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传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IPRAN,共传输,回传,设计
共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孟范涛,何磊,金国兴[1](2018)在《基于IPRAN的3G/4G基站共传输回传方案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通讯事业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网络均存在弱覆盖、盲区等网络问题,这些问题一般是由于路径、资源等问题造成的。随着运营商的建设推进,这些网络问题正逐步被攻破。IPRAN技术是原有传输网络向现代IP化网络演进的产物,是现代传输中的关键技术。IPRAN的综合承载能力正助力大带宽、高质量、广覆盖的通信网络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通信》期刊2018年17期)
刘洁[2](2018)在《基于聚磷酸酯的阿霉素/p53基因共传输体系用于肺癌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癌症在全球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化疗,但是由于化疗药物的水溶性较差,在体内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易产生多药耐药性,使得药物利用率降低,治疗的效果不佳。此外,由于癌症病理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疗方法已经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组合治疗,尤其是药物与基因的组合治疗,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癌症。p53基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它所编码的p53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53基因的突变和缺失都会导致细胞遗传不稳定以及对化疗不敏感。临床研究表明,外源p53基因的引入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增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如DOX、CPT、PTX等)的敏感性,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改善治疗效果。本论文从抗癌药物阿霉素(DOX)和p53基因联用的角度出发,以生物相容和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如聚磷酸酯等)为原料,利用开环反应、“点击”化学反应以及迈克尔加成反应联用的方法,设计合成了两种共载DOX和p53基因的纳米粒子,用于实现药物和基因的组合治疗。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1.共载DOX和p53基因的聚磷酸酯混合胶束的制备、表征以及性能研究本文将开环聚合反应和“点击”化学反应联用,分别制备了 pH响应性的阿霉素前药(mPEG-b-PBYP-hyd-DOX)和聚阳离子载体(mPEG-b-PBYP-g-DAE)。首先,利用mPEG开环带有炔基的磷酸酯单体2-炔丁氧基-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戊烷(BYP),得到侧链含有炔基的嵌段共聚物前驱体mPEG-b-PBYP。其次,合成了含有迭氮基团和酸敏感腙键的阿霉素衍生物(DOX-hyd-N3)。然后以嵌段共聚物mPEG-b-PBYP,DOX-hyd-N3以及二甲氨基乙硫醇盐酸盐(DAE)为原料,通过CuAAC反应和巯基-炔(thiol-yne)反应分别合成酸敏感的前药(mPEG-b-PBYP-hyd-DOX)以及侧链可质子化的聚阳离子载体(mPEG-b-PBYP-g-DAE)。利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紫外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两种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将这两种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混合胶束,然后通过静电作用与p53基因复合,形成共载DOX和p53基因的纳米粒子。同时,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胶束的大小和形貌进行表征;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纳米粒子中药物的释放进行研究;利用zeta电位和凝胶阻滞电泳对混合胶束固定基因的能力进行测试;利用体外细胞实验证明聚合物前驱体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对于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和H1299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以及纳米粒子内吞进入细胞后有效释放药物和基因的过程。同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不同氮磷比(N/P)的纳米粒子中基因在A549细胞内的转染效果。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了共载DOX和p53基因的混合胶束在治疗肺癌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利用迈克尔加成聚合反应制备pH响应性的阿霉素前药用于p53基因的共载迈克尔加成聚合属于逐步聚合反应,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的合成领域。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利用迈克尔加成聚合和“点击”化学反应联用,合成了一种含有可质子化阳离子嵌段的pH响应性阿霉素前药(DOX-hyd-PEAEP-g-PDMAEMA),这种聚合物前药在有效输送药物的同时可以固定DNA,形成药物/基因共传输体系。首先,利用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侧链带有炔基的直链形聚磷酸酯(PEAEP);然后合成了端基带有迭氮基团的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N3)以及阿霉素衍生物DOX-hyd-N3;最后通过CuAAC反应将两种含有迭氮基团的化合物同时连接到聚磷酸酯主链上,形成可质子化的阿霉素前药DOX-hyd-PEAEP-g-PDMAEMA。利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紫外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所得产物进行结构表征。这种聚合物前药在水中可以自组装形成核壳结构的胶束,我们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其粒径和形貌;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体外药物释放速率;利用zeta电位验证该前药胶束固定基因的能力;同时利用体外细胞实验证明聚合物主链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对于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和H1299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以及纳米粒子内吞进入A549细胞后有效释放药物和基因的过程。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共载DOX和p53基因的纳米粒子在治疗癌症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肖海华,李挺,齐若谷,王永恒,喻赢杰[3](2017)在《构建DNA烷化剂与CRISPR/Cas9共传输体系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及化解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和药物共传输常用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性、克服耐药等。人们通常将药物和外源性的基因如si RNA,CRISRP/Cas9等通过物理包裹、化学键合、静电复合等方法负载到药物载体上,从而构建共载体系。铂类(顺铂、卡铂、奥沙利铂)、氮芥类、环磷酰胺类等是常用的抗癌DNA烷化剂。然而这类药物与外源性基因是否能配伍的基本问题从未被认真考虑。烷化剂的靶点是DNA上的碱基,而外源性基因又富含各种碱基。因此烷化剂有可能毒化外源性基因。以顺铂为例,我们发现顺铂能快速毒化sgR NA,使其失去基因编辑能力。为合理传输铂类药物和CRISRP/Cas9组件,我们设计了既含低毒、低反应活性的四价铂前药,又含有CRISPR/Cas9组件的高分子纳米载药体系。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实验和后续的PDX模型,我们证实这种共传输体系不损坏基因的编辑效率,其能提高顺铂联系、克服其临床上的耐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期刊2017-10-10)
陈星,吴钧[4](2017)在《基于非多肽类氨基酸聚合物的PTX及PTX/BSA共传输体系实现高效癌症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药学、生命科学及医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发展,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已经迅速成长为一种有效的药物传递策略,同时也面临关键科学问题,如何实现药物的高效装载及传递。目前研究热点主要聚集于高载药量,靶向,可控释放,低毒几个重要方面。非多肽类氨基酸聚合物因其具有结构性质可调、无免疫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等特性在构建药物递送体系方面显示出很大的潜力。本论文针对传统纳米体系对药物装载的低效,设计了基于电正性精氨酸、疏水性苯丙氨酸、脂肪二酸及脂肪二醇的新型高分子库,构建了疏水性强电正纳米结构,实现了通过强静电作用与疏水作用结合,一步纳米沉淀法同时在纳米粒子表面和内核装载紫杉醇和紫杉醇白蛋白复合物,提出了小分子药物和蛋白质共载的新型方式,显着提高了治疗药物的装载效率,实现了高效抗癌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期刊2017-10-10)
吴晓东[5](2015)在《探究2G/3G移动网络共传输方法与RNC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我国已经迈入了2G和3G共存的移动网络时代,移动运营商为节约资源,提升网络的覆盖速度,采用了Fractional功能,通常的方式是利用在无线网络控制器下达指令ADD FRALNK,第叁代移动通信技术承载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业务能利用创建电路仿真业务以满足,文章在无线网络控制器下达ADD UDTCES指令,且选用华为无线网络控制器,分析了2G/3G共传输的实现手段。(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5年07期)
王伟,张芳榕,周建平[6](2014)在《多功能共聚物-抗癌药偶联物介导靶向药物/基因共传输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 multifunctional copolymer-anticancer conjugate chitosan-graft-polyethyleneimine-candesartan(CPC)contain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chitosan(CS)backbone and polyethyleneimine(PEI)arms with candesartan(CD)conjugated via an amide bond was fabricated as a targeted co-delivery nanovector of drug and gene for potential cancer therapy.Here,CD was utilized to specifically bind to overexpressed 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AT1R)of tumor cells,strengthen endosomal buffering capacity of CPC and suppress tumor angiogenesis.The self-assembled CPC/p DNA complexes exhibited desirable andhomogenous particle size,moderate positive charges,superior stability,and efficient release of drug and gene in vitro.Flow cytometry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analyses confirmed that CD-targeted function and CD-enhanced buffering capacity induced high transfection,specific cellular uptake and efficient intracellular delivery of CPC/p DNA complexes in AT1R-overexpressed PANC-1 cells.In addition,CPC/wt-p53 complexes co-delivering CD and wild type p53(wt-p53)gene achieved synergistic angiogenesis suppression,as compared to mono-delivery and mixed-delivery systems.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CPC could be an ideal tumor-targeting nanovector for simultaneous transfer of drug and gene.(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期刊2014-10-25)
蔡卫红,何亮,周训斌[7](2011)在《2G/3G移动网络共传输方法与RNC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已进入了第二代手机通信技术规格(2G)与第叁代移动通信技术(3G)移动网络共存的时代,在2G/3G双代移动网络中,同一运营商有时为了节省传输资源,加快网络的部署,移动运营商可通过2G/3G网络共传输的方法来承载对应的3G/2G移动业务。2G传输系统承载3G业务可通过Fractional功能实现,具体实施是通过在RNC上输入命令ADD FRALNK。3G传输系统承载2G业务可通过建立CES电路仿真功能实现,具体实施是通过在RNC上输入命令ADD UDTCES命令实现。并以华为RNC设备为例分别介绍了2G/3G共传输具体实现方法。(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1年07期)
赵湘云[8](2009)在《基因/药物共传输载体—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病毒性基因传输系统比病毒性基因传输载体使用起来更安全,而且更容易制备,但是,非病毒性基因传输载体的相对较低的基因转染效率限制了它们的应用。研究表明,基因/药物共传输可以加强基因表达或者实现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相互促进、相互结合的效果。基因和药物共传输载体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的一个热点。本论文采用不同方法成功制备出可以用于基因和药物共传输的双亲性接枝共聚物,并对目标产物进行表征。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藕合接枝法,合成了以聚乙烯亚胺为骨架的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壳聚糖(PEG-g-PEI-g-CHI)接枝共聚物,再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其纳米颗粒,研究了接枝共聚物(PEG-g-PEI-g-CHI)浓度、叁聚磷酸盐(TPP)浓度和反应体系pH值对纳米颗粒制备的影响。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红外光谱(FT-IR)等对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所得纳米粒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形貌、尺寸分布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体系pH值为4.0~6.0时,PEG-g-PEI-g-CHI浓度在1~5 mg·mL-1并且TPP浓度位于0.3~1.5 mg·mL-1之间时反应得到尺寸均匀且分散性好的球形粒子,粒径基本位于30~50 nm之间。2.采用阴离子聚合的方法,以碱金属离子为引发剂引发环氧乙烷开环活性聚合得到异端官能化聚乙二醇(PEG),并进一步合成了聚乙二醇-壳聚糖(PEG-CHI)接枝共聚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红外光谱(FT-IR)对共聚物结构进行表征。这种聚合物分子结构中含有自由醛基,它可以与含有氨基的药物分子生成pH敏感性的希夫碱,实现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pH响应可控释放。3.用廉价、易得的2-氯-乙酰氯作原料,合成RAFT链转移剂,并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出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丙烯酸两亲性嵌段共聚物(MPEG-b-PAA),并与壳聚糖接枝得到聚乙二醇-聚丙烯酸-壳聚糖(MPEG-b-PAA-g-CHI)接枝聚合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红外光谱(FT-IR)等对共聚物结构进行表征。以上叁类接枝共聚物由于都是两亲性共聚物,共聚物结构中壳聚糖或聚乙烯亚胺部分带有一定量胺基,可以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基因,并且聚合物结构中还含有自由羧基或醛基,这些官能团可以用来结合药物。因此合成的叁种共聚物可以用作基因/药物共传输载体。(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9-05-16)
共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癌症在全球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化疗,但是由于化疗药物的水溶性较差,在体内有较大的毒副作用,易产生多药耐药性,使得药物利用率降低,治疗的效果不佳。此外,由于癌症病理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疗方法已经很难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组合治疗,尤其是药物与基因的组合治疗,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癌症。p53基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它所编码的p53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53基因的突变和缺失都会导致细胞遗传不稳定以及对化疗不敏感。临床研究表明,外源p53基因的引入可以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增强癌细胞对化疗药物(如DOX、CPT、PTX等)的敏感性,提高药物的利用率,改善治疗效果。本论文从抗癌药物阿霉素(DOX)和p53基因联用的角度出发,以生物相容和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如聚磷酸酯等)为原料,利用开环反应、“点击”化学反应以及迈克尔加成反应联用的方法,设计合成了两种共载DOX和p53基因的纳米粒子,用于实现药物和基因的组合治疗。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部分:1.共载DOX和p53基因的聚磷酸酯混合胶束的制备、表征以及性能研究本文将开环聚合反应和“点击”化学反应联用,分别制备了 pH响应性的阿霉素前药(mPEG-b-PBYP-hyd-DOX)和聚阳离子载体(mPEG-b-PBYP-g-DAE)。首先,利用mPEG开环带有炔基的磷酸酯单体2-炔丁氧基-2-氧代-1,3,2-二氧磷杂环戊烷(BYP),得到侧链含有炔基的嵌段共聚物前驱体mPEG-b-PBYP。其次,合成了含有迭氮基团和酸敏感腙键的阿霉素衍生物(DOX-hyd-N3)。然后以嵌段共聚物mPEG-b-PBYP,DOX-hyd-N3以及二甲氨基乙硫醇盐酸盐(DAE)为原料,通过CuAAC反应和巯基-炔(thiol-yne)反应分别合成酸敏感的前药(mPEG-b-PBYP-hyd-DOX)以及侧链可质子化的聚阳离子载体(mPEG-b-PBYP-g-DAE)。利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紫外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两种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将这两种聚合物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混合胶束,然后通过静电作用与p53基因复合,形成共载DOX和p53基因的纳米粒子。同时,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胶束的大小和形貌进行表征;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纳米粒子中药物的释放进行研究;利用zeta电位和凝胶阻滞电泳对混合胶束固定基因的能力进行测试;利用体外细胞实验证明聚合物前驱体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对于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和H1299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以及纳米粒子内吞进入细胞后有效释放药物和基因的过程。同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不同氮磷比(N/P)的纳米粒子中基因在A549细胞内的转染效果。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了共载DOX和p53基因的混合胶束在治疗肺癌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利用迈克尔加成聚合反应制备pH响应性的阿霉素前药用于p53基因的共载迈克尔加成聚合属于逐步聚合反应,如今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的合成领域。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利用迈克尔加成聚合和“点击”化学反应联用,合成了一种含有可质子化阳离子嵌段的pH响应性阿霉素前药(DOX-hyd-PEAEP-g-PDMAEMA),这种聚合物前药在有效输送药物的同时可以固定DNA,形成药物/基因共传输体系。首先,利用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侧链带有炔基的直链形聚磷酸酯(PEAEP);然后合成了端基带有迭氮基团的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EMA-N3)以及阿霉素衍生物DOX-hyd-N3;最后通过CuAAC反应将两种含有迭氮基团的化合物同时连接到聚磷酸酯主链上,形成可质子化的阿霉素前药DOX-hyd-PEAEP-g-PDMAEMA。利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紫外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所得产物进行结构表征。这种聚合物前药在水中可以自组装形成核壳结构的胶束,我们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其粒径和形貌;利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体外药物释放速率;利用zeta电位验证该前药胶束固定基因的能力;同时利用体外细胞实验证明聚合物主链的生物相容性、纳米粒子对于人肺癌细胞(A549细胞和H1299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以及纳米粒子内吞进入A549细胞后有效释放药物和基因的过程。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共载DOX和p53基因的纳米粒子在治疗癌症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1].孟范涛,何磊,金国兴.基于IPRAN的3G/4G基站共传输回传方案设计与实现[J].中国新通信.2018
[2].刘洁.基于聚磷酸酯的阿霉素/p53基因共传输体系用于肺癌治疗[D].苏州大学.2018
[3].肖海华,李挺,齐若谷,王永恒,喻赢杰.构建DNA烷化剂与CRISPR/Cas9共传输体系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及化解策略[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2017
[4].陈星,吴钧.基于非多肽类氨基酸聚合物的PTX及PTX/BSA共传输体系实现高效癌症治疗[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G:药物控释载体高分子.2017
[5].吴晓东.探究2G/3G移动网络共传输方法与RNC配置[J].信息通信.2015
[6].王伟,张芳榕,周建平.多功能共聚物-抗癌药偶联物介导靶向药物/基因共传输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英文)[C].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4
[7].蔡卫红,何亮,周训斌.2G/3G移动网络共传输方法与RNC配置[J].通信技术.2011
[8].赵湘云.基因/药物共传输载体—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D].湖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