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创作论文-刘小波

后创作论文-刘小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创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然叙事,代际冲突

后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波[1](2019)在《恣意的生活想象与错位的代际书写——“90后”创作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作家依据年龄段划分进行代际考察成为一种常见模式,"60后""70后""80后"作家群体研究屡见不鲜。最近几年,"90后"作家集束式步入文坛,引发关注。尤其是2016年以来各大文学期刊相继推出了"90后"作家专栏,不断发现新面孔,为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如《人民文(本文来源于《西部》期刊2019年03期)

刘艳[2](2018)在《“70后”创作与批评的尴尬及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一、"70后"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尴尬2014年6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主打是将一些代表性的"70后"作家的作品结集出版,是一批"70后"作家的整体亮相。这套书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就是:"当我们决心要把一群‘70后’作家装入一个笼子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些人的创作确乎很难从总体上做出涵盖与评价。除了年龄相近,他们在文学上几乎再没有更多共同之处。"在主编者看来,"‘60后’"与(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35期)

金鑫[3](2018)在《90后创作的一面镜子——关于郑在欢的《驻马店伤心故事集》》一文中研究指出与80后作家初登文坛带有"都市""青春""校园"等鲜明标签不同,90后作家更像一个纯粹的年代概念,即所有在文坛崭露头角的90年代生人的集合。虽然批评界试图用脱离生活的碎片化想象,私人感悟与青春自语来概括90后作家的创作,但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很多游离于这些特征之外的作家作品。社会生活,尤其是信息的多元化,极大地拓展了90后作家的书写内容与方式。面对这个松散且不断生长的作家群体,研究者不妨暂且放弃概(本文来源于《中国图书评论》期刊2018年12期)

刘卫兵[4](2018)在《承叙历史——布后创作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成都市锦江区布后街21号旧院改造项目为研究案例,通过深究清代布政使司署后院遗存的历史沿革,尝试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别具创意地诠释本土建筑文化更新发展,并探讨在既有建筑的有机更新中,设计出不因循潮流地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产业与文化兼备的"创意、艺术、生活"空间。(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8年09期)

苏抱琴[5](2018)在《九零后创作生态及部分作品扫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两年,九零后作家作为一个年龄上最具优势的群体,集文学杂志和评论家的各种偏爱于一身,同时在世界文学遗产的继承上,又以新世纪更开阔的文化视野,获得了明显优于解放后、改革开放前出生的几代作家当年的条件,而吸纳了更全面的营养。本文即对这部分作家所面临的社会生态进行分析,并对其中部分作品进行扫描。(本文来源于《创作评谭》期刊2018年01期)

老长[6](2017)在《悲切之后(创作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在另一篇创作谈里提到过自己早年曾沉迷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由于对她的沉迷,我甚至一度浅薄地认为只有推理小说才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在这里提及这个,是想说如果我当时要写眼下这篇小说的话,最后的走向肯定会归类于推理小说。既然如此,我在写作时要做的事情势必是绞尽脑汁地编织一些线索,将读者引入其中,让他们先堕入一个个迷局,然后,再逐一将迷局解开,直至最终真相大白。可是,写这篇小说时,我却没那么干,把(本文来源于《小说林》期刊2017年05期)

胡迁[7](2017)在《《大裂》之后(创作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二〇一二年,我念大二,拍完短片后没有事情做,就重新回到中学的状态看小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黑河钓事》里的一个短篇,大概在结尾的时候写一个渔夫,撕海星,海星越来越多,他喊道:"奥梅亚拉,看看这个,上帝呀,你能明白这是什么玩意儿么?"直到现在我对"奥梅亚拉"这个名字仍是记忆尤深,但它没有任何意义。从那段时期开始,拍摄的间隙我会写一些小说,这些小说的内容也都很简单,叙述很多人痛苦但不可解决的部分。(本文来源于《西湖》期刊2017年06期)

王涛[8](2016)在《试论网络媒介影响下文学创作中主体间性的生成——以“80后”创作中的身体修辞变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作为新时代的媒介资源,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的生存环境。从当前大量的网络文学,以及直接扎根于网络的批量生产的文学创作来看,它们共同受制于网络的媒介特征。以扎根于网络新媒介的"80后"文学为例,其身处的交往互动的网络空间催生了他们创作中的"主体间性",关注主体之间的共在,在审美追求中出现了由过去的审美交流的单向质转向审美交流的互动性新倾向。通过在叙述方式上有意识地加强故事层面上各人物和读者间的交流,作者和读者,叙述者和受述者等之间的交流,以及在场景设置上,在视觉画面上刻意营造一种"审美"的内视性,追求审美活动的互动,表现身体在主体之间的交往中所具有的丰富的参与性和感受性,实现了对"主体间性"的审美追求。(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6年02期)

王杨[9](2016)在《《人民文学》再出法文版 反映七〇后创作多样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21日,《人民文学》杂志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举行发布会,推出第二期《人民文学》法文版。与第一期聚焦“女性写作与翻译”的主题相对应,此次推出的法文版以“男性写作”为主题。法国使馆文化处官员安黛宁、中国作协外联部主任张涛、《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在(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6-01-25)

郭艳[10](2015)在《重建现代世俗生活精神的合法性——从近期“70后”创作看当下中国青年写作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中国青年写作的社会情境和以往时代具有本质性差异,现代个体存在感日渐清晰,在审美现代性的维度上作家个人主体性日益彰显。更多后苦难时代成长的写作者摹写当下现代个体平庸生存的具体镜像,并企图对这种新的现代生存方式进行打量与剖析,描述其中被物化的现代人日常的生活图景与精神困境。当下青年写作最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重建现代世俗生活精神的合法性,寻求中国现代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意义和价值诉求。当下中国青年写作开始显露出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现代性美学特征,且在更大范围内将持续对汉语写作产生质变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后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70后"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尴尬2014年6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主打是将一些代表性的"70后"作家的作品结集出版,是一批"70后"作家的整体亮相。这套书的序言中,开宗明义就是:"当我们决心要把一群‘70后’作家装入一个笼子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件难事。因为这些人的创作确乎很难从总体上做出涵盖与评价。除了年龄相近,他们在文学上几乎再没有更多共同之处。"在主编者看来,"‘60后’"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小波.恣意的生活想象与错位的代际书写——“90后”创作现状[J].西部.2019

[2].刘艳.“70后”创作与批评的尴尬及突破[J].长江丛刊.2018

[3].金鑫.90后创作的一面镜子——关于郑在欢的《驻马店伤心故事集》[J].中国图书评论.2018

[4].刘卫兵.承叙历史——布后创作札记[J].华中建筑.2018

[5].苏抱琴.九零后创作生态及部分作品扫描[J].创作评谭.2018

[6].老长.悲切之后(创作谈)[J].小说林.2017

[7].胡迁.《大裂》之后(创作谈)[J].西湖.2017

[8].王涛.试论网络媒介影响下文学创作中主体间性的生成——以“80后”创作中的身体修辞变化为例[J].当代文坛.2016

[9].王杨.《人民文学》再出法文版反映七〇后创作多样化[N].文艺报.2016

[10].郭艳.重建现代世俗生活精神的合法性——从近期“70后”创作看当下中国青年写作的变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5

标签:;  ;  

后创作论文-刘小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