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以诗论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司空图,结构美,韵律美,《二十四诗品》
以诗论诗论文文献综述
徐丽爽[1](2018)在《以诗论诗,反为己证——略论袁枚《续诗品》》一文中研究指出《续诗品》是清代诗人袁枚标举"性灵"的代表作,仿照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重真情、崇个性、尚自然,并进一步讨论诗歌创作的必备条件、构思途径、鉴赏与修改方法。同时,作为以诗论诗的典型作品,《续诗品》自身的构思布局、语言风格也成为袁枚诗歌主张的说明范例,体现了袁枚对"真"与"雅"、结构美与韵律美的鉴赏标准。《续诗品》是清人袁枚在乾隆叁十二年(1767)以四言十二句诗的形式所作的一篇论诗着作。袁枚在(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02期)
靳英[2](2017)在《论王夫之以《诗》论诗》一文中研究指出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名船山老夫,清初着名遗民诗人、学者。他关于《诗经》的着述有:《诗经稗疏》、《诗广传》、《诗译》、《诗经叶韵辨》等,此外还有评点具体诗歌的着作如:《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后人丁福保编着《姜斋诗话》等。本文主要从王夫之讨论后世诗歌运用《诗经》创作手法达到的艺术成就。(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05期)
宣英[3](2015)在《“以诗论诗”的二律背反——《二十四诗品》重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先河地从系统的角度以"以诗论诗"的方式对古代诗歌进行了风格层面上的分类。但是,在这种分类的背后,隐藏着文体选择、内容关注、审美价值及取向上的诸多问题,并形成了《二十四诗品》自身的二律背反。对《二十四诗品》中表现的问题进行重估,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在当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5年02期)
余佐赞[4](2014)在《“以诗论诗”和“以诗证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尺度去解剖李白与杜甫的艺术和人生,张炜这本《也说李白与杜甫》可以看作当下这个时代对李杜的一种解剖。书中也有很多的“夫子自道”,借助于对李白与杜甫的解读,张炜在书里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文学观,其中有一位创作旺盛时期的作家对李杜的激赏,也有(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4-10-22)
程军[5](2013)在《“以诗论诗”——戏仿的自反性质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艺术创作中,自反是一种突出的倾向和趋势,而戏仿所具有的自反性质使其成为一种颇为流行和有效的文艺批评的特殊形式。戏仿的自反性质是对其文艺批评和反思功能的概括,它创造了一种"元语言",这种元语言使得戏仿者把自己对前文本、文学艺术传统、成规的看法、解释和评论作为作品的主题来展示。从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戏仿的自反功能在推动文学艺术进化和革新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同时,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戏仿具有解构一切虚构的话语体系和宏大叙事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张蕊[6](2013)在《以“诗论”诗》一文中研究指出艾兹拉·庞德(1885-1972),美国着名诗人,“意象派”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诗学主张,促进英美国诗歌“复兴”,他广交好友,着书立说,为英美诗歌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诗坛充斥着多愁善感﹑无病呻吟和绮靡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庞德对这种诗风一直不满并致力于寻求新的出路。1913年,他得到了一本研究东方文化的书稿并从中找寻到了新诗的出路——即“意象主义”。尔后,庞德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及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主义。1915年,庞德收录并翻译了中国古典诗歌十九首,题为《华夏集》。此书的出版,立即在英美诗坛引起轰动,受到了各个诗学流派的交口赞誉。然而这部备受肯定的译作,却受到了许多中国专家学者的诟病。庞德不懂汉语,在翻译过程中不得不依靠他人笔记和英文释解,所以在其译作中也确实存在误译漏译的地方。因此,这些质疑的提出也确实凿凿有据。为此,这部震惊诗坛却又饱受争议的巨作亟需得到重新定位和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从比较文学角度出发,以朱光潜《诗论》为准绳,立足于文本细读,通过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了庞德诗学理论与原诗中所体现出中国诗论的共通性及异质性,从而对《华夏集》进行科学评价。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分别介绍了庞德《华夏集》以及朱光潜《诗论》,对两本着作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介绍了翻译的比较文学转向。旨在说明本文从比较文学角度深入分析该诗集的合理性及必要性。随后,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即在建立“共同模子”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作者选取朱光潜《诗论》一书作为“共同模子”,并阐述使用此“模子”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第叁部分在朱光潜《诗论》的指导下,作者从诗歌的本质、境界以及诗韵叁方面进行了文本细读,并对庞德的诗学理论与《诗论》的共通性进行深入探讨。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华夏集》作为译诗,它传达出了中国诗歌原有的意象和情趣,不失为一部好的译作;作为诗歌,它兼备了中外诗歌所具有的不同诗性,不失为一部好的诗歌。庞德的译诗思想及诗学理论极大的推动了文化翻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3-05-28)
纪宏菲[7](2012)在《《二十四诗品》之“以诗论诗”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独具魅力的经典着作。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以诗论诗”的特殊批评方式。因此,它兼具诗歌和诗学理论的双重属性。本文主要是针对《二十四诗品》的这种双重属性进行研究。本文的引言部分首先回顾了“以诗论诗”的历史发展过程,探讨了《二十四诗品》的时代背景与唐代论诗诗论的关系。第一章探讨了《二十四诗品》之“以诗论诗”的思想渊源。第二章论述了《二十四诗品》之“以诗论诗”的语言艺术。第叁章从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两个方面讨论《二十四诗品》之“以诗论诗”的审美空间的营造问题。第四章研究了《二十四诗品》之“以诗论诗”论中的互文现象。(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期刊2012-06-04)
胡双宝[8](2011)在《诗人以诗论诗》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诗歌大国,也是诗歌评论大国,诗论、诗评之类论着伙众。以诗论诗又别具一格,杜甫之后,代有所作。当代文史大家袁行霈教授自丙戌至庚寅(2006—2010)五年间“读书偶得,一点一滴,发为吟咏”,成《论诗绝句一百首》,并自作简注。一百首,皆七绝。(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11-05-11)
段微微[9](2008)在《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传播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诗论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立足文学传播学立场,以传播学方法体系为指导,以传播学的理论模式与基本概念为依托,对杜甫开创的文学批评形式进行传播倾向的初步探索。可以见出杜甫论诗诗的文学传播倾向由文本传播倾向、传播者形态及受众接受情况叁个层面构成,且彼此互相作用,对以诗论诗这一文学批评形式的传播影响深远。(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1期)
余和生[10](2007)在《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鼎盛的时期。与之相应,文学创作上,中国古代正统诗文创作也进入黄金时代。以“盛唐气象”为特征的诗歌创作达到顶峰;天人同构的诗国家园臻于完善。由于诗歌创作的空前繁荣,诗歌批评不仅在理论上有了深化,在批评的方法和范围方面也有了前所未有(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07年05期)
以诗论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别名船山老夫,清初着名遗民诗人、学者。他关于《诗经》的着述有:《诗经稗疏》、《诗广传》、《诗译》、《诗经叶韵辨》等,此外还有评点具体诗歌的着作如:《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后人丁福保编着《姜斋诗话》等。本文主要从王夫之讨论后世诗歌运用《诗经》创作手法达到的艺术成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以诗论诗论文参考文献
[1].徐丽爽.以诗论诗,反为己证——略论袁枚《续诗品》[J].牡丹.2018
[2].靳英.论王夫之以《诗》论诗[J].青年文学家.2017
[3].宣英.“以诗论诗”的二律背反——《二十四诗品》重估[J].学术交流.2015
[4].余佐赞.“以诗论诗”和“以诗证史”[N].中华读书报.2014
[5].程军.“以诗论诗”——戏仿的自反性质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6].张蕊.以“诗论”诗[D].河北农业大学.2013
[7].纪宏菲.《二十四诗品》之“以诗论诗”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
[8].胡双宝.诗人以诗论诗[N].中华读书报.2011
[9].段微微.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传播倾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10].余和生.杜甫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