的英语水平与维—汉语用迁移的关系。叁语组由国内高校维吾尔族学生组成,根据其英语水平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另有叁个对照组。研究采用电子邮件写作任务收集数据,通过对比高、低水平组与对照组的请求策略,分析维吾尔族学生英语水平与维—语用迁移的关系。研究发现,高、低水平组均不同程度受已习得语言影响,其中低水平组受影响更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与维—汉语用迁移基本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期刊2018年02期)
赵鸿[4](2016)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的双向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Selinker(1972)的中介语理论提出以来,语言迁移一直就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重点问题。近年来,关于语言迁移的理论综述与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以往研究中所重视的大多是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母语知识向目标语的迁移。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迁移研究开始向母语与二语相互影响的双向迁移方向发展,语言迁移的双向性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本文基于双向迁移理论,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中的双向迁移现象进行分析,旨在探究以下问题:语言的双向迁移是否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请求言语行为中出现?如果出现,正向迁移与反向迁移的程度是否相同?不同二语水平的学习者中双向迁移的程度是否相同?研究以定量方式通过语篇补全测试(DCTs)收集数据。两种语言版本的调查问卷发放给了120名大学叁年级在读学生作为受试,这些受试被分为四组,分别是英语母语使用者,汉语母语使用者,中等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及高等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问卷包含15个需要受试进行补全的情境语篇,其中6个情境语篇为请求言语行为语境,补全的内容作为实验数据分析,其余9个情境语篇为其他言语行为语境(感谢、道歉、拒绝等),以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实验结果表明,语言的双向迁移确实存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请求言语行为中,且正向迁移较反向迁移明显,水平较低的学习者的语用表现中更易出现正向迁移,反向迁移只在高水平学习者的语用表现中才有体现。本研究对中介语语用学理论构建及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研究的成果有助于完善语言迁移的研究框架,并能给研究者带来一个关于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与语言教育的新视角,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有效利用双向迁移,从而达到更好的语用表现。(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6-06-13)
李军,倪宏,王玲芳,陈君[5](2015)在《流媒体系统中基于请求迁移的任务调度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请求迁移的任务调度策略(Request migration based task scheduling,RMTS)算法,当有新请求到达系统时,运行RMTS算法的调度器根据当前负载状态和迁移路径长度决定是否对请求进行迁移,并选择最优迁移路径。当某个媒体服务器出现故障无法提供服务时,调度器将该服务器正在服务的请求迁移到其他存储有相应内容的媒体服务器以保障点播服务不间断。采用请求成功率和服务时延度量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RMTS算法优于传统迁移算法和REM(Random early migration)算法,服务时延和请求成功率分别提高了14%和15%。(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靳盼[6](2013)在《母语迁移对中国中学生英语请求策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母语迁移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本研究旨在从母语迁移的角度研究中国中学生在用英语实施请求言语行为时存在的迁移现象。为探讨母语迁移对中国中学生英语请求策略的影响,该研究以“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对上海市长宁区延安中学的92位在校初叁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为叁组:第一组调查学生英语请求策略(47人);第二组调查汉语请求特征(41人);第叁组为英语请求参考标准(4人)。该调查问卷共有6个请求言语情境,均在源于西方学者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经过适当修改和增加,涵盖了中学生请求言语行为的日常情境。本文具体研究了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1)受试的叁个组使用言语请求策略的总体分布情况;(2)受试汉语请求组提出汉语请求具有的特征;(3)母语迁移对中国中学生英语请求策略选择的影响,以及正迁移和负迁移的表现形式。通过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本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中学生对英语请求策略的选择呈现的趋势与英语母语者和高年级英语学习者一致,惯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2.中国中学生汉语请求多用直接策略,汉语请求具有如下特征:1)命令式策略在汉语请求中广泛存在;2)绝大多数汉语请求都包含称呼语,然而“请”在汉语请求中并不多见;3)非规约间接请求策略在汉语请求策略中所占比例远大于在英语请求中所占比例。3.母语迁移对中国中学生英语请求策略的表达确实有正迁移和负迁移。分别体现在如下方面:汉语中“你能/可以……吗,我能/可以……吗,能不能/可不可以……,可否/能否……”等惯用请求结构和英语请求中Can you/Could you...和MayI/Can I/Could I...等结构相似,可见汉语请求对同类英语请求结构的掌握有着积极的影响。负迁移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受汉语请求结构...好吗/行吗/可以吗...影响,学生常直译成..., canyou/could you/will you?而这种结构在英语请求中并不广泛存在;2)在课堂教学中,Can和Could是较早学习的情态词,因此受教学顺序的影响,较早学习的情态词掌握较好,学习者过多地依赖使用Can you/Could you...这种非规约间接策略,因而限制了请求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本文最后指出,在当今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应该再限于教学生如何说出或写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而是应该让学生学会在交际中如何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3-05-21)
刘惠萍[7](2011)在《语际语用迁移与语用发展——语用学视域下的“请求”言语行为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语际语语用学领域,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学习者言语行为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语际语使用的语言语用和社会语用特征。文献研究显示不仅不同语言文化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是不同的,而且不同认知能力即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对社会变量、礼貌策略的感知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言语行为语用迁移与语用发展不仅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关联,而且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同时也说明,无论学习者语言水平发展到何等程度,学习者的语用能力都无法达到本族语者的语用能力水平。(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王劫丹[8](2010)在《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语用迁移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中介语语用学的角度对中国大学生请求语策略的使用进行调查研究。从跨文化交际、语用语言迁移,社交文化迁移等方面探讨语用迁移,特别是语用负迁移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赵淑元[9](2010)在《英语专业学生在请求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负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通过考查学生的请求言语行为,探讨其在交际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语用负迁移现象以及语用负迁移在学习者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异情况,从而为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提供更丰富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期刊2010年09期)
吴伟,郑烇,杨坚,钱斌[10](2009)在《一种基于最优路径的分布式服务器请求迁移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一种基于最优路径的适用于分布式视频点播服务器系统的请求迁移算法,本算法以提高系统的用户请求接受率和降低带宽消耗为目标,在随机早期迁移算法基础上,根据系统负载均衡度和带宽消耗,动态地选择最优迁移路径。实验结果证明,与随机早期迁移算法相比,这种算法增强了系统各服务器间的负载均衡,在提高了请求接受率的同时降低了带宽消耗,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总体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期刊2009年07期)
请求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旨在分析维吾尔语、汉语对维吾尔族学生英语请求策略产生的影响。研究对象共4组,其中叁语组由92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组成,另有3个对照组。研究采用电子邮件写作任务和回顾性访谈收集数据,以Blum-Kulka et al.(1989) CCSARP框架为基础,通过对比叁语组和对照组,分析维吾尔语、汉语对学习者英语请求策略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维吾尔族学生英语请求策略在语气引导型、需要陈述型、探询型使用上均存在维吾尔语、汉语迁移,呈现复杂特征,但从使用频次和用法上看,叁语组与汉语本族语者组更为接近、受汉语影响更大,是二语水平、近现率、感知文化距离、语言环境及英语教师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请求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廖晨曦.基于语料的中国德语学习者母语语用迁移的实证研究——以“请求”言语行为为例[J].教育观察.2019
[2].朱效惠.维吾尔族学生英语请求策略中维吾尔语、汉语迁移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
[3].朱效惠.维吾尔族学生英语水平与维——汉请求策略语用迁移关系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
[4].赵鸿.中国英语学习者请求言语行为的双向迁移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
[5].李军,倪宏,王玲芳,陈君.流媒体系统中基于请求迁移的任务调度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
[6].靳盼.母语迁移对中国中学生英语请求策略的影响[D].中北大学.2013
[7].刘惠萍.语际语用迁移与语用发展——语用学视域下的“请求”言语行为研究述评[J].晋中学院学报.2011
[8].王劫丹.中美大学生请求语策略语用迁移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9].赵淑元.英语专业学生在请求言语行为中的语用负迁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
[10].吴伟,郑烇,杨坚,钱斌.一种基于最优路径的分布式服务器请求迁移算法[J].电子技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